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一国两制”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_政治论文

论“一国两制”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_政治论文

试论“一国两制”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下论文,一国论文,试论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两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关于“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即将随着香港的回归而成为现实。它标志着祖国和平统一新时期的开始,也预示着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势的形成。“一国两制”必将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强化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坚定全党及全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理想和信念。但是“一国两制”对思想政治教育也必然带来一些前所未有的新的问题,这也是不容忽视的。为此,“一国两制”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既是一种机遇,又是一种挑战。所以,分析形势,研究对策,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就成了摆在党和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

一、“一国两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机遇

“一国两制”得以实施,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已步入新的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根据形势与任务的需要,从内容、形式到方法、途径作出某些调整,这是丰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机遇。

1.充实了新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是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的,它总是根据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工作,不断地充实和丰富自己的内容。在“一国两制”条件下,将“一国两制”理论和与之相关的理论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来,是必不可少的。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列宁在1919年的俄共(布)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上,根据帝国主义武装干涉苏联遭到失败和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先后被镇压这种新的阶级力量对比形势,及时调整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战略。列宁指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共和国希望同各国人民和平共处,把自己的全部力量用来进行国内建设。”〔1 〕这使苏联很快形成了与资本主义世界和平共处的局面,建立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邓小平将列宁关于国际和平共处的思想运用于中国的统一大业,建立起“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和平共处原则的灵活运用和重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又一范例,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理论的注入和实践的发展,将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比如“两种制度在一国共存”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其发展趋势如何?社会主义国家在两种制度共存的新形势下,如何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无产阶级怎样在两种意识形态的共处中坚持政治标准和党性原则?大陆人民如何在同特别行政区人民的交往中防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采取何种措施才能抑制国际敌对势力利用特别行政区为跳板对大陆推行“西化”、“分化”的图谋?怎样引导特别行政区向更文明、更健康的方向发展?特别行政区作为中国资本主义社会的“博物馆”,有无发掘、利用其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必要与可能?怎样处理大陆和特别行政区人民之间的骨肉亲情与阶级立场、共处与有别的关系?等等。这一系列新问题,都为思想政治教育充实了新内容,提出了新任务,拓宽了新领域。

2.升华了爱国主义的主旋律

爱国主义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是中华民族的旗帜和灵魂。“一国两制”构想为这面旗帜增添了光彩,使灵魂得到升华。在中国五千年历史上,实现领土完整,达到民族团聚,历来被视为大业。看到新中国成立几十年,祖国尚未统一,邓小平深感责任重大,决心完成这项使命。邓小平说:“解决这个问题,海峡两岸的人都会认为是一件大好事,为我们国家、民族的统一作出了贡献。”〔2 〕邓小平认为,能否收回香港事关国家主权、民族尊严和威信,是事关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如何向历史和人民交代的大事。因此,邓小平向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承诺:“如果中国在一九九七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八年后还不能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满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人民就没有理由信任我们,任何中国政府都应该下野,自动退出政治舞台,没有别的选择。”〔3〕邓小平凭借爱国主义赋予他的大智大勇, 探索出以“一国两制”方式统一祖国的正确道路,把炎黄子孙的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把爱国主义情感升华到新的高度。炎黄子孙都为“一国两制”的英明决策所鼓舞,为迎接港、澳的顺利回归而奔忙,为祖国的繁荣与稳定而献计献策,举国上下合奏起爱国主义的新乐章。

3.营造了改善与创新的氛围

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总是为党的基本路线服务的。因此,它必须随着党在不同时期的基本路线、形势与任务适当地调整内容,改善教育方法,开辟教育途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一国两制”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能够在新的历史时期再立新功的东风,为我们营造了改善与创新的氛围。可以说,在“一国两制”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更重了,要求的标准更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以一种新的姿态、新的精神面貌和高超的应变能力,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一国两制”构想本身就是政治、思想、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它的实施会有更多的新思想、新理论的产生。历史早已证明,每次政治、思想、理论上的重要突破,都会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次改善和创新的机会,促使其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4.架设了面向世界的桥梁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4〕社会主义最终能够代替资本主义并且成为总趋势, 除了依靠本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科学文化技术,也必须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国家对外开放,经济贸易要与国际接轨,思想政治教育也要面向世界。香港作为远东地区的国际金融、贸易、航运的中心和世界经济的中枢,是资本主义世界的一个缩影,更是了解世界的桥梁。我们透视它、“解剖”它,就能够基本上窥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状况、动态和趋势。千姿百态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都可以在那里找到。从这种意义上讲,那里是我们借鉴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的“资料库”,也是我们向外输送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文明,为世界人民作贡献的转运站。“一国两制”条件下,恰好为两种社会制度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互补、扬长避短,提供了互利、双效的契机。内地可以从特别行政区吸收资本主义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尊重自我、惜时如金、求知敬业、自强自立、拼搏进取、重教爱国等精华部分:特别行政区亦能从内地学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艰苦朴素、团结友爱、敬老爱幼、艰苦奋斗、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等优良传统和作风,吸取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营养和受到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以改善人际关系,校正不良行为习惯。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推陈出新、面向世界极为重要。

