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济的发展,促进建筑工程项目的增多。由于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具有施工速度快、施工效率高、施工操作方便、施工材料消耗少,且可显著降低成本投入等多个优点,在建筑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就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展开探讨。
关键词:预制装配式;优势;技术
引言
在当前建筑的发展过程中,预制装配式建筑以其优越的性能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预制装配式建筑对于环境的污染较小,而且施工过程快速便捷易于控制,所以能够提升施工的效率。
1基于专业角度阐述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的涵义
对于预制装配式,依托特定的工艺技术,将建筑构件的制作安排在预制工厂中,而后借助运输,将制作完成的建筑构件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组合、安装。对于这种施工技术,其不受传统施工流程的限制,强调多个部分同时进行生产,施工流程不同步而诱发的物料浪费现象得以减少,工作效率显著提高,成本投入得以减少。从流程角度探讨,其主要涉及两个环节。第一个为预制阶段,主要是工厂进行建筑所需构件的生产加工。从构件类型分析,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基础的通用结构体系,包含剪力墙、框架等体系。对于预制建筑构件,其改良所代表的是技术的创新与升级,同时,需要将技术发展作为基础与前台。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第二个环节为装配,也就是说,针对预制构件,进行合理组装,推动建筑整体施工的完成。这一环节整体难度不高。
2预制装配式建筑的特点
2.1在能源消耗方面
在建筑工程建设和施工中,装配式建筑一般在工厂中完成内外墙板、梁、柱和板等结构的生产和加工,这种施工方式可有效减少模板用量。另外,在工厂内部完成构件的预制工作也可减少混凝土、钢筋和水泥的用量,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一方面降低了成本投入,另一方面也减少了资源的消耗。
2.2缩短了工期
施工周期较短是装配式建筑施工较为明显的优势,吊装梁、板和柱时只需要4~5个施工人员就能完成所有的施工环节。且单个构件组装一般只需要0.5h。若工程量较小,则每天可完成2~3层主体结构的吊装施工。对于非大规模的建筑而言,装配式建筑要比现浇结构建筑施工周期短6个月。
2.3在环境方面
通过对国内现有成果的统计,采用工业化的建筑方式所产生的垃圾为传统方式的0.3倍,产生的空气粉尘等污染为传统建筑的0.2倍,产生噪音比传统方式低1515dB,且采用预制装配式建筑的隔音效果优于传统住宅,受外界噪音干扰平均低8dB。因此,与传统工艺相比,预制装配式基本弥补了老旧工艺的不足,不仅能够提高建筑质量和生产效率,推进节能减排,而且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降低建造成本,满足绿色发展要求。
3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应用
3.1预制窗体施工
在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预制窗体是一项重要内容,应该对其施工技术进行严格控制。应该注重连接窗体的预留螺母,将作业面与窗体距离控制在300mm,连接窗体的相应构件。在对窗体的构件进行连接的过程中,应该及时调整窗体方向,实现窗体螺栓与墙板连接孔的有效结合,有助于预制装配式建筑质量的提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预制装备剪力墙施工
预制构件是预制装配式建筑的直接连接方式,其连接方式和连接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的施工质量以及性能。借助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选择螺栓连接方式,将预制构件紧密的连接在一起,保证其精密连接,满足其实际的技术要求。在预制构件安装中,需要在下层板中预留空间,方便后续钢筋的插入,然后通过螺栓完成剪力墙和预制装配式建筑其他部分的连接,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完成预制内剪力墙施工。选择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时,内剪力墙和主体工程的连接,确定连接位置之后,用螺栓保证其连接的紧密性,保证后续施工工作,不会出现墙体移动,避免影响到后续工程施工。此外在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结构体系的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充分考虑静荷载以及外部因素对剪力墙体的作用,具体结合使用过程中的各个条件,合理选择纵横墙结构,使剪力墙体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使用时的需求;(2)对于剪力墙之间的各个连接部位,要结合不同的承受力特点,对其进行最恰当的设计。
3.3预制叠合板安装施工
预制叠合板安装施工工作,会对预制装配式建筑的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应该严格控制预制叠合板安装施工技术与工艺,保障施工过程符合相关规范和标准。将预制叠合板与作业层的距离控制在300m左右,合理调整预制叠合板安装的方向,并实现准确定位,减少预制叠合板安装施工中存在的误差。在安装预制吊板的过程中,应该避免出现碰撞现象,对于预制叠合板进行有效保护,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提升安装施工的质量。为了提升预制叠合板吊装安装的紧密性,可以在安装施工过程中采用模数化吊装方法。为了保障预制叠合板安装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可以将临时支架设置在底部。将临时支架间距控制在150cm左右。等完成吊装工作后,拆除临时支架以便下次使用。在安装双层结构的过程中,可以将双层支架进行有效设置,保障安装施工的顺利进行。完成上一层预制叠合板安装施工后,开始浇筑混凝土,2-5天后进行混凝土强度的检验。拆除下一层支架的工作应等到混凝土强大达到70%时进行,实现预制叠合板安装施工质量的提升。
4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发展分析
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已经成为我国建筑行业的主要内容,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专业人员需要综合考虑施工中不同方面的需求,选择对工程最有帮助的预制装配式结构。在确保工程施工的质量以及工期的同时,不断提高工程的预制率,使工程的专业化水平上升到新的高度。在推动非受力构件或者任何其他构件的发展过程中,要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方式逐步进行。将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存在的特点发挥到极致,最大程度上改变常规的周期长,需要劳动力多的现场施工方式,全面提升当前落后的施工技术。在对设计理念进行完善的过程中,尽可能实现自动化生产。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与以往的施工技术相比,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对施工人员和设计师的专业水平以及综合素养的要求都比较高,需要他们准确掌握专业知识,并且要时刻关注国家的各项政策变动,使建筑行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更加具有安全性。
结语
在当前建筑的发展过程中,由于预制装配式建筑对于环境的污染较小,而且施工过程快速便捷易于控制,不仅能够提升施工的效率,而且具有施工简便、工期短、建材用量小及空间灵活等优点,因此,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已经开始在如今的建筑施工中被大范围地使用而且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可以预见这种施工技术在未来建筑施工工程中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尤其是对于未来建筑施工效率提高、质量提高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应该加强施工技术的研究和创新,提升预制装配式建筑的施工质量,充分发挥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优势,更好地完成建筑施工。
参考文献:
[1]张勇.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的常见质量问题与控制方法[J].江西建材,2018(11):39~40.
[2]殷永春.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常见质量问题与对策[J].建材与装饰,2018(24):18~19.
[3]陆文皓,齐玉军,刘伟庆.装配式综合管廊的应用与发展现状研究[J].建材世界,2017,38(06):87~91.
[4]刘莹.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应用分析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8(21):177-178.
论文作者:王健如,祁高祥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1
标签:建筑论文; 叠合论文; 施工技术论文; 过程中论文; 构件论文; 建筑施工论文; 窗体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