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产业研究的由来和现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产业论文,由来论文,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来临,信息产业作为现代化经济形成和发展的支柱产业,对一个国家和整个国际社会的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江泽民主席在谈到必须重视发展信息产业时,要求“各级领导应当认真学习有关信息产业的知识,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形势的需要。”对于信息工作者来说,认识信息对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和意义,充分重视信息工作,大力宣传信息产业有关知识,责无旁贷,任重而道远。
1 信息产业概念
1.1 信息产业的产生
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西方发达国家在实现高度工业化以后,进入了新的技术革命时期(有人称为“第三次浪潮”或“第四次产业革命”),这次新技术革命的特征之一,即社会信息化,从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信息、物质(材料)、能源成为科技发展的三大支柱。由于电子计算机迅速普及和应用,信息成为日益重要的资源,智力和知识成为科技发展、生产发展、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信息产业成为一个新的经济成分,一个新兴产业,得到很大发展。
纳塔(F·H·Knight)在1921年发现“信息是一种主要的商品”。但“信息经济学”的概念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勒(G·J·Stiller)首先提出的。他在研究信息的成本、价值及其价格、 工资等影响的基础上,于1961年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著名论文《信息经济学》,首次将信息作为经济活动的要素和经济运行的机制加以研究。1962 年美国经济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马克卢普(F·Machlup)发表了《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一书, 首次提出了知识产业(Knowledge Industry)的概念,分析了知识生产和分配的经济特征及经济规律,阐明了知识产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马克卢普利用大量统计资料和详细计算,显示了知识产业的产值在国民总产值的高比例以及知识产业的高增长速度。引起了经济学界和信息学界的极大震动,经济学家开始把知识产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部门来专门研究。1978年,马克卢普与李逊(K·Lesson)合作出版了3卷本《文字信息:学术、科学和智力知识的传播》,自1980年起,又先后出版了《知识:它的生产、分配和经济意义》10卷本巨著,对美国知识产业的统计测度加以更新。1977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博士波拉特(M·U ·Porat)在马克卢普对信息产业研究的基础上,由美国商务部资助,和鲁宾(M·R·Rubin )共同完成, 出版了题为《信息经济:定义与测算》(The Information Economy)的9卷内部报告,把知识产业引申为信息产业,并首创了产业四分法,为信息产业结构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方法,他把社会经济划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四大类,并从信息活动的思路入手,又分为一次信息部门和二次信息部门。此种划分方法于1981年被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用来测算其成员国信息经济发展程度,同时影响着世界各国对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的研究。波拉特的基本理论已为各国普遍采用。
马克卢普关于信息社会、知识产业的概念在世界经济学界引起极大反响。1963年1月,日本的梅卓忠夫发表《信息产业论》, 书中提出了信息产业社会理论,认为信息社会环境下信息产业结构的形成是产业进化的结果。今后产业发展的动向是外层产业时代。1976年,日本的增田米二发表《信息经济学》一书,系统地探讨了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范围和基本理论问题,阐明了信息生产力和信息时代的特征,认为信息产业包括信息产业、知识产业、情绪产业和伦理产业。此外,日本的宫泽对信息系统的评价和方法、信息系统对管理决策的作用和收益等问题的研究,英国的威尔金森(J·Wilkeson )《信息经济学——计算成本和收益的标准》一书中提出的计算信息价值、成本和收益的标准,美国的保罗·霍肯(P·Hawken )在《下一代经济》一书中关于任何产品和劳务都包含物质和信息比例关系的新思想,汤姆·斯托尼尔(T·Stonier)在《信息、财富——简论后工业经济》一书对信息作为一种财富、一种资源和一种投入要素在后工业经济听作用与价值的论述都对信息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继贝尔区分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之后,马克卢普、波拉特等人用详尽的经济分析和数据计算,说明自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由工业化经济过渡到信息化经济,其主要标志是经济活动有一半以上与信息活动有关。信息社会以信息经济的发展作基础,信息经济由信息产业所组成,除此而外还包括非信息产业内部的信息活动的经济问题,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信息产业与非信息产业之间的分配问题等。
1.2 信息产业的内涵与外延
1.2.1 信息产业的内涵
要深入研究信息产业首先必须明确界定信息产业的范围。有关信息产业的含义和产业活动内容的认识在世界上大体可分为两大体系,一是以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为主的北美欧洲派,二是以日本为主的一派。美国信息协会(ATTA)给信息产业的定义是:“信息产业是依靠新的信息技术和信息处理的创新手段,制造和提供信息产业和信息服务的生产活动组合。”美国的信息产业包括信息技术、信息设备制造业、信息服务业。信息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数据库技术、通讯网络技术。信息服务业主要包括公共信息服务业、各种分支信息行业的业务服务、维修服务、通讯网络服务、联机服务。欧洲信息提供者协会(FURIPA)给信息产业的定义是:“信息产业是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电子信息工业。”日本信息产业的内容比较集中,主要包括软件产业、数据库业、通讯产业和相应的信息服务业。
