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雅》研究综述
陈波先
(豫章师范学院 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西 南昌 330103)
摘 要: 明末清初方以智的《通雅》是一部重要的雅书著作,时贤对《通雅》做了大量而有成效的研究。然而,至今未有学者做全面的述评。文章拟就时贤关于《通雅》的论述进行系统整理及较为客观的评价,既总结现有的研究成果,又指出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方以智;通雅;述评
《通雅》是中国雅书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明末清初方以智(1611—1671)著。《通雅》全书共五十五卷。卷首有三卷:卷一是《音义杂论》;卷二是《读书类略提语》《杂书考究类略》《藏书删书类略》《小学大略》;卷三是《诗说》《文章薪火》。卷一、卷二研究语文,卷三专论诗学及文章。《通雅》正文五十二卷,专论训诂、音韵、文字之学。时贤对《通雅》做了丰富而卓有成效的研究。现有《通雅》的研究述评三篇,分别是关童的《〈通雅〉诂训述略》,张鲁光的《〈通雅〉小学研究述评》,李庆立、崔建利的《〈通雅〉训诂学价值述评》。对以上三位已有的评价不再重复,对他们评价不当之处,提出商榷;尽力反映出以上三位之后《通雅》的研究状况。
一、《通雅》的小学成就
纵观《通雅》的小学研究,多集中于音韵学、训诂学,文字学研究较薄弱,还没有专门研究《通雅》文字学的论文。
(一)《通雅》的音韵学成就
1.上古声纽。在上古声纽上,周远富认为方以智的上古音研究对钱大昕提出“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有影响。“古无轻唇音”方面,周远富罗列了《通雅》二十六条材料来说明方氏论述的“缝唇相溷”,但同时又指出“显然,这与钱大昕明确提出‘古无轻唇音’尚有差距”[1](P49)。这一评价是中肯的,因为方氏仅从材料出发,没有联系当时的方言,故未得出钱大昕的论断。“古无舌上音”方面,周远富罗列了《通雅》三十五条材料来论证方氏论述的舌头和舌上音的“音和”。周远富说:“同样,方氏亦未弄清古代究竟是舌头读舌上,还是舌上读舌头。”[1]这一评价也是准确的。方氏只是朦胧地认识到舌上和舌头的音和关系,没有进一步分析上古到底是读舌头还是舌上。这同样与方氏只从材料出发有关,而没有注意活的方言。周远富还论述了方氏对上古“喉牙音”的分析情况,这一点与前两点一样,方氏只是朦胧地察觉到与喉牙音有关系,但没有进一步分析论证。
武当山景区应挖掘区位、品牌故事、产品特色,捕捉自身的竞争优势,进而做好营销话题,突出互动,加强游客与景区的多方交流。有效利用自媒体平台的优势,及时参与旅游服务和产品的评价,通过人文交流吸引大批粉丝,提升品牌价值。
2.上古韵部。在上古韵上,李恕豪[2]、牛云龙[3]、蔡言胜[4]、周远富[5]等的论述集中于《通雅》对语音的分期、上古韵部的归纳上。《通雅》对语音的划分有五:上古音(周秦)、汉音、魏晋隋唐、宋元、明。以上各人都论述了方氏给语音史分期的合理性。的确,方以智通过对谐声同部、音转、异文、叶韵等手段,做了大量古韵归部的工作,因此方氏的语音分期基本上是正确的。在上古韵部的归纳上,方以智提出七类,即“中通、天人、亨阳、知来、无多、道咎、寒还”,但又不肯定,“古韵,或分为九,为十二”(卷五十《切韵声原》)。周远富对此有详细评述,他认为方氏之所以在古韵分部上超过吴棫而不及顾炎武,原因是“吴氏的‘通’乃至‘转’基本上是限于《广韵》的邻韵之间的,而方氏的韵部通合并不受所谓‘邻韵’的局限”,“方氏的古韵七部是不成熟的,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主要是方氏只知道‘合’,而不知道‘分’”,而顾氏能够离析《广韵》。周远富从历时对比的角度分析了方以智古韵分部的得失,可从。
另外,在上古声调上,各家观点相同,即上古有四声,可通转。
(二)《通雅》的训诂学成就
冒怀辛说:“对此,方以智的态度是实事求是的,他不但不盲目排斥西学,并且主张学习、研究从而吸收其合理的内容。”这话说得较中肯,从《通雅》卷十一《天文》的有关论述中可知。然后冒怀辛还说“科学的态度也必然与缜密的方法一致”,他列的那些方法,是否能称其为治学的方法,我们认为不妥,还应该是方氏个人治学的态度问题。“一、学术文化要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创造。二、在积累前人知识时,不盲目遵循古人成法。三、要通过学习、观察,掌握事物规律,得到正确理解。”我们把冒怀辛认为治学方法的这三点与前面提到的“他不但不盲目排斥西学,并且主张学习、研究从而吸收其合理的内容”相比,发现还是称其为方氏的治学态度为妥。
