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研究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消化道息肉和疣状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期间我院收取的消化道息肉(35例)及疣状胃炎(15例)患者,对以上患者应用氩离子凝固术进行治疗,总结治疗的效果。结果 所有35例消化道息肉患者共85枚息肉经过APC治疗后,其病灶的创面已经凝固并且颜色为泛白;所有15例疣状胃炎患者共有45枚成熟型疣状胃炎病灶,经过APC治疗后,整个病灶区域颜色灼烧至微黄或黝黑色。结论 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消化道息肉和疣状胃炎具有适应症较广、操作方式简单、易掌握、治疗效果确切、安全性高等众多特点,故该种方法值得临床借鉴及推广。
关键词:氩离子凝固术;消化道息肉;疣状胃炎
氩离子凝固术(APC)是一种非接触性新型的凝固方法,其主要作用机制是能量通过电离氩气的传导性到达患者的病变组织[1],从而对病变组织起到凝固以及止血的效应,而疣状胃炎和消化道息肉(VG)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道发生病变的疾病,治疗该种疾病的方法很多如:激光、热凝电极及微波等,但是临床上应用后取得的效果却层次不齐,我院自采用APC治疗VG以来,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治疗疗效,特将详细的材料作如下的报道:
1基本资料与方法
1.1消化道息肉患者基本资料
选取2016年期间我院收取的消化道息肉患者35例,16例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年龄35-83岁,平均年龄(55.1±3.6)岁;所有患者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上腹不适感、反酸、隐痛、腹泻、便血及黑便等,经相关检查(结肠镜和胃镜)确诊患者存在胃部和结肠部偏平息肉多发,其中2例患者患有食管息肉,18例患者患有胃息肉,9例患者患有结肠息肉,6例患者患有直肠息肉,共发现81枚息肉,直径0.4-2.1cm,平均直径为(0.9±0.2)cm,经过术前及术中对其息肉进行活检显示,炎性增生性息肉29例(82.86%),6例腺瘤性息肉(17.14%),无癌变病例。
1.2疣状胃炎患者基本资料
15例疣状胃炎患者,9例男性患者,6例女性患者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44.1±2.5)岁;临床症状表现为上腹不同程度的不适感、呕吐、反酸等,经胃镜检查结果确诊患者存在痘疹样糜烂病灶,其中8例患者病灶位置局限于胃窦,7例患者病灶累计胃体;11例患者痘疹样糜烂病灶≤4个,4例患者痘疹样糜烂病灶>4个;共有45枚成熟型疣状胃炎病灶。
1.3氩离子凝固术方法
术前准备与常规内镜检查步骤基本一致,经内镜检查对病灶位置进行确定;发现其病变的位置在直视下采用氩气刀(由德国ERBE公司提供,型号:APC300)对患者息肉进行电凝,功率=20W,氩气流量=2L/min。经过内镜钳道缓缓将氩气电凝切导管插入,直至到达病灶位置上方0.5cm处,1-3S/次进行电凝治疗,直至病灶表面泛白、泛黄或出现黝黑色,治疗的次数按照病灶的大小、质地而取决的,治疗以整个病灶烧灼为基本原则;在进行电凝时要注意,刚开始电凝时病灶周围会发生肿胀,又因内部的气体蒸发后,会发生塌陷及固缩的情况发生,所以电凝过程中,对其内部出现的烟雾进行及时的抽吸,避免影响视野或胃肠发生胀气[3]。
1.4术后处理
在准备退镜时,需要再次进行确认病灶是否已经被干净的处理、局部黏膜肿胀的情况、黏膜下是否发生气肿、出血等,未发生以上的情况方可抽气退镜;对术后的患者12-24h的留院观察,禁食2餐,并观察患者有无并发症的发生,并给予补液;对胃部、食管息肉及疣状胃炎的患者术后给予质子泵抑制剂和保护黏膜药物,对于HP为阳性的患者给予抗HP治疗;一周内禁食辛辣、刺激、不宜消化的食物;对所有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并嘱咐患者1-2个月回院复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2.1治疗疗效
