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国电影业的几点思考_泰囧论文

2012年中国电影产业备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年中论文,国电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2年,在全球电影格局中,当欧美各国市场有增有减、喜忧参半,世界票房平均增长仅为7%的时候,中国电影市场的热火朝天显得格外耀眼。中国内地的票房规模和观众人次连续第十年保持着全球罕见的亢奋,以30%以上的增长速度,超过170亿人民币的票房总量(27亿美金)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这一方面是国内不断扩大的城市人口基数带来的得天独厚的消费优势,一方面则是高速扩展的影院建设和不断升温的市场培育对观众观影潜力的持续释放。与此同时,好莱坞进口电影配额的增加,则在刺激电影市场的同时对国产电影竞争力带来了威胁,为这一年度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蒙上了一丝不祥的阴影。市场的大繁荣,对电影制作的大挑战正在变得越来越严峻。

一、数字解读:电影产量与电影消费大国

1.1 电影故事片产量增长34%,中国跻身世界电影生产大国

2012年,内地电影生产保持增长。故事片产量高达745部,此外,还生产动画电影33部、纪录影片15部、科教影片74部、特种电影26部,各类影片总量达893部。产量与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电影生产国印度、美国基本相当。同时,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播出终端的各种网络电影、手机电影、微电影数量更是数以千计。电影播映渠道更加多元,除商业影院之外,电视、网络、会展、公益放映、节庆活动、主题公园等等都用不同方式播出电影。

图表1-1 2001-2012年内地故事片产量(部)

图表1-2 2003-2012年中国电影市场主要收入(单位:亿元人民币)

图表1-3 2007-2012年内地电影观影人次增长趋势(单位:万人次)

图表1-4 2002-2012年内地影院与银幕数量增长趋势

1.2 电影票房增幅约30%,中国内地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

该年度电影市场继续繁荣。全国电影总票房达170.73亿元,同比增长30.18%,增幅超过上一年度。从2002年中国电影市场化改革以来,10年之间中国内地电影年度票房增加了18.5倍,平均年增长率达33.90%,远高于全球不到8%的平均增长率。中国内地市场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②,票房总量相当于北美市场108.35亿美元票房收入的约四分之一,占全球340亿美元总票房的6%。但中国电影的海外收入下降,电影频道收入增长不明显,约200亿的电影综合收入,增长幅度明显低于电影票房。

1.3 电影观众人次稳步增长,全国人均每三年进影院观看一次电影

根据enBOtracker日票房数据显示,2012年城市影院观影人次约4.7亿,同比增长27%,涨幅与前一年基本持平。内地观众总人次在印度、北美市场之后居全球第三位。美国本年度观影人次13.6亿,人均年观影频次约为4.5次;而中国内地人均年观影人次仅为0.34次,相当于每3年进影院观看1次电影。由于内地人均年观影次数仍然远远低于欧美以及印度、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电影市场的消费潜力仍然巨大。

1.4 内地银幕数量突破1万块,3D银幕总数居全球第二

2012年全年内地新增银幕3832块,增长率达41%,平均每天新增10.5块,为近10年来数量增长最快的一年。目前,内地总银幕数已达13118块。过去10年银幕总数增加7.1倍。其中,2K数字银幕超过1.2万块,主流院线影院基本全面实现了数字化放映。县级城市数字影院银幕数量超过3000块,普及率达到35%以上。电影消费半径明显扩大。

1.5 全年票房过亿的国产影片21部,国产影片票房份额近7年来首次低于进口影片

2012年,引进片从前一年的62部增加到76部,其中34部为分账片。国产电影票房份额连续下降,从2007年占比75%下降到本年度48.46%,引进片88亿而国产片仅为82.73亿,国产影片份额首次跌破50%。本年度票房过亿影片共41部,其中国产影片21部。

2012年的中国电影产业整体数据保持良好。但市场的繁荣与国产电影竞争力的提升并未完全匹配。无论是国内市场份额的连续下滑,还是国产电影海外收入明显下降,似乎都显示出中国电影产业出现了市场需求的提升与有竞争力的本土产品供给不足的反差。尽管下半年国产电影的绝地反击收到了一定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电影市场仍然是在多种有形无形的条件下为国产电影赢得了回旋余地。电影市场的不断扩大,使国产电影的生产数量与生产质量的矛盾更加凸显。

图表1-5 2006-2012内地票房过亿元影片数量增长

图表1-6 2007-2012国产与进口影片市场份额

二、产业格局:电影工业体系与市场体系的缓慢建构

2012年,好莱坞电影“走进来”的多了,中国电影“走出去”的步伐也大了。老牌电影公司继续开拓,新兴电影企业顽强生长,国有电影企业仍然步履蹒跚,民营企业积极地寻求产业优化。但整体产业格局没有发生重大改变。风生水起的电影行业尽管利润不高但影响很大,影响力的雷声价值远远高于市场回收的雨点效果,充分体现出电影行业“雷声大雨点小”的文化产业特征。

2.1 政策影响:好莱坞成为“好莱虎”

2012年2月18日,中美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达成谅解备忘录。中国政府同意在20部海外分账电影配额之外每年新增14部3D或IMAX分账电影配额。美国电影在中国的票房分账比例也由此前的13%提高到25%。增加进口分账发行电影客观上刺激了电影市场,推动了内地电影票房30%的高增长。进口片不仅对国产片排片和票房产生冲击,而且对电影消费进入3D和IMAX时代带来了推动。观众的观看趣味被进口高技术格式电影抬高了门槛,这使得刚刚完成市场化转型的中国电影产业不得不面对技术转型的新挑战。所以,尽管在发行上采用了国产电影集中放映和进口影片密集消耗等档期策略,国产电影得到了一些软性保护,但国产片市场仍然受到巨大冲击,某些放映周中,国产片份额甚至下降到20%以下。好莱坞真正变成了“好莱虎”。

近年来,以《海角七号》为标志,台湾本土电影开始复兴,一批台湾电影新人陆续涌现,海峡两岸的交流需求和市场需求越来越明显。2012年12月初,国家广电总局电影管理局颁布了《关于加强海峡两岸电影合作管理的现行办法》③,明确表示台湾影片进入大陆不受进口配额限制并为大陆与台湾合拍电影提供优惠政策。尽管这一政策年底出台,实际影响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是从该年度《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痞子英雄之全面出击》和《赛德克·巴莱》在大陆产生的影响看,台湾电影会逐渐对华语电影格局产生更加重要的影响。

