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原则_科学发展观论文

论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原则_科学发展观论文

试论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原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法论论文,科学发展观论文,试论论文,原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探索性特征决定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时俱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须能够适时提出指导新阶段、新实践的重大战略思想。否则,理论就会僵化,实践就会迷失方向。就此而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意义重大,在理论上它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注入了鲜活的内容;在实践上它为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具体而言,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就在于,它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准确把握世界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①。准确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重大意义,必须遵循正确的方法论原则,即要从科学发展观对党的历史任务阶段性变化的深刻反映把握其历史定位、从科学发展观的唯物辩证性把握其方法论特色、从科学发展观对唯物史观的创造性应用把握其实践价值。

一、从科学发展观对党的历史任务阶段性变化的深刻反映把握其历史定位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② 这是因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政党总是面临着不同的历史任务,新的历史任务要求新的理论指导。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为实现特定的历史任务而提出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一项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一个新的历史任务,新阶段、新任务迫切需要新的理论指导。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正是适应了这一要求,它历史性地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党的十六大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认识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深化和发展,在方法论上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观察问题的客观性、科学性原则;同时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的主体性和价值性。所谓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其主要特征表现为这样七个方面:(1)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3)人口总量继续增加,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4)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5)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6)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7)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要解决这七个方面的问题,最为根本的还是要靠发展。因为,没有发展,就没有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前提。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社会实践一再表明,自然主义的发展观,即以自发性为“圣经”的发展理论,给人类带来了不计其数的灾难。所以,当代中国的发展不能重复西方资本主义的老路,尽管我们还需要向西方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发展观既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是对现时代的正确把握,它为当前及今后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把握时代的脉搏,注重现实与理想的统一,在现阶段,既认清了“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这一客观现实,又提出了“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理想性目标。这个理想性目标就是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一宏伟目标,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环境,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在内的综合性、系统性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我们不断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完善发展战略,拓宽发展途径,进一步树立科学发展、统筹兼顾的思想观念;需要我们更加注重发展的人文内涵,更加注重发展的整体协调,更加注重发展的持久永续,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科学发展观集中反映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提供了科学指导。”③

基于上述分析,就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定位而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运用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必然产物,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避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出现大的挫折,才能真正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二、从科学发展观的唯物辩证性把握其方法论特色

每个民族、每个国家、每个执政党都强调发展的重要性,但是,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执政党对发展方式、目的、道路有着不同的理解。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其理论根据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它总结了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特色主要体现在它的马克思主义属性上,具体而言就是,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根本要求,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就方法论而言,科学发展观的辩证特色更加突出,从中可以看出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特色。

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应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是对唯物辩证法的实践应用。科学发展观对发展内涵的科学规定,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事物以系统状态辩证发展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以系统而存在,事物的发展始终是系统诸要素互为促进的过程。科学发展观创造性运用这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全面”是一种把握全局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又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目标。就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而言,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随着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更加要求社会与经济共同发展。如果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经济也难以实现持续较快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各项社会事业虽然取得明显进步,但总体上看,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存在着“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社会发展既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也包括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公正、社会秩序、社会管理、社会和谐等,还包括社会结构、社会领域体制和机制完善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事业,理所当然地包括这些方面的发展和进步。就价值目标而言,科学发展观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价值目标。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以这一理论为指导,针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偏向和教训,再次重申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并将这一理论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将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运用于当代中国的实践,这也是一种理论创新,这一创新赋予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以新的内涵,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价值指针,成为沟通理想与现实的一个桥梁。

“协调”揭示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和解决的主要矛盾关系,始终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要始终注意社会发展是各种要素系统而协调的发展,既要强调“重要论”,又要强调“两点论”。在“五个统筹”中,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实现全面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全国的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区域的发展,同样关系到发展的全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区域之间发展的矛盾,如果协调不好,就有可能引发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地区的人群的矛盾与冲突,使社会失去和谐的局面,这将严重阻碍社会发展。在当代中国,人与自然的矛盾相当突出,不管是沿海还是内地都同样存在着人与自然的矛盾,统筹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之所以会出现如此严重的问题,根源就在于在发展实践中,不能处理好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在思想方法上受形而上学发展观的支配。作为发展的两个要素,“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同样存在协调的问题,比如,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问题就是“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这对矛盾中的重要方面,协调不好就会影响到发展的质量和速度,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到2005年底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这一战略目标的提出,是协调“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

