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校外生活方式现状的调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活方式论文,校外论文,调查研究论文,中小学生论文,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09)10-0022-05
生活方式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创新教育的倡导、研究性学习的开发和新基础课程方案的实施,特别是随着1995年5月1日双休日制度的实施以及基础教育阶段减负的实施以来,我国中小学生每年在学校的学习时间减少到了190天以下。学生在校外的时间增多,“放学后干什么”、“假期怎么过”都成为学生和学生家长发愁的问题。校园之外存在着一个更为广袤的时空,它是怎样构成学生的“生活世界”的,学生在其中的生命状态、生活方式如何,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
本研究利用自编的《江苏省中小学生生活方式的调查问卷》,选取了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共发放问卷2100份,回收问卷2091份,问卷回收率为99.57%。调查对象的分布情况为农村29.2%,城市70.8%;小学51.8%,初中33.0%,高中15.2%。
问卷调查后,我们又进行了集体座谈和个别访谈。共访谈了50名学生,其中小学生20名,中学生30名。由于本研究主要围绕学生的校外生活进行研究,因为家长对学生的校外生活了解比较全面,所以访谈了20位家长。
本文所指的校外生活,是相对独立于学生校内生活的那一部分,它作为师生“八小时之外”而存在、但确实影响着学生成长的那部分世界,我们常称它为“校外活动”或“校外生活”,主要包括家庭生活、社区生活和闲暇生活。
一、中小学生家庭生活方式的调查结果
家庭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物质生产的基础上和一定社会意识的影响下,个体在家庭生活方面的行为方式,包括家庭教养方式、家庭交往方式、家庭消费方式和家庭劳动方式等。
(一)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对子女的抚养和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一般把教养方式分为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类。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中小学生的认知和个性的发展具有全面而有力的影响。
调查显示,在所有被调查者中,有33.10%的中小学生表示父母对他采取了专制型的教养方式,有62.98%的学生表示父母对他采取了民主型的教养方式,还有3.92%的学生表示父母对他采取放任型的教养方式。虽然大部分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比较科学,但仍有37.02%的学生生活在不合理的家庭教养方式之中。
调查发现,随着学生年级的增加,表示父母采取民主型教养方式的学生所占百分比在增加,学生所处的不同年级与其父母采取的教养方式呈极显著相关。
调查还显示,父亲所采取教养方式与他的文化程度有关。父亲文化程度为初中及初中以下者,采取民主型教养方式的百分数为60.16%。父亲文化程度为高中者,采取民主型教养方式的百分数为62.65%,当父亲文化程度为大学及以上者,采取民主型教养方式的百分数为66.47%。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采取民主型教养方式的比例增大,父亲文化程度与他所采取的教养方式呈显著相关。
母亲文化程度为初中及初中以下者,采取民主型教养方式的百分数为60.78%。母亲文化程度为高中者,采取民主型教养方式的百分数为64.57%,当母亲文化程度为大学及以上者,采取民主型教养方式的百分数为65.39%。母亲文化程度与她所采取的教养方式不呈显著相关。
(二)家庭交往方式
家庭交往方式是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过程中所呈现的交往倾向、模式、结构的总称。家庭交往的频率、内容、形式和融洽程度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影响。
1.中小学生对家庭交往的态度
在问卷调查中,面对“你愿意和家人一起聊天吗?”这一问题时,有79.56%的学生表示愿意与家人交流,有20.44%的学生表示不愿意与家人交流。总体上看,中小学生有与父母交流的愿望。学生对亲子交往的态度与其所处学段有一定的关系。随着学段的升高,愿意与父母交流的学生所占百分数下降。学生对亲子交往的态度与其所处学段呈现极显著相关。
2.中小学生对家庭交往对象的倾向性
调查结果显示,从总体上看,中小学生有57.06%愿意和妈妈聊天,有16.74%愿意和爸爸聊天,有21.23%愿意和兄弟姐妹聊天,有4.71%愿意和祖父母聊天,还有0.27%愿意和保姆聊天。中小学生对家庭交往对象的倾向性是:妈妈是聊天的首选对象,其次是兄弟姐妹,再次是爸爸,然后是祖父母和保姆。“慈母”、“严父”的传统观念使我们不难理解大多数中小学生更愿意和母亲交流;而兄弟姐妹是中小学生的同辈,基本是同龄人,交流的时候更容易达成共鸣,所以也排在父亲之前;因为祖父母与中小学生是隔代关系,亲密程度、代沟,影响了二者交流的可能性。