2012年11月底,在好莱坞高新技术格式电影的压力下,电影专项资金管委会公布了4项针对片方和院线的补贴政策。《关于对国产高新技术格式影片创作生产进行补贴的通知》宣布,政府将对进入市场发行放映的国产3D、巨幕等高新技术格式影片按照票房收入分档奖励。票房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者,奖励扶持资金100万元;票房收入在1~3亿元者,奖励扶持资金200万元;票房收入3~5亿者,奖励扶持资金500万元;达到5亿票房的奖励扶持资金1000万元。这项旨在促进国产电影运用高新技术、提升制作技术含量的政策,效果如何还有待验证。

2.2 走出去:电影企业的跨国化

2012年5月,海内外媒体报道,拥有内地最大电影院线的万达集团宣布以26亿美元(包括20亿美元债务)的价格收购美国最大的电影院线之一AMC。交易完成后,万达成为了全球第二大影院运营商。在内容生产方面受到经验不足、文化差异等方面的制约,中国电影企业从终端市场入手开始跨国化战略,对于中国电影产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电影越来越成为全球产业,而中国电影要加入全球竞争,前提必须有真正的跨国企业。万达在这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电影工业的国际化特征,使越来越多中国内地电影企业从过去的影片合拍走向了更广泛的国际合作。2012年9月,小马奔腾与印度“信实媒体”以3020万美元的价格联合收购美国著名特效公司“数字王国(Digital Domain)”的核心资产,并获得“数字王国”及其子公司航母传媒(Mothership)旗下核心业务。此外,新闻集团宣布购入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博纳公司19.9%的流通股,博纳获得了新闻集团战略投资并与福克斯签署制片计划。卡梅隆-佩斯集团中国总部落户天津,上海电影集团与梦工厂合办“东方梦工厂”。此外,水晶石、合生创景等技术公司也越来越重视国际平台打造。近两年来,华谊兄弟等企业也加大了与海外电影企业的股权交易和企业重组。中外电影的合作,从合拍片开始向合资公司转换,这对于提升中国电影整体工业水平将产生积极影响。尽管目前国内电影企业体量较小,还难以与主要的好莱坞公司抗衡,但这些跨国化策略一方面积累了中国电影企业的国际化经验,另一方面也为中国电影开拓了国际空间,为中国电影真正走向跨国化升级开辟着道路。

2.3 产业链:做大做好做强

随着光线传媒上市,电影业已有包括华谊兄弟、博纳在内的3家民营上市企业。加上香港借壳上市的电影公司,中国电影企业的融资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与此同时,中国证监会公布的“首次公开发行(IPO)股票”申报企业基本信息表显示,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两大国营电影企业也于2012年11月16日至22日间加入IPO行列。西影、潇影等均跃跃欲试。电影企业上市成为一股风潮。

民营电影公司目前均在创业板上市,主要为内容生产企业,虽然上市规模有限,但电影的产业集中度却因而提高。华谊兄弟以《画皮Ⅱ》等影片夺得全年21亿票房收入,占国产影片票房总收入约四分之一。光线凭借《人再囧途之泰囧》的12亿票房以及其他影片,占国产影片全年总票房六分之一。加上博纳、中影、星美、华夏等几家企业,出品和发行影片占有国产影片票房份额的70%以上。

当然,由于中国电影企业产业链条不完整,产业规模也相当有限。甚至单部电影的票房成败都会对企业效益、股价产生重大影响。《泰囧》票房一路走高后,光线传媒股价相应攀升,从19.28元一度超过30元,涨幅逾50%,远高于同期大盘涨幅。而稍早之前推出冯小刚大制作影片《一九四二》的华谊兄弟,上映后第二天,由于市场和观众反应不如预期,致使股票跌停,市值蒸发近8亿。直到华谊与香港英皇合作的影片《十二生肖》热映,华谊股价才重新得到提振。

由于市场空间不大,特别是版权保护不力,电影回收主要依赖影院票房,一方面这会导致电影企业盈利风险加大,另一方面也会导致电影生产和营销过于急功近利、投机取巧。所以,中国电影企业不仅需要上市,更需要延伸产业链,不仅需要充分释放电影版权在各个市场环节的价值,同时还需要利用电影影响力创造跨行业、跨领域、跨国界的附加值。2012年10月20日,海口观澜湖华谊冯小刚电影公社奠基。这是由华谊兄弟、冯小刚导演、观澜湖集团联合打造的电影主题旅游公园。电影公社项目既包括多个用于电影制作的电影棚、酒店、店铺,同时还设置了《夜宴》宫殿、《一九四二》民国街等电影场景供旅游消费。这是电影企业价值链条的自觉延伸④。

当然,由于受到政策和体制限制,行业内外、中外资本、不同所有制、不同媒介、不同领域之间的资本和企业的资源并购、重组仍然面临很大障碍。以电影为核心的大型综合性传媒企业的出现遥遥无期。电影企业上市融资之后,主要资金投向仍然是电影生产,在一定程度上,生产环节资金的过多投放,反而带来名导演、名编剧和明星等“生产资料”价格高涨。电影成本大幅度提升带来的电影投资风险也会更加明显。如何能够通过资本市场的力量将电影企业不仅做大而且做好做强,对于中国电影产业来说,还是长期难题。

2.4 游戏规则:上下游之间的市场博弈

2012年11月15日,在贺岁档期渐入高潮之际,中影、星美、华谊、博纳、光线五大发行方联合署名发布《关于调整国产影片分账比例的通知》,单方面宣布将发行方在电影票房中的分成由43%提高至45%。经过媒介舆论的热炒、电影管理当局的斡旋、制作发行放映三方的公开和私下谈判,最终得到“和解”。公司分别签署了不同的阶梯分账合同。华谊兄弟的《一九四二》分账比例以3亿为线,3亿以上制片方可以获得45%以上的递增分账;《王的盛宴》则以43%递减。这次制发放环节之间的冲突,具体结果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重新启动了市场的利益分配调节机制。而制片方的获利能力是否能够得到提高,归根结底来源于其控制的内容资源是否为影院所需要的稀缺产品。中国电影制片方议价权目前仍然不大,主要还是能够被市场认可的影片内容不足。近年来多次制发放议价的结果越来越接近于国际通行标准,阶梯式分账也为目前好莱坞多数影片发行时的通用分账方式,但中国由于缺乏具有行业影响力和合法性的行业组织,使得这种行业内部的利益调整不得不通过媒体隔空喊话形成公众事件。这充分说明,符合市场规律、得到行业认同的中国电影内部协调平台和机制的建设刻不容缓。

