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有年, 林家伟, 师光禄[1]2017年在《不同树龄枣园节肢动物群落动态研究》文中认为枣树树冠较大,覆盖度较宽,与其他农田粮食作物生态系统比较起来,较为复杂。另外,枣树本身的生理学、生物学及其生化特点、物理性状、树冠大小、结构及树龄对枣园节肢动物的影响相对复杂,其中大量的工作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了解枣林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变化的内在原因,亦可为分析枣林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稳定性及指导对枣林害虫的生态调控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对无公害枣林的管理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调查了老龄和幼龄两种生态环境枣园内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组成及数量变化,应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法探究枣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老龄枣园内,节肢动物群落构成较为复杂,随着时间变化,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变化波动小;在幼龄枣园内,节肢动物群落组成比较简单,随着时间变化,群落组成的波动性较大。
马福丽[2]2003年在《不同树龄枣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究了山西农业大学20a与50a以上生两种不同生态环境的枣园内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静态与动态特征,鉴定出枣园节肢动物有5个纲,13个目,92个科,114个种,其中植食性类群68种,捕食性类群23种,寄生性类群6种,其它节肢类群17种。各功能类群个体数所占比例为:植食性节肢动物类群最大,捕食性类群次之,其它节肢类群再次之,寄生性类群最小。 应用群落的几个参数分析和探讨了群落内部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老龄枣园的物种数明显大于幼龄枣园;老龄枣园捕食性节肢动物优势集中性指数高于植食性类群,而幼龄枣园与之相反且优势集中性指数波动程度较大。生态环境复杂的老龄枣园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相对稳定性值、丰富度、均匀度大于幼龄枣园,分析表明不同树龄及其形成的不同的生态环境是造成枣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因素。幼龄枣园可适当引进一些植被,以增加植被的多样化和枣园生态环境的复杂性,提高枣园自身的自然调控能力。 对枣园节肢动物群落参数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老龄枣园中,植食性、捕食性、寄生性节肢动物多样性变化主要受个体数量的影响,幼龄枣园中,植食性、捕食性节肢动物多样性变化主要受均匀性的支配。 主分量分析结果表明,老龄、幼龄枣园节肢动物群落第2个主分量的累计贡献率均在85%以上。老龄枣园中其它节肢动物与植食性节肢动物在群落中起重要作用,植食性、寄生性、捕食性个体数量多少比其种类数更重要。幼龄枣园中其它节肢动物个体数量起了主导作用。通过对枣园节肢动物群落进行聚类分析,两类枣园节肢动物群落可分为叁个时期(6月份除外):发展初期,物种数和个体数均少;鼎盛期,物种数和个体数量都达到了最高峰,其天敌种群和个体数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过渡衰减期,特点是节肢动物物种数和个体数都比较少,处于极不稳定状态。