3.中小学生家庭交往的内容
在问卷调查过程中,当被问到“你平时和家人交流哪些话题”时,总体上按百分数从高到低排列是:学习成绩、同学间的事情、令自己高兴的事情、自己的苦恼、电视节目、社会问题,最后是家庭事务。可以明显地看出:学习成绩在父母心中所占的分量。调查显示,随着学段的增加(年龄的增加)谈论学习成绩的比重也在增加,而谈论孩子苦恼、愉快事情的比重在下降,可能是因为孩子大了,不愿意把自己的心事说给父母听。学生所处的学段与其平时和父母交流的话题之间呈极显著相关。
在问及“父母最关心你哪些方面”这个问题时,父亲对孩子最关心的前三项分别是:学习成绩(70.28%)、身体健康(54.22%)、思想品德(32.61%);母亲对孩子最关心的前三项分别是学习成绩(64.45%)、身体健康(59.75%)、心理感受(31.82%),而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是父母最不关心的问题。可以看出,父母在对孩子的关心方面都将学习成绩作为重点,对于孩子的人际交往、爱好、心理感受不加以重视。
(三)家庭消费方式
家庭消费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的对各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家庭消费生活方式主要指个人在家庭中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
1.中小学生的零花钱情况
社会经济在发展,家庭收入在增加,父母给孩子的钱也在增多。随着学生所处年段的增加,也就是相应的随着年龄的增加,每个星期的零花钱呈增长趋势。小学生每个星期零花钱超过50元的累计有4.32%;初中生每个星期零花钱超过50元的累计有10.25%;高中生每个星期零花钱超过50元的累计有24.43%。经X[2]统计检验,学生所处的不同学段与他们每个星期的零花钱的数量呈极显著相关。
当小学生被问及零花钱主要用于干什么时,排在前三位的是:买文具书籍(77.94%)、买零食(43.39%)、给同学买礼物(23.82%)。当初中生被问及零花钱主要用于干什么时,排在前三位的是:买文具书籍(73.52%)、买零食(62.13%)、送同学礼物(21.45%)。当高中生被问及零花钱主要用于干什么时,排在前三位的是:买文具书籍(64.69%)、买零食(64.69%)、吃快餐(36.75%)。上网、打电子游戏、买化妆品、买光碟等也在中小学生的消费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而且随着年段的增加,这部分消费的比例在增大。值得注意的是,在他们中间还出现了花钱雇人做事的现象,而且各个年段都有。尽管比例不大,但值得警惕。
2.中小学生的消费心理
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在购买行为全过程中发生的系列心理活动,它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映。
当问及选择商品时看重的是什么时,有63.30%的学生选择商品的“舒适实用”,有31.10%的学生选择商品的“价格合理”,还有5.54%的学生选择商品的“高档名牌”。
当问及在选择商品时的首要标准时,多数学生还是首选舒适、实用。X[2]检验表明不同学段的学生对于选择商品的首要标准存在极显著差异。
(四)家庭劳动方式
家庭劳动方式是指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过程中进行家务劳动的主观意愿、频率、强度以及对劳动的看法等。
1.中小学生参加家务劳动的频率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12.73%的学生表示在家里总是做家务或劳动,有33.84%的学生表示在家经常做家务,有48.56%的学生有时做,有4.88%的学生从不做家务。1996年“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状况与教育”调查组曾经对10-15岁儿童从事家务劳动的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儿童每天家务劳动的时间在31-60分钟的占2.8%,1小时以上的只有1.1%,平均劳动时间为11.32分钟。有研究表明,以每天每人参加家务劳动的时间计算,美国为1.2小时,泰国为1.1小时,韩国为0.7小时,英国为0.5小时,日本为0.4小时。我国儿童平均每天劳动的时间远远低于其他国家的孩子。调查表明,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做家务劳动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
2.父母对中小学生参加家务劳动的态度
在参加家务劳动时,有84.16%的学生表示他们的家长会鼓励支持,有13.62%的学生表示他们的家长经常以学习为由劝阻,2.22%的学生表示家长坚决不让。在访谈中,大部分家长能够认识到中小学生参加家务劳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有一小部分家长认为中小学生参加家务劳动既浪费孩子时间又给家长添麻烦。