总体来看,2012年的中国电影产业格局没有发生重大改变,特别是电影工业体系和市场体系的建设仍然任重道远。一方面是专业化、分工化、高科技化的电影工业支撑体系薄弱,导致中国电影在面对好莱坞电影高新科技力量冲击的时候几无还手之力;另一方面,电影企业仍然不能摆脱依赖一两部电影定乾坤的资源依赖状态,电影产业链条比较薄弱,市场支配能力不足,导致企业的短期利益导向仍然明显。曾经风光无限的华谊兄弟,扩大发展面临瓶颈;新兴的光线传媒,还缺乏品牌资源;而中影、上影等国有电影企业创造优质电影版权的能力也没有明显提高;更多的电影企业都在摸着石头过河,难以有效地规划市场和控制市场。中国电影产业体系的整体竞争力有待提高。

三、电影制作:中国电影的改朝换代

2012年国产电影生产数量虽然大幅度增长,但其中相当部分影片都是在各种资助性、赞助性、政策性、流动性资金推动下生产的诉求多元的影片,有的甚至从一开始就没有明确的票房回报需求。这部分影片虽然对电影市场贡献很小,但是对电影市场格局却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造成档期的拥挤、电影生产要素价格的竞争等等。这是中国电影生产的特殊性。在所有生产影片中,真正具备商业价值的影片数量远远低于电影生产总量。全年上映国产影片共315部⑤,不到电影生产总量一半。在全年发行的国产影片中,21部过亿票房影片的票房占国产影片总票房65%,票房排行前50位的国产影片占国产电影总票房80%以上,真正对市场产生贡献的国产影片不足百部,有较强竞争力的影片不足50部。电影制作数量的庞大与电影市场竞争力之间存在鸿沟。

3.1 电影制作机构:国营拓展、民营活跃

中国电影制作机构已经数以百计。其中,大致分为国营和民营两大阵营。国营电影机构大都已经改制完成为企业。产业链条最完整的是中影股份公司,本年度除生产若干主旋律影片和艺术影片之外,其主导的《春娇与志明》等合拍影片有一定的市场反响;上影集团推出了3D版的《大闹天宫》等动画电影;长影集团出品了创造了过亿票房的商业电影《铜雀台》;西影的《白鹿原》成为年度最受关注的影片之一;天津北方出品的《边境风云》虽然票房不高但口碑反映较好;宁夏合作生产的《画皮Ⅱ》是本年度国产影片的票房亚军;紫禁城影业制作的《飞越老人院》获得了较好评价;八一电影制片厂、电影频道、云影集团、河影集团、华夏、新影集团、珠影、重庆、潇影、青影等20多个国营出品机构也都有新作品推出。总体上来看,国营电影企业虽然产量不少,但是大多投资规模不大,创作动机比较复杂,真正具有市场影响的产品很少,更多是利用自己的资源去参与其他民营企业生产的影片并获得投资回报。

进入主流电影市场的影片大多还是由民营企业主导。华谊兄弟先后推出《逆战》、《爱》、《太极》、《一九四二》、《十二生肖》等影片,产生了很大市场影响;刚刚上市的光线影业,陆续完成《四大名捕》、《人再囧途之泰囧》等,都成功推上市场,特别是《泰囧》以几千万投资规模,创造了约13亿的惊人票房纪录,更是创造了新的电影制片模式;博纳影业则继续与香港电影人合作,先后拍摄了《大上海》、《大魔术师》、《河东狮吼2》等,这些影片有一定的商业价值,但在电影元素的发掘方面收效不大;此外,星美影业的《新天生一对》、《杀生》、《王的盛宴》、《血滴子》,炫动传播的“喜羊羊”系列,银都机构的《桃姐》、《大追捕》、《寒战》,寰亚的《夺命金》,小马奔腾的《黄金大劫案》,美亚娱乐的《大武当》以及英皇影业参与合拍的一些影片,都是本年度比较有影响的国产影片。

内地和香港目前大约有近20家电影企业比较活跃,提供了电影市场上绝大部分有影响的产品。但从总体来看,生产的规模、对生产要素的控制力、电影工业和技术水平、电影盈利能力、电影专业化管理等等,都仍然与好莱坞企业相去甚远。由领导性的现代企业引导的大电影产业架构仍然没有真正形成。

3.2 大制作电影:正面失守

延续了前一年的态势,投资规模过亿的大制作电影2012年的表现没有明显起色。多数大制作电影仍然以武打古装为主,重视大导演、大明星、大场面。全年票房过亿的21部国产影片中,仅有5部为古装片。而大制作影片中也仅有《画皮Ⅱ》(70451万元)、《十二生肖》(53532万元,截至2012年底)、《一九四二》(37200万元)3部影片票房超过3亿,《一九四二》的票房回收并不理想,而更多的大制作影片则票房都在2亿以下,如《四大名捕》(19217万元)、《大魔术师》(17412万元)、《黄金大劫案》(15418万元)、《太极1》(15013万元)、《白鹿原》(13714万元)、《太极2》(12024万元)、《铜雀台》(10576万元)。《太极》上下两集,是华谊兄弟除《一九四二》之外的另一大项目。影片投资2.2亿元,以2D、3D和IMAX格式在国庆档上映,该片预期票房6亿。结果上下两集加起来未达到3亿。相继在贺岁档上映的《王的盛宴》和《血滴子》,同样没有逃脱票房滑铁卢。《王的盛宴》成本8000万,预期票房3亿,最后票房不到8000万;《血滴子》投资1500万美元(9500万人民币),最终获得1.5亿票房。按票房总量42%左右返回制片方,这些影片的回收与其投入成本相比都不匹配。

