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钦 李强 郑华琛
(福建省平潭县医院儿科 福建 福州 350400)
【摘要】 目的:观察三联疗法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4月在我院住院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19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蓝光照射等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茵栀黄口服液、布拉氏酵母菌加蓝光照射进行三联治疗。结果:治疗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布拉氏酵母菌可加强蓝光治疗的退黄疗效,三联疗法疗效确切,应用安全。
【关键词】 茵栀黄;布拉氏酵母菌;新生儿黄疸;联合应用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4-0139-02
我科观察比较蓝光治疗、蓝光治疗联合茵栀黄口服液、布拉氏酵母菌进行三联治疗疗效,以找出最佳方案。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我院儿科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192例,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6版新生儿黄疸诊断标准[1]。入选病例日龄2~21天,平均7.6天,胎龄(37.6±3.9)周,出生体重(2982±680)g,Apgar'S评分>8分,外观无畸形。除外新生儿重度窒息、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损伤、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96例,其中男52例,女44例。对照组96例,男50例,女46例。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病例数、日龄、胎龄、出生体重、性别、黄疸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蓝光治疗。选用双面光疗箱(宁波戴维医疗器械),第1~3天,每天光疗12 h,第4~7天,每天光疗8h。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茵栀黄口服液(北京双鹤高科天然药物有限责任公司,10 mL/支,国药准字Z11020607),3mL/次,3次/d,布拉氏酵母菌(商品名:亿活,250mg/袋,布拉氏酵母菌含量不少于5×10%fu,法国百科达制药),每次半包,2次/d。
1.3 疗效判定
①显效:皮肤黄疸消退,胆红素值<8 mg/dl(136.8umol/L);② 有效:皮肤黄染明显消退,胆红素值下降至8~12.9 mg/dl(136.8~220.2 umol/L);③无效:皮肤黄染未消退,胆红素值>12.9 mg/dl(220.62 umol/L)或转院。以显效和有效例数计算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计数资料用例数表示,采用χ2检验。
2.结果
表 2组黄疸患儿临床疗效比较[例(%)]
3.讨论
黄疸是新生儿早期最常见的症状,如果治疗不及时,常可发生胆红素脑病致死或致残,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新生儿出生时,由于肠道细菌量少,加上肠蠕动减慢,不能将肠道内胆红素还原成尿胆原随粪便排出体外,使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同时肠道内的B一葡萄糖醛酸苷酶(B—GD)含量多,活性高,为成人的10倍,它能分解排到肠道的结合胆红素,还原成脂溶性的未结合胆红素(UCB),易被小肠重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导致肠肝循环增加[2] 。因此,迅速建立新生儿肠道正常菌群,促进胆红素排泄,减少其重吸收成为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有效措施之一。
光照治疗新生儿黄疸已为儿科学界所公认[3],目前认为光疗安全,基本无明显并发症。本研究中患儿均安全退黄,无明显并发症。蓝光治疗因方法简单、副作用小、疗效显著而被普遍采用 。
茵栀黄口服液是我国传统退黄药物,含有茵陈蒿、栀子、黄芩、金银花等,方中茵陈蒿清热利胆,利湿热,增加胆汁分泌,栀子清利三焦湿热,金银花清热解毒,黄芩通便利胆,促进胆汁排泄。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主要成分茵陈蒿中有茵陈酮,有改善丙氨酸转移酶,防止肝细胞变性坏死及增加胆汁分泌作用[4],黄芩中的黄芩苷能抑制脂质过氧化,保护肝细胞,促进胆囊收缩[5];栀子素能清利三焦湿热,有利胆及促进胆汁分泌作用;金银花所含多种绿原酸类化合物有显著利胆作用。四者协同作用,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功效,并且温和、持久地促进肠蠕动,促进胆红素排泄,加快胆红素消退速度。
布拉氏酵母菌是一种耐热耐胃酸的非致病性酵母菌.布拉氏酵母菌(亿活)采用冻干法,极大程度保留了物质的微结构,药理特性以及酵母菌活性,保证有足够的活菌数量,保持益生菌极高的复活率。布拉氏酵母菌防治新生儿黄疸的有效机理是通过需氧的布拉氏酵母菌消耗肠内的氧气,从而创造出有利于益生菌生长的厌氧环境,益于肠道内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链球菌等有益的菌落增加,从而发挥作用。口服布拉氏酵母菌的患儿肠道内大肠杆菌和肠球菌显著下降,而双歧杆菌和链球菌菌落数显著增加。双歧杆菌帮助建立正常的菌群,细菌的B一葡萄糖醛酸酶解除其葡萄糖醛酸基,将其进入肠道的结合胆红索还原成尿胆原随粪便排出,从而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降低非结合胆红素。
综上所述,将布拉氏酵母菌联合茵栀黄辅助蓝光干预新生儿黄疸治疗疗效肯定,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诸福棠实用新生儿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19~210.
[2]岳玉国,李云株,俞善昌.母乳性黄疸发病机制与干预措施[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2,2(14):116.
[3]《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新生儿黄疽诊疗原则的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2010,48(9):685—686.
[4]董岩,王新芳,崔长军等.茵陈蒿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4):874—876.
[5]黄志军.黄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天津药业,2012,24(3):61-64.
论文作者:高钦,李强,郑华琛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2月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0
标签:酵母菌论文; 黄疸论文; 胆红素论文; 新生儿论文; 布拉论文; 蓝光论文; 茵陈蒿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2月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