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客体的活动_能动性论文

论客体的活动_能动性论文

论客体能动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客体论文,能动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客体也有自身的能动性。本文从分析与“能动”处于同等程度上的“主动”、“自动”、“主导和决定”等相关概念进行相关性分析,并从主体受动性与客体能动性、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能动性、自觉能动性和未觉能动性着手进行对应性分析,证明客体能动性的存在。本文还对物质世界中的不同层次的客体分别作了分析和考察,以凸现客体能动性的存在。本文还考释了客体能动性的各种表现形式:主体化、反主体化、作用与反作用及局部性存在,表征其客观性。

一、问题的由来

人们往往把主体性的唯物主义基础简单地理解为主体发挥作用所需要的条件,应该说这有一定的道理。然而,在笔者看来,更深刻的唯物主义基础在于主体能动性源于何处。如果弄不清这个问题,就只能在主体自身兜圈子,把主体性的最终根据归于主体意识。如果止于这一步,必将与唯心主义殊途同归。为此,笔者认为必须承认主体能动性来源于客体能动性,也就是说应当给予客体能动性以合理的理论地位。当然,客体能动性有别于主体能动性,有其自身的质。它不是主体能动性的泛化,即不是有意识的能动性,而是基于内部矛盾而有规律的自己运动性。

习惯上,人们往往把能动性和受动性严格分别地赋予主体性和客体性,并已为很多人所深信不疑。这种单向度的界定不利于完整地科学地把握主体性和客体性。实际上,主体性和客体性作为一对矛盾,都包含着对方特性的因素于自身,这一点从矛盾的一般属性的角度看是顺理成章的。另外,在当前关于主体和客体的研究中,从认识论角度讲,主体和客体共生,互相决定,已成共识。从这个共识看,把能动性武断地仅仅判给主体也是不科学的。所以,理论的发展必然导出客体能动性的客观存在,这一点已在不同程度上为理论界所觉察,有的同志已经明确提出了类似的看法。

客体能动性对当今的众多研究者而言也许是个陌生的东西,但是,在哲学史上却是频频光顾于哲学大师的笔端的。黑格尔曾经说过:自然界对象是强有力的,它们进行种种的反抗。为了征服它们,人在它们中间加进另外一些自然界的对象,这样,人就使自然界反对自然界本身,并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发明工具。作为一个辩证法大师他以唯心主义的形式曲折地颠倒式地向人们证明了自然界具有能动性。如果说,在唯心主义者那里客体能动性思想被作茧自缚而晦涩难懂的话,那么在旧唯物主义那里,这一点则是明白无疑和直接了当的。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狄德罗说:“我们就是赋有感受性和记忆的乐器。我们的感官就是键盘,我们周围的自然界弹它。”(见北京大学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十八世纪法国哲学》第369页,商务印书馆1979 年版)费尔巴哈也说过:自我的受动状态是客体的能动方面,正因为客体是能动的,我们的自我才是受动的。旧唯物主义者有严重的局限性,其缺陷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所指出的那样,“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着重号为笔者所加——笔者注)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马克思恩格选集》第1卷第54页)可见, 马克思所批判的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主要在于其片面性,即只是着眼于客体作用于主体,忽视了人的能动性。但是并没有否定旧唯物主义者所讲的客体能动性。恩格斯指出:“自然主义的历史观……是片面的,它认为只是自然界作用于人,只是自然条件到处决定人的历史发展,它忘记了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29页)可见,恩格斯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也在于旧唯物主义忽视人的主体性作用。而对旧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界作用于人并到处决定人的发展这种客体自身的能动性,除了指出它没有设置主体性前提而导致片面性之外,并没有否定问题本身。这就意味着这一方面是旧唯物主义中的唯物主义基本内核,不应否定。许多人喜欢引用马克思这句话来否认客体能动性:“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78页)其实,从这段话中所能得到的结论只能是:意识的能动性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比动物的能动性高明;而不是人有能动性,动物没有能动性。如果一定要用“有”和“没有”作结论的话,也只能是这样:人有意识的能动性,动物没有意识的能动性,只有未觉的、朦胧的和模糊的能动性。

二、从能动性的概念分析看客体能动性

“能动”是哲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不深究它的底蕴,企图廓清客体能动性这团迷雾,那是颇为困难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再回到能动性的概念分析上来。

1.概念的相关性分析

能动与主动、自动、主导、决定是同等程度的概念,这一点基本上是无疑的了。只要深入考察梳理后者,就可以弄清能动的含义,能动性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所谓主动,包含与被动相对应的两层含义,一是不待外力推动而行动;二是能够造成有利的局面,使事情按照自己的意图进行。后者是属人的,前者是人和物共有的。所谓自动,就是本身主动,可以指人的行为,也可以指部分凭借以及完全不凭借人力的物的运动,如水从高处自动流往低处,机器人可通过模糊控制处理随机事件,这表明“自动”完全可以在物上使用,没有理由排斥物作它的主词的资格。如果从主导和决定两个含义上考察,情况更加明朗。在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势均力敌的情况是相对的,不平衡和力量悬殊是绝对的。在自然界、社会和思维中,作为复杂的矛盾综合体,其中必有一种矛盾起决定的主导的作用;在每一对矛盾中,一般有一方居于主导决定地位,那么物的能动性就是可以肯定的。物作为客体其能动性自不待言。