题材上的雷同、手法上的惯性、技术上缺乏创新、创作上硬伤频频,都使不少大制作电影逐渐失去市场青睐。尽管由于这些影片营销力度大、明星有一定号召力,往往首周票房还差强人意,总体能够产出亿元上下票房,但是往往都面临口碑和市场热度迅速锐减,市场影响力每况愈下的困局。像《画皮Ⅱ》这样,将商业类型、品牌影响、3D格式、明星效应、推广模式相结合,创造出良好市场反应的大制作影片几乎是凤毛麟角。正因为大制作商业电影市场竞争力不足,导致国产影片在以3D影片为主的好莱坞电影冲击下,难以正面抵挡。

3.3 类型片:黑马当道

当大制作商业电影失去正面竞争力的时候,市场对“游击队”式的黑马的期待就自然而然了。如同2011年靠《失恋33天》的异军突起救市一样,2012年国产电影救市的最大黑马则来自年底的《人再囧途之泰囧》。

《泰囧》充分利用了前年《人在囧途》的口碑效果,将公路片的结构、喜剧片的类型、异国风情的奇观、三个男人的屌丝命运结合在一起,得天独厚地利用了贺岁档喜剧风格的缺失、档期培养出来的观影需求的高涨、观众对其他影片的失望等天时地利条件,用一个中等成本的产品奇迹般地创造了国产影片票房历史新纪录,不仅成为该年度票房总冠军,而且成为了第一部超过10亿票房的国产电影,创造了在内地超过《阿凡达》的观影人次最高纪录。

这种偶然性中当然有其必然性。适当的时机出现了一部适当的电影,而这种适当既体现为影片本身题材、类型、风格、节奏、演员配置等方面恰到好处,也体现为它找到了一种与中国本土观众沟通的质地、方式、内容和情感。它没有宏大场面、超级明星、奇观传奇、高新技术等“重磅炸弹”,却用笑点密集的喜剧、一气呵成的故事、接地气通人情的人物形象、不装不假的叙述态度,完成了对观众的逆袭。这种以小博大、以巧博大的成功,一方面说明了这部影片自身具备可靠的商业品质,另一方面也说明观众对接地气的国产商业娱乐片的渴求。如同《失恋33天》一样,观众对接地气的轻松活泼的符合叙事规律的国产影片的需求是必然的。而用什么方式满足这种需求也许会更具偶然性。

《画皮Ⅱ》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用类型杂糅来完成与观众沟通的影片。它借用了《画皮1》的影响力,将神幻故事与情感鸡汤结合,将重口味的偷心换心场面与煽情的海誓山盟、披肝沥胆的爱情故事嫁接起来,形成了对青年观众特别是众多女性观众的冲击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用一种非好莱坞的神幻剧类型演绎了好莱坞电影的戏剧逻辑。

在目前国产主流商业电影制作水平、工业水平、投资水平远远落后于好莱坞电影的大背景下,这种接地气的本土化类型策略的确显示了其特殊的市场竞争力。黑马当道,一方面是因为大制作电影没有能够发挥主力军正面对抗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在强敌压境之际,地头蛇的本土策略往往能够突破强龙的控制。

3.4系列化生产:打造电影品牌价值

在2012年票房过亿的21部国产影片中,《人再囧途之泰囧》、《画皮Ⅱ》、《听风者》、《喜羊羊与灰太狼4》、《太极1》、《太极2》等6部影片都是系列片或准系列片,加上票房超过7000万的《春娇与志明》、《河东狮吼2》等,这些系列产品的出现一方面表明中国电影开始通过系列化方式推出商业电影,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商业电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

原创并不等于创新,原创也并不等于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多数原创产品的影响力大大低于重拍、重排、系列产品。好莱坞,近些年重拍、翻拍、系列、前传作品的生产已经蔚然成风,而且绝大多数都在世界电影市场上受到广泛关注和接受,奥斯卡也多次将重要的艺术和技术奖项授予《教父》、《指环王》、《哈利·波特》、《星球大战》等系列电影。中国唯一受到青少年观众喜爱的当代国产动画片就是系列化的《喜羊羊与灰太狼》。文化创新的目的是情感的传播。过于喜新厌旧恰恰是文化的天敌。如果国产电影能够打造出更多的像《星球大战》、《007》、《变形金刚》、《暮光之城》、《冰河世纪》、《马达加斯加》这样可以被系列化的电影,才真正证明中国电影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才能满足观众文化精神消费变与不变的辩证需求。熟悉的陌生与陌生的熟悉,体现了文化创造和文化生产的辩证法。⑥当然,成功系列片的每一次生产都必然是一次创新,是对品牌意义的重新注入。《泰囧》和《画皮Ⅱ》在这方面都积累了经验,它们既是前一部作品的延续又是对前一部作品的超越。而如果仅仅是借助前一作品的影响,粗制滥造、急功近利,那么品牌价值就会流失。某些系列影片已经或者正在面临这样的危险。

3.5 艺术影片繁荣:大蛋糕上的新鲜奶油

正是在商业电影培育下,市场规模迅速扩大,观众看电影的习惯逐渐形成,使艺术电影获得了更多的市场机会。在电影市场是块小饼干的时候,小众化取向的艺术电影很难生存,而当电影市场变成大蛋糕以后,艺术电影如同这块大蛋糕上点缀的新鲜奶油,才有了被观众接触到的可能。

观影习惯的逐渐养成使观众的观影趣味必然多样化。正是这样的背景,艺术电影2012年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从大制作的《白鹿原》到利用情人节上映的内地、台湾合拍电影《爱》,特别是市场表现抢眼的《搜索》、《二次曝光》、《桃姐》以及年底上映的王家卫的《一代宗师》,还有得到观众较多好评的《神探亨特张》、《飞越老人院》、《边境风云》、《万箭穿心》、《杀生》等,一方面体现了艺术电影自觉寻求与观众的沟通的努力,力争最大限度得到观众接受;另一方面也说明电影观众在走向成熟和分化。以至于艺术气质鲜明的影片,如《一代宗师》、《二次曝光》、《搜索》、《爱》等都在市场上创造了过亿票房的收入,这在过去难以想象。即便如同《桃姐》这样几乎有意摒弃了所有娱乐性的艺术影片,也能够借助口碑传播创造出近7000万人民币的高票房。这说明中国电影市场已经发展到既能容纳商业娱乐电影,也能够容纳严肃的有一定人性深度、社会深度、美学深度的优质电影的阶段。电影的市场化改革也为艺术电影带来了春天。

