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治疗的复发探讨论文_韦永红

(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四川内江 641000)

【摘要】目的:探讨良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的复发率。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月—2016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BPPV患者80例进行手法复位治疗,治疗1周后复查,随访1年,分析其复发率。结果:老年及病程长的BPPV患者复发率高(P<0.05);伴有偏头痛、脑卒中病史的BPPV患者容易复发(P<0.05)。结论:BPPV的复发率与发病年龄、病程及病因密切相关。临床应当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以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复发率。

【关键词】良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复发

【中图分类号】R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3-0005-02

Recurrence of benign positional vertigo treated by manual reduction Wei Yonghong.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Neijiang City,Sichuan Neijiang 641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currence rate of benign positional vertigo.Methods 80 patients with BPPV who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August 2016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or manual reduction treatment.After one week of treatment,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one year,and the recurrence rate was analyzed.Results The recurrence rate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BPPV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BPPV patients with long course of disease(P<0.05),and that of BPPV patients with migraine and stroke history was easy to recur(P<0.05).Conclusion The recurrence rate of BPPV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age,course and etiology of BPPV.Clinical practice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patients for targeted treatmen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linical effect and reduce the recurrence rate.

【Key words】Benign positional vertigo;Manual reduction;Recurrence

良性位置性眩晕,英文简称BPPV,临床中主要指在特定头位改变的情况下而产生的阵发性短暂眩晕,该病症属于一种常见前庭末梢器官病变性疾病,其中眩晕患者占有较高的比例,在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该病症的眩晕症状主要在起床、躺下以及翻身的过程中出现,通过持续休息后症状可消失[1]。该病症可通过服用药物进行治疗,虽然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治疗效果仍不理想。为此,本文就将2016年2月—2018年3月作为研究时间段,在该时间段中从我院选取100例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分别采用手法复位进行治疗,探究分析了导致良性位置性眩晕的原因。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6年2月—2018年3月作为研究时间段,于该时间段中从我院选取100例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有男性患者70例,女性患者30例,患者年龄介于25岁到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0.2±4.8)岁,该病症主要可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其中继发性主要指突发性耳聋者、后循环缺血者、前庭神经炎者以及梅尼埃病,病理类型主要可分为水半规管和后半规管型。纳入标准:患者均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耳鸣、反复眩晕、有摇晃感、记忆减退或恶心呕吐等症状;排除标准,排除耳蜗损害、神经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药物过敏或存在其他疾病。而根据患者的复发情况可将其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其中未复发组有80例,复发组有20例,本文研究均得到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准许,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的Epley手法复位进行治疗,首先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取坐位,同时头向患侧倾斜45°左右,其次促使患者快速躺下,并在此过程中进行头部30°的旋转,并经过中度头伸位,将头逐渐转向健侧45度,患者躯干保持不动。最后,促使患者体位为侧卧位,促使患者头部向下状转动45°左右,并在此后恢复坐位,并促使患者头向前倾斜30度。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在完成上述的每一个步骤后均应该保持5min,同时应该避免低头以及剧烈的运动,持续时间为1周以上,对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复发原因进行分析[3]。

1.3 评价指标

眩晕症状评分。接受治疗后患者的眩晕症状消失为0分;接受治疗后患者的眩晕症状改善为1分;接受治疗后患者的眩晕症状改善且稳定为2分;接受治疗后患者的眩晕症状加重为3分。

治疗效果。眩晕症状完全消失以及位置性眼震完全消失为显效;眩晕症状明显减轻以及位置性眼震明显减轻为有效;眩晕症状未消失、位置性眼震未消失为显效,甚至患者存在病情加重的情况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出现的对比数据,采用“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进行分析,版本为SPSS20.0。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当P<0.05,说明对比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x-±s”,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n(%)]”。

2.结果

2.1 探究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

采取手法复位进行治疗后,相较于治疗前,无效的患者有13例,有效的患者有43例,显效的患者有44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7%,治疗前后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探究分析患者治疗后的复发原因

采取手法复位进行1周的治疗后发现,相较于病程较短、年龄较小的患者,在病程较长、年龄较大的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复发率较高,其中病程较短、年龄较小患者的复发率分别为10%、15%,病程较长、年龄较大的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复发率为40%、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5.6549、6.2349);采取手法复位进行1周的治疗后发现,相较于伴有偏头痛、脑卒中病史的患者,在不伴有偏头痛、脑卒中病史的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复发率较低,其中伴有偏头痛、脑卒中病史患者的复发率分别为45%、50%,在不伴有偏头痛、脑卒中病史患者的复发率分别为20%、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2.3649/5.6494)

