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的中国国际环境及若干战略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国际论文,战后论文,战略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冷战结束后,中国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向着下个世纪中叶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的宏伟目标坚定地迈进。中国的迅速崛起成了国际学界、媒界讨论和争执的一个热点。展望未来,当中国崛起以后,如何在近期进一步成为强国,并继续保持这一地位,在远期最终成为世界性领先国家?一个肯定的回答是,中国必须拥有足够有利的国内和国际环境。那么,对当前的中国而言,其中一项刻不容缓的课题就是准确地分析国际环境,进而对中国国际环境状况加以准确的判断和定位,最终避免国际环境中不利的一面,充分扩展国际环境中有利的一面。
一、国际环境的分析框架
要分析中国国际环境状况及趋势,必须有一个符合当今国际关系现实的分析框架。就一国国际环境而言,首先从内容看尽管纷繁复杂,但主要是把握两个带动全局的方面,即一是要把握该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如何,二是要把握该国对其它决定和影响世界格局的主要国家影响力如何。前者可以通过主要国家实力排行这一指标加以体现,后者则可以通过该国与其它主要大国利益一致的程度或该国的影响力为其它主要大国容忍或接受的程度这一指标加以体现。其次,一国国际环境还应通过结合国际环境的要素加以综合分析。一国国际环境的要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安全、科技、文化、地理等六个主要因素。把政治、经济和安全作为构成国际环境的主要因素,一般已为学界所接受,在此不另作论证。之所以把文化、科技、地理因素也作为国际环境的要素,主要是因为这三个因素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地位迅速提高,它们在国家的综合国力中已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首先,冷战后,“科学技术成为综合国力中最重要的因素”〔1〕;其次, “在未来十年左右,文化将成为国际关系中一个重要的变量”;〔2〕第三, “在整个历史中,不管有多少其他因素可能改变它(地理因素——引者注)的重要性,但2000年前重要的,今天仍然重要,所有同实施对外政策有关的人都必须考虑到它”。〔3〕由此, 我们可以把一国的国际环境分解为国际政治环境、国际经济环境、国际安全环境、国际科技环境、国际文化环境和国际地理环境等六个子系统。需要强调的是,一方面,上述六个子系统只是国际环境的主要方面,而绝非全部。另一方面,国际环境决不是若干个子系统的简单相加,而应该是由全部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只有这些子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才构成了当今国际环境错缩复杂而丰富多彩的现实。
通过上述给定,我们可以对一国国际环境作如下分解:
1.一国的国际政治环境。第一项衡量指标即该国在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如何。我们具体以该国是否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作为标准。第二项指标即与其它主要国家政治利益一致的程度,主要看该国与世界上大多数学者公认的五大中心力量,即美国、俄罗斯、德国、日本和中国的政治利益一致的程度为标准。
2.一国的国际经济环境。第一项指标是该国在国际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如何,我们具体以该国的GNP和人均GNP的排行为标准。第二项指标是以别国对该国经济影响力的容忍度,以该国的出口额占世界总出口额的比例为标准。〔4〕
3.一国的国际安全环境。第一项指标是该国在国际安全格局中的地位如何,具体以该国军事实力的排行为标准。第二项指标是以该国在多少年内不发生与世界主要大国的冲突或战争为具体标准。
4.一国的国际科技环境。第一项指标是该国在国际科技格局中的地位如何,具体以该国科技实力指数排行为标准。第二项指标是以该国是以输出技术为主还是以输入技术为主、其程度如何为标准。
5.一国的国际文化环境。第一项指标从该国是否是世界上主要文明模式的代表为标准。第二项指标具体以该国代表的文明模式在当代世界的传播程度如何为标准。
6.一国的国际地理环境。第一项指标以该国地理因素综合评估为标准。第二项指标以该国拥有的资源对别国的控制程度和对外国资源的依赖程度为标准。
上述列出的各项国际环境子系统及每个子系统下提出的若干具体指标,实际上每项都是一个指标体系,但考虑到两个原因:一是由于各个指标体系都十分复杂庞大,限于篇幅,且全部列出也无太大意义,故一一简化;二是简化的指标虽不能反映全貌,但也能大体反映主要特征,故作上述所为。
二、冷战后中国国际环境的定位
根据上述提出的一国国际环境的分析框架,就可以对美、日、俄、德、中等5 个决定和影响未来世界格局的主要战略力量的国际环境状况加以分析、比较,由此得出冷战后中国国际环境的基本定位。
