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能否跨越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阶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劳动密集型论文,主导论文,阶段论文,我国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试图否定回答题目提出的疑问,并通过总结工业化基本完成的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分析我国培植劳动密集型主导工业应明确的几个问题。
一、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阶段持续时间最长是工业化基本完成的国家和地区的共同特征
工业化基本完成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史表明,在工业化开始后的相当长时期内,劳动密集型工业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以土地生产物为加工对象的又占相当大比重。需要说明的是,因各国进行工业统计时,主要按轻、重工业分类。一般来说,轻工业具有劳动密集性,重工业具有资本密集性。鉴于此,在资料的应用上,可用轻工业替代劳动密集型工业,而用重工业替代资本密集型工业。下面就以美国、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省为例对劳动密集型主导产业做一历史性描述。
1.美国1807年的禁运法案和1812~1814年的英美战争使美国在工业品方面由依靠欧洲转向自己制造,从而使美国真正开始了工业化。在南北战争之前,轻工业在整个工业中占绝对支配地位,1860年在轻重工业结构中,轻工业占70.6%。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又占主体。工业部门按其产值大小的次序排列,1860年名列前茅的是面粉、棉纺织、木材加工、制鞋等轻工业部门。直到1925年前,轻工业的产值依然超过重工业产值,在全部工业中的比重占一半以上(注:樊亢、宋则行主编:《外国经济史》(第二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42~43页。)。这说明美国工业化进程中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导的工业结构持续了110年左右。
2.日本1868年的明治维新开始了工业化。当时,先行工业化国家的工业结构中资本密集型工业比重有了较大的上升,但是日本并没有照搬和追赶先行国家的工业结构,仍然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绝对主导地位。日本经济学家南亮进认为日本初期工业化主要是靠轻工业的发展。1877年,仅纺织、食品两行业就占到制造业实际产值的68.6%,1877~1900年纺织和食品两行业对制造业增长的相对贡献度高达75.2%(注:[日]南亮进著:《日本的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19~120页。)。直到1955年,轻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仍占到55.4%。日本以轻工业为主导的工业结构持续了将近80年。
3.我国台湾省和韩国。在台湾,直到1971年劳动密集型工业仍占制造业产值的52.9%,1975年轻工业仍占到制造业产值的50.2%(注:刘建兴、黄文真编著:《台湾经济介评》,中信出版社,1993年版,第213、221页。)。这说明台湾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导的工业结构持续了20多年。在韩国,1960年轻工业比重高达77.3%,直到1980年才下降到50%(注:[韩]宋丙洛著:《韩国经济的崛起》,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16页。)。这说明韩国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导的工业结构也持续了20多年。
通过对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及地区现代经济史的考察,可以认为,劳动密集型主导产业包括两层含义:(1)在整个工业结构中所占比重为50%以上,而且,一般来讲,劳动密集型工业比资本密集型工业应高出10个百分点,即二者的产值比为55:45。由于各自的产品功能不同,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工业具有不可替代性,资本密集型工业必须满足劳动密集型工业对其需求;(2)由现在来看,劳动密集型主导产业在整个工业化进程中持续时间最长,占了发展期间的60%以上。美国自1814~1980年约为170年,其中劳动密集型工业占主导地位为110年,占64.7%;日本1868~1986年约为120年,其中劳动密集型工业占主导地位为80年,占75%;台湾1950~1990年为40年,其中劳动密集型工业占主导地位为25年,占62.5%;韩国1960~1990年为30年,其中劳动密集型工业占主导地位为20年,占66.7%。各国和地区工业化发动之时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工业之比一般为75:25。这说明,劳动密集型工业份额下降和资本密集型工业份额上升是相当缓慢的,有一个持续演变的过程。
二、主导产业发生转变时的经济结构特点通过对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省工业结构发生转变即劳动密集型主导产业让位于资本密集型主导产业的比较分析(详见表1),可以看出主导产业发生演变时有以下特点:
(1)农业劳动力份额下降至30%以下且绝对量已开始减少一段时间(10年以上),农业商品率上升到70%以上,农户开始了企业化经营。(2)农业人口比重下降到35%以下,人口城市化比重上升到55%左右,离农户数目开始减少的时间已经不远。
(3)农业在国民收入中的地位下降到15%左右,对于国民经济积累的作用已大为降低。