2.3 手法复位后BPPV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

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良性位置性眩晕的病程以及复位次数超过10次是导致手法复位后出现良性位置性眩晕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详情见表。

3.讨论

良性位置性眩晕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被Hallpike和Dix提出,诱发特性头位和特征性眼震是该病症的主要临床特征,而上述特征仍然是目前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的主要依据。其中,位置性眩晕又被称之为壶腹嵴顶耳石症,40岁到60岁成人中较为常见,女性居多。可能是产生重力刺激敏感的诱因,由一定的头位所诱发的,持续短于30秒的剧烈眩晕[4]。导致该病症的原因主要可分为以下4个方面,即:(1)椭圆囊自发性退变,耳石自囊斑上脱落,沉积在后壶腹嵴上;(2)炎症或外伤亦可诱发此症,例如在病毒性迷路炎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过程中,白细胞、吞噬细胞或内皮屑质进入内淋巴液中;脑外伤或镫骨手术,血液进入内淋巴液中,都可形成有形颗粒,而沉积在壶腹嵴顶;(3)前庭前动脉和上前庭神经支分布的椭圆囊和上半规管及外半规管变性,而球囊和后半规管均正常,故认为高血压、心脏病和椎基动脉供血不足,可引起前庭前动脉栓塞,而致耳石膜变性、脱落,沉积在壶腹嵴上;(4)γ球蛋白血症,球蛋白沉积在壶腹嵴上,或酗酒者酒精使壶腹嵴变薄,均可产生本征。重度耳聋儿童戴用高强度(120到130dB)助听器时,约有半数发生位置性眩晕。该病症的临床症状主要可分周身情况良好,只在某种体位或头位时发生眩晕、恶心以及呕吐等,如变换体位到另侧,可迅速好转,重复某种体位后症状又出现[5]。一般潜伏期2到3s,持续时间很少超过1min,很少有恶心、呕吐以及出冷汗现象,更少发生倾倒。眩晕发作中无耳鸣、耳聋现象,已有的耳蜗症状亦不加重。病情多在数周或数月内行缓解,个别人也可待续到数年。病期中不头痛,亦无其他中枢神经体征。

目前,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最为有效的治疗措施为手法复位治疗,而在采用该治疗措施时则应该根据不同的病症类型采取不同的手法复位方法。具体而言,在后半规管型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的治疗过程中应该采用Epley复位法进行治疗,水平半规管型良心阵发性位置眩晕的治疗过程中应该采用Barbecue复位法进行治疗。在对年龄较大且需要长时间接受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的患者进行治疗时,手法复位的操作手手法动作应该做到轻柔,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同时保证动作快速。而在展开变位试验的过程中进行良性发性位置性眩晕疾病分型和区别诊断时,则可以将变位试验所引起的眼震性质作为参考依据。具体而言,双侧变位试验均有可能导致眼震的情况发生,所以这也就要求准确判断一侧症状或采用更大的眼震幅度或更长的时间,当一侧眼震幅度大于另一侧眼震幅度时则说明眼震较重的一侧存在眼震或眩晕。通常情况下,该实验均需要展开2次,所以也就要求在开展手法治疗或变位试验的过程中应该和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进行积极主动的沟通,以保证患者处于空腹状态,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检测以及复位治疗。而从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后,采取手法复位进行1周的治疗后发现,相较于病程较短、年龄较小的患者,在病程较长、年龄较大的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复发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取手法复位进行1周的治疗后发现,相较于伴有偏头痛、脑卒中病史的患者,在不伴有偏头痛、脑卒中病史的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复发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良性位置性眩晕的病程以及复位次数超过10次是导致手法复位后出现良性位置性眩晕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

综上所述,将手法复位治疗应用到良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过程中,不仅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而且缓解了患者的临床症状,通过进一步深入的的研究发现,病程以及复位次数超过10次是导致手法复位后出现良性位置性眩晕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王林.手法复位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180例疗效观察[J].中国农村卫生,2017(24):64.

[2]曾海平,冯小山.手法复位治疗特发和继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J].黑龙江医药,2017,30(06):1389-1391.

[3]林海谅.手法复位治疗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病程的影响[J].福建医药杂志,2017,39(06):99-101.

[4]杨科敏,王卓彪,孙佳凡.药物治疗与耳石手法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118例疗效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17,46(20):2482-2483.

[5]王春艳,牛新霞.手法复位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106例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62):147.

论文作者:韦永红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8月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2

标签:;  ;  ;  ;  ;  ;  ;  ;  

良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治疗的复发探讨论文_韦永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