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义务教育论文,课程标准论文,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程标准的修订始于对课程改革实验的调研,包括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的对实验区骨干教师和教研员的广泛调查;由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组从报刊有关文章中收集的意见和从中小学直接获取的更加具体的意见。
充分的调研为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调研情况显示,语文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方向是正确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实验情况比较平稳健康,效果总体良好。同时,在调研中发现,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中也还存在一些欠缺和困难,课程标准有必要做适当的修改和调整。
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十年改革的成效
(一)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发生了变化
经过十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实验,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已经为广大语文教师所熟悉和认同,并且逐渐融入一线语文教师日常工作的话语系统,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明显变化。同时,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正在逐渐发生改变。那种“满堂灌”的讲解少了,注重学生的感受与体验、强调诵读领悟的多了;以教参中的解释作为唯一正确解释的少了,尊重学生的理解,强调通过阅读讨论、分享交流生成对文本的合理解释的多了。注重积累,培养语感,鼓励学生自由、有创意的表达成为许多语文教师的实际教学行为。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初步的转变。
(二)教材改革体现时代性
语文新课程实验教材的编写,遵照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教材编写的建议,体现了新时期教材编写的新理念。教材注重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理解和尊重多样化;力求切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教材内容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过程方法、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重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和弹性,为教师和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
(三)教师课程意识增强
语文教师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语文课程的活力都在逐渐增强。扩展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推进语文综合性学习,在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成为许多教师课程开发的重点。随着各实验区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推进,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语文课程基础性及其与生活的联系体现得更为明显,语文课程也明显增添了一分活力。
(四)评价理念与方式得到改进
新课程考试改革对教学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的语文试卷在测试材料的选择上,更加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生活。从测试的内容上看,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为基本价值追求。关注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注重对学生语文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查;重视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把握和对问题的多角度理解,侧重考查学生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实的体验,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重视学生有创意的表达等。评分方式也有所革新。所有这些变化,对语文课程改革都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五)教师专业发展得到更多重现
随着新课程培训和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得到了更大的重视。十年来,国家和地方各级组织的教师新课程培训逐渐制度化、系统化,校本教研制度也在实验区和实验学校初步建立,学习、实验、探索、反思、改进成为教师教育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基于语文课程改革实验的行动研究在各地普遍开展。在这十年间,许多一线教师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成长,大批的研究型语文教师逐渐涌现。语文课程改革实验给语文教师提供了比以往更多的专业发展空间。
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
修订工作一方面依据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立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努力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坚持改革创新”的目标;另一方面依据对调查中收集到的意见的研究分析。这方面的意见,内容十分广泛,比较集中的主要有:关于语文课程性质定位和基本特点的问题;关于语文课程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目标的问题;关于语文课程具体内容适切性的问题;关于课程实施建议的可操作性问题;关于语文知识教学和能力训练的问题;关于识字写字教育的问题;关于课程标准体例和语言表述的问题。
(一)修订稿坚持实验稿中的基本思路
1.坚持语文课程对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价值追求,坚持“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系统。
2.坚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即全面提高全体学生语文素养,在语文教育中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良好发展。