我国信息产业发展时间不长,对于信息产业的定义和划分众说纷纭,一般认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①广义信息产业观点,借鉴美国波拉特的观点,认为信息产业是指一切与信息生产、流通、利用有关的产业,包括信息服务和信息技术及科研、教育、出版、新闻、金融等各部门。②狭义信息产业观点,基本借鉴日本对信息产业结构的划分,认为信息产业系指从事信息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信息设备与器件的制造以及为经济发展和公共社会的需求提供信息服务的综合性生产活动和基础结构。信息产业结构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信息技术和设备制造业,二是信息服务业。③还有学者认为信息产业就是信息服务业,系指以数据和信息作为生产、处理、传递和服务类产业构成:即数据处理业、信息提供业、软件业、系统集成业、咨询业和其他。
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对信息产业可定义为:从事信息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信息系统的建设,信息技术装备的制造等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和有关内部机构的总体。信息产业不但是一个新兴的最有活力的高新技术产业,而且是一个内容涵盖较广的产业。
1.2.2 信息产业的外延
信息产业的外延一直在不断扩大。最初,计算机产业、微电子产业、信息处理业、信息媒介产业被称为信息产业,后来,人们又把信息传播报道业、信息流通业、知识生产业(包括科学研究、教育事业等)等扩大成为信息产业。信息产业外延的延伸,使信息产业成为一个行业多、领域宽、涉及面广的产业群。为了全面、准确地了解信息产业,可以从不同角度对信息产业进行种种分类。
按照信息产业的发展阶段,可以分为传统的和新兴的两部分。目前由于计算机、现代通信等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传统信息产业和新兴信息产业的界限日益模糊。传统信息产业包括的印刷出版业、新闻报道业、图书、情报、档案业、邮政电信业、教育业等已面目一新;新兴的信息产业,包括计算机产业、系统与网络建设业等。
按照人们对信息产业的认识,可以分为狭义的和广义的两种。狭义的信息产业包括计算机产业、集成电路产业、信息处理业、软件业。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产业的内涵与外延日益广泛,产生了广义信息产业论,包括信息的采集、存储、传播、利用以及信息设备制造、信息系统建设等有关产业部门,即所谓第四产业。
按照信息产业的结构还可以分为信息设备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两部分。
1.3 产业及其划分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产业意指物质资料的生产部门。在现代工商管理学中,产业系指一定的经济活动区域和范围,即国民经济中的行业。产业既是某种同一属性企业的集合,又是国民经济基于某一共同标准而划分的部分,可以从不同角度,依据不同的标准,对产业施行多种划分。
·三次产业分类法 三次产业分类法是英国经济学家费歇尔率先提出,英国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克拉克在继承费歇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善而成,所以又称克拉克分类法。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这一分类法,但是又根据各自的需要进行某些修订。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一个旨在统一各成员国的分类标准。
·产业四分法 四分法为波拉特首创,即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四分法符合全球技术革命的发展趋势,突出了社会信息化对产业结构的积极影响,确立了信息产业的社会与经济地位。
·联合国分类法 联合国分类法与三次分类法相互对应,是联合国经济统计专用的分类法。联合国《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分类索引》,被称之为标准产业分类法。
此外还有依据技术为标准,将产业分为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技术产业分类法,以及以资源在生产活动中配置方式和对其依赖的程度不同而产生的资源密集程度分类法,如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
1.4 产业结构
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产业,先后由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转移到今天信息产业的主导地位。目前第四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中占优势比例的产业。
关于信息产业结构研究,国外在60年代业已开始。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提出知识产业分为教育、研究开发、通讯媒介、信息处理机械与设备及信息服务五大部分。根据波拉特的信息产业理论,一般认为信息产业包括四大要素,即信息加工业、信息技术业、信息传播业和信息服务业。波拉特把从事信息活动的部门分为第一信息部门和第二信息部门,并将第一信息部门分为八个分支产业。日本科学与经济协会把信息产业的结构划分为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商品化产业两部分10个分支产业。国内对信息产业结构的理解与国外基本一致,即由四类行业组成:①信息开发产业,包括新闻、出版、社会调查统计、信息系统与软件开发等;②信息传输业,包括广播、电视、邮政、广告、数据传输、计算机网络等;③信息服务业,包括传统的图书情报业、新兴的信息咨询和数据库服务等行业;④信息技术业,包括计算机、通信、印刷、广播电视等设备的制造、销售、开发、维修、安装等。
2 信息产业的特点与作用
2.1 信息产业的特点
信息产业是与高新技术密切相关的产业。作为节省能源和材料、无公害、无污染、高投入、高增长、高效益的新兴产业,它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 信息产业是知识、智力密集型产业。
现代信息技术是以微电子为基础,以计算机为核心,以光纤和卫星通信为先导的。信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是信息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结晶。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是新技术革命的主流,是处于尖端科学技术前沿的高新技术,知识与智力劳动所占的份额大大增加。信息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设备制造业,从信息基础设施上为信息产业服务并与信息产业的发展紧密相关;信息服务业,如新闻报道、咨询服务、图书情报、出版印刷、软件编制、科研教育等都是以知识文化的开发、采集、传播为职能的知识密集型产业。
2.1.2 信息产业是智力和资金高投入型产业。
信息产业的从业人员,无论是从事研究开发,还是信息服务,都需要具有专门技术,而且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联合与协作。信息的生产、流通、服务、信息设备的制造以及人才的培养,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才能得以发展。
2.1.3 信息产业是产出高、效益高的高增值产业。