1.从国际政治环境看。第一项指标,5个国家中,美、中、 俄均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3国对国际政治的影响较大。日、 德不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它们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不如美、中、俄,但它们是一些重要国际组织的主要成员,并在联合国中的作用和影响也日渐增大。故对第一项指标的分析得出,美、中、俄处于第一档次,日、德次之。第二项指标分析,①美国:与德、日结盟,与中国在人权、台湾等问题上有矛盾,与俄罗斯在北约东扩等问题上有矛盾;②中国:与美国有矛盾,与日本在历史认识问题、领土问题上有矛盾,与俄罗斯在政治利益上较为一致,两国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战略性伙伴协作关系,与德国政治利益虽没有象与俄罗斯那样一致,但也无大的矛盾;③日本:与美、德在政治利益上一致,同是西方盟国。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来,日美关系进一步发展,1996年4月, 日美两国签署了《日美安全保障联合宣言》后,日美政治安全关系进一步密切。与中国有矛盾,与俄罗斯在北方四岛问题上有矛盾。④俄罗斯:与美、德在北约东扩问题上有矛盾,与日本在领土问题上有矛盾,与中国政治利益较为一致。⑤德国:与美、日在政治利益上一致,与中国无大的政治争端,与俄罗斯在北约东扩问题上争论激烈。考虑到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因此还应考虑与美国在政治利益上是否一致对一国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较大。经过分析得出美、德处在第一档次,日本、中国次之,俄罗斯最后。
2.从国际经济环境看。第一项指标以1994年各主要国家GNP 和人均GNP(按购买力平价方法计算)为例,美国GNP为67443.28亿美元、人均GNP为25880美元,日本GNP为26425亿美元、人均GNP21140 美元, 德国GNP为15876.2亿美元、人均GNP19480美元,中国GNP为29891.6亿美元、人均GNP2510美元,俄罗斯GNP为6836.6亿美元、人均GNP4610美元, 得出上述5国经济实力指数为美国100、日本50.06、德国34.68、 中国26.71、俄罗斯 12.23。〔5〕由此得出5国此项指标从高到低的相应顺序为美国、日本、德国、中国、俄罗斯。从第二项指标看,美国1995年出口贸易额为5847亿美元、日本为4431亿美元、德国为5083亿美元、中国为1488亿美元、俄罗斯为811亿美元。1995年世界出口贸易总额为50319亿美元,美国占世界出口贸易总额的份额为11.6%,日本为8.8%, 德国为10.1%,中国为2.96%,俄罗斯为1.61%,可见,美国明显受到德国和日本的强大挑战和冲击。由此得出各国相应排序为美国、德国、日本、中国、俄罗斯。
3.从国际安全环境看。第一项指标,美、俄是当今世界军事超级大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核武库,但从冷战结束以来,俄罗斯因与美国达成了不利于俄罗斯的削减战略核武器协议,俄罗斯核力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中国是当今世界中等核国家,日本和德国目前都不拥有核武器。从常规力量来看,中国军队的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其他4 国依次为美、俄、德、日。从武器装备质量来看,5国的排位则变化为美、俄、 日、德、中。〔6〕因此得出5国的相应排序为美国、俄罗斯、中国、日本和德国。从第二项指标看,①美国:与中国,由于存在着台湾问题,估计美中间存在着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与俄罗斯,由于存在着北约东扩问题,冲突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但近期可能性不大;与德、日,作为军事上的盟国,近期不可能发生冲突或战争。②中国:与美国的冲突有可能因美国在台湾问题上进一步干涉中国内政而引发;与日本尽管也存在有关领土争端、日本对二战历史的认识和日本国内军国主义势力泛起等问题,但短期内不会发生冲突;与俄罗斯,两国确立了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997年4月中、俄、哈、吉、塔5国还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估计中俄近期内不可能发生冲突;与德国,中德之间没有战略利益上的冲突,冷战结束后,随着中德关系的发展,德国进一步把中国作为德国亚太战略的重点,中国也把德国看成是中国在欧盟发展合作关系的重要国家,故双方近期内也不可能发生冲突。③俄罗斯:由于北约东扩,俄与美、德两国爆发战争的可能性增大,但近期不可能发生;与日本,由于存在北方四岛争端,日本又是美国的军事盟国,故也存在着未来爆发战争的可能;与中国,双方存在着较大的战略利益一致,故两国间爆发战争的可能性不大。④日本:与美、德战略利益一致,双方爆发冲突的可能性短期内不大;与俄罗斯,由于北方四岛等问题存在着战略利益的冲突,故发生战争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近期不可能;与中国也存在战略利益的不一致,在钓鱼岛问题上,日本从1996年7月以来多次挑起事端;在中国未来发展上, 日本也不愿看到中国在亚太地区影响的进一步增大,故与美国联手,把中国作为其未来的主要对手之一,因此发生战争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但近期不可能。⑤德国:与美、日战略利益一致,近期不会发生冲突;与中国不存在战略利益冲突,近期也不会发生冲突;与俄罗斯,存在着因北约东扩等问题而产生的矛盾,但短期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不大。〔7 〕通过分析,第二项指标的相应顺序为德国处于第一档次,日本次之,中、美、俄再次之。
