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现状和艺术课程改革的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艺术论文,中小学论文,课程改革论文,思路论文,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特别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向前推进,近年来我国中小学艺术教育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主要包括:随着美育被正式写进教育方针,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得到显著加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初步建立起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管理、咨询、教研机构,改变了过去一直无专门机构和专人管理艺术教育的自发状态;制定了一系列指导中小学艺术教育教学工作的法规和文件,改变了艺术教育无法可依的涣散局面;中小学艺术课程开课率稳步上升,改变了艺术教育长期存在着大面积空白的状况;涌现出一大批中小学优秀艺术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初见成效;引进了多种国外著名艺术教学法,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艺术活动,有效地推动了整个学校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此外,艺术课程教材建设、教学器材配备以及艺术教育科研等方面也取得了许多成果。这些成绩的取得,为我国艺术教育事业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艺术教育所取得的上述成绩更多的还是体现在形式和外在的方面。目前我国中小学艺术教育依然存在着诸多内在的问题,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艺术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向前发展,特别是导致艺术教育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难以发挥艺术教育所特有的作用。
笔者认为,目前我国中小学艺术课程本身存在的最为严重和突出的问题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片面理解艺术课程的价值和目标,导致艺术教育的非艺术化倾向。
艺术教育是学校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重要途径。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美育在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问题,以及美育与其他方面特别是与德育的关系问题一直都未得到很好的解决,这就必然导致人们对艺术课程的价值和目标的理解产生严重偏差。具体表现为:只关注艺术课程的外在价值,特别是辅德价值,而忽视艺术课程的内在和本质的价值——审美价值;只习惯于把艺术课程看作是学校教育的一种点缀或“饭后的甜食”,而漠视艺术教育在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等诸多方面的独特作用;只习惯于把其他课程的教育目标简单地移植为艺术课程的目标,而忽视艺术教育自身的审美育人目标;只注重艺术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而忽视学生在艺术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艺术兴趣爱好的培养。上述认识上的种种误区,必然导致艺术教育教学实践中艺术课程审美性、艺术性的严重丧失。
第二,严重违背基础艺术教育的规律,导致艺术教育的专业化倾向。
不顾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中小学生审美特点,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以及教学形式和方法等方面,均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专业化倾向。总体上讲,现行中小学音乐、美术教学大纲和据此编写的多种版本的音乐、美术教材,无论在内容、体例上,还是在要求上,受专业艺术院校的相关影响比较深:内容和要求追求全面、系统、高难度,既超出中小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接受能力,也超出中小学生在艺术方面发展的需要;在体例安排上,各类艺术知识往往成条块分割状态,学生接触到的大多是一些孤立的知识点而不是真正的、完整的艺术。同时,教材编排过分强调自身严密的逻辑体系和时序安排,封闭、单一、死板,没有给教师和学生留下创造的余地,与艺术学科本身的创造性严重相悖。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教师承袭专业教育培养专业人才的种种做法,只顾自己成为艺术教学活动的绝对主宰,致使学生无法成为艺术实践活动的主人: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主动参与;重知识技能的训练,轻对艺术的表现与鉴赏;重被动模仿,轻能动创造;重教学的结果,轻教学的愉悦过程。这种以教师讲授和知识技能训练为主的传统单调的、具有专业化倾向的教学模式,不可能为中小学生提供足够的主动参与艺术活动的机会,不可能有效地培养中小学生的艺术兴趣爱好,不可能使中小学生真正获得审美愉悦体验和成功的满足,也就不可能实现艺术课程的自身价值和目标。
除了以上问题外,尚未建立健全科学的中小学艺术教育评价制度,学校艺术教育与社会、家庭艺术教育脱节,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分离,学习国外艺术教育理论不能与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等问题也较为严重地存在。上述种种问题若不能得到根本解决,必将严重影响我国艺术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而要解决好这些问题,首先必须明确面向21世纪的我国艺术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
二
中小学艺术课程究竟应该怎样改革才能适应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呢?我们想,全面、科学地认识学校艺术教育的作用和价值,适应21世纪人类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和特点,遵循艺术教育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实事求是地为中小学艺术课程目标定位,这是我们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
艺术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艺术以其特有的方式在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没有艺术的社会和民族是不可想象的,没有艺术的教育和没有艺术的人生同样是不可想象的。
艺术课程的价值概括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社会进步。在人类社会的日常生活中,艺术无处不在。它以其特有的魅力美化着生活环境,丰富着生活经验,具有和谐群体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同步发展、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社会性功能。特别是21世纪,随着商品文化审美价值的提升,艺术将作为一种强大的社会经济力量和新兴产业而直接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第二,有利于民族振兴。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文化宝藏,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是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艺术既是民族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又是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的主要载体,它不仅标志着一个民族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而且还能唤起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同时,艺术能有效促进各民族间的相互交流,是让世界了解本民族的窗口。