(4)收入水平和主导产业转换的关系在各国差别较大。美国1920年和1930年的人均国民收入分别为1050美元和1170美元,而日本1960年的人均收入只有344美元(这里的美元按1960年美元计算)(注:[美]维克托·R·富克斯著:《服务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43~44页。),美国约是日本的3倍。可见,主导产业转换时的人均收入指标有着较大活动范围。
(5)在劳动密集型工业占主导的工业化阶段,农业劳动力份额和劳动密集型工业在工业产值结构中所占比重分别下降了约40个和20个百分点,也就是说非农业劳动力份额每下降2个百分点,资本密集型工业比重就可以上升1个百分点,这说明工业结构应与劳动力结构相适应;工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之时,劳动密集型工业所占比重在70%左右;工业净产值超过农业净产值之时,劳动密集型工业所占比重在60%左右。
三、我国不可能跨越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阶段现代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改变劳动者的就业方式和生活方式,因此,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最主要任务是加快实现农业劳动力非农化。而我国完成这一历史任务似比任何国家都要艰巨:(1)我国农业劳动力不仅在绝对量上居世界之最,而且份额在发展中国家中也是比较高的。1993年我国农业劳动力为33259.2万人,印度为22389.8万人,我国比印度还要多出48.5%。1993年,我国农业劳动力份额为54.9%,印尼为45.8%,巴基斯坦为48.2%,越南为58.5%,泰国为62.3%,印度为65.5%(注:《世界农业》,1995年,第2期,第64页。)。问题在于我国目前的农业劳动力份额明显低估,城市的就业不充分现象已相当严重。截止到1994年6月,全国城镇失业率为2.5%,城镇不充分就业率为9.5%。可见,我国目前的农业劳动力份额至少也在60%以上。(2)我国劳均耕地面积太少。农业劳动力的闲暇时间严重存在。1994年,每个农业劳动力平均耕地面积仅有0.284公顷。据估计,在目前3.3亿农业劳动力中,把闲暇时间拆合为劳动力,其绝对量约为1.2亿。马克思称之为“潜在失业”。这说明我国农业劳动力非农化的紧迫性。
我国农业劳动力过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实施的以资本密集型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战略。1949年,在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还占73.6%,而到1957年,轻工业比重就迅速下降到51.7%。1958年,重工业产值首次超过轻工业产值。这样,以短短5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近百年的路,实现了工业结构的根本转变,速度之快堪称世界之最。1958~1978年21年间,重工业比重超过轻工业的有17年,特别是1960年,重工业竟占到66.7%,在当时也可称作世界之最。1960年,日本重工业也只占到56.4%,美国也只为65%左右。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轻工业曾高速增长,1981年,轻工业总产值自1970年以来首次超过了重工业,可惜持续时间太短。由于收入过快上涨所引发的消费结构快速升级,使城市工业和农村工业分别从80年代后期和90年初期,相继进入了资本密集型工业快速扩张阶段。自1985年以来,重工业产值一直都超过轻工业,其中1993年占56.0%。
面对我国如此庞大的农业劳动力,若要尽快使之非农化,唯一的选择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形成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的工业结构。但以发达国家为参照,我国目前不具备工业结构重型化的条件,离农业劳动力份额下降至30%以下尚距遥远。所以,我国不可能跨越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阶段。
四、我国培植劳动密集型主导产业应明确的几个问题
1.建立与劳动力总体素质相适应的工业结构而不是让劳动力去适应超过自身素质的工业结构。有的观点认为,我国农业劳动力素质低是影响其非农化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认为,农业劳动力素质的高低,只能相对于所在的就业岗位对素质的具体要求而言。由于财力原因,在工业化初期,大幅度提高大多数劳动力素质特别是专业技术素质的可能性很少,只能先提供与农业劳动力低素质相适应的就业机会,这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应由劳动密集型工业提供。工业化较为成功的国家如新加坡、巴西、原西德等劳动力素质不见得比我国高多少,其农业劳动力也照样非农化了。究其原因,跟这些国家长期发展劳动密集型主导产业分不开。许多非农就业机会由于分工高度细致而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甚至低于农业。在此意义上,素质不是制约我国农业劳动力非农化的主要原因,而是缺乏与其素质相适应的就业机会,劳动密集型主导产业恰好可以提供这样的就业机会。
