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_课件论文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状况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学语文论文,多媒体技术论文,状况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多媒体技术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普遍应用的一种形式。“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背景下,多媒体技术在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一线中小学语文教师依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多媒体技术在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具有如“增强了趣味性”,“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情境教学的开展”等优势。存在如“将图像、声音代替学生对汉字的直接学习”,“学生对文本的直接阅读时间少了”,“以图像、动画的形式将学生的想象空间固定了”等问题。[1](47-51)有研究者总结出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七个误区,其中三个方面是多媒体课件使用存在的问题:“课件使用不当”(为使用课件而使用课件)、“课堂控制欠缺灵活”(教师被课件控制,按照固定程序演示教学内容)、“把课程整合与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同等看待”等。[2]

这些源于自身直接经验或对直接经验的概括的观点有助于人们真实、具体地认识多媒体技术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情况。但这些认识(观点)基本是对多媒体使用状况表象的描述,未能从理性角度、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更加深入地揭示多媒体技术在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实际状况。基于此,本研究试图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以7节小学低段和中段语文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课件使用为案例,通过数据分析揭示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低段教学中运用的实际状况。

一、研究样本与方法

笔者选择了小学低段和中段的七节课堂教学实况录像作为研究样本。这七节课均为近年各地公开学习的优质示范课,由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小学语文教师教授。小学低段识字教学课例选择的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菜园里》和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的《太阳》。一年级的学生刚升入小学,生字以儿歌的形式出现,生字量小,在愉快的儿歌学习中学习生字。升入二年级以后,识字学习变为词串的学习,生字量加大,本研究选择的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识字二》。小学中段选择了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微笑着承受一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花的勇气》、浙教版《现代小学语文》教材第8册的《共有名字》、人教义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赤壁之战》四节阅读课,分别代表不同阶段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状况。

本研究采用课堂观察方法进行研究。课堂观察方法是指研究者(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从课堂情景中收集资料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3]本研究从四个维度对多媒体课堂教学应用状况进行观察:第一,使用时间的长短——适量性,课件图片出示的数量和播放时间的长短,占用课堂时间多少以及对完成教学任务的影响程度。具体时间的计时是从教师放映到师生共同围绕课件出示内容的学习结束为止(围绕该环节的教学活动已经结束,但课件仍处于播放状态的情况不计时)。第二,使用的切入点——适时性,即在教学过程的哪一个环节展示幻灯片,本研究将教学过程分成4个环节:铺垫导入,主体学习,总结提升,布置作业。第三,与课堂内容相关度——相关性,即所选用的素材和制作的幻灯片是否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相符合,有没有出现题外话的因素。第四,课件美观程度——审美性,即课件的美化程度,具体体现在背景、颜色、字体、图片、视频资料、动画效果等方面,美化程度较高的课件能够发挥美育功能。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多数课堂教学的课件数量与用时过多,课件主宰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小学低段识字教学。从课件图片出示的数量看,《识字二》使用的图片数量最多,为21张,《菜园里》为15张,只有《太阳》最少,为8张。从占用课堂的时间看,《菜园里》用时25.52分钟,占总课时的55.48%,《识字二》用时23.67分钟,占总课时的56.57%,在这两节课里,超过半数的时间学生在看课件出示的图片。《太阳》用时12分钟,占27.37%。在此节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件出示的图片内容有较为充足的反应与思考时间,教师和学生表现都很从容、轻松。在三节识字课的所有课件图片中,单张放映时间最长为5分9秒,最短为1秒,显然学生对后者的思考与反应较为困难,几乎是一闪而过。

小学中段阅读教学。从课件图片的数量与占用课堂的时间看,《共有名字》与《花的勇气》各用了7张,为图片最多;《花的勇气》用时22.15分钟,占总课时42.47%,为时间最多;《共有名字》用时16.93分钟,占33.20%;《微笑着承受一切》用了6张图片,用时10.39分钟,占23.08%;《赤壁之战》1张,用时1.17分钟,占2.76%。依据课堂实际教学情况,《微笑着承受一切》无论是所用课件图片数量还是用时,教师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多媒体技术起到了很好的辅助教学作用。

总的来看,小学低段识字教学中课件图片的使用量明显多于中段的阅读教学。具体说,7节课例中,《菜园里》《识字二》《共有名字》《花的勇气》等4节课幻灯片的数量和用时都过多,作为辅助教学手段的多媒体课件,成了课堂的主角,主宰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当然,课件图片到底多少张合适,用时需多少适宜,还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情境而定,抽象的讨论似乎意义不大。至少在一节课中出示21张课件图片,花费25分钟左右放映时间,单张图片的放映时间在1秒左右的做法对小学生的反应、思考、接受和记忆能力都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过于频繁地出示课件图片会导致课堂上的“乱象”:教师手忙脚乱、学生眼花缭乱。