4.从国际科技环境看。第一项指标,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通过对美、中、日、俄、德5国在①研究开发科学家、工程师; ②百万人口研究开发科学家、工程师;③研究开发总经费;④研究开发科学家、工程师人均R&D经费;⑤科技论文量;⑥观察引用率;⑦专利申请总量等项指标的综合分析,得出上述5国科技实力综合评价的相应顺序为美国、 日本、俄罗斯、德国、中国。〔8〕
从第二项指标看,据日本经济研究中心分析预测,到2000年美国仍是世界第一号技术出口大国;而日本的技术出口额尽管将有大幅增加,但仍是一个净技术进口国,不过它对别国的技术依赖度已经很小,而别国对日本的技术依赖度则迅速增加;德国与日本相比虽略为逊色,但相差程度不太大。〔9〕俄罗斯尽管难以与美、日相抗衡, 但与德国不相上下,对外技术依赖度远低于中国。故第二项指标各国的相应顺序为: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中国。
5.从国际文化环境看。享廷顿指出,冷战后世界是由7个或8个主要文明构成的,它们是西方文明、中国文明、印度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可能的非洲文明。〔10〕在5 大国际战略力量中,美国是西方文明的代表、中国是中国文明的代表、日本是日本文明的代表、俄罗斯则是东正教文明的代表。德国虽然不是某个文明的主要代表,但就西方文明而言,德国的作用和影响也是不容低估的。故第一项指标中,美、俄、日、中处于第一档次,德国次之。就第二项指标看,自二战结束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在全世界的传播程度最高,但自冷战结束以后,西方文明越来越受到其它文明的激烈反抗。相反,中国文明在60—70年代随着东南亚、东北亚一些国家的高速发展,其活力日益显现,其传播的范围也日益扩大。日本文明一方面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所限,另一方面,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作为侵略者的历史、战后长期以来对侵略历史的反省不够并多次出现为其侵略翻案的言行,引起了亚洲各国的反感和警惕,其传播受到了严重的制约。而俄罗斯所代表的东正教文明,自80年代末期以来,正日益受到西方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侵蚀,爆发在前南斯拉夫地区的冲突,正是一个典型的事例。德国作为西方文明的一个代表,其影响力也在增加。对该项指标的分析得出,美、中处于第一档次,德国次之,俄罗斯再次之,日本处于最不利的位置。
6.从国际地理环境看。在第一项指标中,美、中、俄在地理因素中各有显著的优势。①美国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远离其它四大国,周边环境形势十分稳定,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均居世界前列,直接或间接控制着世界上许多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的岛屿、运河、海港等。②俄罗斯国土面积世界第一,资源人均占有量和总体规模也居世界前列,但自80年代后期以来,俄罗斯在国外的许多重要战略基地丢失殆尽;苏联的解体又使得原属于本国的重要战略基地失去了许多;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力主东扩,又将使俄罗斯西部的战略地理环境恶化。③中国人口位居世界第一,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二,自然资源总量也在世界名列前茅,但人均占有量在世界排行中较为靠后;冷战结束后,中国东北、西北和北部边境战略形势缓和,但东部和东南部战略地理环境开始出现紧张的预兆。④德国自冷战后地理环境形势有了根本性改善,东西德统一使德国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大幅增长,资源总量和人均拥有量在世界上的排位也较靠前,随着1999年北约东扩的实施,德国原来处于北约前线的战略地理劣势有了很大改变,转而成为欧洲的心脏地区。⑤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土面积狭小,且不连贯,又紧邻俄罗斯和中国,与日本相连的各主要海上通道几乎都在美、中、俄的影响或控制之下;日本的资源极其贫乏,无论是资源总量还是人均占有量都位居世界排行的末尾,极大多数战略资源自己不能提供。由此得出:美国处于第一档次,中、德、俄次之,日本再次之。在第二项指标中,美、俄两国对别国资源的依赖度甚小,而对别国自然资源的控制程度较大;中、德两国对别国资源的依赖相对美、俄两国要大,而对别国资源的控制度较美、俄两国要小;日本对别国资源的依赖度过大,而对别国自然资源的控制力十分弱小。上述分析得出:美、俄处于第一档次,中、德次之,日本再次之。
