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资本为纽带 促进高校出版社体制机制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纽带论文,体制论文,资本论文,机制论文,出版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高校出版社体制改革的法律、法规适应问题
高校出版社隶属于文化产业,其体制改革应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框架下进行。国家把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改革分两类来进行:一类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以保证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一类是经营性文化企业的改革,以推动经济性文化产业的不断壮大。高校出版社长期以来都是“事业单位,企业管理”,根据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最新指示精神,属经营性文化企业改革的单位,经批准可以转制为企业,在由事业转制为企业单位的过渡时期,国家实行先试点再逐步推开的原则。
15家批准试点的新闻出版和文化企业单位结构
从已批准的15家试点新闻出版和文化企业单位的结构中,可以看出基本上是以出版和发行集团为主。因此,高校出版社中已具有集团化雏形、具备一定条件的也可争取批准先行转制。
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按因地制宜的工作方针,东部先行,中部跟上,西部逐步推进;先城市后农村,不搞一刀切,选择了一些省市作为综合性试点地区,承担整体性实验的重要任务。根据文化体制改革鼓励多种形式的探索和试验,从群众中获取改革的动力,从实践中找到改革的办法的精神,占全国出版社总数17%的高校出版社,仍有可能经批准争取作为非试点地区的单位个体,承担非整体性实验任务。
暂未经批准转制的高校出版社也可以先实行部门分类管理,将宣传编辑部门与经营服务性部门(主要指广告、印刷、发行、传输等)分开,宣传编辑部门必要时可吸收本系统资金;将经营部分转化为企业后,在保证国家控股的前提下,经批准可吸收国内社会资本,但投资方不能参与宣传编辑业务;对经营服务部分中的书报刊分销、广告经营等领域允许外资进入,促进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对出版物发行、印刷企业,有条件的可以通过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还可申请上市。
对经转制为企业的出版社,或从出版社分离出来的经营部分转化的文化企业,应实施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有境外资本进入的企业,我国《公司法》和《外商投资企业法》(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和外资企业法)都有效。在具体执行中,如果两法中只有一法涉及到的地方,按涉及到的法执行;从法律效力来看,特别法比一般法具有更大的法律效力,即《公司法》和《外商投资企业法》规定不同的地方适用《外商投资企业法》。出版业作为特殊行业,还应同时参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产品指导目录》中关于鼓励、限制和禁止行业的有关规定,并密切关注政府对资本许可进入的经营范围的调整变化,以及行业最新政策的变化。
二、明晰产权关系,健全文化管理体制
健全文化管理体制就是要加强和改善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实行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经营的体制。高校出版社改制后,在文化管理体制的建设方面,最大的体制性障碍就是难以理顺政府与企事业单位的关系。
出版社的国有资产由国家政府机构直接控制,由政府管理部门直接经营,同时兼有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职能,主要表现为政企不分。政府通过转变职能,实行政企、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改变政企不分的现状。2003年8月1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治理党政部门报刊散滥和利用职权发行,减轻基层和农民负担的通知》(中发办[2003]19号)精神,制定了《治理报刊摊派实施细则》,将更进一步解决政企不分问题。
随着出版社的改制、公司制改革的推进,企业作为独立的法人,政府不再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实施直接的行政干预,政企将彻底分开。但随之日渐浮出水面的是政资不分,政府既要承担资产所有权的职能,又要承担社会管理职能,集社会行政管理和资产管理于一身,通过资本来干预企业经营。政资不分已成为文化管理体制最主要体制弊端,也成为制约文化发展的难点,更是公司制改造必须解开的“结”。高校出版社长期以来作为学校的校办产业,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由学校的校产管理处来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一旦高校出版社改制为企业,学校的校产管理处是国家资产的代表,是国家与企业的中间环节,要明晰国家与企业的产权关系,即出资者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的关系,关键是要理顺学校的校产管理处与企业的产权关系问题,解决国有资产管理的体制问题。也就是说,学校的校产管理处应成立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在企业占有一定的股份,派出代表充任股东,通过股东大会行使对公司资产的受益、重大决策、选择经营者三大权利,并代表国家按股份享有剩余利润的分配权,使高校出版社通过自身的发展壮大来支持高等教育的发展,并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
对高校出版社的宣传编辑部门,不对外融资,确保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这些部门应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确保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性质不能变,党管媒体不能变,党管干部不能变,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能变。学校的校产管理处可以通过建立资产经营责任制,授权经营。
三、以资本为纽带,培育市场主体,健全微观运行机制
文化体制改革重在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运行机制的创新。如果说宏观管理体制是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的制度,那么微观运行机制则是制度的实施细则,是制度实施的程序、规则和运行方式。
高校出版社作为经营性文化产业改革单位,应创新体制、转化机制,面向市场,增加活力、壮大实力、提高竞争力,努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高校出版社应通过转制,实施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改革需要成本,在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和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更需要资金跟进,过去由于对社会资金和境外资本进入出版业的严格限制,可以说大多数高校出版社是靠自有资金来滚动发展的,长期以来制约了出版社的发展规模。随着管理体制的不断健全,资金将成为制约出版社发展壮大的瓶颈。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由于中国是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进入的,目前我国仍可以利用市场准入、国民待遇等方面的较少承诺将传媒业的开放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限制境外资本和国内社会资本的进入;但每年通过承诺减让表逐渐放开准入,如广告服务在中国加入WTO后,允许外国服务者限于以合资企业的形式在中国设立广告企业,外资不超过49%;加入2年后,将允许外资拥有多数股权,加入4年后允许设立外资独资公司。到2005年以后,中国传媒业的具体承诺表将会制定出来。资本的力量是巨大的,资本也是“唯利是图”的,出版业目前仍是高度垄断的行业,具有较高的行业利润,境外资本和国内社会资本都试图以各种方式进入出版业。出版社应抓住机遇,在政府许可的范围内,积极与对我友好的国外知名文化集团合作,以资本为纽带,以出版社转制为契机,通过公司制改造,培育市场主体。一方面,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市场和产业环节上传媒机构的不同性质,以及不同性质传媒机构的不同的融资政策,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产业的链条中实行不同的融资政策,使市场机制在产业循环中难以均衡地发挥作用,这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在实践中找到改革的办法,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完善我们的运行机制,为宏观管理体制的落实,为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不断壮大创造条件。
高校出版社在高校改革的进程中,已经较其他类型的出版社在深化内部改革、搞活机制等方面先行了一步,许多高校出版社的人员编制较早地从学校的事业编制中脱离出来,并早在1999年就进行了劳动人事、分配和社会保障三项制度的改革,这些都为高校出版社转制为企业奠定了基础。
高校出版社的体制机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应把出版社的改革纳入到学校的整体改革框架中去考虑,应把工作做细做实,并落实到位,为高校出版社的体制机制改革创造良好的运营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