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查时论文_张翼

血常规检查时论文_张翼

血常规是最为基本的血液检验方法,通过血检可诊断出各项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迹象,例如贫血、血压系统疾病等等。血常规检查较为简单,通常两个小时以内即可获取结果。采血是其中基本操作之一,主要分为末梢采血与静脉采血,通俗来说即是指尖采血与手臂采血,以下为两种采血方式的区别之处作出相关阐述:

(1)末梢采血,即穿刺指梢皮肤于毛细血管内采血,也称之为刺血。末梢采血对手指部位的具有一定要求,包括:采血部位的皮肤需完整、清洁,不具烧伤、冻疮、发绀、水肿或发炎等症状。刺血时,首先皮肤消毒,待乙醇充分挥发后方可采血,否侧所采血液呈现扩散而无法成滴状。手指采血的血量较少,通常每次采样约20-30微升全血。因此,手指采血仅仅只是用于检测血常规的CRP、血型以及血糖。其他项目由于至少需要1-2毫升的血清标本,手指采血量远不及检测要求,无法开展肝肾功能、血脂、乙肝两对半、肿瘤标志物等项目检测。

(2)采静脉血,即是采用针管抽取一定量的静脉血。采血部位主要是左右肘关节的静脉血管,通俗来说即是左或右胳膊弯儿位置的血管。此位置进行采血的原因在于:此处皮肤的皮下组织小、壁薄,血管清晰可视化程度高;肘正中静脉血管的较粗,有利于抽血;此位置,相较于其他部位的神经聚集少、且简单,疼痛感相对较低。因而,临床上无论是进行体检、门诊或是住院病人的日常检查,皆采用肘正中静脉采血法,所采血几乎可用于血液相关的所有指标检测。例如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水平、血脂分析、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肿瘤标志物、传染性疾病常规、幽门螺杆菌抗体等项目。

对于静脉采血值得一提的是,多数人抽血出现抽血部位淤青的问题,对此提出预防建议:由于采血针呈一定角度穿刺进入皮肤,到达血管,皮肤上与血管部位均会留下一个针眼,这两处针眼即是淤青产生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原因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点:(1)压迫面积不足,大部分人通常只能看到皮肤表面的针眼,而并不了解血管部位的针眼,只是压住了皮肤,血管仍旧继续出血;(2)按压时间不足,正常抽完血后,通常需要止血3~5分钟,若患者具有凝血异常情况应延长时间;(3)袖子过于勒紧,导致血液回流受阻;(4)止血时按压的同时进行揉搓,如此操作,不但未有效按压住两处针眼,揉搓还可能导致加速出血。因此正确的按压方式是基本,也是关键,建议采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4个手指按压棉花,大拇指呈相反方向予以固定,正常情况下按压3-5分钟,如此操作可最大程度的保证合适的按压面积,时间也能够满足大部分人的舒适度需求。若抽血后不幸出现肿胀与淤青,情况不严重者可让其自然恢复,正常情况下一周内即可痊愈,或是采取热敷措施,加速皮下血液吸收,促进恢复。

两者的区别较为明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末梢采血取血的便捷性强,采血量少,检测速度快,但缺陷在于使用范围较窄,所采血难以储存(且储存价值不大),难以对检查结果开展复查。此外,手指处毛细血管内所采的的血,若反复挤压,易混合具有组织液,加之受到针刺深度不同、患者皮肤厚度差异等影响,发生标本溶血及凝血等现象,对检查结果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而不同时间点进行检查,结果也存在一定差异。静脉抽血的采血量较多,因静脉血循环效果较好,可用于多个项目的检测,且检测效果的差异十分小,血液标本可以储存,同一标本的检测结果复查也比较容易开展。

需注意的是,末梢采血检测血糖主要应用于日常血糖检测与评估急诊患者的生命体征情况,但对于疾病诊断与评估疗效等,临床应以静脉采血的血液标本为检测结果标准。

对于急诊患者尤其是儿科来说,医生需及早获取血常规、C反应蛋白、微量血糖等检测结果,即会首选采用末梢血检测,但检测项目较多或需要同步开展其他静脉血项目检测时,则主张实施静脉采血。此外,新生儿及患者由于疾病因素无法开展静脉采血,若需要检测血常规、微量血糖等,即实施末梢采血。

论文作者:张翼

论文发表刊物:《生活与健康》2019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0

标签:;  ;  ;  ;  ;  ;  ;  ;  

血常规检查时论文_张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