所有35例消化道息肉患者共85枚息肉其中,息肉直径<1.0cm的患者,经过1-3次的APC治疗后,其病灶的创面已经凝固并且颜色为泛白;息肉直径1.0-2.0cm的患者,经过4-7次的APC治疗后,其病灶的创面已经凝固并且颜色为泛白;所有15例疣状胃炎患者共有45枚成熟型疣状胃炎病灶,经过3-8次的APC治疗后,整个病灶区域颜色灼烧至微黄或黝黑色;术后患者回院复查结果显示,大多数患者的临床症状已经消失或明显的改善,其中9例疣状胃炎患者和18例消化道息肉患者经过治疗后,2个月回院复杂,经过胃镜显示,其APC治疗位置,黏膜已经变平、色泽正常、无复发的情况发生,并且原发病灶新生的黏膜上皮和肉芽组织覆盖,疤痕不明显。
2.2并发症
35例消化道息肉患者及15例疣状胃炎患者治疗后,有15例患者腹部有不同程度的不适感(腹痛),大多可以忍受,在治疗2d后,其症状消失或明显的缓解;12例出现腹胀,2d后明显的改善;所有患者未发生术后出血及穿孔等严重的并发症。
3讨论
APC是一种单极技术,运用高频的电流的原理,经过电离有导电性的氩气无接触的进行引导至需要治疗的病变组织从而对其产生凝固的效应[3],内镜下氩气刀治疗的最大的优点为对病灶组织凝固的深度有一定的自限性,其治疗的深度不超过3mm,因深度较浅,因此无穿孔发生率,其次是氩离子还具有自动导向的作用机制,会自动的将氩离子传导自需要治疗的病变组织,其方向治疗的方向不一定是原来氨气流的方向,也不是喷头所指向的方向,它可以多方向(轴向、侧向、自行逆向)到达每一个病变组织的位置,对具有消化道息肉及出血等病症的治疗方式较自如的独特优势。
消化道息肉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病症,该病症会引起消化道出血等临床症状,尤其是部分的息肉(腺瘤性息肉)可引发癌变,目前对通过内镜检查后发现的息肉主要通过高频电凝电切、激光烧灼、微波及橡皮圈等,以上的治疗方式,不仅发生灼伤、出血及穿孔严重的并发症较高,其操作治疗的方式要求较高,本次研究中所有35例消化道息肉的患者,扁平息肉直径<2cm,通过APC治疗后,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与本次参考文献中指出的相一致,对息肉直径>3cm巨大广基扁平型生长的息肉通过APC进行多次的治疗,也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4]。
疣状胃炎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胃炎,该病比较特殊并会引起癌病的倾向,据相关数据统计,在内镜的检出率高达1.3%-3.5%,通过内镜可以对其分为两组类型:成熟型及未成熟型。未成熟是由组织炎性水肿引发,因又较低的病变隆起,顶部会脐样(凹陷),形状:大而浅,在发病数日或数月内消失;而成熟型是由未成形的逐渐转变产生,其主要表现为因组织增生导致并且消退不宜,在内镜下的形态为,有较陡的起始部并且有较高的隆起表现,顶部脐状位置凹陷较小但是较深,或脐状凹陷已经消失但有较为明显的息肉样,治疗的方法主要有:药物、内镜(激光、热凝电极或微波)等,以上的治疗方式,治疗的效果却参差不齐,不尽如人意。本次所有15例疣状胃炎患者,45枚成熟型疣状胃炎病灶应用APC治疗后,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与国内学者结果相一致[5],胡APC治疗成熟型疣状胃炎有较高的治疗效果。
对APC治疗后发生的并发症,可能与黏膜下的神经丛受到刺激以及凝固后表面上胃酸胃蛋白酶影响所引起,出现该种情况,一般不需要进行处理,1-2d后可自行的消失及缓解,所以在治疗后适当的给予患者黏膜保护剂和抑酸剂的药物辅助治疗,能减少以上并发症的发生率。通过以上的治疗结果充分显示,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消化道息肉和疣状胃炎有适应症较广、操作方式简单、易掌握、治疗效果确切、安全性高等众多特点,故该种方法值得临床借鉴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甜甜.吕宗舜.疣状胃炎653例分析[J].天津医药,2015,38(3):209-1
[2]王文兵.张文礼.等.疣状胃炎内镜治疗1532例临床分析[J].四川医学,2016.33(8):1451-1453
[3]潘志刚.苏东星.等.胃镜下氢离子凝固术治疗疣状胃炎56例观察[J].广西医学,2015.33(5):566-567
[4]毛晓初.项锋.等.氢离子凝固术对疣状胃炎疗效的临床研究[J].胃肠病学,2016.18(5):301-303
[5]尹小琴.高云飞.氩气刀对胃肠道巨大广基扁平息肉的治疗[J].中华医学写作杂志,2015.10(3):236-237
论文作者:张虹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3
标签:息肉论文; 患者论文; 病灶论文; 胃炎论文; 消化道论文; 离子论文; 发生论文; 《航空军医》2018年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