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边际消费倾向的下降_边际消费倾向论文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边际论文,倾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边际消费倾向在凯恩斯经济学中的地位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三大理论支柱之一,它将消费与收入结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经济逻辑的引证,形成了凯恩斯式的经济理论和思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的影响是宽泛而且深刻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是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最主要的原因。众所周知,有效需求不足是凯恩斯据以推翻萨伊定律的有力武器,是“凯恩斯革命”的发起点,也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区别于古典经济学的最根本的地方。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有效需求不足即消费需求不足或(和)投资需求不足。引起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有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投资效率递减和流动性偏好等三大因素。实际上,通过对这三大因素内在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是其中最为关键的部分。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意味着消费的增长必然赶不上收入的增长,因此首先会直接引起消费需求的不足。而投资需求也并不是外生决定的,这一点可能连凯恩斯本人也没能清楚地认识到。

2.边际消费倾向不但成为许多凯恩斯经济学模型中的重要变量(如乘数—加速数模型),同时也为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的现实性提供了理论依据。与边际消费倾向直接相关的乘数表明了需求增加与经济总量增长之间的一种定量的而不仅是一种模糊的定性关系,使宏观经济政策的操作性得到了大大的增强。这样,政府就可以准确地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手段对经济生活进行调节,进而保证经济总量的增长水平,保持充分就业的状态。所以,正是边际消费倾向概念为“国家干预”政策找到了切实的生存空间。

3.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的根本目的在于盈利而不是满足社会消费需求,盈利而不是社会需要成为扩大再生产的动力源泉,这就为生产与消费的脱节打下了社会基础。在收入分配失衡的情况下(遗憾的是,这种情况时常发生),由于边际消费倾向的递减,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就不可避免地被激化了,而无论是市场自我调节还是凯恩斯主义者所提倡的“政府干预”,都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这是附在资本主义经济身上的永远无法消除的“咒语”。

二、对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质疑的置疑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提出来后,尤其是被凯恩斯引入其分析体系后,引起了广大经济学者的高度重视,由于其在经济理论中的基础地位,每一个经济学家在其研究中都必须对这一假设作出表态。近几十年来,不断有经济学家对这一假设提出异议,这种质疑主要始于一些经济统计分析的结果,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库兹涅茨的消费研究。库兹涅茨对美国的各种经济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表明:1869—1959年,美国国民资本总形成在国民总产值中的比重一直稳定在18 —20 %左右(1929—1938年除外)(注: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另根据1929—1941年的逐年资料进行回归拟合,美国的消费函数为:c=47.6+0.73YD,而根据1948—1985 年的资料,拟合出的消费函数为:c=13.3+0.90YD (注:梁小民:《高级宏观经济学教程》(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库兹涅茨由此得出以下结论:(1)平均消费倾向在长期内是稳定的;(2)战后的平均消费倾向比战前有所提高。

另外,弗里德曼等人基于预算的研究(1947年),提供了和库兹涅茨的观点相一致的分析,认为决定消费的是人们的相对收入而非绝对收入。而马格利特·瑞德更是提出了创造性的论断:支配消费的更多的是正常或长期收入而不是本期收入。(注:汪翔:《理性预期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大凡反对凯恩斯经济学说的经济学家,大多数从其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假设入手,而他们最有力的武器就是作为凯恩斯经济学体系的理论基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假设与上述统计分析不符。对于这种指责,即使是正统的凯恩斯主义者,也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然而本人认为,这种质疑是很值得商榷的。首先,从纵向统计资料看,美国的情况只是一种特例,在同一时期,除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少数国家不具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外,丹麦、挪威、瑞典、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的国民资本总形成在国民总产值中的比重都大大提高了,分别从10%左右提高到20—30%,另外,随着“政府消费的大幅度上升”,(注: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很难让人相信消费倾向仍保持一定的稳定。从横向比较看,正如库兹涅茨在分析不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所解释的,“由于不发达国家人均收入很低,大部分产出用于居民消费”,(注: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这也从另一角度反映了消费与收入的一种递减关系。所以,对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假设来说,来自统计数据的指责并不是普遍成立的。

其次,更为重要的是,上述指责明显曲解了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真正含义。所谓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与收入的一种增幅递减关系,它反映出消费相对于收入的一种非线性行为特征,其数学表达为:

(其中

为消费对收入的一阶偏导数,

为消费对收入的二阶偏导数)。非线性关系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核心,而影响消费倾向还有许多其它因素,如生产结构、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人们对未来的预期等等(正因为考虑到影响消费的其它因素,我们在描述消费函数时使用的是偏导数的概念)。

凯恩斯在使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这一假设时就明确指出,由于其他变量无法保持不变,这一假设只能是一种无法用统计资料证实的“先验式的”基本心理规律。不同年份的相关经济变量以及社会消费心理都大不相同,如果直接用各年份的消费倾向数据进行比较,将很难得出什么有真正意义的结果。所以说,上述库兹涅茨等人的研究结果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实际上并没有太强的相关性,因此,对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这种指责在逻辑上也是不成立的。

