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业融资:全球难题的浙江解决方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浙江论文,小企业论文,融资论文,难题论文,解决方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中等规模及中等规模以下企业已经超过320万家,个体工商户达23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大部分集中于浙江、江苏、广东和山东等经济发达省份,在地区分布上呈现明显的“东多西少”、“经济发达地区多,落后地区少”的格局。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已经占到全部国内生产总值的55.6%,交纳税收占全国的46.2%,出口总额占62.3%,拥有65%的专利技术,完成了75%的技术创新,开发的新产品占80%,解决了75%的城镇劳动力就业。小企业已经发展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生力军,因此,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关系到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关系到“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大力支持小企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而小企业融资难,则是带有全球范围、普遍意义的问题,在中国更明显。近年来,浙江省结合自身实际找到了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形成了一些有效成熟的经验,对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前列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一、小企业融资难:自身和外部机理分析
形成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三个方面十六种原因,具体来说:
(一)小企业自身存在八个方面原因是造成融资难的根本原因
一是管理机制差,发展不科学。我国目前的小企业绝大多数尚未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缺乏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存在着组织结构无序和管理比较混乱等问题。小企业的管理层也普遍存在盲目建设、投资冲动和投机心理的急躁心态。在宏观调控前,部分小企业不顾自身资本积累限制,采取各种办法筹集资金进行规模较大的跨地区、跨行业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重复建设十分严重。据2006年浙江省工行在温州召开的50家民营企业座谈会反映,有37家企业进行跨区域外地发展,有的企业拿了贷款跨省搞房地产投资,结果血本无归。
二是财务管理制度薄弱,信息透明度较差。据调查,我国小企业50%以上的财务管理不健全,绝大部分小企业缺乏经审计的财务报表和良好的持续经营记录,小企业的信息基本上是内部化不透明的。据2006年浙江工行调查,金华义乌市138家企业中,财务报表经过审计的只有7家;温州瑞安市36家企业中,财务报表经过审计的只有4家。由于财务管理不规范,信息不透明,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很难获得小企业经营管理等信息,对贷款风险难以把握,从而为其贷款带来困难。
三是信用等级低,借钱容易还钱难。我国小企业60%以上信用等级是3B或3B以下。其信用低主要表现为:一是贷款到期无钱可还;二是贷款到期有钱不愿意还;三是贷款挪作他用。很多银行反映,一旦给这些信用低的小企业发放贷款,贷款本金就难如约偿还,其不良贷款率明显高于大企业。小企业贷款到期不能偿还或不愿意偿还,通过借新还旧、展期使短期信贷资金长期化倾向较为普遍。由于小企业信用缺损,大大降低了其融资水平。
四是过分依赖银行贷款,流动性风险较高。目前我国银行提供的流动资金占GDP的70%,其他稍高一些的国家只有中国的一半左右,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只是1/3。在商业银行已经为企业提供了如此高比例流动资金的情况下,企业仍感觉融资难,这与小企业过于依赖银行贷款,直接融资和自有资金过少的发展模式高度相关。长期以来,我国小企业自身资金不足,“两高”现象严重,即生产资金高度依赖银行贷款,负债率过高。由于抗风险能力较弱,存在着严重的流动性风险。
五是能耗高、污染重,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部分小企业的发展是以资源高消耗和环境高污染为代价取得的,给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带来极大负面影响。对于这类技术含量低、粗放型过度扩张、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及通过牺牲环境来谋取经济利益的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企业,商业银行严格控制对其发放贷款。
六是信贷成本高,盈利水平低。小企业对贷款的要求具有“急、频、少、大、高”等特点,这造成了银行较高的信贷成本。小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较低,投资回报不稳定,平均利润相对较低;主要集中在竞争激烈、资本回报较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小企业资本实力不强,经营的稳定性易受市场波动影响,人才短缺,创新能力不足。因而商业银行在利用有限信贷资源进行理性选择时必然对小企业贷款存在顾虑。
七是普遍缺乏抵押品,还款来源难以落实。小企业一般难以达到银行信贷标准,商业银行在贷款时往往要求其提供有效的担保或抵押品,而小企业尤其是高科技和流通行业的小企业多为租赁经营,自身积累少,抵押能力有限,甚至无产抵押。有实力的大企业一般不愿替其担保,而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款来源难以落实。
八是小企业主法律意识弱,各种纠纷多。由于我国小企业主文化层次普遍较低,接受教育程度薄弱,在对外履约、劳动工资管理等方面存在着许多不合法的因素,导致了许多的纠纷;也经常出现随意性因素,侵犯雇工的权誉,也影响了小企业的综合社会声誉和地位。
(二)金融机构存在四种倾向是小企业融资难的外部原因