李兰[3]2010年在《果树与农作物间作系统节肢动物群落动态及主要害虫监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针对南疆阿克苏地区果树(核桃、枣)与农作物间作系统节肢动物开展系统的调查,运用群落生态学方法,研究了果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稳定性、群落多样性及时序动态,摸清了主要害虫的发生规律,并对主要害虫进行相应的防治试验,为南疆地区核桃和枣主要害虫的控制及果园规范化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果园与农作物间作系统节肢动物共有2纲14目72科126种(其中核桃园有2纲13目66科117种;枣园有2纲14目60科109种);就科数、物种数而言,核桃园中,核桃+小麦间作系统的科与物种数最多;枣园中,枣+小麦间作系统的科与物种数最多;核桃园中,全年的害虫优势种主要以核桃黑斑蚜(Chromaphis juglandicola Kaltenbach)为主;枣园中,全年的害虫优势种主要以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us Ehara)为主;不同间作类型果园节肢动物群落优势集中性在不同时段并不一致,核桃园中单一核桃园波动最大,枣园中单一枣园波动最大。核桃园主要害虫之一春尺蠖,在阿克苏市的羽化期为3月5日~27日。雄虫的羽化时间比雌虫早3-5 d。无公害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树干直接涂胶比间接涂胶的捕获数量高出6.8倍;树干间接涂胶后的幼虫虫口密度比树干直接涂胶后的幼虫虫口密度高出2.2倍;AciNPV防效高于森得保WP(0.18%阿维菌素·16000Iu/mg苏云金杆菌WP),AciNPV的防治效果达90.74%。核桃园主要害虫之一核桃黑斑蚜,在阿克苏市1a出现3个高峰期,7、8月是其繁殖危害盛期。9种杀虫剂田间防治药效试验结果表明:除20%叁氯杀螨醇EC外,其余8种均有效,防效均达96%以上。枣园主要害虫之一枣叶瘿蚊,在阿克苏市1a发生4代,第1代和第2代的发生量最大,药剂防治和黄板诱杀试验结果表明:48%毒死蜱EC效果最好,防效达92.79%;5%吡虫啉EC、25%氰·马EC效果欠佳,防效仅78%;挂黄板效果明显好于不挂黄板。枣园主要害虫之一截形叶螨,在枣树+陆地棉间作系统中,有3个种群增长高峰,而在枣树+长绒棉间作系统中,仅有2个高峰。防治试验结果表明:1.2%苦·烟EC、48%毒死蜱EC效果最好,防效达90%以上;20%螨克EC的防效相对较差。在无公害药剂中,酒精合剂的防效较好,防效达92.76%。
李锦文, 王海香, 王有年, 师光禄[4]2007年在《不同树龄枣园节肢动物群落时间结构及动态研究》文中认为调查了2种不同树龄枣树的枣园内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及数量变化,应用回归分析、主分量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枣园节肢动物群落在时间过程中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幼龄枣树节肢动物群落中,无论物种数、还是个体数均大于老龄枣树,随着季节的变化,节肢动物群落中的物种数与个体数也发生不同的波动。老龄枣园中,影响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的主要成分是个体数量,而幼龄枣园中,影响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的主要成分是个体数量和均匀性。老龄、幼龄枣园节肢动物群落前2个主分量的累计贡献率均在85%以上。可见不同树龄枣树空间结构的差异,可导致节肢动物群落结构与时序动态的差异。
蔡志平[5]2014年在《小海子垦区枣园节肢动物群落及主要害虫的发生规律、防治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于2012-2013年通过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叁师小海子垦区枣园节肢动物群落的系统调查,运用群落生态学原理,研究了小海子垦区枣园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组成及群落多样性,掌握了枣树主要害虫的发生规律,并对主要害虫进行了田间药剂筛选试验,为小海子垦区枣园害虫的综合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小海子垦区枣园内共采集到节肢动物40205头,分属3纲14目74科144种。其中植食性类群47科37044头,捕食性类群15科2244头,寄生性类群5科189头,其它类群7科728头。小海子垦区枣园节肢动物群落中的优势种群是叶螨科、隐翅甲科、夜蛾科、瘿蚊科和螟蛾科,它们的相对丰富度分别是0.2643、0.2551、0.1900、0.0979和0.0382。2、在小海子垦区枣园节肢动物群落中,寄生性类群的优势度和优势集中性在整个群落中最大,捕食性类群的物种丰富度要高于其它各类群,植食性类群的物种多样性要高于其它各类群,其它类群的均匀度要高于各个类群和总群落。