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通”论文_刘红平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通”论文_刘红平

摘要:王力先生主编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通”这一术语有六种不同的用法,情况比较复杂。本文对字典中的“通”进行了具体分类,并提出了相应的标注方法。

关键词:通;假借字;同源字;异体字;联绵词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以下简称《字典》)中,使用了很多“某”通“某”,然而对“通”这一术语没有做任何说明,而字典中“通”的用法又不尽相同,情况比较复杂。笔者全面调查了《字典》的“通”,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复杂情况进行了梳理,从而对该书的“通”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根据笔者调查,《字典》中,至少有下文几种不同类型的“通”。

一、本字与假借字之“通”

在古代汉语书面语中有这样一种情况,本来有一个字专门表示一个意思,但却借用另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个字,前者是本字,后者是假借字,两字同时存在,它们之间通用。如“案”和“按”:案,《说文》:“几属,从木安声。”本义是有短脚盛食物的木托盘或几案,矮短桌。如《后汉书·梁鸿传》[本文所举例均引用于电子光盘《国学备览》,2003年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出版。]:“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梁鸿的妻子为他准备饭食,不敢在梁鸿面前抬头看,把盛食物的托盘举得与眉毛一样高。)按,《说文》:“下也,从手安声。”本义向下压或摁。如《活板》:“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松脂、蜡等药物渐渐熔化了,就用一块平板压在字的上面,所排在板上的字就象磨刀石一样平。)“案”“按”两字音相同(皆“安”声)但意义不同,在《字典》中,“案”通“按”,如《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何不案兵束甲?”(为什么不止住战争。案兵,即按兵。)又如“阿”和“呵”:阿,《说文》:“大陵也,一曰曲阜也,从阜可声。”本义为大山。《诗经·小雅·菁菁者莪》:“菁菁者莪,在彼中阿。”(那长得茂盛的是莪,在那个大山的中部。)呵,本义为斥责。在《字典》中,“阿”通“呵”,如《老子·道经·第二十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是与非,相差了多少呢?唯,应诺声、顺从的答应,引申为“是”的意思。阿,借用为“呵”,斥责声,大声斥责,引申为“非”的意思。)

二、假借字和后起字之“通”

古人用字时,还有这样一种情况,“本无其字”,借用了一个字,但后来又新造了一个字,或表示假借字的意思,或表示本义,前者为假借字,后者为后起字。如《字典》中的“蚤”和“早”:蚤,本义指跳蚤,借为“早晨”之“早”,如《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善持势者蚤绝其奸萌。”(善于掌握权利的人早就断绝了他奸邪念头的萌芽。)到了汉代新造了一个“早”字表示“早晨”义,来表示“蚤”这一假借义。又如《字典》中的“鬻”和“粥”:鬻,本义指粥,借为“卖”义,如《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楯与矛者。”(有个卖盾与矛的楚国人。楯,盾。)后新造了一个“粥”字表示“粥”义,来表示“鬻”的本义。

在《字典》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假借字和后起字用的是“通”,而其他大部分的假借字和后起字却是用“这个意义后来又写作‘ ’”标注的。如“暴”和“曝”,在《字典》中写成:“暴,晒,这个意义后来又写作‘曝’(pù)。”为做到全书统一,方便读者,假借字和后起字应全部用“这个意义后来又写作‘ ’”标注。

三、同源字之“通”

同源字是指音同义近、音近义同或音义皆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这些字都有同一来源,或同时产生,或先后产生。同源字一般都是以某一概念为中心,以语言的细微差异来表示相近或相关的几个概念;有时连语音也没有差别,只是字形不同,但表示的概念则相近或相关。《字典》中,把这类同源字也看作“通”。如“支”、“枝”和“肢”:支,《说文》:“支,去竹之枝也。”枝,《说文》:“枝,木别生条也。”肢,《说文》无,《孟子·尽心》:“四肢之于安逸也。”(字本作“支”。)这一组均为音同义近同源字,本字均作“支”,后字义分化,树木之枝作“枝”,人体四肢作“肢”。“支”为“分支”、“支持”等义。又如“颇”、“陂”和“跛”:颇,本义指头歪斜,古书中常用其引申义,指偏差。陂,指地形倾斜的地方。跛,指腿脚歪瘸。这几个字古音相同、意义相近,都是由“斜”这个中心引发来的,是一组同源字。

