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杨振宁谈“教育哲学”_杨振宁论文

中国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杨振宁谈“教育哲学”_杨振宁论文

中国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杨振宁畅谈“教育哲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哲学论文,人才论文,杨振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近来频频就“中国教育哲学”这一问题发表演讲。不久前,在“2000年中国科协学术年会”的首场主题报告会上,杨振宁对中国教育、人才等方面的话题进行了精辟论述。笔者有幸亲耳聆听了这一持续45分钟的精彩演讲。

“美国学生考倒数名次”的思考

说起近年来美国科技界的创新氛围并因此使美国新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话题,杨振宁说,美国的中学生在考试中是比不过亚洲学生的,他们常常只能考倒数的名次。但也有人开玩笑说,恰恰是美国学生考倒数的名次,才成就了美国创新的氛围和新经济的快速发展。

国内的不少人在此之前也许都听说过这一说法,但当杨振宁再次提起时,场内爆发出阵阵笑声。笑声落下,杨振宁用一句十分简短的话评价说:“不是完全没道理,也不是完全有道理,需要仔细加以研究。”

中美教育哲学“有很大的不一样”

杨振宁的报告题目是《中国的文化和科学技术》,但在美国生活了50多年的杨振宁先生在演讲时谈得更多的是美国的文化是如何推动今天美国新经济的蓬勃发展,从上面的“说法”谈起,杨振宁认为中国乃至整个亚洲与美国的教育哲学“有很大的不一样”。间接指出了受儒家文化影响深厚的亚洲为什么在新经济时代举步艰难。

杨振宁自问,如何改变我们的教育体制才能适应新机制的要求,才能推动新经济的快速发展?看看亚洲哲学和美国哲学教育出来的学生有什么区别,我们或许就能找到答案。

他用一张张早已准备好的幻灯片放在幻灯机上,上面的一个大表格清楚地对中国乃至亚洲的教育哲学进行了对比。

杨振宁一边看着幻灯片,一边解释说,美国哲学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亚洲哲学把学生引入狭窄的专业;美国哲学允许学生东跑西跑,亚洲哲学让学生按部就班;美国哲学喜欢学生活力充沛,亚洲哲学喜欢学生安安静静;美国哲学训练的学生勇敢,亚洲哲学训练的学生胆怯;受美国哲学浸染的学生有自信心,受亚洲哲学浸染的学生没自信心;美国哲学下的学生傲慢,亚洲哲学下的学生谦逊……

在进行上述这些对比时,由于有幻灯片帮助,杨振宁的语速很快。取下幻灯片,杨振宁对这两种教学进行简短评价:美国教育哲学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同样,中国乃至亚洲的教育哲学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这里,杨振宁对中国教育哲学进行委婉的批评,并强调说,两种教育哲学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中国应该学习美国教育哲学中好的地方,多培养一些有进取心的、活跃的学生。

中国留学生两个引人注意的特点:兴趣窄 胆子小

今年4月,杨振宁博士在南京还作了一个演讲, 演讲后他现场回答了听众的问题,对中国教育哲学的不足之处再次提起。

有人问杨振宁:您如何评价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他们主要的欠缺之处是什么?

杨回答说:“在美国的一个物理实验中心,他们里头有人告诉我,如果你晚上12点去的话,会看到工作的都是中国人,中国人比较勤奋。凡此表现,都给了别的国家留学生一个很深的印象。是不是有些欠缺的地方呢?我想中国的留学生比起美国或者别国的留学生,普遍讲起来有一个特点,就是兴趣比较窄,还有一个就是胆子比较小。我想这是两个最引人注意的特点。”

杨振宁还说,这与中国的教育政策、社会结构有密切的关系,也不一定要改。重要的是每一个人对这一点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然后用取长补短的办法来弥补。中国的传统、中国现在的社会环境训练出来的学生,大体上应该认为是成功的,有些方面需要学生反省一下自己,然后做出一些修正。

由此看出,杨振宁虽然认为中国现在的教育哲学大体上是成功的,但毕竟还是有些其他“想法”。

“乖乖听话”不一定好

淘气好玩的孩子好不好?杨振宁还是依据自己所认定的教育观回答了这一问题。他觉得淘气好玩的孩子很好。也许淘气的孩子会做一些打破一件东西的事,但从长远看这没有特别的重要性。我想一个家长有一个淘气好玩的孩子的话,是幸福而不是一个问题。

