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传播学原理浅析宁浩电影特色及借鉴意义论文_娄瀚丹

运用传播学原理浅析宁浩电影特色及借鉴意义论文_娄瀚丹

——以《疯狂的石头》为例

湘潭大学 湖南 湘潭 411105

摘要: 2006年至2009年三年间,宁浩导演的两部以“疯狂”二字命名的电影可谓是一扫国产影片不景气的阴霾,突出重围,成为当之无愧的黑马,而宁浩导演也因此得名,被公众冠以“商业导演”之称。《疯狂的石头》仅投资300万,却收获了近2300万的超高票房,成为叫好又叫座的作品,其中缘由着实值得研究。本文正是以此为基点,运用传播学原理分析《疯狂的石头》这部作品的特色以及其对中国本土电影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商业电影; 受众分析; 电影特色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重视作者、作品与世界的关系,却鲜少考虑到观者的地位,其实,没有一个创作者可以完全无视受众的存在,毕竟最终的作品是通过受众来检验的,对于一部电影来说亦是如此。一部成功的电影必定是具备有吸引观众的能力,并且观者愿意积极响应这一吸引力的。而这种吸引力不仅仅来自于电影作品本身的独特之处,同样也来自于创作者对受众的准确定位。

本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试图运用传播学原理分析宁浩执导的低成本电影是以何种因素来激发观众的兴趣、热情以及他的电影作品对当下中国国产电影的借鉴意义。

一、精准的受众分析

正如传播学原理所说,我们对于受众地位的确定经历过一个变化,当初我们将受众看做靶子,所以产生了“子弹论”这一强效果假说,该理论认为传者有极大的主动性,在传播这一环节中,只要传者的内容,受众都会无条件的接受、认同,并且以此采取措施。其实,现在看来,受众的选择及反馈才是整个传播过程中真正最重要的环节,因为受众存在有选择性接触、选择性记忆、选择性理解这一系列复杂活动。因而,对于受众的心理分析,受众的定位显得尤为重要,无论什么媒介作品,最后都需要观众的认可,需要观众买单才能算是真的成功。宁浩导演对于观众的定位以及兴趣分析可谓是很精准的,他抓住了电影观众喜欢猎奇、有窥探欲的普遍心理,所以影片的取材可谓是用心良苦,《疯狂的石头》主要讲述的就是一个关于盗翡翠石的故事,但是这个故事正是因为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幽默诙谐的语言、生动鲜明的人物,才更加深入人心。

现在的观众已经不再是被动接受媒介输出内容的靶子,他们已经有了更大的主动权,可以发挥更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作为用户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甚至可以订阅自己感兴趣的服务内容。当代的受众早已不是以“学生”身份等待媒介受教的那批人了,他们变得更加聪明,知道何种媒介信息是他们所需要的。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观众们需要更多可以释放压力,缓解紧张心情的途径。“黑色幽默”电影,毫无疑问成为人们的极佳选择。而宁浩导演的《疯狂的石头》也正是契合了观影者的心理需求,人的本能就是喜欢窥探,希望看到一些离谱但是又不与自己相关的事情。正如片中他们几伙人抢夺翡翠石,诚然,剧情确实有点离谱,甚至不太符合生活实际,但是正是因为这些事情基本不会在观众身上发生,与他们的真实生活相距甚远,所以观众对这些看似离奇的电影情节不但不反感,反而有了更大的兴趣继续观影。

