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紫菜薹色素的提取及应用研究

天然紫菜薹色素的提取及应用研究

陈效兰[1]2001年在《天然紫菜薹色素的提取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摘 要 本文首次提出从秋冬蔬菜—紫菜薹中提取食用天然色素,着重研究了该色素的提取工艺、浓缩分离技术、理化稳定性,并对该色素的稳定化及应用作了探讨。全文分为四章:第一章 紫菜薹色素提取工艺研究 采用L9(34)正交实验对影响萃取效率的萃取温度、萃取时间、柠檬酸质量百分浓度及固液比等4个工艺因素做了研究。结果发现在40℃,用质量百分浓度为0.5%的柠檬酸溶液,按固液比1:6浸泡紫菜薹3小时,所得到的色素纯度较高,效果最佳。 第二章 大孔吸附树脂浓缩分离紫菜薹色素的研究 选用了四种大孔吸附树脂对紫菜薹色素进行浓缩分离研究,其中NKA-Ⅱ树脂效果较好。试验结果表明,用0.3%柠檬酸-60%乙醇溶液作为洗脱液,经吸附-解吸循环,色素的回收率可达92.8%,同时可将提取液中的色素浓缩10倍以上。 第叁章 紫菜薹色素理化性质及稳定性研究 对紫菜薹的溶解性、PH色调及紫外可见光谱进行了分析,并对该色素对光、热、及常见食品添加剂的稳定性展开了研究。初步推断该色素为花青甙类物质,适与作弱酸性及中性饮料等食品的着色剂。 第四章 紫菜薹色素稳定化及应用研究 选择了几种物质作为稳定剂添加到紫菜薹色素中,发现茶多酚、抗坏血酸等物质能起到延缓色素褪色的作用,并将该色素添加到几种食品中,效果满意。

雷钢铁, 陈效兰[2]2001年在《紫菜薹色素的提取及其理化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紫菜薹为原料 ,用 30 %乙醇溶液浸提制得紫菜薹色素 ,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示该色素在弱酸性条件下 ,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在食品工业中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

张妙玲, 陈效兰, 赵黎明[3]2004年在《微波法提取天然紫菜薹色素的研究》文中指出紫菜薹色素是从湘、鄂、川等地的一种秋冬蔬菜中提取的天然色素,传统提取工艺多采用浸泡加热浸提,时间长,消耗能量。微波法作为近年来发展的新技术具有加热迅速、节约能量等特点。 本文用微波法对紫菜薹色素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并与传统方法进行比较。

温广宇, 朱文学[4]2003年在《天然植物色素的提取与开发应用》文中认为介绍了天然植物色素的成色机理和天然色素的分类,对天然植物色素的主要特点,特别是它的保健功能进行了介绍,并且将其与合成色素进行了比较,对目前从植物中提取色素的几种工艺方法及其各种植物在不同提取工艺方法下的最佳工艺参数进行了总结,并且对近年来我国最新研究的十余种天然色素的溶解性,在不同pH值条件下的显色情况,对光、热、氧化剂、还原剂、常见金属离子和食品添加剂的稳定性和适用范围进行了研究。

邓莉, 何静仁[5]2018年在《紫菜薹花色苷对内源性N-亚硝胺合成的抑制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N-亚硝胺合成过程中,通过添加不同含量的紫菜薹花色苷,研究其对强致癌物N-亚硝胺合成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当添加的紫菜薹花色苷含量小于0.8 mg/m L时,随着添加的紫菜薹花色苷含量增加,抑制效果越来越显着;当添加量等于0.8 mg/m L时,抑制率为62.184%,抑制效果最显着;当添加量大于0.8 mg/m L时,抑制效果基本维持不变。紫菜薹花色苷对N-亚硝胺合成有显着的抑制作用。