杨振宁谈到,中国的传统认定:乖乖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杨振宁对这一传统文化中所认定的好孩子标准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说:“我在美国看到许多成功的人之后,认为乖乖听话不一定好。尤其在这一点上,美国的社会传统与中国的社会传统不一样。美国没有一个孩子会问这位同学所提的问题。乖乖听话这个观念在美国社会里不认为是一个好的表现。”正是由于这个缘故,于是在美国出现了一个现象,这个现象有好有坏。我认识许多非常成功的人,他们不是乖孩子,但他们后来有大成。而正因为他们不是乖孩子,他们的胆子比较大,他们念中学、念大学,念了两年不念了。这在中国绝对是不能允许的。可是这些人在美国比较被容忍。而这确实产生了一些非常成功的人,比如比尔·盖茨。他们所创造的财富,对整个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

“中国人不会动手”是个错觉

很多年来,中国的老师、学生、外国的教授,还有在外国的中国血统的学生,都有个印象,说是中国人不会动手,所以念物理的都去念理论物理。中国人是不是不会动手呢?杨振宁在许多场合对这一说法表示质疑。

杨振宁认为:这是一个错觉。杨说,很多中国留学生出去以后确实觉得自己不会动手,可是这个原因是在国内没有动手的习惯,也没有动手的条件。而中国学生很勤奋,理论念得很好,所以出去以后,自然而然觉得念理论最好。像丁肇中自己说,他去美国是要念理论物理的。后来他在美国遇见了一个叫做约里门的著名物理学家,约里门跟他讲了话以后,他才改念实验物理。大家都知道他现在有大成。中国是不是有人是不会动手的呢?当然有,我就是一个例子。杨振宁本人也想去做实验,但实验做得不成功,所以后来就放弃了。

杨振宁曾说,中国留学生中确实有不会动手的人,不过很多的中国人非常会动手。他举例说,现在,在美国的国家科学院里,念物理的有中国血统的人差不多有20个人,这20个人绝大多数,大概是5比1吧,都是念实验的。他们中的很多人,去的时候原是要念理论物理的,结果过了一段时间后他转了,而且转了以后有大成,所以被选进了美国科学院。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证明,说明中国人不会动手是一个错觉。

对未来的畅想

9月17日上午,在“2000年中国科协学术年会”主题报告会上, 除了对教育问题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外,杨振宁还谈古论今,畅想未来。

杨振宁首先对过去一两百年的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他说,从过去看现在,科技原理转化成工业产品的速度大大加快。他举例说,1821年科学家发明了电机,到1886年才有产品出现,技术转化成工业产品花了65年的时间;X光的技术原理是1895年发现的,1913年便有产品问世,中间的转化时间是18年;而半导体的技术从1948年被科学家发现后,只用了3年时间,也就是到了 1951年就有了产品出现;激光技术1958年被发现,1960年就有了工业产品问世。从这一过程中不难看出,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在大大加快。

与此同时,世界各国科学研究的规模、经费也比最初大大增加;更新的事物层出不穷。所以,杨振宁风趣地说,几十年前的人当时很难想象出我们社会现在的样子。当然,现在的人要预测未来50年、60年的社会、经济状况也是相当困难的。但是,如果把目光放在30年以内,讲讲未来30年世界社会的轮廓还是可以的。

所以,对于未来30年后社会的发展,他讲了以下四点。

第一,“全球化”将继续发展,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第二,全世界的经济发展将以以下工业为“火车头”:计算机的广泛应用;通讯工业;生物工程。

第三,“学术”的定义将有显著改变,因为“专业”将会越来越多。他同时讲到,未来新的知识方向必定会越来越多;人类累计的财富高速增长,带来多种投资的可能;伴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的消费率也大大提高,同时全球人口数还在持续增长,能源、环境问题将显得比较突出;生物工程的发展将引发许多道德、社会、经济问题,将引发“大学问”。

第四,以后30年,一个新的问题就是教育体制必须及时改变以迎接新的需求。

杨振宁简介

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1942 年西南联合大学(昆明)获学士学位,1944年清华大学(昆明)获硕士学位,1948年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1949—1999年任美国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研究员、教授。

获得奖项: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80年获拉姆福德奖,1986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1993年获富兰克林奖章,1994年获鲍尔奖及其他奖项。

标签:;  ;  ;  

中国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杨振宁谈“教育哲学”_杨振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