3.6 动画片:产品多品牌少

在北美,近十年来票房排行榜前20位的影片中通常有三分之一以上为动画片;2012年日本电影市场上票房排行前10位的影片中5部为动画片。动画电影全家消费的特殊性往往造就高票房。而中国动画片生产近年来虽然数量多,但定位依然模糊,或者过于低幼难以激发成年人主动带孩子观看的兴趣;或者过于青春期风格使成年观众和低幼观众望而却步。同时,造型粗糙、制作简陋、故事幼稚、元素堆砌等毛病更是屡见不鲜。2012年,全年共规模上映国产动画电影19部,包括3D版的《大闹天宫》,“喜羊羊4”、“凡尔赛2”等以及《神秘世界历险记》,几乎覆盖所有档期。但除了“喜羊羊4”连续三年进入亿元票房区间以外,其余影片票房效果都不够鲜亮。相比较而言,《冰川时代4》等3部好莱坞动画片在中国分别都创造了亿元以上票房。如果不是暑期将更多档期留给了国产动画片,进口动画片的票房成绩会更加突出。国产动画片的创作水平、制作水平、营销水平目前都还远远不能适应市场要求,具有品牌价值的动画片目前还只有已经逐渐影响力下降的“喜羊羊”系列。

3.7 电影导演:从“三国演义”到“春秋战国”

从2002年到2012年,中国电影全面市场化改革十年来,以张艺谋的《英雄》开始,他与冯小刚、陈凯歌三人都是风云人物,三人共制作了17部票房过亿电影,几乎年年占据国产电影票房榜首。但是,2012年,62岁张艺谋的电影缺席、60岁的陈凯歌影片《搜索》不到2亿票房,几乎从不失手的冯小刚(54岁)的《一九四二》也止步4亿票房之前。三人无一人进入国产电影票房排行榜前三名。“三国演义”似乎进入了“春秋战国”时代。

本年度,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登上电影舞台的被称为“第六代”的导演们集体登场。管虎的《杀生》、王小帅的《我11》、张扬的《飞越老人院》、王全安的《白鹿原》、娄烨的《浮城谜事》,还有陆川的《王的盛宴》全部亮相。虽然这些作品各有自己的市场定位,艺术上也各具特色,但从票房成绩看,都未能成为市场上的中坚力量。《杀生》总票房不到2000万,《我11》和《飞越老人院》都只有几百万,《白鹿原》虽然破亿却没有达到收支平衡线,《浮城谜事》在很多城市来去匆匆,《王的盛宴》也是“雷声大雨点小”。⑦

除了香港的成龙、麦庄、尔冬升、陈嘉上、王晶等传统商业影片导演之外,真正崭露头角的是一批更年轻和新生的导演。该年度票房冠亚军由内地两位年轻导演徐峥、乌尔善摘取,加上近两年崭露头角的两岸三地的滕华涛(《失恋33天》)、尚敬(《武林外传》)、宁浩(《黄金大劫案》)、李玉(《二次曝光》)、蔡岳勋(《痞子英雄》)、冯德伦(《太极》)、钮承泽(《爱》)、陆剑青和梁乐民(《寒战》)等等,一批40岁上下的年轻导演开始叱咤风云。尽管这批导演目前的国际地位不高,行业影响力还不足,但21部票房过亿的国产影片中,青年导演占9席,这的确宣告着华语电影新时代正在隐约到来。

3.8 3D电影制作:蹒跚学步、期待提升

这一轮好莱坞电影的冲击,3D无疑是重武器。2012年,甚至一部转换制式的“准”3D电影《泰坦尼克号》的上映,都获得了近10亿票房。2012年,国产3D制式影片11部,较2011年增加5部;IMAX影片4部,增加1部。国产3D、IMAX影片票房约占全年票房12.8%,较2011年增加5个百分点。11部3D影片中6部为动画片。《画皮Ⅱ》尽管技术上受到批评很多,但却是国产3D影片中市场最成功的作品。国产3D电影的制作仍然相当薄弱。好莱坞每年生产不到40部3D影片,部部都是席卷全球的重型武器,而该年度国产3D、IMAX影片,票房过亿的仅有5部(参见图表3-1)。未来以3D、IMAX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格式影片将成为电影市场持续增长点。

3.9 合拍片:国产电影的重要力量

2012年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共受理合拍片申请88部,66部通过立项;其中,内地与香港合拍立项作品为39部,大陆台湾合拍影片14部,中美合拍立项2部。全年共审查合拍片、协拍片47部。中国与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亚、英国、法国、新西兰、新加坡、比利时等国家签署了合拍协议⑧。

2012年度,产出1000万以上票房的合拍影片共29部,其中8部票房过亿,合拍片创造的票房总和占国产片总票房约42%(参见图表3-2)。虽然内地与香港合拍片的票房号召力近年来有所降低,但仍然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

特别值得提到的是,内地与台湾电影的合拍在2012年也取得了明显突破。全年共有10部台湾电影进入内地放映,2部与大陆合拍。合拍片《爱》突破了1.5亿票房(参见图表3-3)。

合拍片可以利用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正如有专家指出,“国际联合制片已经成为一种日益重要的模式……因为联合制片就是一种利用影视节目共同消费和文化贴现特型盈利的策略。它使得合作者在制作‘母拷贝’的时候可以为实际预算共同投资,而在给额外增加的市场制作‘母拷贝’的复制品时只需花费极低的费用。进入合作者所在的市场,也许还有第三市场,就很大程度地提高了文化贴现的盈利”⑩。遗憾的是,中国目前的合拍片进入“额外”国际市场的盈利效果仍然没有体现出来。请进来后如何走出去,是合拍片发展面临的严峻考验。

