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中医医院血透室 215200
[中图分类号] R04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5018(2015)11-296-01
随着血液净化技术不断发展,尿毒症终末期患者依靠血液透析存活的时间越来越长,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维护显得非常重要。如何维护內瘘和延长使用寿命成了临床关注的问题。现从穿刺技术、技巧和方法等方面探讨。
1.內瘘血管特点
动静脉內瘘一般为远端的桡动脉与头静脉或贵要静脉间的吻合。在內瘘早期,穿刺成功率低,容易损伤血管,形成血肿。由于频繁穿刺使用血管,致血管弹性减低,造成血管硬化,管腔狭窄。
2.穿刺的技巧
2.1血管选择
血管穿刺顺序是先穿刺血管近心端,再穿刺动脉端,选择相对较直又富有弹性的血管穿刺,避开关节和静脉瓣。
2.2穿刺的角度
角度过小导致血管损伤明显,而大角度可能穿透血管。一般静脉穿刺进针的角度为20°,內瘘血管管壁较厚,进针角度为30°~40°。
2.3穿刺点选择
动脉穿刺点应至少离开吻合口2cm以上,最好5cm,并且要求该段血管有较强的震颤感。静脉穿刺点离开动脉穿刺点一般8~10cm以上,最好勿与动脉穿刺在同一血管上。传统观点认为,动脉针尖朝吻合口穿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现在认为,动脉针尖顺血流方向对血液的再循环影响不大,且能有效的减少动脉瘤、动脉狭窄等內瘘并发症的发生。
3.动静脉內瘘穿刺方法
动静脉最常见并发症是血管狭窄和血管瘤的形成,而熟练正确的穿刺方法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目前,动静脉內瘘穿刺方法有三种,为绳梯法、扣眼法和区域法。
3.1绳梯法
绳梯法对內瘘血管长度要求较高。穿刺点间隔约1.5~2.0cm,呈阶梯式确定3~5个等距离排列穿刺点,每次依顺序穿刺。当所有穿刺点按顺序轮回使用一次以后,再从第一个穿刺点开始,如此重复。国人受身高影响,可利用的內瘘血管长度与欧美人有差别,因此该穿刺方法在我国的应用受到限制。
3.2区域穿刺法
在选择的动静脉穿刺区域作蜂窝状穿刺。每次穿刺时部位要轮流更换,每个穿刺点相距1cm[1]。区域穿刺时,血管壁因一周三次反复穿刺,局部很快呈现“筛眼”状薄弱,在动脉血的压力下凸出而形成血管瘤。当內瘘有血管瘤形成后,血流就会产生“漩涡”,“漩涡”会使血管瘤近端血管内膜增厚,管腔狭窄。因此,在欧美国家,区域穿刺法已被淘汰。[2]
3.3扣眼穿刺法
扣眼穿刺进针需同样的穿刺点,同样的角度,同样的深度,这样重复穿刺2个月左右,可形成皮下隧道,在以后穿刺,待皮肤消毒后,将扣眼口的血痂清理掉,用钝针从扣眼口往里轻轻推送,即可沿扣眼轨迹进入血管。但在实际操作中,上述的“三同”穿刺很难保证,从而有可能使扣眼穿刺法变为区域穿刺法。所以,我们采取的方法是,由一名有经验的护士进行穿刺,直至扣眼形成。
4.小结
血液透析是尿毒症病人赖以长期生存的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而动静內瘘则是目前大部分血透患者的血管通路,俗称“生命线”,其重要性可想而知。过去,长期透析的病人因为普通穿刺法反复区域穿刺,穿刺局部极易形成假性动脉瘤,甚至出现序贯狭窄和蔽塞。很多病人因为皮肤上巨大的血管瘤而烦恼,危险也随之增加。解决患者自身血管问题迫在眉睫。美国肾脏病基金会血管路径指南明确推荐扣眼穿刺法,并认为是目前预防內瘘血管瘤形成最有效的方法。此方法能减轻穿刺疼痛,更重要的是对血管要求不高,任何形式的动静脉內瘘都可以选用,极大降低了血管瘤、血管狭窄、血栓等血透并发症发生,延长內瘘使用寿命,提高透析病人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吴慧君,童亚丽,林毕群,等.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內瘘两种穿刺方法的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年2月,28(2A):47-48.
[2]Ball LK.Improving arteriovenous fistula carmulation skills[J].Nephrology Nursing Joumal,2005,32(6):611-617.
论文作者:姚红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11月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5
标签:血管论文; 扣眼论文; 动脉论文; 方法论文; 狭窄论文; 区域论文; 动静脉论文; 《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11月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