当然,我们并不是否认提高劳动力素质的积极意义。相反,发展中国家后发优势主要表现在技术设备的高起点,这也相应地要求劳动力有较高的素质。只有先进的技术装备和较高素质的劳动力有机结合,才会使要素配置效率最大化。为了适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主导产业的要求,培养一大批有较高素质的熟练劳动力是当务之急。对此,必须转变观念,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我们应该从台湾的经验中得到很大启示。台湾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大陆一样,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技术技能的培养。民众信奉“读书作官”,而不愿接受读了书还要去当工人的教育。到60年代中期,台湾每年有14万小学毕业生不能继续上学,且因年龄小,缺乏必要的技能训练无法就业,而工业的发展又急需大量的熟练员工。于是,台湾彻底破除传统的教育观念,大力改变教育结构,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兴建工业职业学校或商业职业学校。到1970年,高中和高等职业学校的招生比例达到4:6,这一比例1986年达到2.7:7.3。借鉴台湾的经验,对我国大陆农村职业中学的人才培养方向应做根本性的调整。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职中发展迅速,但由整体上看,还有不足,农村职业中学80%的学生应以非农技能为学习内容。另外,农村教育还存在着投资力度不够,资金缺乏的严重问题。据有关资料,全国公款吃喝开支1994年突破1000亿元大关。全国大中型饭店、宾馆60%~70%的收入来自于公款吃喝(注:《中国行政管理》,1995年,第12期,第13页。)。两相对照,岂不值得深思?潜力是有的,问题的关键仍然是认识。
2.重新认识工业结构协调标准,树立经济发展阶段决定工业结构协调标准的观念。长期以来,工业内部协调发展是我国工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但对协调标准却简单地认为是轻、重工业各占50%。对工业化成功的国家和地区主导产业转换的抽象分析表明,在工业化发动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协调的工业结构只能是以轻工业为主导,而且这一阶段不可逾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和解放,我们已经在逐渐认识到在发达国家所出现的经济事实并不是由社会制度决定的,而是经济发展内在规律的表现。所以,我们才提出商品经济不可逾越,市场经济体制不可逾越。要尽快实现农业劳动力非农化,劳动密集型主导产业充分发展同样不可逾越。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农业劳动力非农化的实际,我国目前的轻工业产值比重可上升到60%以上,并接近65%。
3.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合理工业结构跟国家大小基本上没有关系。80年代初期,针对我国轻工业发展速度超过重工业,工业结构出现轻型化倾向,有的研究提出作为大国轻工业比重不宜太高的观点。这种观点跟国际经验是相悖的。美国和日本,作为当代最发达的两个大国,没有在初期把重工业作为主导产业,而现在我国台湾省和新加坡、韩国工业结构同样是重型化、资本密集。跟小国相比,大国的优势在于工业发展的起初规模大,总量扩张快。表面上,没有把重工业作为主导,但就总量而言,以轻工业为主导情况下的重工业产值比以重工业为主导情况下的重工业产值要大得多。重工业并不会因处于非主导地位而降低总规模,也并不是重工业比重越大总量扩张就越快。例如,轻、重工业所占比重分别为35%和65%,工业总量为200亿元,则重工业总量为130亿元;相反,若轻、重工业比重颠倒过来,分别为65%和35%,工业总量为400亿元,则重工业总量为140亿元。可见,按规律办事与不按规律办事是很不相同的。
4.不应把劳动密集使用和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对立起来。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要由粗放向集约转变。对此许多人就认为集约增长就是限制利用劳动力,多发展资本密集型项目。笔者认为,直到目前,我国工业发展仍属于资本粗放利用型,根本原因在于劳动力行为不规范以及由此引起的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只要解决了劳动力的积极性问题,即变工资上涨模式为失业压力模式,3个人的就业机会至少让5个人去竞争(在此意义上,劳动力的相对过剩并非是件坏事情),就可以减少对资本的依赖,从而将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依赖资本转换到主要依赖劳动力上来,这也许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当然,要以完善就业、待业、失业、培训、救济的管理系统为前提。
5.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所处阶段要求的主导工业与跟踪国际工业新动态的关系。应首先纠正两种不良的偏向:要么置国际新动态于不顾,要么超越本国实际,盲目追随国际新动态。在将主要财力用于发展客观上要求的工业的同时,也及时对国际新动态或代表工业发展方向的工业进行合理研究和开发。作为后发展优势,在于以较快的速度、较短的时间走完劳动密集型主导工业阶段,而不是跨越这一阶段。
借鉴工业化较为成功的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只要形成劳动密集型主导产业,我国制造业劳动力份额可以再上升10~15个百分点,所吸收的农业劳动力绝对量相当于90年代农村新增劳动力,即7500万左右。工业化进程中,制造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最大比重,美国为26.1%(1926年),日本为27.4%(1973年),台湾为33.5%(1985年),而我国目前仅为15%左右。
如果有勇气尽快培植劳动密集型主导工业,并使之持续20年左右,那么在此期间,农业劳动力非农化转移速度将大大加快。非农产业在吸收全部新增劳动力的同时,再每年吸纳农业劳动力800~1000万,农业劳动力份额每年下降1.5个百分点左右。到2015年,农业劳动力绝对量将减至1.8亿左右,农业劳动力份额将降到25~28%。这样,就可能再次形成资本密集型主导产业。届时,农业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的任务仍会相当艰巨,而如何促进耕地流转也许更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