从2012年中国电影制作环节来看,资金充足、产量丰富,但大片不大、小片不小的现象屡屡发生。由于缺乏分工细致、专业完整、流程清晰的现代电影工业体系支撑,多数大制作电影无论是题材、类型还是艺术、技术,都既缺乏创新也缺乏高品质保障,与国际一流商业电影的创作/制作水平的距离没有缩小反而被放大。中国电影制作在正面战场上面临明显弱势。可喜的是,一批中小成本影片开始探索题材、类型、风格、样式、营销方面的创新,以巧制胜,充分利用本土文化优势,采用游击战策略与好莱坞进口影片抗争。一方面新人新作的黑马不断成长,一方面也为中国电影制作水平整体提升赢得了时间和空间。当然,中国电影如果要与好莱坞全面抗衡,一方面需要通过本土化创作,争取文化与美学的接近性、亲近性,另一方面也需要提升电影制作水平,更开放地与世界先进的电影工业合作,用主流商业电影占据市场核心。只有这样,中国电影才有可能成为跨国跨地区的世界性电影产品。

四、电影市场:消费需求释放、产品供给不足

由于影院建设继续高速增长,同时增加了分账发行进口电影数量,2012年的中国电影市场似乎供求两旺。电影放映场次、电影发行数量、电影票房、观影人次、银幕数、影院的增长等等都数据喜人。全年影院放映国产影片数量增加33%,进口片增加18.7%。传统的高产出电影市场区域依然地位稳固。广东、北京、江苏、浙江和上海五个市场票房收入都在10亿元以上,共计82.7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几近一半。其中广东以23.7亿元连续第三年高居榜首,而北京则以16.12亿元居全国城市票房榜首。同时,伴随二三线城市市场的兴起,电影市场半径逐渐扩大,电影观众规模迅速提升。在市场整体大热的背景下,全年票房冷热不均的现象反映出市场对更多优质电影产品的投放需求。

4.1 银幕与观众:半径扩大、增长持续

2012年的影院和银幕保持高增长。银幕总量以41%的增长率创造近年之最。根据enBOtracker日票房数据显示,2012年城市影院观影人次约4.7亿,同比增长27%,涨幅与去年持平;全年新增银幕3832块,全国银幕数突破一万,达13118块,其中2K数字银幕超过1.2万块。电影数字化放映覆盖率高达99%,位居全球第一。3D银幕在国内放映占比高达80%;中国拥有IMAX全球银幕数量的七分之一。(11)此轮银幕增长,更集中在二三线城市和县城影院。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浙江、河北、宁夏、重庆等省市区率先实现了县级城市数字影院全覆盖。到2012年底,全国县级城市拥有数字影院近千座,银幕数超过3000块,县级城市数字影院普及率达到35%以上。这种发展趋势大大提升了电影消费辐射范围,为今后中国电影市场的持续增长创造了条件。

随着银幕的增加,特别是中小城市影院平均电影票价的降低以及大城市影院竞争的加剧,单银幕年平均票房收入从2011年开始连续两年从上升曲线下降(参见图表4-1)。这一方面反映了影院市场的正常调整,另一方面也提醒影院建设扩张应该保持适度节奏,避免超快发展。

4.2 票房:喜忧参半、远虑近忧

2012年共有43部影片(含前一年底开始放映影片)票房过亿,比前一年新增5部;43部影片共创造125亿元票房,约占总票房74%。国产过亿电影较去年新增1部,票房52亿元,占国产影片总票房65%。高票房电影仍然是支撑市场的主要力量(参见图表4-2)。

在国产片中,《画皮Ⅱ》以3D推出,没有重量级引进片的前追后堵,首周以2.99亿元创下国产片新高,并以总票房7.05亿元成为当时的国产片历年来票房之冠。但半年之后,贺岁档喜剧《泰囧》前32天得到12.13亿元票房,另一部国产片《十二生肖》也在上映四周后超过《画皮Ⅱ》,分别夺得国产片票房冠亚军。《泰囧》总观众3732万,超过了《阿凡达》在中国创造的3100万观众总数纪录。这表明,不是国产影片缺乏足够的观众而是缺乏足够让观众满意的国产片。

2012年上半年进口影片连续23周夺冠,引进片总票房达52.67亿元,其中12部影片票房过亿,而国产片票房只有28.05亿,票房过亿的只有6部。下半年,由于采取种种档期策略,甚至不惜牺牲暑期档票房大爆发的市场机会,国产片市场份额才出现明显回升(参见图表4-3),形成了不太正常的所谓逆转。过去11年,仅有4年是由进口电影占据内地票房排行第一位置,但都发生在最近6年(参见图表4-4)。2012年,虽然年度票房冠军由黑马《泰囧》获取,但超过3亿票房的影片进口片占11部,国产片仅有4部;超过2亿票房的进口片15部,国产影片也只有6部。过亿票房进口片创造的总票房近75亿人民币;国产过亿电影总票房为52亿元。这种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受到档期保护、发行控制的前提下获得的。从另一角度上说,如果有足够丰富的影片供给,本年度中国影院票房成绩已经可以冲刺200亿元人民币门槛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国产电影面临的市场压力不是更小而是更大了。

4.3 院线:大格局小变化

2012年共有25条院线年度票房超过亿元。万达、上海联和、中影星美、中影南方、广州金逸、广东大地6条院线票房超过10亿元。其中,排在首位的万达院线年度票房超过24亿元,成为首个年度票房超20亿元的院线,上海联和院线和中影星美院线票房均超过16亿元(参见图表4-5)。万达院线一马当先,正在冲击亚洲第一,全球前列。而中国电影院线的基本格局变化不明显。院线集中度没有大规模提高。

4.4 档期:政策调控与市场无序的共振

2012年,进口影片数量增加、国产影片产量提升,档期拥挤成为必然现象。而由于进口影片的冲击以及年度重大政治活动的进行,影片发行和档期安排又遭遇一些临时性政策调控。发行商众多,档期协调机制、信息透明制度缺乏,将各种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纠结在一起,创造了许多新的档期消费纪录,同时也带来某些档期安排的无序。前几年暑期票房的大爆发,2012年则由于进口片的缺席竟然成为没有高峰的平台,明显拉低了全年票房总收入(参见图表4-6)。

图表4-6 2012年月度市场走势图

而在传统贺岁档,国产优质影片的集中放映,带来了预期中的票房井喷。11月票房只有12亿左右,到12月贺岁档,《泰囧》单月产出票房近10亿,《十二生肖》、《大上海》、《一九四二》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共同将月票房推到了25亿的惊人高度。单月国产片收入占全年国产影片总收入四分之一。

