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斯大林模型怎么样?_斯大林论文

你觉得斯大林模型怎么样?_斯大林论文

怎样看待“斯大林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斯大林论文,怎样看待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56年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秘密报告以后,全世界包括苏联和东欧国家掀起了一股以批判“斯大林主义”为旗号的反共反社会主义浪潮。当时,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挺身而出,全面地、科学地评价了斯大林的一生,回击了这股逆流,捍卫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在那个时候,我们党就预见到,斯大林问题估计在本世纪内还会有争论。事实果然如此。

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和东欧国家政局发生急剧变化。这些国家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动乱都是从否定和攻击“斯大林模式”开始的。社会上的反对派同共产党内的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者沆瀣一气,都提出要“彻底抛弃斯大林模式”。尤其在谈到苏联东欧国家演变的原因时,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议论:苏联演变,证明了“斯大林模式的破产”,进而认为苏联演变是一种“社会进步现象”。这样,对“斯大林模式”的争论,已不仅关系到对苏联几十年社会主义实践历史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未来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因而很有必要对此作出认真的科学的分析。

在讨论“斯大林模式”问题之前,首先要搞清楚“斯大林模式”这一概念的内涵,否则就无法进行讨论。读一下有关“斯大林模式”的文章,可以看到,有的是就发展战略而言的,即指斯大林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制订的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的方针;有的是就制度而言的,即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人民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及其具体的政治经济体制。我们也就从这两个含义上来分析“斯大林模式”。

从发展战略来看“斯大林模式”,我们必须指出,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环境中,斯大林提出这样的发展战略有其历史的必要性,因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正确的。

回想一下当时苏联面临的形势吧!一方面,国际形势十分险恶。苏维埃政权刚一建立,帝国主义就策动了14国武装干涉,妄图把年轻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尽管苏联挫败了这一图谋,为恢复国民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赢得了时间,但这个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仍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之中,帝国主义始终把消灭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的根本的战略任务,因而形势依然极为严峻。尤其是1933年希特勒上台以后,法西斯势力日益猖獗,其进攻矛头显然是指向苏联的。对于这种形势,斯大林曾明确指出:“我们不能知道帝国主义者究竟会在哪一天进攻苏联,打断我国的建设。他们随时都可以利用我国技术上经济上的弱点来进攻我们,这一点却是不容置疑的。所以,党不得不鞭策国家前进,以免错过时机,而能尽量利用喘息时机,赶快在苏联建立工业化的基础,即苏联富强的基础。党不可能等待和应付,它应当实行最高速度的政策。”(《列宁主义问题》,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54页)

另一方面,苏联从沙俄继承下来的经济遗产十分落后。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面临的迫切任务是,迅速地为社会主义奠定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改造和技术改造。这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必要前提。斯大林认为:“苏维埃政权不能长久地建立在落后的工业的基础上,只有不仅不逊于而且过一个时候能够超过资本主义各国工业的现代大工业才能成为苏维埃政权的真正的和可靠的基础。”(同上第446页)为了消除资本主义在苏联恢复的危险(斯大林把它称之为“一切可能有的危险中最现实的危险”),同时也为了使苏联人民从根本上摆脱贫困(斯大林谈到“如果认为社会主义能够在贫困的基础上建成……这是对社会主义的讽刺”),斯大林强调苏联必须集中力量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应当说,这样的战略思想是正确的。

实行这种发展战略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在1928-1940年的12年间,苏联工业以每年增长21%的速度发展,迅速建立起相当完整的工业体系,为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也为后来苏联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纵向说,与沙俄时代相比,苏联的经济取得了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无法比拟的发展,根本改变了国家的面貌,从横向说,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工业总产值的绝对值超过了英、法、德诸国,从原来的欧洲第四位、世界第五位一跃而为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只要不怀偏见,就应当承认斯大林实行以迅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战略,是完全必要的。而且后来的事实也表明,实行这一战略是成功的。无庸讳言,在实现这一发展战略的过程中,苏联也犯过错误,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把农民挖得很苦”,影响了农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到轻工业生产和消费品供应。这是需要汲取的历史教训。毛泽东同志正是总结了这一教训,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农轻重的关系问题。但是,总起来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绩是主要的,问题是第二位的,决不能由于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而否定这一战略的必要性和成绩。至于说战后随着国际形势的缓和,国内经济的发展,应该及时调整这种发展战略,那是后人的事,也决不能由此而认为当初提出这一战略就是错误的。必须把历史上的事情放到当时的条件和环境中来考察,而不能从现在的、已经变化了的条件出发进行评价,这是历史主义的基本要求。违背这一原则是得不出科学的结论的。

我们再从制度的角度来评价“斯大林模式”。谈到制度,我们应该区分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反映一种社会经济形态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的基本制度,这是第一位的、决定性的;二是这些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的具体实现形式,即具体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这是第二位的,从属性的。邓小平同志谈到我国的改革时,就是把这两个层次的问题区分开来论述的。他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0页)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改变经济体制,因为只有改革才能适合生产力的性质,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在从制度的角度来评价“斯大林模式”时,也应该运用这种方法——把它所包含的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区分开来进行分析。