第三,有利于教育发展。理性与感性(理智与情感)的协调发展,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涵之一。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加强对学生情感的培养,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两方面得到均衡协调发展。艺术教育主要是一种感性和情感教育,它对于学校教育摈弃“应试教育”模式、真正实施素质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艺术教育能愉悦学生身心、激发、培养学生的多种感知和思维方式,它所产生的迁移作用能为学校其他学科课程的教学创造有利条件。
第四,有利于个体成长。艺术教育能使人具有宽阔平和的胸襟、乐观向上的精神,以及相互交流的需求,能有效塑造个体的健全人格,树立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意识。艺术教育能激发个体的创造冲动,开发智力和创造潜能,发展想象力和自我表现力,有效地培养个体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艺术教育是使人心情舒畅、轻松愉快的最佳途径,它不仅能使个体的生活丰富多彩,而且其影响将伴随个体的整个人生,使生活更加美好。
中小学艺术教育首先是一种艺术的教育,同时又是一种普通中小学的教育,而不是职业教育和专业艺术院校的教育。正是从这一点出发,中小学艺术教育具有如下两个质的规定性:
首先,艺术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审美教育,而且只有当艺术教育真正遵循着艺术与艺术教育自身的规律来实施时,艺术教育才能成为审美教育。这就是说,中小学艺术教育必须突出艺术的或审美的特点,它是审美化、艺术化的教育,而不是一种科学知识的或思想道德的非艺术的教育。
其次,中小学艺术教育不是面向少数尖子的专业艺术院校的教育,也不是一种职业培训教育,而是基础教育的艺术教育。这就意味着,中小学艺术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
根据中小学艺术教育的上述两个规定性,在确立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基本任务和目标时,应该既要突出艺术学科的特点,又要突出中小学基础教育的特点。为此,我们认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基本任务和目标是:通过提供给学生感受、表现、创造艺术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艺术实践活动之中,并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学习最基本的艺术文化知识,以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和爱好;使学生获得艺术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愉;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奠定其终生享受艺术、学习艺术、发展艺术能力的坚实基础。与此同时,通过艺术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及合作意识,陶冶情操,发展创造力,并为其他方面的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中小学艺术教育要实现上述任务和目标,就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对象的主体性。艺术教育要真正面向全体学生,要为每个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平等的机会,包括弱智、残疾儿童在内的所有学生都有接受艺术教育的权利。艺术教育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生存和发展权利,承认和维护学生在艺术方面的个性差异,为学生在艺术方面的学习和自由发展创造宽松的时空环境。艺术教育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在艺术学习方面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肯定学生在艺术鉴赏和表现方面的才能,真正把学习艺术的幸福和成功的欢愉带给每一个学生。艺术教育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教学内容、方法、评价等都必须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本。
第二,内容的基础性。传统意义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将不再是中小学艺术教育基础性的全部或主要内涵。使学生热爱艺术,对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奠定在艺术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包括享受艺术、学习艺术、发展自身艺术能力的坚实基础,这是艺术教育基础性的要义所在。这就要求中小学艺术教学内容必须以有利于学生享受艺术、学习艺术、参与艺术实践活动、获得审美愉悦体验为主要取舍标准,按照中小学生艺术能力发展规律建立艺术知识技能体系。那些影响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丧失艺术学习自信心的、具有较高难度且中小学生又无须掌握的艺术知识技能,不应成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
第三,过程的实践性。艺术课程在中小学教育中是活动性、实践性最强的课程之一,因此,中小学艺术教学不应该理性化、学术化,而应该在一定程度上使艺术生活化,让学生在参与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中,有趣地、令人开心地掌握基本的艺术文化知识和技能,获得审美愉悦体验,增强进一步学习艺术的兴趣和信心,即在一定程度上做到让学生“从做中学”、“从乐中学”。
第四,教材的创新性。目前各种版本的艺术教材严格说来还没有真正突破专业艺术教育教材体系的框架,要想改变这一状况,教材编写必须创新。要把现行的以艺术知识体系和专业艺术教材为依据的教材编写策略真正转变为以学生主体为依据的教材编写策略。教材编写者应该树立如下几种意识:其一,主体意识。在观念上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教材主要是供中小学生使用的。其二,审美意识。无论是教材的体例还是内容,必须突出审美教育的特点。同时,要使课本本身就成为一件艺术品,具有审美价值。其三,开放意识。要充分汲取世界各国的优秀艺术文化精华,并虚心借鉴国外在艺术教材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其四,民族意识。要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文化,教材本身要具有中国特色,不盲目照搬国外的。其五,现代意识。在编写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在内容选择上及时接纳和传播最新艺术创作精品。
第五,手段的科学性。要科学地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使之切合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要,并能很好地突出艺术学科的特点。要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在优化艺术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借助现代高新技术努力探索并尝试新的艺术教学形式和方法。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丰富艺术教材形式,不断充实声像教材、多媒体教材和多种媒体组合教材,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学习艺术。此外,要注意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第六,系统的开放性。学校艺术教育要把社会艺术教育环境和家庭艺术教育主动纳入自己的视野,使三者形成合力,把艺术教育与学生的日常艺术生活有机联系在一起。在内容的选择、要求的确立、教材的编排等方面,不过分追求系统、全面和整齐划一,要为教学留有足够的接口和创造余地。要加强艺术课程与学校其他学科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使之密切配合,相互渗透,共同发展。要改变传统的教师单向讲授和定时间、定地点的分科教学的封闭式教学模式,采用学生探究、交互式学习和多种艺术形式交叉融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要虚心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的艺术教育理论和实践成果,加强艺术教育的国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