通过对美国、中国、俄罗斯、日本和德国的国际环境六大子系统主要指标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果:
1.冷战后至未来一段时期内包括中国在内的五大国际战略力量中,美国国际环境处于极为有利的状态,这表明美国作为世界头号大国的地位从近期看还是难以动摇的。2.其余4 国的国际环境总体状况都不如美国,这表明其余4国从短期内都还不具备向美国挑战的条件。3.中国国际环境总体状况超过俄罗斯,并与日本相同。这表明中国自冷战结束后国际环境状况总体而言并未严重恶化,仍是建国以来国际环境较好的时期。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在5大国中,我国国际环境并不十分有利, 仅处于第三档,即第一档美国,第二档德国,第三档中、日两国。4.中国国际环境总体状况与美国差距较大,这表明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国际环境要迅速改善并超过或达到美国的国际环境水平将是有相当难度的。中国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还不能承担挑战者的角色。5.俄罗斯的国际环境总体状况不佳,位居5大国际战略力量之末。 这表明苏联解体、冷战失败对俄罗斯的巨大负面影响,也表明了前苏联作为一个挑战者在未作好充足准备的前提下仓促挑战所得到的巨大代价和痛苦。
三、未来中国国际战略的若干思考
对上述国际环境定位我们还可以作进一步的分析和思考,由此得出中国国际环境主要的不利面和有利面:
第一,中国国际环境的六个子系统中,国际政治环境、国际文化环境和国际地理环境的排序靠前,这表明我国在政治、文化和地理领域对国际社会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也是中国国际环境中主要的有利面。但其中国际政治环境一项还不是很强。
第二,中国国际环境六大指标系统中,国际经济环境、国际安全环境和国际科技环境排序较靠后,表明这三项是我国国际环境中主要的不利面。其中国际科技环境排序列五国之末,表明该领域的不利程度是比较严重的。
通过上述进一步分析,我们从中国国际战略的层面提出一些十分粗浅的思考。
首先,从战略的总体思路看,中国国际环境的现状表明,中国尚不具备向美国挑战的实力。在经济、科技、安全等领域,我国的国际环境状况与美国相比差距还很大,在未来10—20年内,要达到或者接近美国的国际环境状况还有很大的难度。考虑到1500年以来国际社会众多挑战者由于在国际环境状况尚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急于挑战世界霸权国而最终走向失败的事实,也考虑到近500 年来最后获取世界霸主权杖的国家往往都走过了一条先与其合作、再向其挑战、然后取而代之的道路,故我们认为,一方面中国应坚定不移地遵循邓小平同志提出的“韬光养晦”的战略思想,在国际社会中同世界各国,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和平共处,平等互利,互不干涉内政,不搞侵略,合作协调,充分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不搞争论,不随便批评别人、指责别人,过头的话不要讲,过头的事不要做,一心一意地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把中国现代化建设搞上去,把综合国力提高到新的水平。另一方面,鉴于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大国对中国所采取的“既接触又遏制”的胡萝卜加大棒式的战略,中国作为一个正在迅速崛起、并正在向强国地位迈进的大国也不可能与美国的战略利益有很大的一致,故一味强调合作不但不能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在实践上也是不可行的,因此,只有清醒地看到在一些方面我们与美国在利益上发生对立、争执甚至磨擦是不可避免的前提下,尽可能在围绕“韬光养晦”的主旋律下,作适当的“有所作为”,但切忌盲动蛮干,以免过早挑战,失去最后走向强大的机会。
其次,从战略的具体层面考虑,我们应进一步重视和分析国际环境的不利面。通过分析表明,不利面主要存在于三个领域,即科技、经济和安全领域。在这三个领域中最薄弱、最不利的领域是科技领域。从战后国际关系实践可以看出,科学技术对国际关系、国家综合国力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对国际社会行为体力量消长变化的影响、对国际社会全球化、区域集团化的推动、对各国对外战略的制定、实施和效果的影响,都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事实上,就我国三个相对不利的领域而言,科技对国际经济环境和国际安全环境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一方面,就科技对国际经济环境影响而言,在当今国际社会,国家间的竞争主战场在形式上已转移到经济领域,但实际上经济的竞争在本质上是科技的竞争,综合国力的较量最本质的是科技实力的较量。