对于“斯大林模式”中有关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内容,必须充分肯定。苏联70年的社会主义实践表明,它坚持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建立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苏维埃政权,对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实行广泛的民主,而对资产阶级和一切敌对势力实行专政,并依靠无产阶级专政来保卫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这两种形式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之在国民经济中占统治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实行按劳分配原则,从而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在意识形态领域,坚持无产阶级世界观——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所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体现,符合生产力社会性质的客观要求,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决不能否定。我们党在1956年发表的《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一文中,曾经把这些内容概括为苏联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并指出这些经验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是“每个国家的革命和建设的过程”的“共同方面”。

对于“斯大林模式”中有关具体的政治经济制度、运行机制的内容,情况要复杂得多,需要作具体分析。其中有的是正确的,有的则是错误的;有的在苏联的具体国情下是正确的,搬到别的国家去则是错误的。更多的情况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是正确的,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必须进行改革。我们举经济体制为例。大家知道,苏联从20年代末以来一直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国家用行政办法自上而下有计划地管理国民经济的体制。如前所述,这种体制有它的历史由来,而且曾经起过历史的积极作用。但是,即使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种体制也确实存在着管得过多,统得过死,不利于发挥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使得经济缺乏活力的弊病。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结构的复杂化,这种体制的弊病越来越突出了。60年代以后,这种体制已日益不适应、甚至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势在必行。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一个重大失误就是在经济体制已经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时候,没有及时进行改革,或者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采取一些修修补补的改进措施,因而经济出现停滞现象,引起人民不满。苏联的教训表明,在客观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不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是没有出路的。

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失误和弊病是在具体的体制、运行机制这一层次上产生的,因而需要根本改革的是经济体制,即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而不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本身。决不能因为这一层次存在问题就基本否定、甚至全盘否定整个“斯大林模式”。

毛泽东同志对苏联经验的分析,是值得我们学习的。1956年出现的那股反共反社会主义浪潮,其基本手法(抓住具体体制中的弊病、具体工作中的错误来全盘否定斯大林以及“斯大林模式”)与近年来苏联演变过程中出现的思潮如出一辙。在“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形势下,毛泽东同志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分析了苏联的实践,理直气壮地捍卫苏联的基本经验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他在1956年的一次讲话中就说过:“任何一个民族,不可能不犯错误,何况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经历又那么长久,不发生错误是不可能的。苏联发生的错误,像斯大林的错误,它的位置是什么呢?是部分性质的,暂时性质的……是可以纠正的。苏联那个主流,那个主要方面,那个大多数,是正确的。”毛泽东同志第一个指出苏联模式的弊病,反对照搬,主张要结合中国实际,走自己的路;然而在全盘否定斯大林的浪潮面前,也正是毛泽东同志充分肯定了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这种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和方法,应该成为我们分析“斯大林模式”的指导思想。

必须指出,全盘否定现实社会主义的实践(这集中体现在“斯大林模式”中),不仅不符合历史事实,而且在实际斗争中会产生严重后果。在前几年苏联演变过程中有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就是苏联共产党自我否定、自我丑化,结果为自我垮台创造了条件。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搞垮了共产党自己。因为这样做搞乱了党员的思想,使得党员失去了理想和信念,瓦解了党的队伍,使得党组织丧失战斗力。试问,过去一切工作都错了,需要“根本改造”,予以“炸毁”,那么,这个党还值得捍卫吗?社会主义还值得坚持吗?否定自己历史的共产党,出路只有两个:一是根本改变党的性质,由无产阶级政党变为资产阶级政党,像东欧许多国家的共产党那样;一是解散党组织,像前苏联那样。这两个出路都是共产党的垮台。另一方面,为敌对势力夺取政权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他们正是利用共产党对自身历史的否定,要求把“共产党排挤出政治舞台”,甚至要求“审判共产党”,没收共产党的财产,宣布“共产党与法西斯组织一样”,应予取缔;也正是利用共产党自己对社会主义实践的否定,要求推翻社会主义制度,恢复资本主义制度。而共产党在敌对势力的这种进攻面前,由于自我否定而理不直,气不壮,只能拱手让出政权,任人宰割。苏联的悲剧表明,否定自己的社会主义实践,的确是会亡党亡国的。

我们在总结苏联演变的教训时,提出不能全盘否定“斯大林模式”,当然不是说要全盘肯定过去的工作。沉湎于成绩,看不到现实生活存在的矛盾,固步自封,不思改革,显然是错误的,同样会威胁到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前途。共产党人主张批评与自我批评,反对文过饰非。问题是要对党的历史、社会主义的实践作实事求是的、全面的、科学的分析。

标签:;  ;  ;  ;  ;  ;  ;  

你觉得斯大林模型怎么样?_斯大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