二、“一国两制”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挑战

在一个国家中允许两种制度共存,必然引起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生活方式的共处与交流,思想政治教育将遇到很多前所未有的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又互相交织的新问题、新挑战。

1.两种制度在共存中有竞争

邓小平对“一国两制”作了精辟的概括:“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5〕即从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起, 除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处,还存在着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资本主义制度。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强调,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是两种阶级性质不同的制度,是对立的、不可调和的、你死我活的。现在将两种性质不同的社会制度置于一个国家中和平共处,就要有一个新的说法。两种社会制度在一个国家中共存,是否会出现摩擦和纷争?有无对比与竞争?对比中是否存在选择?竞争中能否分出胜负?等等这些问题,邓小平都给予了令人信服的回答。关于两种制度在共处中是否会出现摩擦和纷争,邓小平说:“有些事情,比如一九九七年后香港有人骂中国共产党,骂中国,我们还是允许他骂,但是如果变成行动,要把香港变成一个在‘民主’的幌子下反对大陆的基地,怎么办?那就非干预不行。干预首先是香港行政机构要干预,并不一定要大陆的驻军出动。只有发生动乱、大动乱,驻军才会出动。但是总得干预嘛!”〔6〕关于两种制度的对比与竞争, 邓小平认为不同经济的社会制度之间的互相合作、交流、竞争,能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当然,这要求社会主义制度要有竞争意识,抓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否则,社会主义就不能战胜资本主义,人民有可能不投我们的“票”。关于两种制度在竞争中的胜负,邓小平认为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7〕两种社会制度竞争的最终结果, 一定是社会主义取得胜利,这不是谁吃掉谁,是不以人们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不是离开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有责任提高人们对“一国两制”的认识,阐明两种制度在和平共处与竞争中的必然趋势。在“一国两制”条件下“社会主义必须要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8〕确保社会主义制度少一些曲折, 在同资本主义制度共处和竞争中显示出“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

2.两种意识形态在共处中有渗透

“一国两制”的确立,预示着我国两种对立的意识形态,同样受到法律和政策的双重保护,两者有平等地共处与交流的权利与义务。但这改变不了两者根本对立的阶级属性,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标准,是树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它已成为大陆的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意识形态的主导方向;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标准,则是树立资本主义的理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为港、澳、台人民所接受。两种社会制度,可以通过法律固定在一定的区域之内,而两种意识形态却不能截然分开,它会随着两种社会制度里的人民的频繁接触与交流而潜移默化、互相渗透。值得注意的是,港、澳、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与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有区别的:它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同在一国之内,有地位平等的合法性;持有两种意识形态的人,“本是同根生”,有血缘的亲合性;一个国家中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可能对大陆近些年出现的消极、落后、腐朽的意识形态起某种掩饰作用,会增加识别、抵制错误意识形态的艰巨性;两种意识形态的长期共存,决定了两者互相渗透的长期性。事实上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处与竞争,大量地表现为意识形态领域思想和理论的竞争,归根到底表现为争人夺魂的竞争。可见,“一国两制”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要确保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在国内占主导地位,是需要认真对待的。

3.两种生活方式在共处中有影响

生活方式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消费观的外化,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外在表现,它往往带有较强的民族性、阶级性和时代性。社会制度决定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社会制度也有反作用。生活方式的变革可以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它能促使革命成功,也可以葬送革命的胜利成果。“一国两制”条件下,两种生活方式在共处中碰撞与影响是必然的、快捷的。大陆社会主义生活方式基本上是文明健康、积极向上和乐观进取的,同时也伴有相对封闭、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等特点。港、澳、台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活方式的最大特征,莫过于将一切都商品化,拼命赚钱,尽情享乐。这种生活方式既秉承了中华民族爱国、互助、善良、友爱的传统美德,也吸纳了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聚赌、泛黄、吸毒等顽疾,形成了新旧习俗共融、中西混合、自成特色的生活方式。两种生活方式的影响是相互的,但影响的力度是不同的。特别行政区的生活方式是中西嫁接且有丰厚的物质基础,这对大陆某些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人及追新猎奇的青年人,有较强的吸引力;近年来大陆某些地区毒患、色情、赌风、黑社会的沉渣泛起,都程度不同地与港、澳、台有关。香港回归之后,这种并不稳固的“地下”联系,可能借助某种合法形式进行更紧密的勾结,甚至会形成呼应之势,不可不防;生活方式不能实行宏观调控,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软着陆”不易设防;港、澳、台的生活方式介乎于中西方之间,更能诱使某些向往灯红酒绿的人去效仿;西方资产阶级一定会借港、澳回归之机,向大陆输入西方的生活方式,作为推行“西化”、“分化”的突破口。生活方式本身并不具有政治色彩,可它却对政治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两种生活方式的共处与影响,实质上是两种意识形态和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