同源字跟前面的本字假借不同,跟后面要讨论的异体字、假借字通假借字等也不同,因而在《字典》在解释这类字相通时,应标明是同源字,如“支”和“枝”,可标明二字音同义近同源字相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异体字之“通”

异体字,是指音同义相同而形不同,任何时候都可以替代的字。例如:“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壮的筋骨,却能上食泥土,下饮泉水,是用心专一的缘故。)“螾”和“蚓”音同义同,它们是异体字。又如《字典》中的“奡”和“傲”:《尚书·益稷》:“无若丹朱奡。”(没有人像丹朱一样傲慢。)“奡”和“傲”音同义同,它们是异体字。在《字典》中,用于这一类字的“通”全部如下:

异体字音义完全相同,《字典》中也标为“通”,不尽恰当。笔者认为,这类字应标明是异体字。方法可采用在字后面用“( )”将异体字列出,如“猪(豬)”。

五、连绵词之“通”

所谓联绵词,是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来讲的词。有些连绵词,本来没有正字,常有多种不同的写法,如“逶迤”还写作“委蛇”“逶蛇”“委移”“倭迟”“威夷”“逶移”等。在《字典》中,有些连绵词彼此之间的关系也用了“通”表示,如:“磑磑”通“皑皑”;“敖敖”通“嗷嗷”;“拔扈”通“拔扈”;“颁白”通“斑白”;“部娄”通“培塿”;“孱颜”通“巉岩”。篇幅所限,不一一列举。

在《字典》中,只有以上一部分联绵词用的是“通”,而其他大部分的联绵词却是用“又作‘ ’”或“又写作‘ ’”标注的。如“斑斓”和“斑兰”、“斒斓”(见“斑”字条),《字典》中是写成:“斑斓,又作‘斑兰’或‘斒斓’。”又“侏儒”和“朱儒”(见“侏”字条),《字典》中是写成:“侏儒,又写作‘朱儒’。”

可以看到,同一种文字现象,《字典》中用了三个不同的术语(虽“又作‘ ’”和“又写作‘ ’”差别不多)。为了读者查阅方便,以上三种应统一为“又作‘ ’”。

六、假借字与假借字之“通”

在《字典》中,还有这样一种“通”的情况,表示或记录同一个词,用了甲乙两个假借字,甲通乙,或乙通甲,“通”用于表示甲乙两个假借字之间的关系。这一类“通”在《字典》中占极少一部分,只有五组:“卤”通“鲁”,邵”通“劭”,“意”通“噫”,“意”通“噫”,“攸”通“悠”。如“卤”通“鲁”的关系:卤,本义为不生长谷物的盐碱地,假借为“鲁”,表示“愚钝、疏略”等义。刘桢《赠五宫中郎将》诗:“小臣信顽卤。”“卤”假借为“鲁”,表示“愚钝、疏略”义。但是“鲁”的本义为“嘉美”,假借为“愚钝、疏略”。表示“愚钝、疏略”等义,本无其字。

这一类字因为比较特殊,需要在《字典》特别注明。比如可以这样说明:“攸”假借为“悠”表示“长远、久远”,实乃假借“攸足”字,“攸足”本义指“长远、久远”。

七、结语

自清代晚期以来,“通”这一术语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用法不一,使用范围非常宽。王力先生主编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便出现了上文所论述的六种不同的“通”,表示本字和假借字之间的关系、表示假借字和后起字之间的关系、表示同源字之间的关系、表示异体字之间的关系、表示联绵词之间的关系和表示假借字和假借字之间的关系。

从训诂学的角度,科学理解定义“通”这一术语是非常重要的。笔者认为,“通”应专为表示本字和假借字的关系的术语,其他的应另外标注,假借字和后起字的关系术语统一用“这一意义后来又写作‘ ’”表示,同源字另外说明,异体字在后面并列用“( )”标出,联绵词统一用“又作‘ ’”表示,而假借字和假借字的也应另外用文字说明。

本文虽经过笔者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和认真思考,但所得出的观点和结论,仍不免有疏漏和可商之处,望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东汉)许 慎.说文解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2]冯其庸,邓安生.通假字汇释[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谷衍圭.汉字源流字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 江西省新余市第五中学 338025)

论文作者:刘红平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1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4/5

标签:;  ;  ;  ;  ;  ;  ;  ;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通”论文_刘红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