电影也是媒介产品,也需要投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需要受到市场规则的调控。因此,对电影观众的清晰分析、精确定位自然成为电影取得成功的第一环。无视观众需要,只一心想赚取商业利益,或者仅仅为了宣传目的,又或者只是为了拍摄出一部自己一厢情愿的影视作品,无疑会被观众抛弃,任何不能满足观众观影欲望的影视作品,几乎都不会有成功的可能。而《疯狂的石头》却独辟蹊径,不再宣扬传统英雄情怀,不再描述高不可攀的圣母角色,而是从另一个视角出发来讲述一群普通人的故事。该片的主角同样只是一个普通人,甚至还有很多性格瑕疵,这样的电影人物设置,反而更符合观众的审美,因为这样更容易产生共鸣,容易滋生或同情、或赞同的心理感情,也更易加深对人物的理解、记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面对品味各异、背景悬殊、生活阅历大不相同的观众,更需要导演在剧本成型前做好定位工作,深入了解观众的观影需要、观影习惯以及喜好,有了明确目标再进行相应的创作,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疯狂的石头》采用方言进行讲述,很容易就能引起目标受众的关注,里面的重庆特色方言,加之地标性建筑,不得不让重庆人民由衷产生一种自豪感跟归属感。运用地方语言来进行受众捕获,的确是极具智慧的做法。受众的地位日益重要,如何争取受众,赢得受众的喜爱,博得更多好评,俨然成为当下所有媒介作品需要考量的问题。《疯狂的石头》明确“受众至上”的中心思想,充分考虑到观影者的需要、窥探他人世界的本能心理以及喜欢黑色幽默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对故事情节、人物性格进行深入刻画,从而获得了亿万观众的喜爱。

二、借鉴意义

任何艺术类作品最主要最精髓的还是其作品本身,只有真正的好作品才会受到观众的认可和喜爱,尤其是现在,商业电影大行其道,票房甚至成为衡量电影作品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同时也意味着受众的观影感受成为电影制作不得不考量的因素。毫无疑问,想要收获观众的认可自然就需要艺术作品本身有着极强的吸引力,正如《疯狂的石头》这部影片,讲述的一个新颖且吸引人眼球的偷盗故事,满足了观众的窥探欲望,符合现代观影者需要减压的生理需求,自然也会获得认可。因此,对于国产电影而言,最重要的还是要将基本故事叙述清楚,故事框架是一部影视作品最基本的元素,故事才是电影的灵魂,一个好的故事才足以支撑电影的叙述,没有打动人心的故事,没有扣人心弦的情节,没有独具一格的人物,就好似没有灵魂一般,难以深入人心,引人思考。

受众地位日益突出,因而,不得不考量观影者的观影感受。每个人可能因为背景、阅历、学历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观影需要,面对迥异的观众需求,就需要创作者进行合理的受众分析,透过不同发现相同②。毕竟,每个人对于真善美的追求都是相同,每个人都有窥探他人世界的好奇欲望,每个人都希望能从电影中有所收获,也希望将压力释放,获得一点幽默、诙谐。《疯狂的石头》就为国产影片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该片充分认识到观者需要,将黑色幽默贯穿于整部影片,使人不禁捧腹,同时又因为这些荒诞的情节并非发生在观者自己身上,所以既满足了观者的窥视欲,又因为其情节设置在严密的逻辑体系之中,使得观众可以怀有愉悦的心情观看。因此,对于当下的中国电影而言,重视观众的需求,认真分析中国观众们的普遍观影欲望,将“受众至上”的理念根植于心中,才是影片得以取得成功的不二法宝。一部拥有精彩的故事、反常态的人物设置,且充分考虑到受众的观影感受的电影,又因为其饱受“抄袭”困扰,赚足了眼球。当然,该片最大的成功之处仍归功于其荒诞的情节安排以及特色鲜明的人物设置,基于以上因素,本片能获取如此高的票房,也就在情理之中,意料之中了。

参考文献:

[1] [英]特里·伊格尔顿著,王逢振译:《当代西方文学理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2] 朱立元著:《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 马莎莎、郑宇均主编:《传播者2009·研究生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版.

[4] 李彬著:《传播学引论》[M],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5] 周卫红、魏钢:《疯狂的石头》:荒诞中的反思[J],载于《电影评介》2007年01期.

[6] 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G],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7] [美]罗伯特·麦基著,周铁东译:《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8.

[8] 金丹元著:《“后现代语境”与影视审美文化》,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简介:娄瀚丹(1992.11-),女,湖南常德人,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5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报刊采编与出版发行

论文作者:娄瀚丹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1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2/23

标签:;  ;  ;  ;  ;  ;  ;  ;  

运用传播学原理浅析宁浩电影特色及借鉴意义论文_娄瀚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