何琼[6]2018年在《紫心大白菜花青素合成和积累的分子机理研究》文中认为花青素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的叶、花朵、果实等器官的水溶性色素,它不但赋予植物这些器官以斑斓的颜色和风味,它还帮助一些植物吸引昆虫从而完成授粉,同时在抵抗生物或者非生物胁迫中起到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大量研究表明花青素由于拥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从而可以预防癌症、心血管等疾病。因此,富含花青素的食品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以及市场的欢迎。大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L.ssp.pekinensis(Lour)Olsson]作为中国的本土蔬菜,是我国栽培面积和消费产量最大的蔬菜作物。由于自然界未发现紫色大白菜资源,而富含花青素的大白菜又具有重要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因此,研究紫色大白菜花青素积累机理的需求十分迫切,该研究不仅可以丰富植物花青素代谢知识,而且将为紫心大白菜的改良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本研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白菜课题组多年选育的紫心叶球大白菜纯系为试材,以其育种过程中的原始母本白色叶球大白菜和提供紫色遗传背景的紫菜薹原始父本为参照。通过研究紫心大白菜的叶球中不同叶位的花青素合成基因的表达和花青素的积累特性,鉴定、克隆了控制紫心大白菜紫心叶球性状的关键基因。发现该基因的序列结构以及其育种的原始亲本该基因的序列的差异,根据不同材料该基因序列之间的差异开发出功能标记,并在紫心大白菜和白球大白菜杂交所得的F_2群体进行验证分析。通过过表达转化野生型拟南芥验证了该基因的功能,并进一步研究了转基因拟南芥纯系材料中花青素合成相关代谢途径的差异变化,明确了紫心大白菜紫色叶球花青素积累的分子机理。该研究不仅丰富了十字花科芸薹属植物花青素代谢的调控理论,还为大白菜的球色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论文取得了如下主要结果:1.紫心大白菜花青素在上表皮中主要积累于紫色球叶表皮下的叁层叶肉细胞,而下表皮的花青素主要积累在表皮细胞下的两层细胞,其花青素积累层数的较紫菜薹供体亲本的花青素积累层分别增加了一层。但花薹和幼嫩果荚中花青素的积累层和紫菜薹中的位置和数目一致。紫心大白菜叶球的花青素含量呈现从叶球最内叶到最外叶递减的趋势,较普通大白菜有显着的抗氧化性。紫心大白菜的不同叶位组织的抗氧化能力和其花青素的含量高度相关,和类胡萝卜素、总叶绿素的含量的相关性不显着。2.紫心大白菜的花青素在低于45℃温度,pH≤3的条件下有较高的稳定性。随着pH增加,花青素的吸收峰出现红移;当温度和pH均升高时吸收峰红移后甚至消失。紫心大白菜中的花青素主成分以高度酰基化和糖基化修饰的矢车菊色素为主。3.通过紫心大白菜的叶球中不同叶位的花青素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和花青素的积累特性分析,筛选克隆了一个控制紫心大白菜紫心叶球性状的关键调节基因BrMYB2,该基因位于本实验室用图位克隆法确定的紫心性状的候选区间内,实现了图位克隆与同源克隆的结合。4.对紫心叶球大白菜及其双亲BrMYB2基因的序列比对发现:叁种材料的启动子序列差异不大,仅在一个CT重复的微卫星序列有个别碱基数量差异;基因序列上,紫心大白菜该基因的基因组DNA和编码区序列与紫菜薹亲本完全一致,但与白色叶球白菜有较大的差异。紫色材料和白色材料在该基因的基因组DNA序列中,紫色材料较白色材料在该基因的第一个内含子存在一个约3773bp的大片段的缺失和个别碱基差异;在该基因的编码区序列存在2个点突变,可导致2个氨基酸的差异。5.根据紫心大白菜和白色大白菜BrMYB2第一个内含子区域的大片段差异开发了大白菜紫心叶球的功能标记Marker1和Marker2,该功能标记在种苗期就可以准确区分紫心和白色叶球材料,一方面可用于紫色叶球大白菜辅助选择,另一方面从遗传学角度证明BrMYB2就是控制大白菜紫心性状的关键基因。BrMYB2除了在叶球组织表达外,在紫心大白菜幼嫩的靠近生长点的花蕾和花薹、花薹叶表达量比较高。6.BrMYB2启动子序列的遗传转化功能分析表明CT重复序列的数量不影响下游基因的表达水平,该CT-rich结构的缺失仍然可以导致下游基因高表达,间接说明BrMYB2的差异表达并不是由于启动子序列的差异所导致。7.对野生型的拟南芥进行Br MYB2的CDS遗传转化,结果表明:过表达紫心大白菜BrMYB2的cDNA全长(35S-BrMYB2)和包含2个SNP的普通大白菜BrMYB2的cDNA全长(35S-Brmyb2)的拟南芥均出现一致的紫色表型,而且该基因和花青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也相似。这些结果说明基因编码区2个SNP并不可以导致该基因功能的丧失,紫心大白菜BrMYB2的cDNA和普通大白菜Brmyb2的cDNA功能相同,其叶球颜色差异不是基因SNP差异产生的结果。8.对野生型的拟南芥进行Br MYB2的gDNA遗传转化,结果表明:过表达紫心大白菜BrMYB2的gDNA全长(35S-gBrmyb2,第一个内含子缺失3773bp)的转基因拟南芥出现红色表型,颜色甚至深于仅转化CDS序列的株系(35S-cBrMYB2);转化第一内含子包含一个大片段插入的普通大白菜BrMYB2的gDNA全长(35S-Brmyb2)的拟南芥没有出现红色表型,该株系和野生型拟南芥表型完全一致。这些结果说明紫心大白菜BrMYB2基因中第一内含子区域上的缺失突变促进了Br MYB2基因的表达,白色叶球大白菜BrMYB2基因中第一内含子中的大片段插入是导致该基因极低的表达,从而使普通大白菜不积累花青素的关键原因。