(二)重视教学过程的“主体学习”环节,“提升”与“延伸”存在明显不足

从幻灯片切入点看,多数教师在导入阶段、课文主体部分学习都会使用多媒体课件,部分教师在教学内容复习与总结提升阶段使用多媒体课件。从数量与用时情况看,“铺垫导入”环节一般用1~2张,1名教师用了3张;2名教师用时较长,一个是5分钟,一个是5分41秒,其他为1~2分钟。可以看出,有的教师迅速切题,较快地进入课堂“主体学习”环节;有的教师注重营造氛围,逐步进入课堂“主体学习”环节。课堂“主体学习”环节的课件图片出示数量是最多的,从《菜园里》到《花的勇气》(见下页表2)分别占该节课课件图片出示总量的53%、50%、90%、90%、83%、57%、57%,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教师对教学内容主次的处理,体现了教师对教学过程“主体学习”环节的重视与强调。“总结提升”环节课件图片出示的数量较少,一般为1~2张;《花的勇气》与《菜园里》两节课在这个环节上用时较长,分别为5分6秒与4分40秒;《共有名字》与《太阳》用时相对较短,2分钟左右。

就整个教学过程而言,“总结提升”环节应该是学生思维跃迁的重要阶段,是学生知识与能力提升的关键;“布置作业”环节是所学知识的巩固、延伸、拓展。教师对这两个教学环节理应充分重视,在时间与精力上予以保证。从7节课的课件图片使用角度看,教师在这两个环节上的用时与精力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过程的“虎头蛇尾”状况。

(三)课件内容与教学内容相关度较高,原文展示是课件的重要内容

7节课的多媒体课件内容与教学内容的相关度都较高(见表3)。从多媒体课件的类型上就可以看出相关度高的原因。依据课件内容,7节课的75张课件图片大致可以分成三类:

第一类,课文原文类,即展现部分课文的原文。在《识字二》的21张课件图片中,有12张是课文原文展示,超过一半,展示时间占到课件放映总时间的42.6%。其中有5张的展示时间为1~6秒,也就是说,接近一半的原文展示基本是一闪而过。这些课件的功能主要是代替教材、凸显(或强调)个别内容、文字图像结合等。

第二类,实物图像(画)类,即用实物的图像(画)解释课文文字内容。这在小学低段的识字教学中较为普遍,目的是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实物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句子含义。在《菜园里》的15张课件图片中有5张为实物图像,比如,第九张展示萝卜图片,地面下是白色的大萝卜,地面上是绿色的萝卜叶子,帮助学生理解“萝卜地下捉迷藏”的意思。中段的阅读教学《花的勇气》只有第三张是图片展示:绿色草地上,开满了紫色、黄色、白色的花,时长14秒钟。

第三类,视频与图片资料类,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视频与图片资料。这类资料主要起着演示与补充的作用。《菜园里》第10张是视频动画,演示南瓜的成长变化过程。《太阳》有两段视频动画,一段是后羿射日的神话故事,意在导入,另一段是阐释原文每一句话的动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动词的运用,进一步记忆儿歌。《识字二》有4段视频资料,第2张国庆阅兵实况录像,引导学生走进国庆节;第7张播放礼炮、焰火、狂欢夜的场景,让学生加强对第二行词串的理解和记忆;第10张播放祖国的变化,三代国家领导人,工业、农业、军队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教师随即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第14张播放国庆阅兵实况,海陆空三军的威武。《微笑着承受一切》展示了有关桑兰的5张照片。

(四)课件制作与设计审美性不强,未能充分体现课件的美育功能

审美性是对课件形式方面的要求。课件的审美性是语文美育在课堂里体现的一种辅助方式。好的课件不仅能有效地呈现教学内容,而且在形式上也能使学生产生审美愉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课件的美育功能。7节案例的课件在制作形式上可以概括为三个特点:

第一,制作简单,审美性不强。7节课的课件都较为简单,缺乏美感。有的课件只是文字的简单呈现,基本不具备审美性,如《共有名字》的7张幻灯片都是简单的文字呈现,单调随意。有的课件有追求审美性的意愿,但实际效果却差强人意。如《菜园里》的整个课件图片不清晰,从颜色到动画都没有体现出多媒体的优点,展示的实物不能引起学生的联想。《识字二》下载的录像片段效果较差,图片效果和声音效果都不好,尤其是第2个出示的课件画面,没有给予学生美的视觉感受。

第二,方式单一,缺失变化的美。7节案例教学的课件放映,基本上是教师按照事先制作的课件顺序逐一切换播放,方式单一,缺乏动画效果、播放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当然,过度追求动画效果、播放方式的新奇变化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但适当、适度地采用一定的变化方式会改善学生的审美疲劳,对学生形成良性的刺激,有益于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有效注意。

第三,静态图片,感染力不足。7节课例中,《菜园里》有菜园、茄子、萝卜等5张图片,《识字二》有1张节日天安门广场的图片,《微笑着承受一切》有5张桑兰不同时期的照片,《花的勇气》有1张花的照片。这12张均为静态图片,没有动态画面。《微笑着承受一切》中如果把桑兰做康复治疗的静态照片换成康复治疗时的视频资料,铺垫效果会更好,感染力就表现出来了。