2.概念的对应性分析

对应概念是对立统一事物的观念的形态。对关于主体的对应概念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发掘客体能动性。

其一,主体的受动性就是客体能动性的表现。实践具有能动性,也具有受动性。正是由于实践的受动性,主体才带有受动性。主体的受动性是由主体所受到的各方面因素的制约造成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客体。也正是由于客体有能动性才使主体带上受动性。这种能动性是客观存在着的,因为事物都有自己运动的能力。这一点早在唯心主义者黑格尔那里就已经以颠倒的形式提出来了,列宁肯定了它。事物运动从根本上讲是内因起作用,就整个世界总体而言无外因,整个宇宙就是自动。既然是自己运动,就有能动性。

其二,有主观能动性,也有客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这个概念本身就限定了它只是能动性中的一种,而不是能动性的全部,如果能动性只有主观能动性这一重含义,就用不着对能动性加以“主观”的限定,这是很清楚的。因此,肯定还有与之相对应的另外的能动性,即客观能动性。这种客观能动性一方面是主观能动性的具体表现即主体能动性,另一方面则是客体能动性。

其三,有自觉的能动性,也有未觉的能动性。主体能动性只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和自觉的能动性。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说:“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以上着重号都是笔者所加——笔者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477页)其中的“人类特殊的能动性”应当正确地理解为,人类的能动性只是大千世界万事万物各类各层能动性中的一个特殊类型。这种能动性与人以外的物的能动性的共同本质才构成为一般的普遍的能动性。因为有特殊必有相应的普遍,有此一特殊也必有彼一特殊。有人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毛泽东在战争年代很忙,没有充裕时间去推敲“特殊”这类字眼,毛泽东的意思就是能动性为人所独有。这个观点乍看似乎有一定的道理,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我们知道,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写于1938年5月,而《矛盾论》写于1937年8月。早在《矛盾论》中,毛泽东就把特殊和普遍的关系作为矛盾问题的精髓作了全面、系统而详尽的阐述,特殊这一概念在那时就已经获得了相当明确的含义,是相对于普遍而言的一个概念。那么,在《矛盾论》发表的多半年时间之后,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用“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个概念,其所指已不言自明。所以,决不可把它理解为只有人才有能动性,人以外的其他物都没有能动性。在毛泽东看来人与动物的区别不在于有无能动性,而在于能动性的高低。人的能动性的高明之处只在于人的能动性是自觉的能动性,而动物的能动性是未觉的能动性。

三、客体能动性的类型

1.客体能动性类型的静态分析

物质世界中的事物按由低到高的顺序可以排列为:无生命物质→有生命物质(低等生物→植物→动物→人)。这些都可以作为客体看待,其中作为客体的人是最高类型。为了便于叙述,我们不妨采取由显到隐的方向逐次分析各类客体的能动性,即从作为客体的人开始,到无生命物质告终。

人作为客体其能动性是比较鲜明的。许多人以为尽管人有能动性,但在作为客体的人身上没有能动性,其能动性完全为其对象主体所占有。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首先,就认识中的角色转换而论,如果我们就是研究主体的,那么这个主体在我们的研究视野中是以客体的身份出现的,它原来的主体能动性也被带入了这个“客体”之中,决不会因为名称上的改变而消除自身的能动性。其次,我们还可以通过分析毛泽东的一个命题来阐述这一点。毛泽东讲过:“在战略上我们要藐视一切敌人,在战术上我们要重视一切敌人。”(《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499页)之所以可以而且必须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是因为人民作为主体有自觉能动性,在战略上可以“以一当十”,把敌人看成纸老虎。另一方面,在实际战斗中又必须“以十当一”,把敌人当成真老虎打。因为客体有能动性,如果说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因而作为人的客体具有能动性是得其主体那一半之利的话,那么,我们还可以从其它事物来发掘这个问题。

