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现状与对策论文_高建设

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现状与对策论文_高建设

甘肃省庆阳市第二中学 甘肃 庆阳 745000

内容摘要:本文结合生物教学特点,探索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给学生想问、会问、善问、乐问的方法与技巧,引导学生高效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课堂教学 学生提问 策略

当前,生物课堂教学学生提问中,存在着“不敢提”、“不会提”、“不愿提”等一系列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知识只有围绕问题展现出来,才能很好地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生物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提出问题,而提出问题的关键是让学生发现问题。因此生物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问题意识。

1.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调查

1.1.高中学生提问能力的现状

据有关资料及日常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学习及生活中,经常产生质疑和爱提问的情况占的比例很小,从幼儿园开始,一直习惯于回答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各种问题,大多数学生根本没想过或听说过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向教师提出问题,除非碰到不会做的习题才胆战心惊地去问教师。而教师只注意启发学生答问能力,家长也只关心学生有没有疑问,学生质疑和提问的能力较差。

从小学到高中,家长只关心老师有没有提问自己的孩子,而很少关注孩子今天有没有问题问老师。由于缺乏培养,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提问。

大班额教学,教师为了管理学生,不得已采取一些高压措施,学生有些怕老师。学生怕所提问题打断老师的教学思路和计划被老师拒绝回答;怕所提的问题太简单或与课堂教学联系不大被老师和同学认为太浅薄;怕提出的问题词不达意或出现错误,被同学嘲笑;怕提出的问题超出教学要求或老师一时难以回答,造成尴尬等。

在课堂中,很少有提问的时间留给学生,即使学生发现问题也不能马上提出来,想等下课问老师,既受时间限制,又不愿意进老师的办公室,失去机会问,长此以往,也就不愿意提问题了。

1.2.对学生提问能力的分析

学生具备主动提出问题的内在驱动力,但受个性心理因素、接受方式、学习模式、提问能力缺乏、信息来源有限、以教师为权威的课堂文化等方面的限制,导致相当多的学生“不敢”问、“不愿”问、“不会”问。

高中各年级学生提问能力上没有显著差别,说明目前的高中教育并不能使学生的提问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学生不知道问什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当教师让学生提出问题时,有的学生很迷茫,不知道该问什么,由于学生的基础比较差,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对知识进行深入地了解,从而导致自身无法提出有效的问题。

2.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方法

古人云:授人一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一渔,则终身受益无穷。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提高学习能力的关键,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的重要标志。

2.1.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问

在课堂中,师道尊严和拘束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学生有问题不敢提的重要原因。 研究表明,人只有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下,才能够更好的开展思维活动。因此,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构建一个轻松、和谐、自主的环境,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进行提问。在课堂上,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使其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从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要允许学生质疑出错,采用默许的眼神、肯定的手势、激励的语言等手段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一次成功的乐趣,就会勇气倍增。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畏惧错误、不敢提问就是放弃进步,消除自卑、紧张的心理,毫无顾忌地勇于提问。

2.2.创设适当的课堂情境,使学生想问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对教师既迷信又崇拜,不敢向老师质疑,更不敢向课本质疑。这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问题、没有时间提问题。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识水平,让学生充分地阅读一定的材料,独立思考。教师不应该急于给出答案,而是通过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再利用分组学习、小组讨论等方法,使学生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自主思考,进行开放性的讨论,不断地产生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3.教给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会问

教师要做好引领,指导学生围绕新旧知识的联系,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提出问题;在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质疑;让学生学会变换视角,无处不可生疑,无时不可生疑;要教会学生会说,开始学生提的问题不得要领,浅显幼稚,词不达意,这时教师要扶一把,送一程,循循善诱,使学生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进而达到问得巧、问得精、问得新、问得有价值;明确质疑问难必须勤学善思,认真观察,善于比较,方有创见。

2.4.培养良好的提问习惯,使学生好问

教学中,学生敢问、想问、会问了,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提问。一方面是要求学生将课内和课后产生的问题标记在书上或写成纸条,交给老师。老师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特例逐个辅导解决,而有共性的问题则在课堂上共同讨论解决。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将课内产生而来不及提的问题,下课后能立即向老师提出,老师及时进行讲解,不要把问题积累下来。同时,树立典型,加以鼓励,以点带面,在学生中形成质疑的比、学、帮、超的良好风气,使学生由被动质疑逐步转向主动质疑,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5.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水平等有一定的差异,使得学生在客观上存在相应的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样才能为学生的提问提供良好平台。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教师应该鼓励他们大胆的发言,勇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对于找不出问题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引导,让他们理清自己的学习思路,进而发现并提出问题。

学问,就是既要会学,又要会问。学生提问,说明学生已经进行了一番思考,是为了探索一个新的、未知的领域;学生提问,是通过生活、实践及学习中获得的感性认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产生激烈碰撞后产生的,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索能力至关重要。学生提问的数量及质量,也直接关系到创新教育的成败。

参考资料:

1、杨淑萍. 《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创新能力》[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7)

2、王哲娟,王美彬.高中生物教学中影响学生提问能力的因素与对策[J].黑河教育, 2014(07):132-133.

3、范大鹏.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J].学子月刊, 2015(02):71-72.

论文作者:高建设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6

标签:;  ;  ;  ;  ;  ;  ;  ;  

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现状与对策论文_高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