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要思想论文,代表论文,地位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判断新理论的历史地位,从来都是以这个理论所体现出来的本质特征、精神实质及其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时代进步的要求为基本依据的。集中全党的智慧,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因为坚持并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实际,坚持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因而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历史地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的第三大理论成果,成为中国共产党人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自然也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所以具有如此重要的历史地位,是因为:
这一思想深化了对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历史性地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实事求是地讲,通过暴力革命取得政权的共产党究竟该怎样执政才能稳步推进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来共产党人在苦苦探索的根本问题。不同的探索方式演绎出全然不同的历史结论。冷战结束后,执政的共产党向何处去的问题显得格外突出。特别是随着全球范围内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革命浪潮汹涌澎拜的发展大势,面对国内改革开放不断出现的新变局、新问题,以及党内因领导干部新老交替、一定程度上不适应大变革的需要提出来的一系列新问题,迫切需要共产党人必须明确回答如何执政、如何搞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党在努力加强自身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运而生,从科学理论的精神实质上讲,这一思想全面体现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既成功地为共产党人继续开辟前进的道路找到了一条通途,也系统地回答了共产党人如何执政的问题,满足了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实践要求。
这一思想深化了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创造性地开拓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直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问世之前,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一直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没有解决好的重大课题。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诞生有其内在的历史必然性,但是,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究竟该怎样走,的确没有现成的答案可找,稍不留心就会犯历史性的错误。对此,邓小平理论作了初步系统的回答。但是,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的十多年间,国际、国内、党内发生的一系列重大深刻变动,而且这种种新变动现在仍呈现出许多不确定因素,人类社会发展的航船究竟会走向何方,仍是全球范围内的政治家关注的重大问题。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因纷繁复杂的新形势新变动,更呈现出扑朔迷离的状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抓住了促进中国社会全面进步的三个主要方面,既从基本原理的层面,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也以高起点、深内涵和大容量的理论发展辩证法,为我们在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在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打开了新的理论视野。另外,从科学理论发展的逻辑层面上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个领域。从学科体系上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个方面,贯通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全方位地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新的科学理论体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呈现出了一个新的理论形态。
这一思想深化了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科学地开拓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预示着社会发展进步的大方向。但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具体实践远比历史唯物主义描绘的那样复杂、曲折得多。也就是说,作为指导性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是清晰的。但是,如果实践中的共产党人和社会主义者找不到解决新社会面临的挑战的有效途径,曾经磅礴于全球的社会主义不是没有被完全毁灭的可能。果如此,则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曲线就会发生某种变化,我们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也会进入一个模糊时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直接深化了对于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也创造性地回答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关于先进社会制度必将取代落后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一定要代替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其必由之路就是中国共产党人要坚定不移地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不断从人民群众无穷丰富的智慧中找到前进的动力。因此,从深层次的科学理论意义上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共产党人对于三大规律的认识,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是值得中国共产党人永远珍惜的无比宝贵的财富。
(执笔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张贺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