可是,有人幸福感还是不甚高,有的甚至比较低,原因不同,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所谓主观原因就是很少从自身找原因,而是过多地强调客观因素,尽管他已经从社会公共产品中获得了不少红利,却还是认为他人乃至整个社会对他的帮助和关怀很不够,这,大概也就是常言说的“人心不足蛇吞象”吧。(类似的人和事屡见不鲜,兹不赘述)须知,如果一门心思地把着眼点放在靠他人靠社会上,肯定是“靠”不出来自己所期望实现的人生目标的。幸运之神只会降临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者的头上,她怎会眷顾那些依赖心太强的人呢?从这个角度说,钱思进教授所言“主要靠自己”,实乃人生铁律。
正因为方氏有较合理的态度对待西方外来科学和古代灿烂文化,所以才获得如此高的评价。
2.系联绵。《通雅》对联绵词的研究,刘福根[8]、袁雪梅[9]均作了中肯的评价。刘福根说:“第一次对联绵字进行科学化研究的,是明朝的方以智。其《通雅·释诂》有《謰语》篇,所释355组语词中,有181组是‘双音节单音词’的联绵字。方以智抓住了联绵字的本质特点,突破字形,因声求义,以求正解。” 袁雪梅的评价是:“通过对方以智《通雅》‘謰语’及联绵词的研究,我们看到,方以智已经走在了段、王诸人之前,并且在他们的一些精当的论证中,还有许多与方以智的结论的相合之处。” 刘福根从方氏训释联绵词的方法评价,袁雪梅从方氏在联绵词的研究史评价,均可从。
如图1所示,法国旅游部门自上而下分别是法国政府、旅游联盟和地区旅游局,而旅游联盟又分成各大区旅游委员会、省级旅游委员会和旅游办公室。政府主要行使监督和赋予其他相关机构权利的职能,对各地的旅游行业发展提出引导性的策略性意见;而国家旅游联盟是非政府组织,负责协助政府和执行政策,其属下的旅游办公室遍布旅游景区,可免费为游客提供旅游咨询和观光游览向导,并提供地图和旅游景点宣传手册,供游客充分了解当地特色和旅游资源[12]。
基于以上文献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卡尔曼滤波的微弱信号跟踪方法,通过扩展卡尔曼滤波方法结合软件锁相环的方法滤除噪声干扰并对信号进行跟踪,旨在通过对感应式磁力仪算法的改进实现对高动态环境下微弱信号的提取。
(三)《通雅》的文字学成就
关于《通雅》的文字学研究,孙钦善[13]、蔡言胜[4]、刘娟[14]均有论述。孙钦善说:“在文字方面,主要成就有:“第一,依据《说文》,而又不局限于《说文》,上溯古文字以辨形体。……第二,考字不可限于字书,必须淹贯经史。” 同时孙钦善指出了《通雅》辨析《说文》错误时存在的错误。
蔡言胜分析了《通雅》订正《说文》文字的例子,他总结出方以智在订正《说文》文字时运用了金文等古文字的方法;此外,他还提到《通雅》考校经籍用字的问题。
关于《通雅》的版本,顾之川有论述。顾之川把《通雅》版本的流传情况清晰、详细地叙述了出来,从顾之川的论述可知《通雅》的版本大致(按时间先后)如下:揭暄手抄本——姚文燮刻本——四库本——光绪六年刻本。[10]
二、《通雅》的成书时间、版本及性质研究
(一)《通雅》的成书时间研究
关于《通雅》的成书时间,许福谦[15]、顾之川[16-17]、李葆嘉[18]都有探讨。许福谦最早探讨《通雅》的成书时间,他先反驳刘叶秋在《中国字典史略》的表述,即“《通雅》是方以智在万历己卯年(1579)以前完成的”。此时方以智尚未出生,明显有误。后根据姚文燮为《通雅》作的一篇序认为《通雅》是方以智在崇祯己卯年(1639)以前完成的。顾之川既不同意刘叶秋关于《通雅》成书时间的表述,也反对许福谦《通雅》在崇祯己卯年(1639)以前完成的说法。顾之川从《通雅》中找出了数十条方以智在明亡后流沛岭南时期所写的例子,据此认为《通雅》应是“‘通籍’前积累了大量资料,‘通籍’后开始编纂,后又经多年的加工修改,直到晚年才正式定稿的。不仅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创作过程,而且凝聚了作者毕生的精力和渊博的学识”。从顾之川给出的证据看,顾的结论较可靠。李葆嘉的文章基本沿袭顾的思路及观点,但值得一提的是李葆嘉较详细地列出了《通雅》成书的时间点,明确具体,一目了然。
(二)《通雅》的版本研究
刘娟对《通雅》的文字学研究论述较全面。她对《通雅》订正《说文》文字的分析与蔡言胜相同;其对《说文》的重文问题也略有分析,但没有深入详细地论证。此外,刘娟还对《通雅》中出现的“汉字简化与繁化”的论述及“古今字”“释奇字、僻字”的例子略做了分析。
(三)《通雅》的性质研究