三、讨论与建议

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声情并茂、直观形象、以教促学,因而在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同行评课、上级视导,也常常将有无多媒体的应用作为评定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但当这种教学辅助手段被过分强调或使用之后,课件就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牵制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造成适得其反的教学效果。针对多媒体课件应用泛滥的状况,有专家将“多媒体”称为“倒霉体”。

(一)控制课件数量与用时,教师驾驭课件以实现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的功能

在多媒体课件使用过程中,教师与课件的关系是一对主要矛盾:是教师驾驭课件还是课件牵制教师。通过对7节课例的分析发现,当课件的图片数量超过15张(平均约2分钟1张),并且单张放映时间不超过10秒(有很多图片放映时间仅为1秒)时,课件放映的频率较快,教师的注意力集中在课件播放上,往往会被课件牵着走,出现按照固定程序演示教学内容的现象。当课件图片的数量为8张左右时,教师能够很好地控制课堂,恰当地处理教学内容与课件播放的主次关系,也能用较为充分的时间展示与强调教学重点。比如,小学低段识字教学《太阳》的第4张:全部16个生字连续播放,绿色背景,黑色字体,一次一个生字,让学生认识和讲解,时长4分钟7秒。《微笑着承受一切》的第4张:结合桑兰受伤时在病床上的照片,细细品读与体味课文重点语句“这真是天大的不幸!桑兰的美好人生刚刚开始,可她的后半生也许永远要在轮椅上度过。”时长9分钟,将“语言品味”与“熏陶感染”的“语文味”充分地体现出来,很好地实现“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教学目标。

从教学实际效果看,无论是低段的识字教学还是中段的阅读教学,每节课出示8张左右的课件图片比较合适,时长约占总课时的25%左右,单张图片放映的时间至少要在10秒钟以上。这与研究者提出“课件播放的时间不要太长,一般不要超过课时的三分之一”[1](47-51)的观点大致相同。

(二)树立教学过程整体观,借助多媒体课件更好地实现各教学环节的价值

从总体上说,7节课例在课件使用的时机上基本是适当的,体现为适时导入、突出主体的特点。但也存在“头重脚轻”的问题。在7节课例中,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主要在前两个环节,在第三、第四环节上多媒体课件使用较少,不利于学生所学知识的系统与深化,也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多媒体课件总体适量的前提下,教师应该做出适当的调整与安排,在“总结提升”与“布置作业”环节上加强多媒体使用,做到教学过程的“虎头豹尾”,给学生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一节课如同一个“有机体”,不能说哪部分重要哪部分不重要,各个部分都承担着达成教学目标的不同功用,缺一不可:导入是铺垫,主体学习是重心,总结提升是深化,课堂训练是强化,课后作业是巩固与拓展。在课堂教学这个“有机体”运行的起承转合过程中,好的多媒体课件起着链接作用,将各个环节自然、巧妙、顺畅地链接起来,使整个课堂教学如风生水起、行云流水,师生陶醉于其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三)精心选择课文的语句语段,使多媒体课件起到突出强调课文关键的作用

在7节课例中,除1节课例无原文展示外,6节课都有原文展示,且用时较长。可见,课件中展示原文是小学语文教学多媒体使用较为普遍的现象。有研究者认为,“课本中已有的内容,课件上就不必重复出现。”[1](47-51)本部分将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既然学生有教材,为什么又要通过课件来展示?在原文展示时,学生是该看课件还是看教材,抑或是两者都可以?从《共有名字》实际课堂教学情况看,教师在用课件展示原文时,除一部分学生看课件外,相当多的学生是在看教材。在这种教学情境中,看教材与看课件有区别吗?如果有区别,区别在哪里?如果无区别,为何非要将课文“搬到”屏幕上呢?在本研究者看来,两者是没有区别的。

针对这个问题,可以分成两个问题来讨论,一是课件中是否有必要展示原文?如有必要,价值何在?二是什么样的原文内容适合展示?在什么时候展示?展示多长时间?以《微笑着承受一切》为例,该课例只有1张课件展示原文,且只有一句话,展示时间为9分钟。在展示期间,整个教学活动都围绕·课件进行,学生与教师的全部注意力都在课件上,确实起到了对原文的突出强调作用。从本节课原文展示情况看,首先,原文展示是有必要的;其次,原文展示要选择课文中的关键语句、语段,少而精,不宜过多,教学活动要围绕课件进行,使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课件上;第三,展示时间要较长,起到引导、突出与强调的作用。

(四)优化课件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实现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

在注重多媒体课件适量、适时、适切的同时,也要关注课件制作的形式与效果,做到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只有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辅助效果。多媒体课件的审美追求大致可分成两个层次,不同层次的要求有所不同。基础层面的要求是背景统一、画面简洁、文字醒目、声音悦耳,视频材料的音质好、图像清晰;较高层面的要求是运用色彩、字体、构图等艺术语言,灵活搭配色彩、巧妙运用字体、精心设计构图、恰当使用动画,使课件美观而不花哨、富有变化而不使人感到眼花缭乱、构图明了大方而不烦琐拖沓、动静结合而不使人感到单调,力争达到界面美观、表现力强、方式新颖,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接受知识、陶冶性情。

标签:;  ;  ;  ;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_课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