信息产业由于知识密集、智力密集、资金密集,从产业形态看,即高于劳动密集型和一般的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信息产品具有高产值、高效益、高增值,而且,由于信息产业渗透于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可以产生巨大的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高。
2.1.4 信息产业是高渗透性、高催化型产业。
信息产业的渗透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产业部分地融合在社会和产业的各个部门,其中主要是制造业和服务业,即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二是信息产业的表现形态(指行业形态、职业形态、产出形态等)为独立型和融合型两种类型。邮政业、电信业、教育业、咨询业、信息设备制造业、信息处理服务业、软件业、印刷业等等,产出形态相对独立,自成产业系统,称为一次信息产业部门或直接计量信息工作部门,即独立型;融合型,即指未正式独立或直接计量信息工作部门,它的产出融合于其他产业内部,被称为二次信息产业部门,或间接计量信息产业工作部门。信息产业的渗透性促使生产资料的机械要素、物理要素、化学要素及其他要素有机结合,对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起了高度催化作用。
2.1.5 信息产业是更新速度发展快的产业。
当前,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产业已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新时期,信息产业以研究开发为主导的产业特点日益突出,设计自动化、生产自动化大大缩短了产品从研制到出产的日期。信息产业的更新速度是其他产业不能比拟的。以计算机芯片的生产为例,从产品研制到形成批量生产,4M存储器用了5年时间,16K用了3年时间,64K用了2年,265K 和1M各用了1年。
2.1.6 信息产业是低耗无公害战略型产业。
信息产业耗费资金和能源少,无环境污染,又能为其他产业服务,是一种为产业服务的产业。
2.1.7 信息产业是新职业供给型产业。
信息产业的发展推动了文化、教育、知识服务产业的发展,使社会分工产生新的分化,又创造出如信息服务业、信息流通业、软件业等许多新的职业,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近年来在经济发达国家的就业结构中,信息产业部门的劳动力已占有大量的职业岗位,从业人员已占就业人员的50%—60%。
2.2 信息产业的地位和作用
2.2.1 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是社会经济现代化的标志。
信息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和社会劳动就业中从事信息工作的劳动者所占比重达到一定数值时,例如超过50%,一般视为进入信息社会。当代和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现代化的标志是大量信息的高速处理分析和传递。信息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其他产业的信息化,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为此,国际社会以信息产业发展水平为社会经济现代化的衡量标准。
2.2.2 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
信息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与传统产业相互融合、渗透,促进了传统技术和传统产业的改造,使社会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下降,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产业的比重提高。信息产业的发展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引人注目,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传统产业部门的技术含量、知识含量逐步提高。目前正在蓬勃兴起的包括信息产业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体,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社会价值,而信息技术是现代高新技术群的核心,信息产业是促进其他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推动各国经济现代化的决定因素。
2.2.3 信息产业的发展影响就业结构的变化。
信息产业的高智力特点以及信息技术向其他产业的渗透,各产业部门现代化程度及技术含量的提高,造成就业结构的根本变化,要求从业人员具备高智力、高知识、高水平。信息产业的发展和对劳动者高素质的要求,必定会推动教育事业、知识产业的发展及传统教学方式的改变,随之会产生更多素质越来越高的劳动者。
2.2.4 信息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服务业的增长,全球性互联网络覆盖面的扩展,使市场信息的流通与传播超越时间、地界,加强了国际间、企业间的贸易往来和广泛合并,产业的信息化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生产力基础,企业的跨国化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组织基础,目前全世界跨国公司年产值已相当于世界总产值的50%,相当于国际技术转让经营总额的70%,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市场和竞争的全球化,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世界市场,日臻完善的信息通信网络加深了这种卷入,市场的全球化是经济一体化的产物。
2.2.5 信息产业带动了现代化生产管理方式的变革。
信息产业的发展要求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组织管理生产。计算机、通信网络、信息资源与信息服务改变了社会协作方式,加强了社会协调能力,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无法适应新产业革命的形势。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强了管理者与管理对象之间的可知性、可调性、有序性,进而提高生产效率、经济效益,带动了生产管理方式的改革。信息产业在我国尚处于发展阶段,信息理论研究还建立在国外研究成果的引进与借鉴基础上。
目前信息产业研究主要针对信息经济、信息资源、信息产业定义与范围、信息产业的测度方法、信息产业的性质、特点、结构及发展模式等,今后应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和发展战略研究,为中国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理论支持,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使中国跻身于世界信息产业强国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