中医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黄维

施甸县中医医院 云南施甸 678200

2018年7月--中国医学人文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医疗法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治疗效果。 方法 抽取我院2016年12月至2018年6月间收治的42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西医疗法,给予观察组中医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为76.2%,与观察组的95.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给予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中医治疗方案,既可提高治疗效果,又可缓解临床症状,推广应用价值明显。

【关键词】中医方案;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证候积分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类型,以组织破坏、黏连组织增生、瘢痕形成为主要病理表现,导致输卵管阻塞、伞端闭锁和输卵管积水,严重时可导致患者不孕,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1]。常规西医疗法见效慢,病程长,患者长期用药可导致依赖性,甚至加重患者原有病情。为探讨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我院抽取收治的部分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予以中医治疗方案,效果明显,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2016年12月至2018年6月间收治的42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1例。对照组年龄20-54岁,平均(31.6±0.9)岁,病程0.8-9.2年,平均(5.4±0.6)年;观察组年龄22-55岁,平均(31.9±0.8)岁,病程1.0-9.5年,平均(5.6±0.7)年。比较两组年龄、病程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中药内服加外用灌肠治疗。内服方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物组成:当归10 g、生地15 g、桃仁12 g、红花12 g、甘草6 g、川芎9 g、赤芍10 g、牛膝6 g、柴胡10 g、香附10 g、薏仁20 g、败酱草20 g,每日1 剂分早晚服。灌肠方红藤汤加减,药物组成:红藤30 g、败酱草30 g、地丁30 g、蒲公英20 g、土茯芩20 g、三棱10 g、莪术10 g、泽兰15 g。每日1 剂,将上药加水500mL 煎至150mL,待温度降至38~40℃时将药液过滤并装至消毒输液瓶内。用去掉针头的输液器连接输液瓶与导尿管,并在导尿管上涂适量的液体石蜡或甘油做润滑之用,睡前嘱患者排空大便,取左侧卧位,将导尿管插入肛门约10 cm~30 cm,缓慢滴入药汁并保留至次日晨。对照组仅采用单纯西药治疗,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200 mL 加甲硝唑注射液500 mL,每日2 次。2 组均从月经干净3 d 开始治疗,以10 d 为1 个疗程,3 个疗程结束后观察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2-3】

两组治疗总有限效率和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结果。疗效判定标准:痊愈:治疗后患者腰骶胀痛和下腹疼痛等症状完全消失,病理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正常,停止用药1个月,疾病未复发;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经病理学检查或妇科检查显示各项体征改善明显,停止用药1个月内未出现复发现象;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有所缓解,病理学或妇科检查结果显示体征减轻,停药1个月内偶有复发;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和各项体征无明显变化,病理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疾病改善不明显,停药期间复发,或比治疗前更严重。治疗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包括主症积分(18分)、次症积分(15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症状越明显。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软件SPSS 21.0统计处理文中数据,治疗总有效率用百分数(%)表示,x2检验,中医证候积分用x±s表示,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总有效比较结果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6.2%,与观察组的9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结果[n(%)]

3.讨论

中医理论认为[4],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多由气血瘀滞、寒湿凝滞、湿热瘀阻所致,主要表现为慢性盆腔痛、异位妊娠、不孕、盆腔炎疾病反复发作等。传统西医疗法见效慢,治疗周期长,药物依赖性明显,停止用药后复发率高,治疗效果一般。

中医认为本病属于“妇人腹痛”“癓瘕”“月经不调”“不孕证”等范畴,其发病因病机为宿有湿热内蕴,流注下焦,阻滞气血,瘀积于冲任或经期产后,余血未尽,感受湿热之邪,湿热与血相搏结,瘀阻冲任,胞脉血行不畅,不通则痛,瘀血内停,渐积成块,临床以湿热瘀结型多见。活血化瘀药能扩张血管,加速血流,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局部组织血液循环,减少炎症渗出和促进炎性渗出的吸收。故我们采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内服治疗,其方中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活血化瘀;生地凉血清热,又可滋阴养血;牛膝活血化瘀,通利血脉,引血下行;紫胡舒肝解郁;薏仁清热利湿;败酱草清热解毒祛痰。红藤汤加减清肠治疗,方中红藤为本科植物大红藤的茎,主要功效活血通络,败毒散瘀;败酱草清热解毒,祛瘀止痛;蒲公英、地丁清热解毒,祛痰止痛;土茯芩清热解毒除湿;三棱、莪术活血祛痰,消积止痛;泽兰活血瘀祛利水。内服法加灌肠法结合共奏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效,能有效松解盆腔粘连,不需要长期抗生素治疗,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6.2%,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表明中医方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效果明显。

综上所述,给予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中医疗法,既可提高治疗效果,又可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有利于抑制疾病进一步发展,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推广应用价值明显。

参考文献:

[1]王军芬. 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疗效观察[J]. 中国民间疗法, 2016, 24(2):63-64.

[2]于红娟.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治疗难点及对策分析[J]. 江苏中医药, 2017, 49(3):49-51.

[3]何敬月. 补肾调周结合清利化瘀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观察[J]. 陕西中医, 2016, 37(8):1046-1048.

[4]李长慧, 崔光豪, 王艳萍. 中药塌渍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湿热瘀结)的临床研究[J]. 中外医疗, 2016, 35(12):172-173.

论文作者:黄维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8

标签:;  ;  ;  ;  ;  ;  ;  ;  

中医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黄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