80年代以来,随着日、德的崛起和苏联的解体,政治、军事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相对下降,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地位上升了,这一巨大变化的主要根源就在于科技的影响和推动。另一方面,就我国国际安全环境而言,我国国际安全环境之所以状况不如美、俄有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国际安全环境指标中,科技含量很低,在与美、俄、德等高技术含量占较大比重的国家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为此,我们认为,我国应进一步加大对科技的投入,通过迅速提高我国的科技实力,达到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扭转我国国际科技环境极其不利的状况,并由此再带动国际经济环境、国际安全环境的好转,从而为我国国际环境的总体状况向以有利面为主转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分析还表明,我国国际文化环境相对于其它五项环境子系统处于较有利的地位,这主要得益于积淀了5000年的中华文明在目前又开始进一步显现其勃勃的生机和强大的活力。冷战结束后,中华文明再度得到广为弘扬的时机已经到来,这主要是因为她的弘扬既存在着需要又存在着可能。一方面,就需要而言,在冷战后,中国周边地区及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国家中,开始流行起“中国威胁论”。“中国威胁论”中的一个论点即是“中国文化威胁论”。这种论调的提出、传播和扩散,对中国国际政治环境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这就迫切需要弘扬中华文明,让中国周边地区和西方真正了解中华文明的真谛和全貌,从而最终挫败某些西方大国的一些战略思想家借散布“中国威胁论”达到孤立中国的图谋。另一方面,中华文明的弘扬从其内在的因素而言又存在着可能,这就是在当前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中,中华文明的真谛和精华的传播和弘扬有利于世界的进一步和平与发展,符合广大世界人民的利益。与西方文明,甚至日本文明相比,中华文明中的“中和”、“中正”、“时中”的思维方式,和“达己必先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厚德载物”、“以德仁行者,王天下”、“以德怀远人”等思想〔11〕,在当前国际社会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感召力。同时,在战后东亚各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儒家文化中“自强不息、刚健奋进”、“重教重才、富国强民”、“维护权威、调控经济”、“推崇廉政、安定祥和”的思想成了推动东亚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法宝。〔12〕这一事实也进一步使人们认识到中华文明强大的正面效应。随着冷战后文明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进一步上升,作为中华文明代表的中国,不能再让中华文明的传播和辐射顺其自然而为,而应制定一项明确的国际文化战略,大力推动、介绍和传播中华文明。可以相信,这一战略的顺利实施,将会在一段时期以后在较大程度上消除东亚、亚太乃至世界上存在着的对崛起后的中国在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的不信任和误解,从而为中国在接近21世纪中叶创造一个全面有利的国际环境打下坚实而深厚的基础。
注释:
〔1〕王怀宁主编:《世纪之交的世界经济与经济格局》, 中国物价出版社1994年版,第124页。
〔2〕[美]M·J·麦哲:《文化与国际关系:基本理论述评》,载《华盛顿季刊》1996R上春季号。
〔3〕[美]汉斯·摩根索:《国际纵横策论》,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第124页。
〔4〕阎学通:《中国崛起的国际环境评估》, 载《战略与管理》1997年第1期。
〔5〕《世界经济》1997年第5期,第78页。
〔6〕参见郗润昌、高恒主编:《世界政治新格局与国际安全》,军事科技出版社1996年版,第47页。
〔7〕上述主要观点参见阎学通:《中国崛起的国际环境评估》,载《战略与管理》1997年第1期。
〔8〕参见赵桥梁著:《科学技术与国际政治经济》, 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第81页。
〔9〕[日]关口米夫编:《2000年的世界和日本》,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第85—90页。
〔10〕[美]享延顿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转引自《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7年第5期,第2页。
〔11〕张岱年、姜广辉:《中国传统文化简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12〕《当代亚太》1996年第2期,第51—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