3、小海子垦区枣树主要害虫有枣瘿蚊、截形叶螨、枣球蜡蚧、香梨优斑螟和梨圆蚧等。枣瘿蚊1 a发生4代,主要以幼虫为害枣树的叶片、花蕾和幼果;截形叶螨为害枣树的叶片和花芽,7月上旬至8月中旬大量繁殖,猖獗为害;枣球蜡蚧1 a发生1代,危害枣树枝、梢、叶及果实;香梨优斑螟1 a发生3代,主要以幼虫蛀食果树主干、主枝的韧皮部;梨圆蚧1a发生2代,主要危害枣树的枝干和果实。4、枣瘿蚊田间药效结果表明,啶虫脒1000倍液处理防治效果最好,15d后校正防效达到97.04%,溴氰菊酯3000倍液处理防治效果次之,校正防效为95.65%,阿维·毒死蜱1000倍液和1500倍液、吡虫啉15000倍液和啶虫脒3000倍液等几个处理防治效果一般,校正防效未达到90%,另外利用黄板诱集枣瘿蚊不仅能够监测其发生动态,也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治作用,尤其是在枣树开花期,应尽量避免化学防治,而黄板能够继续对枣瘿蚊进行防治。枣树叶螨田间药效结果表明,阿维菌素2000倍液处理防治效果最好,7d后校正防效可达92.43%,其次为联苯肼酯2000倍液和阿维菌素1000倍液处理,校正防效分别为91.62%和91.59%,季酮螨酯和四螨嗪的各个处理防治效果一般。
毕海燕[6]2014年在《枣棉间作系统节肢动物群落和主要害虫—天敌消长规律及防效评价》文中研究表明枣棉间作系统通过14次调查,采集到节肢动物96286头分属于2纲、13目、67科。按照群落中物种的营养和取食关系将节肢动物总群落划分为植食类、捕食类和寄生-中性类叁个亚群落。植食类亚群落相对丰盛度远大于其他各亚群落,在总群落中占有绝对的优势,是构成枣棉间作系统群落的主要成分,其种类和数量变化对总群落有较大影响。由于害虫、天敌相互作用及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影响,枣棉间作系统节肢动物总群落及其亚群落各项指标随时间变化出现波动。瘿蚊科和叶螨科在枣棉间作系统节肢动物群落中占有优势地位,是群落结构变化中心,对群落结构的稳定造成较大影响。捕食类亚群落中种类相对丰富,且各个种类的物种个体数量分布也较为均匀,其中瓢甲科、草蛉科和蜘蛛类占有绝对优势,菱斑巧瓢虫(Oenopia conglobata Linnaeus)、深点食螨瓢虫(Stethoruspunctillum Weise)和草蛉是主要优势天敌,是捕食类亚群落变化趋势的主体。寄生-中性类亚群落中节肢动物分布相对均匀,群落内物种间的个体数差异较小,优势种优势程度较低。对节肢动物群落中7个结构指数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节肢动物总群落及其亚群落第二主分量贡献率分别达86.6%、85.79%、88.32%、80.84%。多样性指数H′、物种数S、均匀度J、个体数N对节肢动物群落贡献较大。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优势集中性C对总群落多样性指数H′直接作用最大;优势度D对植食类亚群落、捕食类亚群落多样性指数H′直接作用最大;均匀度J对寄生-中性类亚群落多样性指数H′直接作用最大。采用欧式最短距离法对总群落及其亚群落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当聚类距离D=1.76,总群落聚为4类;当聚类距离D=2.2时,植食类亚群落聚为4类;当聚类距离D=1.62时,捕食类亚群落聚为5类;当聚类距离D=2.05,寄生-中性类亚群落聚为4类。按不同时期对总群落及其各亚群落进行最优分割,总群落、植食类、捕食类和寄生-中性类亚群落按时间变化分别划分成7个阶段、4个阶段、5个阶段和5个阶段。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天敌对害虫控制具有一定局限性。对于危害严重造成损失较大的害虫,应采取人工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人为干扰的方式来控制害虫的暴发。使用不同药剂对枣棉间作系统枣树主要害虫进行防治,结果表明:40%毒死蜱乳油速效性较好和持效期较长,3.5%吡虫啉悬浮剂和20%啶虫脒可湿性粉剂和5%高效氟氯氰菊酯水乳剂效果明显,交替使用可作为防治枣瘿蚊主要药剂。哒螨·矿物油、20%叁唑锡、3%阿维菌素、四螨·丁醚脲对枣树叶螨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在实际应用中对4种药剂进行合理混用和轮换交替使用,预防或推迟枣树叶螨的抗药性。