3.坚持在语文课程的实施中正确把握本学科的特点——人文性特点、实践性特点、本国通用语言文字教学的特点、汉语言文字特点以及课程的综合性特点,积极探索语文教育的规律。
4.坚持推进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积极吸收当代教育的新理念,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中提高人文修养和创新能力。
5.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素养—养成”的课程基本模式。以“语文素养”作为新课程的核心概念,更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更加丰富了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促进学生在语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思想观念等方面和谐的发展。这一理念,是和党中央关于在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各个方面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相符的。
6.坚持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认真吸取以往的成功经验,在学习语文的各种环节中,把读书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注重积累、感悟和实践,注重整合各种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7.坚持不懈地探索语文课程的创新发展,使语文课程保持“开放”的态势,避免固步自封,能根据需要不断更新与发展,始终适应时代的变化。
(二)修订稿对实验稿的充实和增删调整
在本次修订中,我们对实验稿进行了一些充实和增删。具体如下: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
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世界各国都对母语教育课程是否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课程标准当然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最根本的指导思想。而且语文课程是一门属于人文学科范畴的基础课程,承担的是祖国语言文化传承的功能,更应该着力贯彻《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把“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作为课程的灵魂。语文课程是一门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际的实践性课程,同时也承担着育人的宗旨,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渗透的方式,融入到课程实施的方方面面。因此,本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强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导向,并努力把它有机地渗透到课程目标、内容以及课程实施的各个方面,与学科教学尽可能水乳交融,紧密结合。
2.进一步突出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根据当今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继续坚持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的改革,对课程目标与内容、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再做适当的调整,在本课程里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自然,关注自己的成长,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着重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进一步突出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
长久以来,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都没有直截了当地回答“语文课程是什么”的问题。近些年,许多语文教师和研究工作者强烈要求语文课程标准能作出明确的回答。这些意见是正确的。这一次的修订,关于“课程性质”的表述,做了如下修改: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强调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须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突出“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语文课程的内容十分丰富,语文教学可以因教师风格的差异而异彩纷呈,但是教学目标和内容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教学的种种举措和行为也都应该指向这个核心。
4.根据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语文的特点,进一步增强课程目标的适切性和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
广大语文教师对于课程标准,最突出的意见和建议是在一些具体的内容上,他们希望设定的课程目标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课程目标”、“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增强可操作性。
修订工作组深入研究在课程改革实验中了解到的问题,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语文的特点,经过系统的梳理之后,着重考虑对相关内容的目标和要求进行适当的调整。有的部分原先设定的目标难度过高,需要适当降低;有的地方需要补充说明,要强调改变繁琐的教学过程和过于理性、抽象的要求;有的地方要修改对“目标”、“建议”的表述,力求使各学段目标的梯度和层次及有关表述更加清晰;在“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中,还有必要进一步强调关于语文学习的关键性要求,补充相应的措施和说明。例如,强调“读书”在语文学习和思想文化修养中的关键作用,要求高度重视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对于推荐阅读书目和诵读篇目也需要做一定的调整和补充。针对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偏差,如阅读教学中“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明确要求改正和防止。在一系列的修改之后,课程标准比原来更好地体现了课程目标和内容以及课程实施的要求。
5.针对语文教学和社会语言文字运用中的突出问题,采取一些新的措施,增大改革力度
汉字教育是本次修订工作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在这方面,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错别字情况严重;书写质量普遍偏低;有的地区小学低年级学生写字学习负担过重。前两个方面的问题,既存在于中小学生之中,也存在于成人之中。