关于《通雅》的性质,顾之川也进行了讨论。顾之川首先列出了关于《通雅》性质的三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即“杂考说”“百科全书说”“词典说”;接着对这三个观点提出商榷;最后把《通雅》的内容与《尔雅》的内容进行比较,认为“《通雅》是汉语言学史上一部杰出的训诂学专著。它继承并发展了《尔雅》一系训诂学著作的内容体式,对训诂学作出了重大的贡献”。[19]顾之川的文章能从《通雅》的内容,而不是从《通雅》的目录及形式去分析《通雅》的性质,他认为《通雅》的撰写目的不是要系统地介绍百科知识,而是解释有关这方面的词语。这一见解是正确的。顾之川的分析及观点,是对《通雅》性质认识的逐渐深入。
渐渐的,秦铁崖的脸上满是汗水,他不无忧虑地想到:这样下去,就算不至于落败,前景也不妙,因为接下来还有花五奇等着对阵。花五奇以轻功见长,江湖有云:“若逢花五奇,鬼魅挥不去。”倘若花五奇也以轻功周旋,别的不说,连战两场的秦铁崖,体力上肯定很吃亏。
三、《通雅》取得成就的原因及影响
《四库提要》对《通雅》的评价是:“明之中叶,以博洽著者称杨慎,而陈耀文起而与争,然慎好伪说以售欺,耀文好蔓引以求胜。次则焦竑,亦喜考证而习与李贽游,动辄牵缀佛书,伤於芜杂。惟以智崛起崇祯中,考据精核,迥出其上。风气既开,国初顾炎武、阎若璩、朱彝尊等沿波而起,始一扫悬揣之空谈。虽其中千虑一失,或所不免,而穷源溯委,词必有征,在明代考证家中,可谓卓然独立矣。”此评价甚高,因此冒怀辛[20]、关童[21]、石云孙[22]等人对《通雅》取得如此之高的成就做了分析,我们归纳为两方面,一是治学态度,二是治学方法。
(一)治学态度
1.探同源。《通雅》对同源词的研究,舒春雷[6]、李恕豪[2]、袁雪梅[7]均有论述。舒春雷几乎穷尽性地列举了《通雅》中的同源词,并对这些同源词进行了分析论证。舒春雷把一些异形词也当成同源词来分析,比如同源连绵词例举的“离娄、丽瘘”[6],笔者认为把这两个词当成异形词较妥。李恕豪把《通雅》的同源词分成两种:“一种是异类之同名的词,这类词的声音相同,在词义上有明显的内在联系。”“另一种是声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相同或相关的词。”后来袁雪梅沿袭了李恕豪的观点,只是在内容上有所扩充。李恕豪归纳的同源词较舒春雷的标准要严谨,所以归纳的这两种同源词基本上反映了《通雅》同源词的面貌。
1.3.4 MRI数据采集 采用飞利浦3.0T磁共振成像扫描仪(Philips Achiva 3.0T)进行检查。Painful DPN组受试者在fMRI扫描前停止使用止痛药物3 d。扫描过程中,要求受试者保持安静、头和身体保持静止不动,闭眼并保持清醒,尽量不要系统性思考。使用专用耳塞以减少机器噪声的影响。
3.明转语。《通雅》中有关转语的论述,顾之川进行了整理并做了详细的分析。[10-12]他对《通雅》的转语术语、转语结构及转语的运用做了较全面详细的概述。他首先把《通雅》的转语术语分为四类,在此基础上对《通雅》的转语结构进行解析,又分析了《通雅》对转语的运用,顾之川说:“《通雅》对转语研究的最大贡献,在于运用转语解决了古书中大量的词语训诂问题,同时,对前人由于不明转语而误解词义之处也予以匡正。”此语甚确,方氏在《通雅》中运用转语只是为训释词语服务。顾之川还总结了《通雅》运用转语的目的:“一释方俗语词;二释古语词;三释名物词;四释联绵词;五释合音词;六释重言;七匡谬正讹。”其总结能从材料出发,也比较全面。
(二)治学方法
治学方法上,首先要提到的是《通雅·卷首一》“欲通古义,先通古音”这句话。正因为方氏用“因声求义”的方法,所以能破假借,探词源,明转语。几乎每篇涉及《通雅》的论文都会论述,这里就不再论述。
其次是训诂材料的范围。以上几位都有论述,现一并概括。方氏在《通雅》中征引的材料范围之广,包括:金石材料、方俗殊语、宋元明笔记小说、谶纬、志书小说等。《通雅·凡例》说:“志书小说,难可尽信,然引以相参,自可证发。”《通雅》卷首一说:“历代训诂、谶纬、歌谣、小说,即具各时之声称,惟留心者察焉。”方氏在《通雅》中运用的材料范围比清代乾嘉学者要开明,要丰富。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血清25-(OH)D3降低,NLR、CK-MB、cTnI水平升高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注意检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25-(OH)D3、NLR、CK-MB、cTnI等指标水平,以便及时识别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及时处理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四、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我们分析了时贤对《通雅》的研究后,发现至少还有两个重要的并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一)《通雅》对《说文》的研究