动物有无能动性呢?如前所述,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已经蕴含了对这个问题的肯定回答。为了进一步弄清问题,我们可以稍稍展开一下。习惯上,人们把动物的一切活动称之为本能活动,而否定其能动性,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本能和能动对立起来。应当承认,本能确实排斥了一种能动性,但它所排斥的不是一般的能动性,而是能动性的最高形态主体能动性。而能动本身除了主体能动性这种最高级的形式之外还有众多合乎“主动”的形式。如果简单地因为本能不具有主体能动的特性就否定其一定层次上的能动性,未免有形而上学之嫌。费尔巴哈不是就犯过类似的错误吗?费尔巴哈作为一个旧唯物主义者在自然观上坚守了唯物主义阵地。但是,他为了同当时走上歧路而又打着唯物主义招牌的一种唯物主义叛逆——庸俗唯物主义划清界限,竟然宣布自己向后退时是唯物主义者,向前进时则与唯物主义分道扬镳了。他把对庸俗唯物主义的否定变成了对唯物主义本身的批判。总之,本能本身就是一种能动性,是一种低级能动性,也是人之前物质世界能动性发展的最高类型。这后一结论可以从动物之下的生物及非生物来说明。植物自动调节自身以适应环境,也应当看作是低于动物能动性的又一种能动性。非生命物质不具有能动性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但是仔细分析,这个结论也经不起推敲。列宁曾经指出:“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应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列宁全集》第18卷第90页)也就是说,一切非生命物质虽没有生命物质的能动性,更没有主体的能动性,但是,它有反应特性,有对外界作用的反作用,如空气中水腐蚀铁,铁以生锈作回应。把这种回应与动物乃至人的能动性等同起来是荒唐的,但是否定其作为低级能动性、潜在能动性的存在也是不对的。这一点如果在能动性发展链条中考察就一目了然了。

2.客体能动性的动态分析

主体能动性与人的意识密切相关。人的意识是什么?物质的反映和人脑的机能都是对的,但也只是从静态角度下的唯物主义定义,更根本的问题是意识是怎样成长起来的。唯物主义认为有下列链条:无机物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的意识。这个链条中的相邻环节既有飞跃,也有连续性。以最后两环为例,人的意识的形成为主体能动性的产生奠定了主观基础,但是人的意识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它经历了由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漫长过渡,相应地有猿→类人猿→猿人→正式的人。在漫长的过渡期中,必然有动物的感觉心理和形成之中的人的意识的交融和较量,动物特性与形成中的人的特性也在不断交融和较量,出现混合能动性长期存在的局面。在这个以量变为主的过渡中,两种能动性很难清晰划界。只是在人猿揖别之后,人的能动性才独立出来,与前者有了质的区别。人的能动性确实高于动物的能动性,然而从历史演化的时间顺序上看,动物的能动性在先,人的能动性在后。依次类推,植物的能动性在动物的能动性之前,非生物的能动性在生物的能动性之前。因此,对物的能动性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是不行的。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物的主动性能否叫能动性。我们知道人脱离动物界之后,其能动性随着意识的形成来了一个大的跃迁,它由反应特性经由动物本能演化而来。那么,前些阶段上的与人的能动性相应的特性叫什么呢?退一步说,如果只有最后一个阶段叫“能动性”,那也必然要有一个能概括这之前各个阶段上诸如此类特性的一个普遍范畴。既然人的能动性已经叫做主体能动性,也就意味着这个普遍范畴就定位于“能动性”之上,那么人之前的物的特性(人产生后这些物依然保持其特性)就可以合乎逻辑地叫做客体能动性。

四、客体能动性的表现形态

客体能动性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些表现形式一方面显出其作用,另一方面也标志着自身的存在。

1.客体主体化。主体作用于客体的目的是为了使客体内部有利于主体的因素被同化为主体的本质力量。但是,必须注意,这种同化决不是主体通过实践改变客体的能动性,实际上,主体不可能消除客体能动性,只能合理地导引客体能动性向利于主体的方向发展。如果客体本身不会发生对主体的正负刺激作用,那么主体化就谈不上,实践也无意义,客体也不会有价值。所以客体主体化是客体能动性的普遍的基本的表现。

2.客体反主体化。主体总是希望最大限度地获取客体的价值,但是客体的价值不是主体可以随心所欲地获得的。主体在通过实践实行客体主体化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另一方面必须照顾到客体的“脾性”,否则必将自找苦吃,这也就是客体反主体化。如今,人作用于环境,当环境恶化到一定程度,人深受其害,这便是客体反主体化也是客体能动性的突出表现。

3.作用与反作用。按习惯,人们从宏观上把能动性赋予作用者(主要是人),把受动性描述为客体的特征,这有一定道理,但也有严重的局限性。作用与反作用的区分只有初始意义和静态意义,作用者与被作用者只能在两种状态下确定:一是双方发生作用的开端,二是截取双方作用与反作用过程中的某个瞬间作静态考察,除此之外,作用者与反作用者是难以区分的。现实事物都是在普遍联系之网中存在,其中每个事物都是无穷链条中的一环,如……热燃烧 爆炸……作用着的双方是互为作用和互为反作用,那么,作用者与反作用者就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以其双方的确定性为依据所进行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划分也就失去了根基。其实,反作用者天然具有能动性,为什么呢?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是一种典型的反作用,因为它是起源于外界客观环境的决定作用。因此,客体无论处于作用者地位还是反作用者地位,都表现出客体自身的能动性。

4.局部性存在。客体自身也是以系统方式存在的,其中也有复杂的结构。相对主体而言的总体上的受动性并不能说明其内部都是受动的,其内部因素、环节和方面等肯定有一定层次上的主动的一面。

标签:;  ;  

论客体的活动_能动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