郭宁[7]2014年在《白菜花青苷和黄酮醇苷自然变异及遗传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白菜类作物(Brassica rapa L.)属于十字花科(Cruciferae)芸薹属(Brassica),包含许多重要的蔬菜和油用作物,在我国农业生产和居民膳食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伴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蔬菜的营养品质愈加重视。花青苷和黄酮醇苷作为重要的黄酮类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水果和蔬菜中。研究表明这两类物质不仅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而且具有抗氧化、抗肿瘤和改善心血管等有益于健康的功效。因此富含这两类活性物质的果蔬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研究植物体内花青苷和黄酮醇苷合成的遗传机制以及培育富含这两类物质的果蔬已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通过液相色谱和质谱(LC-MS)技术对白菜中花青苷和黄酮醇苷类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揭示了这两类次生代谢产物在白菜中的自然变异特点;利用比较基因组学的方法对白菜中花青苷和黄酮醇苷合成基因进行鉴定,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表达谱和定量PCR技术对合成基因在白菜中的表达特性进行研究;利用F2遗传分离群体对紫菜薹花青苷积累基因进行QTL定位;利用构建“超级池”高通量重测序分析的方法定位紫色小白菜叶片紫色基因;通过表达谱与代谢谱数据相关性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鉴定与白菜黄酮醇苷各组分和总量相关的基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UFLC-UV-Q-Trip-MS和UPLC-Q-TOF-MS技术,分别对紫色白菜叶片中花青苷和95份不同类型白菜材料叶片中黄酮醇苷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在叁种紫色白菜中共鉴定出23种花青苷,其中紫菜薹和紫色小白菜含有17种不同酰基化取代的矢车菊素-3-双/叁葡萄糖苷-5-葡萄糖苷;紫芜菁检测出6种不同酰基化取代的天竺葵素-3-双葡萄糖苷-5-葡萄糖苷。95份不同类型白菜间黄酮醇苷类物质的组成没有差异,共鉴定出27种黄酮醇苷,包括15种山奈酚苷、10种槲皮素苷和2种异鼠李素苷,但不同材料间黄酮醇苷的总量和不同组分的含量均存在显着差异。2.在白菜基因组测序的基础上,利用比较基因组学根据拟南芥花青苷和黄酮醇苷生物合成基因在白菜中鉴定出73个同源基因。研究发现,花青苷和黄酮醇苷合成基因在白菜3倍化复制后发生了过保留;白菜花青苷和黄酮醇苷合成结构基因主要通过全基因组和串联重复复制方式扩增,更多的上游结构基因被保留下来;通过比较花青苷和黄酮醇苷合成正调节与负调节基因的扩增与保留情况,发现负调节基因在白菜中扩增与保留的比例更高。3.对95份材料花青苷和黄酮醇苷合成基因的表达谱以及代表性材料中主要结构基因qPCR分析发现,花青苷合成特异的后期结构基因主要在紫色材料中表达,绿色材料中花青苷合成负调控基因的表达水平更高。BrF3’H基因在紫菜薹和紫芜菁之间的表达差异解释了这两种紫色材料积累不同类型花青苷的原因。BrFLS1和BrDFR在紫色和绿色材料中的表达差异体现了不同材料中花青苷和黄酮醇苷的含量差异和积累特性。4.通过QTL分析在A09连锁群上发现控制紫菜薹花青苷积累的主效QTL位点,定位于1.9Mb的区域内。在定位区域中找到了拟南芥中AtEGL3的共线性基因BrEGL3.1和BrEGL3.2,重测序分析发现BrEGL3.1在亲本间存在较大变异,可能为控制紫菜薹花青苷积累的候选基因。5.利用超级池(SuperBSA)高通量重测序的方法成功将紫色小白菜叶片紫色性状基因定位到A03染色体末端1.5Mb的区域,开发优化了一种通过Pooling-sequence进行基因定位的方法。6.利用95份不同类型白菜材料的黄酮醇苷定性定量分析的代谢谱数据、基因数字化表达谱数据和全基因组重测序鉴定出的高密度SNP变异结果,通过表达谱与代谢谱相关性分析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鉴定了与白菜中黄酮醇苷类物质合成相关的基因,为进一步研究白菜黄酮醇苷合成关键基因和遗传机制奠定基础。