3.中小学生对参加家务劳动的态度
在访谈中,对于家务劳动,学生们都表达了自己看法。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参加家务劳动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而且可以培养自己热爱劳动、珍惜别人劳动成果的好品质。有一小部分同学则认为劳动不用学习谁都会,现在好好学习,以后也不用自己劳动。一个学生这样说:“我觉得做家务意义不大,学习很忙没时间,以后科技进步,一切都很方便,再说了可以雇佣保姆嘛。”
(五)家庭教育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调查显示,现阶段中小学生在家庭生活方式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家庭教养方式整体比较合理,但是放纵不管、大包大揽和“物质交换”现象仍然严重。
2.家庭交往内容过于偏重学业成绩,交往过程不畅,效果不佳。
3.中小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零花钱偏多,而且表现出一定的“高消费”、“攀比消费”和“唯我消费”等非理性消费心理。
4.很多家长忽视了家庭劳动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孩子参加家务劳动较少。
二、中小学生社区生活方式的调查结果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生活方式大致分为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两大类型。中小学生有组织的社区生活包括社区教育和社区服务,无组织的、自发的社区生活主要包括社区生活环境、社区交往等等。
(一)社区教育方式
社区教育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中小学生校外生活方式主要包括社区教育活动的频率、社区教育内容、社区教育形式等。
1.社区教育频率
调查显示,在社区教育开展的频率方面,有5.45%的学生表示所在社区“总是”提供社区教育活动,有30.63%的学生表示所在社区“经常”提供社区教育活动,有29.36%的学生表示所在社区“有时”提供社区教育活动,有34.56%的学生表示所在社区“从不”提供社区教育活动。可见中小学生社区教育活动开展得很少,频率很低。统计分析表明,城乡学生在社区提供教育活动频率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
2.社区教育内容
调查表明,有30.22%的学生说社区“没有”组织过教育活动,有69.78%的学生参加过社区教育活动。在69.78%的学生中,参加的社区教育活动涉及爱国教育(邀请老红军讲故事、观看革命影片等)、环保教育(打扫社区卫生等)、爱心教育(慰问孤寡老人、替妈妈做家务等)、体育活动(踢毽子比赛等)、健康教育等。
3.社区教育形式
调查发现,对于社区教育活动的形式,有娱乐型、体验型、讲授型、竞技型、参观型多种。根据统计分析,城乡学生在对社区教育形式的回答上呈极显著差异。
(二)社区交往方式
1.社区交往对象
城市学生按交往的频繁程度从高到低分别是:社区商业服务人员(68.43%)、社区居民(25.90%)、社区工作人员(5.67%);农村学生按交往的频繁程度从高到低分别是:社区居民(65.78%)、社区商业服务人员(30.32%)、社区工作人员(3.90%)。从中可以看出,城市中小学生与社区居民交往的频率远远低于农村中小学生与社区居民交往的频率;城市中小学生与社区商业服务人员交往的频率远远大于农村中小学生与社区商业服务人员交往的频率;中小学生与社区工作人员交往的频率很低。
同伴是中小学生重要的交往对象。调查显示,有23.88%的中小学生在社区中“几乎没有”同龄伙伴一起玩,有64.65%学生在社区中“有一些”同龄伙伴一起玩,有11.47%的学生有“很多”同龄伙伴一起玩。农村社区中学生的同龄伙伴情况比城市社区中的情况好,X[2]检验表明,城乡学生在同伴群体的占有情况方面存在极显著差异。
2.社区交往载体
当被问及社区交往载体的主要来源时,有2.56%中小学生的回答是“社区提供”,有26.21%的中小学生回答是“自己准备”,有71.23%的中小学生的回答是“没有”。城乡学生在回答社区载体的主要来源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三)对社区生活的满意度
调查结果显示,24.92%的中小学生对所在社区的居住环境表示满意,40.11%表示比较满意,还有34.97%表示不满意。17.43%的中小学生对所在社区的精神生活表示满意,有29.01%的表示比较满意,还有53.56%的表示不满意。可以看出,中小学生对社区居住环境的满意度从整体上看高于对社区精神生活的满意度。
(四)中小学生社区生活方式存在的问题
调查显示,现阶段中小学生在社区生活方式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中小学生社区教育活动整体上不足,而且内容单调、形式单一。
2.中小学生在社区交往中,交往环境不和谐,缺少同伴群体,社区也没能提供交往的载体与机会。