三、边际消费倾向在中国的实证检验

通过统计上的考察,收入分配与消费倾向之间的关系可以比较准确地间接地验证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存在与否。因为,当我们构造收入分配与消费倾向这么一种统计关系时,就避开了国民收入这么一个包含不确定信息的变量的干扰(正如前面所说,相同的国民收入由于分配的不同,消费也会大不相同),尤其在统计数据量较少的情况下,这种干扰是致命的。其它的影响因素则作为一种随机扰动被排除在我们的分析之外。

根据以上思路,我们采集了一组国内数据(注:Gini系数来源于赵人伟、李实:“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及其原因”,《经济研究》,1997年9月,第21页。作者对其进行了加权合并。 平均消费倾向来源于《中国经济年鉴》1994年和1996年本,由于自1995年起国家不再发布国民收入中消费率和积累率的数据,带* 的数据为作者通过有关数据加工而成。),并按照收入分配集中的高低程度将其分成两组(见表1、表2)。

表1 低Gini系数年份的数据样本

年份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Gini系数0.20160.21680.220.22120.2156

消费倾向 63.5 65.468.5 71.7 71.2

年份 1983 1984 1985 1986

Gini系数0.22680.2384

0.24920.2684

消费倾向 70.3 68.5 65.0 65.3

表2 高Gini系数年份的数据样本

年份1987 1988

19891990 1991

Gini系数0.27360.28680.2860.2940.2936

消费倾向 65.9 65.5 65.667.2

68.0

年份1992 1993 19941995

Gini系数0.30120.310.3240.328

消费倾向 65.661.359.9*61.5*

1.首先检验这两组Gini系数数据是否属于不同的分布N(μ, σ),即这两组数据是否在统计意义上具有显著的区别。

记第一组Gini系数服从分布N(μ[,1],σ[,1]),第二组Gini 系数服从分布N(μ[,2], σ[,2])

选择原假设H[,0]:σ[,1]=σ[,2] 备择假设H[,1]:σ[,1]≠σ[,2]

通过计算得

构造统计量

,F[,0]服从F分布,令α=0.01,查分布表得

F[,2]=F[,0.005](8,8)=7.50

F[,1]=F[,0.995](8,8)=0.1333

因为F[,1]<F[,0]<F[,2],所以原假设H[,0]:σ[,1]=σ[,2]成立,即两样本的方差是相同的。

在方差相同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检验这两个样本的均值,

构造统计量

T[,0]服从T分布,令α=0.005,t[,α](16)=2.9208。

因为T[,0]>t[,α],所以拒绝接受原假设H[,0]:μ[,1]=μ[,2],可以认为这两组Gini系数服从不同的分布,即第二组基尼系数在统计上明显高于第一组。

2.检验第一组的消费倾向数据是否在统计上大于第二组数据。

记第一组消费倾向数据服从分布N(μ[,3],σ[,3]), 第二组消费倾向数据服从分布N(μ[,4],σ[,4])。

F[,0]=1.1064,令α=0.05,F[,2]=3.43,F[,1]=0.294。

因为F[,1]<F[,0]<F[,2], 所以可以认为两组消费倾向数据的方差相同。

T[,0]=2.4638,令α=0.025,t[,0.025]=2.1199。

由于T[,0]>t[,0.025],所以拒绝接受原假设μ[,3]=μ[,4],因此可以在统计上认为前一组消费倾向数据大于后一组消费倾向数据,置信度为97.5%以上。

对我国18年收入分配与消费倾向数据的上述统计分析表明,对于收入分配集中程度明显不同的年份,其消费倾向也有显著的区别,从统计意义上可以说,收入分配比较集中时,社会平均消费倾向也较低,平均消费倾向与基尼系数呈现出一种负相关关系,根据前面的推断,可以认为边际消费递减假设是成立的。

四、结语

通过前文的分析和实证检验,我们从一个方面间接地证明了边际消费倾向假说至少在近十几年来的中国是成立的,国内的一些有关研究也提供了一定的佐证,这将为我国的经济理论研究和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个较为可靠的理论依据。不足的是,我国的有关数据序列太短,使得我们的实证分析还很不完善。另外,我们也需要将这一关系延拓至其他国家和地区,使之成为一条普遍适用的规律,这有待于我们的继续研究。最后,本文得出的结论并不隐含着作者对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基本认同,因为凯恩斯的模型是高度简化的,由此引出的一系列理论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许多偏差。而作为解决经济现实问题的“发动机”的经济学研究,应不断地精细化,不断地逼近现实经济生活。

1998年9月

标签:;  ;  ;  

论边际消费倾向的下降_边际消费倾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