这一方面说明贺岁档期的市场潜力;另一方面也说明观众消费需求释放的潜力。如果按照前几年暑期档至少与贺岁档票房相当的惯例,票房市场至少可以增加15亿以上。遗憾的是,6月底至7月初,原定在内地影院上映的进口大片《蝙蝠侠前传3》、《超凡蜘蛛侠》等影片延期上映,竟然出现了《画皮Ⅱ》上映三周均无新大片进场的现象。由于限制进口影片发行,优质国产影片又供应不足,推高了一部影片但拉低了整个档期,往年票房井喷的7月,同比竟下滑5%。

这一年,产出高票房的传统档期依然有其市场惯性,但优质电影也往往能够突破档期瓶颈。春季档4月一般均为淡季,但《泰坦尼克号》(3D)却单月贡献近9亿,加上另外两部分账片,4月总产出16.4亿,甚至打破了前一年7月暑期档14.5亿的最高月度纪录。

由于档期被发行所累,供应过多与供应不足的失衡全年比较明显。某些放映周竟同时有八九部新片同时上映,甚至出现9天内4部好莱坞大片《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超凡蜘蛛侠》、《普罗米修斯》和《敢死队2》一起上阵的局面。而某些放映周又仅有一两部影片上映。市场供求关系与行政管理的共振,对市场的有序化形成了严峻挑战。

4.5电影市场:窗口小、窗口少

市场“多窗口化”已经是电影产业的世界惯例。电影企业往往“将消费者明确细分为不同的群体,然后根据不同的需求弹性向消费者收取‘预定价格’”以此实现利润最大化(12)。所以,在英美等世界主要电影生产国,国内电影票房收入通常只占影片总收入35%,海外收入、电视/网络点播、电视/网络播映、音像租赁、音像零售、知识产权转让等等收入占电影总收入65%以上。但是,中国电影市场目前仍然严重依赖影院收入。光线总裁王长田曾经对记者表示,“中国的电影市场还是不完善的,电影的获利方式太依赖票房了,票房收入占到电影产值的90%,这是不正常的……影视产品的周边产品没有市场,盗版又给票房收入雪上加霜。所以在中国,通过投资电影赚钱可以说非常困难”。华谊兄弟传媒集团董事长王中军也曾经感慨,中国电影“被盗版、网络下载、电影瞒票、有些行业的垄断、利益分配不公等种种因素给侵蚀了。”(13)这种情况,本年度仍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国际市场通常是电影收入的重要来源。好莱坞国际票房收入几乎是国内票房收入的两倍,但2012年中国共有75部影片销往8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即便重复计算在内也仅为10.63亿元,大约为国内票房收入的7%(参见图表4-7)。本年度,尽管多部影片宣布卖出海外版权,甚至全球同步放映,也仅仅是在海外华人聚集区集中放映而已,很少进入主流商业院线规模放映,单片票房总收入都在数十万美元规模上徘徊,与当年《英雄》单片数千万美元的北美票房收入不能同日而语(参见图表4-8)。海外收入连续下降的趋势,既反映了中国电影缺乏被国际市场接受的文化表达、产品质量、制作水准和受众定位,也反映了中国电影缺乏国际营销的能力。

图表4-7 2003-2012年中国电影海外销售和票房收入

近年来,视频网站的发展为电影提供了新的市场窗口。优酷网、土豆网、酷6网、搜狐视频、爱奇艺、豆瓣电影、756网、风行网、央视网、迅雷看看、Mtime时光网、乐视网、PPTV、奇热网、电影网等10多家电影网站,已经成为电影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上的重要传输平台,如果电影收入在视频网站约150亿的总收入中占三分之一的话,通过电影创造的收入估计应该接近50亿。(15)

本年度的网络院线正在酝酿成形。电影网、优酷、新浪视频、土豆网等10多家视频网站讨论并通过了由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发起的《促进电影网络院线发展的若干意见》,同意当影片从影院下线后,片方与各家网络院线协商网络上映日期并进行为期60-90天的互联网付费播放;网络院线在播出时不插播任何形式的广告,且应具备完善的数字版权保护系统等等。在电视的电影频道缺乏有效竞争的大环境下,电影在互联网和新媒体上的版权交易逐渐形成规范,为国产电影扩展新的收入窗口。

4.6 港台地区:华语片危机重重

香港地区2012年票房从前一年的13.9亿港币增加到15.6亿,增长率12%(16)。电影发行量从276部增加到300部,增加9%。但是港产影片的发行数量则从前一年的56部下降为50部。《复仇者联盟》、《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超凡蜘蛛侠》三部好莱坞电影占据票房前三甲。全年仅有梁乐民、陆剑青导演的《寒战》一部港片以420万元成绩进入票房排行前10。此外,彭浩翔的两部影片《低俗喜剧》、《春娇与志明》则分别排列在港产电影票房排行二三位。《桃姐》、《逆战》在本地影片票房排行中分列四五位。港产影片在与好莱坞电影的抗衡中继续处于明显下风。内地电影在香港市场上也没有重大影响。香港电影继续把市场希望寄托在中国内地。

在台湾,台北电影票房则比较前一年下降了5%,从37.9亿新台币下降为36亿(约等于1.24亿美元、约9亿元人民币)(17)。本年度台北发行的台湾电影数量从36部增加到44部,票房最好的本地影片前10位中7部都是处女作,而且全部得到好莱坞机构支持。但台湾本地电影的市场份额却从上一年的18.8%下降到本年度的11.9%。前一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赛德克·巴莱》上下集等3部影片都突破了1亿新台币纪录,而2012年仅有《阵头》一部影片突破1亿新台币。台湾电影的复苏之路还不平坦。

总体来说,在亚洲的韩国、日本本土电影的市场份额都完胜好莱坞电影的时候,香港、台湾地区却仍然被好莱坞电影占据明显优势,对整个华语片的支持力度远远不足。华语片如何能够更好地适应两岸四地以及全球华人的文化需求还任重道远。

结语 市场的繁荣与制作的滞后

从2012年产业发展的大势来看,中国电影市场依然保持鲜明的上升态势。2012年北美电影总票房约为108亿美元,相比2011年上升6%,他们已经弹冠相庆;而中国内地市场则仍然保持着30%以上的惊人增长。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预计,未来5年中国银幕数量和票房总量都可能翻一番,银幕总量达到25000块,年票房达到450亿元人民币。