三、“一国两制”条件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国两制”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势显示: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共存,挑战和机遇同在。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未雨绸缪,研究对策,这是争取主动的先决条件。

1.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针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在“一国两制”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也是统一全党、全国人民思想,教育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最好的教材和抵制各种反动、错误思想最好的武器。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针,这就要求系统地学习邓小平关于新时期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理解其深刻内涵,掌握立场、原则、观点和方法,端正方向,以提高理论素养。要研究这一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指导地位和重大作用,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科学态度和创造精神,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快速应变的能力。灵活运用这一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划、目标、措施,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身教重于言教、育人先育己的施教原则,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水平。

2.构筑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

做好“一国两制”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找出能够反映生活在两种制度下的公民共同的意愿和目标的联接点,构筑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什么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呢?可以从邓小平的论述中找到答案。邓小平说:“我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大前提,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爱祖国,爱香港,在今后十三年和十三年以后保持香港的繁荣和稳定。大家共同努力,这个目标肯定可以实现。”〔9 〕“中国的统一是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不是哪个党哪个派,而是整个民族的愿望。”〔10〕所以,爱祖国、爱香港、爱宝岛台湾,保持祖国繁荣和稳定是全民族最神圣、最崇高的共同理想,最伟大、最具凝聚力的大目标。

3.强化调控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调整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政治方向、思想道德、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涵盖了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所有重大问题。只有把思想政治教育抓出成效,才能保证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才能推动和引导精神文明健康、顺利地发展。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改善、健全和理顺调控机制,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精、渠道畅、方式好、制约强、监督有力。内容精,是指教育内容要精选,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主要内容,给受教育者以最好的精神食粮;渠道畅,是指从中央到地方,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完备,教育者素质高,教育网络齐全、联系密切,教育信息传递畅通无阻;方式好,是指内地与特别行政区都要适应“一国两制”的新形势、新要求,创造出适合本地区特色的、能为本地人民所接受且有实效的新方式;制约强,是指要利用外在的规范和约束力达到教育目的。经验证明,教育不是万能的,思想政治教育历来以“软件”而著称,它对自律较强的人有效,对缺乏自律或自律不强的人无效或收效甚微。新时期要改变只“软”不“硬”的现状,就要建立起自律与他律、软件与硬件相结合、一齐上的机制。既要尊重受教育者的自觉性和不违背原则的选择性;又要制定行为规范,更要制定具有强制力的法律,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方的行为都纳入法制轨道,实行教育、管理、制裁相统一的“软硬兼施”的新机制;监督有力,是指建立监督体系,使之一旦有“闯红灯”的行为发生,就能反馈到监督体系,以便及时教育、快速处理。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难免,唯有以下原则都要遵守: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经济繁荣;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有利于追求真理、匡扶正义;有利于对外树立中华民族的整体形象。

4.培养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不仅反映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思维方式、人们的自我教育、精神文明程度,而且将直接影响社会的思想、意识及风气。因此,它被列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之一。在“一国两制”条件下,更增加了培养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必要性。面对大陆和特别行政区两种生活方式存在差异、又不可能统一要求的现状,应以“破除陈规陋习和封建迷信,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11〕为基本原则。要发挥思想、舆论的引导作用,提高人们识别和选择正确生活方式的能力,建立与物质文明相适应的生活、消费结构,提高业余文化生活的格调和档次,摒弃一切消极、低下、颓废、庸俗、腐朽的生活习惯。在此基础上,大陆应努力克服封建、迷信、守旧、封闭等陋习,特别行政区则应摒弃色情、嗜赌、毒患等顽疾。两种制度下的公民,都应努力培养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决不能允许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在内地泛滥。

5.树立党政干部的公仆形象

执政党、政府、特别行政区官员的形象,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晴雨表。个别领导干部素质较差,已对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不良影响,甚至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榜样”;特别行政区地处联接内地与世界各国的前沿,系抵御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的战略要塞。强化党政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形象,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既然“建设物质文明关键在党,建设精神文明关键也在党”,〔12〕那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还在党。领导思想政治教育的人首先要接受教育,作出表率,再教育别人才有实效。因此,必须要搞好党的组织建设,改变只进不出的现象,逐步实行“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动态格局;加强党的思想政治理论建设,将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战略任务常抓不懈;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恢复和发扬优良传统,以改善党的领导,保持党组织的纯洁性,增强党的战斗力。干部队伍建设应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清正廉洁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动力,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目标整顿干部队伍,清除腐败分子,吸收新生力量,为干部的公仆形象正名,为精神文明建设加劲,为思想政治教育增光。

在“一国两制”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积极竞争、开拓进取,确保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更大的胜利。

注释:

〔1〕《列宁全集》第30卷,第164页。

〔2〕〔3〕〔4〕〔5〕〔6〕〔7〕〔8〕〔9〕〔10〕《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0、12—13、373、58、221、382、10、72、219页。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1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

标签:;  ;  ;  ;  ;  ;  ;  ;  ;  ;  

论“一国两制”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