要转变汉字教育的理念,不能简单地把识字写字的学习当作阅读、写作的附庸。学习写字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规范意识、书写技能和习惯、性格养成的过程,是体会和认识民族文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理解,提高审美感受力。
此次课程标准修订,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措施:
(1)从第一到第四学段始终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强调书写的规范和质量。(《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主要在第一学段“课程目标”中提出这样的要求,其他学段不再提出。)
(2)适当降低第一、二学段识字写字量的要求。如,第一学段,识字量由1600~1800改为1600左右,写字量由800~1000改为800左右。
(3)针对识字写字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在教学建议中进一步强调“多认少写”的教学原则,希望下工夫扭转多年来形成的每学一字必须达到“四会”要求的教学观念和做法。
(4)在国家语委和有关专家组的支持下,推出《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过去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普遍的做法是对具有不同教学难度的字,在不同教学阶段,采用同样的方法平均使劲,往往每学一字一概要求学生抄写十遍二十遍以上。实际上,不同的字学习难度不尽相同,不同的学习阶段识字写字的难度也不相同。《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的作用就是,让学生在初级阶段熟练掌握300个“基本字”。选出的这些高频字里面包含汉字的各种笔画类型和基本间架结构类型,学生多花一些工夫认识、体会并且练好这些字以后,学习其他的字可以少花时间和力气,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统计,2500个左右的汉字可以覆盖95%以上的现代阅读材料,学生在语文学习的早期先学习这一部分字,有利于较早地顺利开展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中的表一,就是要求在初级阶段的教学中尽可能先安排学习这些字。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3500个常用汉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表一和表二共列出3500个常用字,将这一学习要求的内容具体化,这一字表可以给教科书编写和识字写字教学的评估提供参考。
此次修订工作中还根据字表的设计,补充了关于识字写字教学的建议。“字表”和“建议”将推动识字写字教学更加科学有序的实施,引导教师合理安排学生在各个阶段的识字写字学习量,可以更加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
(三)关于部分内容放弃修改的说明
1.关于“语文知识序列”
有人建议课程标准拟出一个语文知识序列,以便于教师讲授。
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有关的语文知识内容已包含在课程目标里。根据本学科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没有像其他一些学科的课程标准,分“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两个部分,而是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要求结合在一起。
针对这方面的意见,修订工作组组织了力量进行专题研究,试图对有关语文知识及相关建议尽可能“细化、系列化”,将课程标准各学段目标中所涉及的语文知识整理出来,把原来的附录《语法修辞知识要点》扩充为《语文知识要点》,增加了关于汉字、拼音、阅读、写作、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后来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一些教师指出,过分细化和系列化,有可能使课程标准显得繁琐,并对教师造成束缚。而且,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必须要求学生在阅读、表达的实践上下工夫,避免围绕知识条文、概念定义耗费精力。
2.关于“内容标准”
有一些教师参考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增加“内容标准”这一系列。修订工作组对此也做了专题研究。
有的学科,有本科目完整的知识系统,是真正意义上的“学科”,“内容标准”这一设置比较适合于具有此类特征的课程标准。语文课程具有与这些学科不同的特点,这一设置对语文课程标准不合适。
英语、俄语、日语这三门外语学科的课程标准,在实验稿中原本也有“内容标准”,在十年改革的实验中发现,这一设置不切合本学科的特点。现在修订后的课程标准,采用跟语文课程标准同样的办法,将“目标”和“内容”融在一起,不单设“内容标准”这一部分。
3.关于“训练”
有人要求在语文课程中强化“训练”。其实,语文新课程并不排斥训练。“训练”在过去一个时期是语文课程的核心概念,它们现在虽然同样存在于语文新课程中,但是被包含在新的“语文素养—养成”的模型中,所以“训练”一词不再像以前那样频繁出现。语文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实施策略,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接受。这一次课程标准修订,又在教学实施方面补充了更多的提示和说明,“训练”的举措包含在内。我们相信原来感到不习惯的教师,将来在观念上和做法上能够逐步真正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在十年实践的基础上完成了修订,目标和内容比实验稿更加明确、清晰和充实,将使积极投入改革的教师更加充满信心,明确前进的方向。
在这新的起始点上,还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是在快速变化的时代催促之下投身于大规模改革的,各方面的准备都还不够充分。在课程改革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少问题,既有老问题,也有新问题。在今后语文课程的实施中,也必然会滋生出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困难。
一次重大改革,遭遇种种复杂问题,自然不可避免。经济、社会的改革是这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是如此。但是,我们没有理由退缩,退缩只会带来更大的风险和代价。世界发展、社会进步的潮流,不容许我们等一切条件都成熟之后再实行改革。我们只能毫不犹豫地投入改革的洪流,边实践,边建设,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在重大转型的路口,首先是观念决定成败,对前进方向的选择决定成败。然而,在通过对有关事业和发展大势的研判,确定改革的理念之后,实施过程的各个细节,就可能上升为决定成败的重要因素。
我们必须正视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深入研究,积极寻找解决的对策,使课程改革能够更加健康、平稳、顺利地向前发展。我们不能指望在短时间内把语文课程的所有问题都解决好,但是,希望通过探索和改革,能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道路上大大前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