然而,不断做大的市场,必然要求不断丰富的高品质的影片供给。应该说,中国内地电影市场对好莱坞电影的依赖明显高于亚洲近邻日本和韩国。在几乎没有市场保护的背景下,亚洲的日本、韩国近年来都保持了国产电影的市场优势。日本票房前10位中只有2部美国电影;韩国本土影片份额约占总票房60%,前10位中仅有3部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市场上,2012年度增加的好莱坞电影进口配额,让我们看到了市场对优质电影的巨大渴望以及市场可能释放出的巨大潜力。往年第二季度的低谷在2012年由于进口影片的出现,几乎达到了暑期档的票房高度;而暑期档,则因为进口电影的缺席反而从往年的高峰回落。

造成市场对好莱坞电影过度依赖的根本原因,除了好莱坞电影本身的文化、艺术、技术和营销优势之外,更与国产电影的竞争力不足息息相关。

继续停留在古装武打类型的商业娱乐大制作电影缺乏艺术创新和技术突破;除了喜剧片和惊悚恐怖片之外,科幻片、幻想片、战争片、史诗片、灾难片、谍战动作片、警匪片、青春片、“高概念”动画影片等重量级类型产品严重匮乏;不仅3D、巨幕等高新技术格式影片数量少、质量低,即便2D影片的整体制作水平、工艺水平都与国际水准有明显差距;中小成本影片对人性、社会、现实、历史的揭示深度、反省深度、表达深度严重不足,导致艺术电影在国际电影舞台上缺乏亮点。国产电影产品无论在丰富性或是优质性方面,都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正如电影管理机构政府官员童刚所说:“这些现象凸显了国产电影的核心创作力不强,在类型化开发、多样性建设方面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同时,国有电影单位的整体实力在市场竞争中还处于弱势地位,品牌建设伊始薄弱,亟待形成内涵丰富、活力充沛的可持续发展能力”(18)。对于国产电影来说,2012年的最大亮点,就是《泰囧》、《画皮Ⅱ》等几匹“黑马”的出现。应该说,“黑马”的效果是明显但也是有限的。完善的产业,如果仅仅依靠黑马支撑,风险极高前景难测。如同正规军不能制胜,只能依靠游击队出奇一样,难以保证战役必胜。

中国电影产业的未来发展,必须正视和解决一些重大问题,首先,通过电影文化建设,让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各方面解放思想,尊重艺术原创力,开拓题材空间,增加电影艺术表达的自由度。只有这样,才能出现更丰富的商业电影类型和产生更有艺术深度的电影作品;其次,尽快制定和推出电影分级制,在有效保护未成年人的前提下,扩展电影的题材领域和表现空间;第三,继续开放产业政策,鼓励电影企业特别是民营电影企业跨行业、跨国界进行更大范围的企业优化重组,走向更大更强更好;第四,支持电影的专业化服务、技术性企业,全面提高中国电影的管理运营水平和工业化水平;第五,加快对适应数字化、国际化、分工化要求的电影制作、创作、管理人才的培养,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中国电影经过10年的产业改革,从“有产品缺市场”发展到“市场火热产品不足”,应该说面临的是新挑战新难题。某些难题的解决甚至不是由电影行业自身可以改变的,更多地要依赖国家的整体文化产业政策和社会政治文化氛围的改变。但是,既然中国电影十年以前能够绝处逢生,创造今天这样让全世界为之瞩目的市场奇迹,那么经过更长久的努力,中国电影制作水平也有望在市场推动下不断提升,逐渐满足观众日益增长、日益提高、日益丰富的电影文化消费需要。

注释:

①根据screendigest提供数据(http://www.screendigest.com/reports/20121021a/2012_11_world_box_office_rises_in_h1_2012/view.html? start_ser=ci)

②根据Screen Digest公布的相关年度数据估计,日本2012年度总票房约为25亿美元。

③参见国家广电总局官方网站(http://www.sarft.gov.cn/articles/2013/01/17/20130117173315220611.html)。

④引自尹栎辉《2012年中国电影市场特点与趋势十大盘点之一》,艺恩咨询http://www.entgroup.cn/,发布时间:2013-01-14 09:40。

⑤参见李霆钧《新方向新类型新面孔》,《中国电影报》2013年1月6日。

⑥参见尹鸿《太多还是太少》,《大众电影》2013年第1期。

⑦参见邵岭《观众不再愿意看我了——中国电影市场喜与忧》,《文汇报》2013-01-18。

⑧参见李霆钧《合拍:品质提升国别增加合作延伸》,《中国电影报》2013年1月6日。

⑨本目录只收录了票房收入1000万以上影片。票房数据截至2012年12月30日。

⑩考林·霍斯金斯等著、刘丰海等译《全球电视和电影:产业经济学导论》,新华出版社2003年,第156页。

(11)参见尹栎辉《2012年中国电影市场特点与趋势十大盘点》,艺恩咨询(http://www.entgroup.cn),发布时间:2013-01-14 09:40。

(12)巴里·利特曼著,尹鸿等译《大电影产业》,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73页。

(13)引自尹栎辉《2012年中国电影市场特点与趋势十大盘点之一》,艺恩咨询http://www.entgroup.cn/,发布时间:2013-01- 14 09:40。

(14)王笑楠根据《国际银幕》(Screen International)资料编译。

(15)参见胡祥宝《视频网站广告收入节节攀升 收入日渐逼近门户》,2013-1-24 9:41:48,http://a.iresearch.cn/video/20130124/191939.shtml。

(16)Hong Kong BO up 12% in 2012 By Stephen Cremin,Fri,04 January 2013,12:10 PM(HKT),http://www.filmbiz.asia/

(17)Taipei box office takings declined by 5%in 2012 By Stephen Cremin,Fri,04 January 2013,12:10 PM(HKT),http://www.filmbiz.asia/

(18)引自李霆钧《增强国产电影的核心竞争力 促进电影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中国电影报》2013年1月10日。

标签:;  ;  ;  ;  ;  ;  ;  ;  ;  

2012年中国电影业的几点思考_泰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