方以智在《通雅》中除了订正《说文》的文字以外,还有大量关于《说文》的论述。《通雅》卷首一《说文概论》是对《说文》整体上的分析。在《说文概论》里,方以智提到:一是《说文》文字漏收的问题;二是《说文》引用文献证字义或明字音的异文问题;三是《说文》未沟通的重文及误释字义的问题;四是《说文》版本的问题。这些问题在《通雅》五十二卷正文中有详细的论述,值得进一步研究,可全面总结方以智在小学上的成就。
(二)《通雅》对“右文说”的贡献
《通雅》中含有大量的右文材料,并且对“右文说”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如:
、崀,山、宀可通。〇今武冈、新宁,有崀山。之为空,因“宝康瓠”之注也。《广韵》分为宫室空,崀为山谷空。《尔雅》作阝康,又作漮,空也。水、阜、山、宀,皆可通用。盖康空一声,皆属溪母。(卷八《释诂·謰语》)
方氏对含有“康”声符的形声字多含“空”义进行了探讨,指出康空一声,皆属溪母。对于《通雅》中的右文材料,我们认为应该穷尽性地挖掘,然后再与清儒段玉裁、王念孙等的右文观进行对比,分析其得失,以便给方以智在右文说上应有的评价。
参考文献:
[1] 周远富.方以智《通雅》与上古声纽研究[J].语言研究,2002,(4).
[2] 李恕豪.从《通雅》看方以智的语言研究[J].天府论坛,1990,(2).
[3] 牛云龙.论《通雅》的音韵学成就[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4] 蔡言胜.《通雅》语文学研究[D].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5] 周远富.《通雅》与古韵分部[J].古汉语研究,2005,(2).
[6] 舒春雷.《通雅》语源研究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7] 袁雪梅.从《通雅》看方以智的同源词研究[J].天府论坛,2000,(1).
[8] 袁雪梅.试评方以智对“謰语”及联绵词的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3).
[9] 刘福根.历代联绵字述评[J].语文研究,1997,(2).
[10] 顾之川.《通雅》版本源流考[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4).
[11] 顾之川.《通雅》对转语的运用[J].古汉语研究,1989,(1).
[12] 顾之川.《通雅》转语的表现形式[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2).
[13] 孙钦善.方以智与古文献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87,(5).
[14] 刘娟.方以智语言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5] 许福谦.关于《通雅》的成书时间[J].辞书研究,1984,(4).
[16] 顾之川.《通雅》成书年代考[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2).
[17] 顾之川.《通雅》成书时间辨[J].文献,1990,(1).
[18] 李葆嘉.方以智撰刊《通雅》年代考述[J].辞书研究,1991,(4).
[19] 顾之川.《通雅》性质考述[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2).
[20] 冒怀辛.论方以智的《通雅》[J].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82,(1).
[21] 关童.《通雅》诂训述略[J].浙江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1).
[22] 石云孙.《通雅》:雅学的辉煌[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7,(2).
中图分类号: H0-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1331( 2019) 09-0092-04
收稿日期: 2019-03-26
作者简介: 陈波先(1985—),男,江西余干人,博士,豫章师范学院文化与旅游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汉语训诂学研究。
[责任编辑 萧 楠]
标签:方以智论文; 通雅论文; 述评论文; 豫章师范学院文化与旅游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