王星明[8]2009年在《胭脂虫红色素的提取精制及其应用的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对胭脂虫红色素的提取、纯化实验条件以及在肉制品和饮料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为胭脂虫红色素的提取、纯化和应用实现工业化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实验确定了溶剂法提取胭脂虫红色素的实验条件。其优化工艺条件:以价格低廉且安全的蒸馏水作提取剂,提取温度85℃、浸提时间2h、料液比为160、提取级数为2级。在此条件下胭脂虫红色素的提取率达到了89.4%。通过对5种大孔吸附树脂的比较,选择S-8大孔吸附树脂纯化胭脂虫红色素。实验条件为:上柱浓度为0.750×15(A)、上柱流速为2BV/h、上柱pH为4、洗脱剂为pH2的60%的乙醇、洗脱流速为2BV/h。通过上述最佳工艺再经冷冻干燥得到的色素粉末的色价达到了102,大大高出纯化前的46.7,粉末中胭脂虫红酸的含量达到了70.93%。胭脂虫红色素的得率为14.68%。该胭脂虫红色素成品为深红色粉末,颗粒细致,无结块等现象,具有蒽醌类色素的共同特性,易溶于水、乙醇等有机溶剂。该色素在室温和自然光条件下稳定性好,可长期放置。胭脂虫红色素的液质分析表明,色素主成分分子量与胭脂虫红酸基本一致,说明在本实验采用的提取和纯化工艺不会破坏胭脂虫红酸。通过对胭脂虫红色素和红曲色素的对比实验,得到了胭脂虫红色素在火腿肠中应用的最佳用量:色价为102的胭脂虫红色素添加量为32mg/kg,该条件下制作的火腿肠色泽、硬度、弹性和咀嚼度适中,稳定性明显好于用红曲色素制作的火腿肠,与用亚硝酸钠发色制作的火腿肠的相关指标接近,符合市场需求。通过对胭脂虫红色素和葡萄皮红色素的对比试验,研究了胭脂虫红色素在葡萄汁饮料中的最佳用量:1000mL饮料中添加0.5mL浓度为25mg/mL的色价为102的胭脂虫红色素,2mL浓度为50mg/mL的色价为10的葡萄皮红色素,经过复配制得的葡萄汁饮料与市售葡萄汁饮料的各项指标相近,符合市场需求。