一是“贷优不贷劣,贷大不贷小”的市场选择倾向。各商业银行在宏观调控中努力优化信贷结构,严格控制热点行业贷款投放,加大对存量贷款的风险控制和回收力度。在这一过程中,部分金融机构“贷优不贷劣,贷大不贷小”的市场行为明显,对小企业的服务意识不强,对国家出台的有关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贯彻执行不到位,对小企业认识上尚存偏见。随着风险管理的加强,各行建立了严格的贷款责任追究制度,基层行放贷动力不足,对小企业信贷积极性普遍不高。
二是贷款权限过分上收倾向。在控制信贷总量的过程中,各商业银行上收贷款权限,严格转授权和收回再贷计划管理,提高贷款标准和要求,达到了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但在这一过程中,贷款权限的过分上收使得对小企业贷款的审核在时间和空间上出现错位,未能对小企业量体裁衣,未能及时满足小企业的信贷需求,使得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突出。
三是信贷标准统一化倾向。在市场竞争中,各商业银行依据世界水平和大型企业技术标准制定信贷政策,全国执行统一的信贷标准,部分基层商业银行机械地操作上级行的规定,在优化信贷结构的过程中操作比较简单,没有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项目的具体实际需求,缺乏灵活性和务实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部分小企业融资难度。
四是针对中小企业业务创新不够的倾向。不同小企业资金需求的具体原因千差万别,部分商业银行未能针对小企业出现的新特点、新要求来设计灵活多样的金融产品,提供个性化服务,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如对固定资产较少的贸易类小企业,外资银行可以开辟仓单抵押贷款业务,而一些中资银行则不敢开展类似业务。
(三)社会环境四个薄弱环节是小企业融资难的瓶颈因素
一是滞后的社会信用环节。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一直是制约我国金融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我国企业信用制度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个人信用制度建设更为滞后,商业信用屡遭破坏,对于不讲信用的个人和企业没有建立有效的惩罚机制。在信用环境不健全的情况下,银行无法派人对大部分小企业的授信业务进行实地考察和监管;小企业成立的时间相对较短,信誉尚未建立起来,为防止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银行很容易拒绝中小企业的融资申请,使小企业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面临融资难局面。
二是缺失的信息发布环节。目前我国经济数据的共享、传播和发布十分薄弱;特别是市场供求信息、产业特征和市场行情的把握程度相当低,行业协会和有关国家信息中心的作用没有有效发挥。银企两方面防范市场风险的必要前提是获取充分的信息,否则风险防范和融资畅通无从谈起。如何建立健全社会公共信息发布平台,将银行、企业微观经营与宏观经济政策、市场供求信息和产业发展周期紧密相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三是狭窄的直接融资环节。对于那些处于成长期的小企业而言,内源融资往往无法满足其资金需求,需要寻求外源融资。在外源融资中,直接融资渠道十分狭窄:相对于小企业自身的规模以及信息披露等要求而言,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门槛都太高;国内的中小企业板才刚刚起步,资本市场容量很少;三板市场和风险资本市场都还在酝酿之中。寻找解决小企业外部融资问题的出路必须考虑直接融资渠道的扩大。
四是低效的中介担保环节。现有的小企业担保机构受其规模的限制,服务范围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小企业的需求。到2006年底全国已经发展担保机构5000多家,当年全国性担保机构担保资金总额3000亿元左右,但对全国小企业来说可谓是“杯水车薪”。同时,由于在信用评级、企业信息获取等方面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导致现有担保机构,特别是一些担保公司的业务仅局限于一些关联企业。
对小企业融资难题,各国政府都在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更是积极工作,中国银监会为此发出了《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对推动和有效解决小企业难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解决小企业融资难:浙江的主要做法
针对浙江省小企业众多,而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影响力巨大的特点,近年来,浙江省人民政府下大力气筑大系统,在解决小企业融资难方面进行积极的努力,主要的措施是:政府牵头,财政补贴,银行推动,主管部门狠抓落实。
(一)省财政出台风险补偿办法
早在2005年,浙江省财政厅就会同浙江中小企业局建立了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制度,并在2006年开始进行修订完善和全面推广。风险补偿资金是鼓励和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增加中小企业贷款的政府引导性中小企业专项扶持资金。具体做法是:
1.省财政设立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金。
2.省财政厅和省中小企业局是风险补偿资金的业务主管部门,共同负责风险补偿资金使用的指导、管理和监督。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浙江银监局、省金融办等有关部门配合做好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的审核工作。
3.风险补偿资金的来源为省级财政预算安排中小企业专项扶持资金和市、县配套的财政资金。
4.风险补偿资金必须专款专用,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确保风险补偿资金规范、安全和高效使用。
5.风险补偿标准,以上一年度该市、县的小企业贷款月均余额为基数,按小企业贷款比上年净增额的0.5%予以补偿,对政策性银行可适当提高补偿比例。
(二)人民银行着力金融生态建设