“可持续”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式,重点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这是基本国情。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与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就是要克服发展实践中的片面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而上学的发展观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引发了诸多经济和社会矛盾。“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对纠正形而上学的发展观,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经济和社会矛盾提供了世界观的方法论指导。就科学发展的理论内容看,就方法论而言,科学发展观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宏观与微观、历史与现实的辩证统一。马克思在1856年4月14日宪章派报纸《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中深刻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财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源泉。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④ 马克思的这个演讲发表于150年前,然而,它的辩证法光辉并没有因为时间的久远而褪色;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感觉到科学理论的魅力,它是历史的风向标,今天的发展依然离不开它。

三、从科学发展观对唯物史观的创造性应用把握其实践价值

社会主义实践的根本目的就在于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一再表明,对人民群众利益的任何忽视、损害,都会导致社会主义合法性危机。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是唯物史观中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当代应用。对此,应有正确的理解和把握。“以人为本作为治国执政新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回应发展与和平两大时代主题,在领导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内核。因此,它决不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的当代回声,而是对于当代走势和中国道路的科学把握,是长期执政经验的理论升华”⑤ 。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是对唯物史观的创造性应用。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指导方针,也是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从全社会范围来看,要比较充分地满足人们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有相应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这只能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不能要求过急。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无论生产力发展和物质财富的积累,还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完善,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还不可能完全做到。要注意处理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同时也要看到,以人为本是我们的执政理念和要求,应当从现在的具体事情做起,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发展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虽然具有根本上的一致性,但是这并不排除两者有时会发生局部性的冲突与矛盾。这种冲突与矛盾是现时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表现。基于国际国内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在现时代,纯粹的计划经济体制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实践证明,这种调整和改革促进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使我国的利益分配格局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大批下岗职工的出现,使一些人感到“我们正在丧失社会主义的制度之德”,看不到前途和希望,当代中国的信仰、信念危机便是由此而生。对此,我们党一方面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不动摇,只有这样才能在发展中解决现实问题,因为矛盾和困难而裹足不前或简单地回到过去是没有前途的;另一方面,我们党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矛盾,及时进行方针政策的调整,努力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使社会主义制度伦理得以实现。

当代社会主义运动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自苏共垮台至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二是社会主义中国以自身特有的发展方式及其巨大成就,成为全球化大潮中的一个亮点,中国成为当今多极世界中的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社会主义运动之所以会呈现这两个特点,根本原因就在于苏共没有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内出现了既得利益集团;而中国共产党顺乎民意,以实现广大人民利益为宗旨,勇于面对现实,勇于修正错误,勇于迎接挑战,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更加密切了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社会主义发展的最根本的任务和最基本的价值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受到忽视时,就会发生社会主义制度的“合法性危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整个社会的利益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不同的利益阶层,因此,有的人认为人民的利益已不再具有整体性,还提“人民的整体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已无实质性的意义。这是试图对社会主义制度伦理进行釜底抽薪式的瓦解。我们党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不管在怎样复杂的情况下,都能清醒地认识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决定性的因素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因此,“为社会主义辩护,就是为广大下层人民的平等要求辩护,为人类千百年来的公平和正义呼声辩护,更是为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奋斗已经获得和将继续获得的根本利益辩护,在这方面,没有什么‘英雄气短’”⑥。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理论需要是否会直接成为实践需要呢?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⑦ 这就说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一种辩证互动关系,理论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引导实践,在于它能够真正解决现实矛盾。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容和我国近年来的科学发展实践看,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管用”的马克思主义。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科学发展观的世界观、方法论价值必将得到更加充分的实现。

注释:

① 胡锦涛:《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载《求是》2006年第2期。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0页。

③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编:《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学习出版社2006年版,第18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5页。

⑤ 侯惠勤:《“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和理论界限》,载《探索》2005年第1期。

⑥ 侯惠勤:《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磨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页。

⑦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页。

标签:;  ;  ;  ;  ;  ;  ;  ;  ;  ;  ;  ;  

论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原则_科学发展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