王萍[9]2005年在《中国主要芸薹属蔬菜抗氧化能力基因型差异和环境效应的研究》文中指出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蔬菜的摄入量和许多人体慢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疾病的发生率、死亡率呈高度负相关。有关研究表明蔬菜对疾病的保护效应与蔬菜中含有的抗氧化成分密切相关,抗氧化物质除来源于大家熟知的抗坏血酸、α-生育酚、β-胡萝卜素以外,还有类黄酮和酚酸等酚类化合物,且后者的抗氧化能力高于前者。蔬菜的抗氧化能力受品种的遗传特性、栽培条件、生态环境以及采后贮藏加工等因素影响。本论文通过研究芸薹属蔬菜抗氧化能力基因型差异,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加硒和腌制加工对蔬菜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以期明确中国主要十字花科芸薹属蔬菜的抗氧化能力基因型差异,明确环境条件与基因型的互作效应,外源硒和腌制加工对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对挖掘和利用芸薹属蔬菜优质种质资源,制定优质栽培技术,生产高附加值的蔬菜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其主要结果如下: 1 不同栽培季节对不同基因型叶用芥菜、小白菜、菜心与紫菜薹抗坏血酸、谷胱甘肽、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 以不同基因型叶用芥菜、小白菜、菜心和紫菜薹为材料,研究栽培季节对其含有的抗氧化物质抗坏血酸、谷胱甘肽、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叶用芥菜、小白菜、菜心和紫菜薹在不同季节的抗氧化物质含量差异很大,叶用芥菜的抗氧化物质含量都表现为春季收获高于冬季收获的叶用芥菜,季节间都达到了极显着性差异(P<0.01)。小白菜抗氧化物质含量都表现为秋季收获高于夏季,季节间达到了极显着性差异(P<0.01)。菜心与紫菜薹的抗氧化物质含量存在显着的基因型差异,叶绿素与β-胡萝卜素、叶黄素,抗坏血酸与谷胱甘肽的相关系数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 2 不同栽培季节对不同基因型叶用芥菜、小白菜、菜心与紫菜薹酚类化合物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以不同基因型叶用芥菜、小白菜、菜心和紫菜薹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栽培季节对总酚含量和类黄酮含量及组成、酚酸含量及组成、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收获叶用芥菜总酚含量、抗氧化能力显着高于冬季收获的叶用芥菜。秋季收获的小白菜总酚含量、抗氧化能力显着高于夏季收获的小白菜。叶用芥菜、小白菜、菜心与紫菜薹主要含有槲皮素和山萘素两种黄酮醇,春季收获的叶用芥菜槲皮素和山萘素含量高于冬季。秋季收获小白菜的槲皮素和山萘素含量高于夏季。基因型间总酚含量、槲皮素和山萘素的含量及抗氧化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并与生长季节有极显着的互作关系,这表明生长季节对不同基因型叶用芥菜、小