三、中小学生闲暇生活方式调查结果
对中小学生而言,闲暇是指学生所享有的除正规学习、正规活动和满足基本生存活动之外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每个学生可依照自己的需要安排学习和生活,选择自己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活动方式。
(一)中小学生闲暇时间的占有量
当被问及“除了上课、写作业还有没有闲暇时间”时,有16.81%的学生认为自己“几乎没有”闲暇时间,有62.56%的学生认为自己“有一些”闲暇时间,有20.6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闲暇时间“比较充裕”。调查显示,随着学生年级的增加,认为自己“几乎没有”闲暇时间的学生所占的百分数呈增加趋势,而认为自己闲暇时间“比较充裕”的学生所占的百分数在逐渐减少。这也说明了随着年级的增加,学业任务越来越重,家长对孩子闲暇时间的控制也越来越严,相应的各种辅导班也接踵而至。
(二)中小学生闲暇生活的内容
对于“你在周末一般都干些什么”的问题,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不同学段学生在周末选择从事的内容不相同。小学生在周末活动的选择中,按百分数从高到低分别是:做家庭作业、看课外书、上辅导班、看电视、找朋友玩、上网、做家务、参加体育锻炼、打电子游戏;初中学生在周末活动的选择中,按百分数从高到低分别是:做家庭作业、看电视(看课外书)、找朋友玩、上网、做家务、上辅导班、参加体育锻炼、打电子游戏;高中生在周末活动的选择中,按百分数从高到低分别是:做家庭作业、看电视、找朋友玩、看课外书、上网、参加体育锻炼、做家务、上辅导班、打电子游戏。统计结果表明,有将近80.00%的学生都是在做家庭作业、上辅导班,中小学生的闲暇生活被学业所累。
(三)中小学生闲暇空间的享有情况
闲暇空间是构成人们闲暇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当被问到“平时你通常去哪里娱乐和休闲”时,有17.64%的中小学生选择所居住的小区,有12.55%的学生选择游乐场,有35.52%的学生选择图书馆,有8.55%的学生选择少年宫,还有25.74%的学生表示没地方可去。随着学生学段的升高,选择在小区、游乐场、少年宫和图书馆的学生所占的百分数在减少,表示“没地方去”的学生所占的百分数在增加。统计分析表明,不同学段学生在平时娱乐场所的选择上呈极显著差异。
(四)中小学生闲暇生活的自主性
闲暇生活的自由性和自主性是促进中小学生生命自由成长的关键因素。在调查过程中,当被问及由谁来安排闲暇生活时,有66.29%的学生表示闲暇生活由自己安排,33.71%的学生表示闲暇生活由老师、父母等其他人安排。但是在访谈过程中发现,虽然有的学生可以自己制定“假期闲暇生活计划表”,但是必须接受父母的调整或修改。
(五)中小学生的闲暇心态
1.中小学生的闲暇观念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中小学生都意识到了闲暇生活是重要的。但是,对于闲暇生活的价值和作用,他们的认识不同。有62.70%的中小学生认为闲暇生活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培养兴趣特长”,有10.10%的学生认为闲暇生活最重要的作用是“进行娱乐享受”,还有22.43%的学生认为闲暇生活就是“消遣解闷,打发时间”。选择后两者的学生所占百分数合计为33.53%。可见,虽然大部分学生有正确的闲暇观念,但是仍有相当多的中小学生对闲暇的价值缺乏正确的认识。
2.中小学生对闲暇生活的满意度
调查显示,学生对自己的假期闲暇生活满意度评价普遍比较高,大致看来只有12.86%学生对自己的假期闲暇生活不太满意,认为自己的假期闲暇生活没意思。而且,不同经济情况下,学生对假期闲暇生活满意度的回答存在差异。家庭富裕的学生表示自己假期生活过得有意思的占60.21%,家庭经济情况一般的学生表示自己假期生活过得有意思的占45.68%,家庭经济情况比较困难的学生表示自己假期闲暇生活过得有意思的占33.61%,家庭经济情况很困难的学生表示自己闲暇生活过得有意思的只有25.00%。可见随着家庭经济情况从富裕到比较困难,学生对自己假期闲暇生活的满意度呈下降趋势。
(六)中小学生闲暇生活方式存在的问题
调查显示,现阶段中小学生在社区生活方式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自主享有的闲暇时间严重不足。既有应试教育的影响,也有家长的观念。一些家长把闲暇与学习对立起来,觉得孩子玩就是大逆不道,没出息的表现。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课余时间内进行学习自修或完成自己布置的学习任务。
2.适合中小学生的闲暇资源匮乏。面向青少年公益性、专门性社会闲暇场所发展缓慢,很难满足广大青少年需求;虽然商业性闲暇设施迅猛发展,但是商业性场所,以盈利为目的,收费相当高,不适合中小学生消费。而且娱乐场所多为成年人开设。如酒吧、歌厅不利于中小学生身心发展。
3.闲暇生活由成人控制,自主程度不高。很多家长认为,社会复杂,中小学生分辨能力有限,家长不给孩子以选择的机会。
收稿日期:2009-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