为改善浙江省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充分利用央行职责和权力,牵头省内各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局,着力建设推动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按杭银发[2006]177号文的精神,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是:力争5年内,基本形成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融资环境:一是扶持中小企业政策得到有效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产业发展政策、信贷政策协调配合;二是金融机构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的信贷制度,信贷投入保持合理增长;三是中小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完善,经营机制良好;四是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健全,金融债权得到有效保护;五是政府、银行、企业沟通协调渠道畅通,银企关系融洽;六是社会中介机构规范发展,中介服务的市场公信力和服务水平提高。
金融生态建设的主要措施是:
1.努力构建运作规范的经营主体。各级人民银行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建立健全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真正成为资本充足、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企业;鼓励金融机构全面开展中小企业信贷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和信贷模式创新,着力构建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银行服务体系和经营机制。
2.努力构建规范的制度环境。各级人民银行、中小企业职能部门建立促进银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不断完善企业融资推介制度,采取多种方式搭建银企沟通平台,有效满足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共同推动地方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共同推进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实施工作,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和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配套政策。
3.努力构建良好的信用环境。各级人民银行要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着力完善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扩大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范围。围绕“信用浙江”建设要求,积极引导农村信用社进一步推进信用户、信用村(镇)建设工作,不断提高农村中小企业的信用意识,改善信用环境。
4.努力构建协调的市场环境。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步伐,各级中小企业职能部门依照《中小企业促进法》,多渠道筹集担保资金,尽快形成防范风险能力强、制度健全完善、业务操作规范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逐步实现以政策为主导的公益性服务、以社会中介机构为主导的社会性服务和协会、商会为主导的自律性服务相配套的多层次、全方位、社会化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5.努力构建完善的法制环境。严厉打击欺诈和恶意逃废金融债务的行为,加大对金融债务案件的执行力度与执行效率,合法保护金融债权。各级中小企业职能部门应适时制定出台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小企业政策,努力改善中小企业政策法规环境。各级人民银行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创新,制定和完善适应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与信贷管理制度,提高中小企业融资效率,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三)中小企业局: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成效显著
2005年,经省政府同意,浙江省中小企业局与省财政厅联合制定了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施行办法,通过设立由省市县财政配套出资的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引导和鼓励银行业加大对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下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在全国开创了“政府补偿银行,破解小企业融资难”的先例。2006年实现了“三扩”,即补偿资金从2005年的2500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4500万元;试点市县范围从2005年的37个增加到2006年的52个;试点银行由原来的工行、农行向全省所有商业银行开放。2006年新增微小企业贷款104.2亿元。2007年,共有57个试点单位305家银行机构参加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工作,配套资金达5433.5万元。具体作用是:
1.较好激励了银行对小企业贷款支持的积极性。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政策实施后,试点银行在政策上将小企业列为特殊支持对象,适当降低了小企业的贷款准入门槛,使小企业享受到了大中型企业的贷款待遇。