张振超[10]2012年在《若干十字花科植物小孢子培养和植株再生及四倍体新种质创制》文中研究表明倍性育种在十字花科植物育种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小孢子培养可短时间内获得纯合、稳定的育种材料,从而加快了选择进程,缩短了育种年限,并且还能分离得到隐形性状,在创制优良自交系和提高育种效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多倍体植株的“巨大性”有利于提高植物中有机成分含量和植株生物产量,在蔬菜及具有特殊用途的作物育种中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以若干十字花科植物(油菜、甘蓝、青花菜、羽衣甘蓝、萝卜)为试材,对影响小孢子培养和植株再生的因素进行研究;人工诱导创制富含花青素四倍体红皮红心萝卜新种质,并对其中花青素分布、不同部位含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获得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对上述十字花科植物小孢子出胚率和胚状体再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基因型是影响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关键因素;4℃低温预处理1d并结合32.5℃热激1d,能显着提高供试基因型小孢子出胚率;在固体分化培养基中添加1%-1.2%琼脂有利于小孢子胚萌发和植株再生;胚在液体培养基中滞留时间以25d左右为最好。2、采用DAPI染色法对几个甘蓝类植物(甘蓝、青花菜、羽衣甘蓝)的小孢子发育时期与花蕾大小、形态的关系进行观察,并与易出胚油菜品种‘浙双758’一起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结果表明,不同供试基因型处于单核晚期的花蕾大小之间存在差异;P/A(花瓣/花药)≈1可以作为几个甘蓝类植物选择合适花蕾的标准。不同供试基因型与油菜小孢子共培养的胚胎发生频率和植株再生率均高于对照,然而不同基因型间胚胎发生率存在差异;小孢子再生植株群体中,甘蓝类植物小孢子再生植株形态特征与油菜相比差异显着,可以直接进行区别。结果发现,共培养无论是在小孢子胚胎发生率和胚胎质量,还是再生植株率,均显着优于未共培养对照。3、采用DAPI荧光染色法可清楚地观察到小孢子发育时期。甘蓝花蕾平均长为3.0-4.5mm、花瓣/药为0.85-1.20时,处于单核晚期至双核早期的小孢子所占比例最多;青花菜小孢子处于单核晚期至双核早期时,其花蕾平均长为2.0-3.5mm、花瓣/药为0.85-1.20;羽衣甘蓝和萝卜花蕾平均长分别为为3.5~4.5mm、3.0-4.0mm、花瓣/药分别为0.9-1.2、0.9-1.15时最适于进行小孢子培养实验。显微观察发现,小孢子受到高温刺激后,体积开始膨大,孢子壁逐渐分解,大部分小孢子发生对称分裂。培养15d左右时,发育成肉眼可见的胚状体,25d左右时,小孢子发育成胚状体且适宜于再生成植株。小孢子感受到热激后,电镜下可观察到小孢子细胞中液泡部分或完全消失,细胞核移到细胞中央,细胞进入到第一次分裂前的准备阶段;细胞器大量聚集在细胞质中,细胞核周围存在着丰富的淀粉粒;小孢子发生第一次分裂后形成两个大小、形态相似的细胞,两个细胞核着色较浅,细胞器均匀分布在细胞质中,两个细胞相邻但没有细胞壁包被。4、小孢子再生植株群体中,除单倍体外,还存在二倍体和多倍体植株,采用流式细胞仪可快速鉴定出群体中倍性水平。采用200mg·L-1水仙碱处理单倍体植株20h的诱导效果最好,3个供试基因型植株的存活率和二倍体诱导率均优于其它处理。不同倍性间植株气孔大小和形态以及保卫细胞叶绿体数存在差异,采用FDA荧光染色和碘-碘化钾染色法可清楚地观察到不同倍性间的差别。发现单倍体植株气孔长度约为20μm,二倍体约为25μm,而四倍体大于33μm;单倍体保卫细胞叶绿体数为7个左右,二倍体约13个,而四倍体最多超过23个,差异显着。5、采用不同浓度秋水仙碱(0.1,0.15,0.2g·L-1不同处理时间(0,24,48,72h)组合对‘胭脂3号’萝卜子叶期生长点进行处理;先根据形态学特征和气孔大小形态对处理群体进行初步鉴定,得到的疑似变异植株再采用流式细胞仪和染色体计数法进行最终倍性确定;并对得到的四倍体和二倍体红皮红心萝卜的形态学特征和总花青素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秋水仙碱浓度越高、处理时间越长,植株死亡率越高;0.2g·L-1仙碱处理72h的植株变异率最高,为62.0%;0.2g·L-1水仙碱处理48h得到的四倍体诱导率最高,为11.3%,共有37株加倍为四倍体。四倍体和二倍体植株在叶片和花形态、植株长势、花粉粒和气孔形态以及保卫细胞叶绿体数目等表现差异;四倍体红皮红心萝卜花青素含量比二倍体增加11.8%,差异显着。6、对红心萝卜生长过程中花青素合成规律及与PAL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花青素在种子萌发时即开始合成,合成顺序是从上而下的,且在下胚轴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在肉质根中,花青素在根皮中的含量高于根肉,根上部含量高于下部,与在下胚轴中分布方式一致。光照条件下子叶和下胚轴中的花青素、PAL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均比黑暗条件下的高。光照条件下下胚轴和田间生长过程中肉质根中花青素含量呈上升趋势;而光照条件下子叶和黑暗条件下的子叶和下胚轴中的花青素含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PAL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在发芽和田间生长过程中的变化趋势不同。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在萝卜生长过程中呈现波动增加的变化趋势。肉质根皮中花青素含量最高,为25.03mg/1OOg,其次为肉质部,根头和叶柄中含量较少。PAL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均与花青素含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07和0.678;叶绿素与花青素也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96。

参考文献:

[1]. 天然紫菜薹色素的提取及应用研究[D]. 陈效兰. 湘潭大学. 2001

[2]. 紫菜薹色素的提取及其理化性质研究[J]. 雷钢铁, 陈效兰. 化学世界. 2001

[3]. 微波法提取天然紫菜薹色素的研究[J]. 张妙玲, 陈效兰, 赵黎明.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4

[4]. 天然植物色素的提取与开发应用[J]. 温广宇, 朱文学.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农学版). 2003

[5]. 紫菜薹花色苷对内源性N-亚硝胺合成的抑制作用[J]. 邓莉, 何静仁. 食品科技. 2018

[6]. 紫心大白菜花青素合成和积累的分子机理研究[D]. 何琼.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

[7]. 白菜花青苷和黄酮醇苷自然变异及遗传机制研究[D]. 郭宁.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

[8]. 胭脂虫红色素的提取精制及其应用的研究[D]. 王星明. 天津科技大学. 2009

[9]. 中国主要芸薹属蔬菜抗氧化能力基因型差异和环境效应的研究[D]. 王萍. 浙江大学. 2005

[10]. 若干十字花科植物小孢子培养和植株再生及四倍体新种质创制[D]. 张振超. 浙江大学. 2012

标签:;  ;  ;  ;  ;  ;  ;  ;  ;  ;  

天然紫菜薹色素的提取及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