2.探索建立了适应小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体制。各试点银行从实际出发,突破了公司贷款的传统管理模式,专门制定小企业信用等级评定、贷款审查、授信授权等方面的信贷制度,更好地满足了小企业资金需求规律性差、时效性强的要求。
3.有效缓解了小企业资金紧张状况。各试点地区在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政策的驱动下,商业银行纷纷加大了对当地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进一步优化小企业的要素配置,有效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4.充分发挥了公共财政的公共扶持效应。实施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政策举措,开创了“政府补偿银行、破解小企业融资难”的先例,充分发挥了政府财政的放大效应和扶持导向作用。按照2006年浙江省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政策确定的1%的风险补偿比例计算,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的融资放大效应高达100倍,公共财政扶持小企业成长发展的公共政策效应得到充分体现。
5.创新优化了扶持小企业发展的融资服务。浙江省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政策的实施,拓宽了小企业融资渠道,缓解小企业融资困难,增强了小企业创业发展活力,在全国首创财政补助银行的政策引导方式,产生了积极的反响。
(四)省政府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
2008年5月4日,银监会和央行联合发布《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性质、设立、资金来源和运用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指导,并明确小额贷款公司不吸收公众存款。此后,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出台了相关细则。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从7月份开始,9至10月份小额贷款公司经审核、依法注册登记后,即可正式开展小额贷款业务。2009年1月视实际情况逐步加大在全省的推广力度。根据相关规定,浙江将对小额贷款公司进行积极扶持,小额贷款公司将纳入全省小企业贷款和“三农”贷款风险补偿范围;在每年分类评价的基础上,对依法合规经营、没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小额贷款公司,将向银监部门推荐,按有关规定改制为村镇银行。
我省民间借贷近年来比较活跃,一方面,目前相当多的中小企业资金链条面临断裂的风险;另一方面热钱又成为挥之不去的难题,试点小额贷款公司实际上就是把它们从地下引到地上来,从而可以解决一部分小企业的资金需求。试点小额贷款公司的意义在于,增加小企业和“三农”贷款的供给,有效缓解小企业和“三农”融资难题,并在取得经验基础上逐步扩大小额贷款公司的范围,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规范和引导民间金融。
(五)浙商银行的有益经验
浙商银行是中国银监会批准的第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也是中国银监会小企业业务的重点联系行之一。自开业以来,浙商银行将小企业业务作为重点探索和发展的主要业务,按照“专业经营、机制创新、做出特色”的发展思路,坚持专业化经营,积极探索创新,不断积累经验,取得了扎实成效。截至2006年末,全行小企业(国标)授信户数426户,贷款余额45.8亿元,占同期全行授信户数的30%和全部贷款余额的21%,不良率为零。浙商银行小企业业务的成绩受到监管部门的充分肯定。
浙商银行的主要做法是:
1.从战略高度规划和定位小企业业务。该行把“小企业业务是未来五年着力培养的特色业务”纳入了董事会通过的《2006-2010发展规划》,从战略高度,将培育和壮大小企业业务予以确认和固化。提出“争取做中国最佳小企业服务银行”的发展目标,确定了“授信流程标准化、授信产品系列化、授信人员专业化和考核机制特色化”的小企业业务专业化经营思路。
2.以专业化经营培育小企业业务。该行小企业业务的探索和经营,充分体现了一个“专”字:即专门经营机构、专门客户经理队伍和培训体系、专门创新组织和产品要素设计,并配备专门考核机制。
3.以创新与特色推进小企业业务。2006年初,该行成立了由总行分管行领导、总分行相关职能管理部门人员及部分客户经理组成的小企业业务创新小组,重点研究风险可控前提下的小企业业务流程再造,以及小企业业务产品创新、发展思路和客户定位。创新小组的建立和运作,促进了小企业贷款的创新和成果转化,有效推进了小企业业务特色经营。
4.重机制建设鼓励小企业业务。基于小企业业务探索的艰巨性和在全行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性,该行确定了探索初期的小企业业务激励思路,即设立贷款风险容忍度,实行绩效考核加财务补贴制等办法,鼓励分支行探索经验。
5.浙商e银行小企业网上银行功能齐全。浙商银行基于物理服务网点少和更好服务小企业的考虑,针对小企业财务特点,在业内率先开发了“浙商e银行”小企业网上银行版,这是专门为小企业客户设计开发的全新金融服务工具,客户可自助办理各项网银基本业务,享受多项特色业务服务、即时的金融资讯,享受足不出户、银行服务到家的便利。
其实,浙江各地(市)及许多银行都在为解决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献计出力,尽心尽职。浙江的经验应该对全国具有借鉴意义。在银监会“利率风险定位机制、独立核算机制、高效贷款审批机制、激励约束机制、专业化人员培训机制、违约信息通报机制”的小企业融资六项机制建设推动下,小企业融资难一定会有效缓解,中国经济一定会走上更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
标签:贷款风险论文; 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论文; 中小企业贷款论文; 中小企业融资论文; 银行融资论文; 银行信贷论文; 信贷业务论文; 企业信用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 融资风险论文; 信贷规模论文; 融资公司论文; 信用贷款论文; 金融论文; 银行信用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经营风险论文; 浙商银行论文; 小额贷款公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