叶世森[7]2011年在《锥栗林节肢动物群落与主要害虫的生态调控》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闽北锥栗林为对象,以节肢动物群落为中心,采用锥栗林系统调查、室内种类鉴定、林间和室内外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生态学、统计学、分类学和计算机科学等知识首次系统地研究了锥栗林节肢动物群落结构与动态,分析和探讨了锥栗不同主栽品种、不同经营管理方式、不同害虫控制措施、不同海拔高度等因子对锥栗林节肢动物群落结构与动态的影响,对锥栗林主要害虫的种群数量动态的调控作用,锥栗林主要害虫的空间分布格局,并首次提出锥栗林主要害虫生态调控技术体系。其主要结论如下:1.首次系统地开展锥栗林节肢动物群落调查,共采集到锥栗林节肢动物209种,分别隶属于2个纲17个目100个科,其中锥栗林林冠层节肢动物分别隶属2纲17目94科176种,锥栗林林下层节肢动物分别隶属2纲17目89科177种。2.在年周期内锥栗林林冠层类群的物种丰富度、个体数量、优势集中性指数比林下层类群高,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比林下层类群低。林冠层类群以植食性集团的个体数量最大,蜘蛛类集团在林冠层是较为稳定的集团,寄生性集团和中性集团占林冠层类群比例较小,波动变化也较小。林下层节肢动物类群也以植食性集团个体数量最多,中性集团是林下层的第二大集团。林冠层类群中天敌类群(蜘蛛类集团、捕食性集团、寄生性集团)的物种多样性高于中性集团和植食性集团,林下层寄生性天敌中个体数量在物种间分布均匀,种群间稳定性较好。3.应用最优分割法,将锥栗林节肢动物群落时间格局进行了划分,林冠层和林下层二类群均分割成3个阶段。应用主分量分析法,明确了林冠层和林下层节肢动物类群的主导因素。应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和多样性通径分析法,分析了林冠层和林下层节肢动物类群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与物种数、均匀度指数、优势集中性指数的相关性。应用模糊聚类分析法,分别对林冠层和林下层节肢动物类群进行模糊聚类分析。4.林冠层和林下层节肢动物类群在物种的组成上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林冠层与林下层的蜘蛛类集团、捕食性集团、寄生性集团之间均呈显着正相关,典型相关分析表明:二类群结构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物种多样性的相互促进。5.在周年内,相对锥栗林管理撂荒型,管理精细无防型降低林冠层的物种数、个体数量不明显,但明显提高了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降低了优势集中性;管理精细化防型和管理粗放化防型明显降低了林冠层的物种数、个体数量、物种多样性、均匀度,提高优势集中性;管理粗放无防型对林冠层影响不明显;各种经营管理方式都不同程度地降低了林下层的物种数、个体数、物种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提高了优势集中性指数,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两类群各功能集团的组成和结构特征。6.不同主栽品种的锥栗林林冠层的物种数相近,个体数量、优势集中性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有差异,对林冠层的植食性集团、寄生性集团、捕食性集团影响明显,对锥栗林林下层节肢动物类群的影响不明显7.以锥栗林未防治为对照,所有害虫控制措施都不同程度地降低了林冠层类群的物种数、个体数量、物种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提高了优势集中性指数。氧化乐果喷雾对林下层类群影响显着,其它害虫控制措施对锥栗林林下层节肢动物类群影响不显着。8.不同海拔高度下的林冠层的物种组成差异较大,低海拔区、中海拔区、高海拔区之间的类群动态差异明显,海拔高度对锥栗林林冠层类群影响明显。随着海拔高度的增高,林下层的物种数、个体数、物种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而降低,优势集中性指数而增高。9.通过频次分布检验、聚集度指标检验、Iwao M*—X回归模型等6个回归模型检验,都表明了栗瘿蜂虫瘿、栗链蚧雌成虫和若虫、栗实象幼虫在锥栗林呈聚集分布,其分布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且个体间相互吸引。栗瘿蜂虫瘿、栗链蚧雌成虫和若虫虫口数量在锥栗林单株不同方向和层次间存在差异。栗实象幼虫虫口数量在锥栗林单株的不同方向上差异不显着。采用Bliackith种群聚集均数(λ)检验聚集原因表明栗瘿蜂虫瘿、栗链蚧雌成虫和若虫、栗实象幼虫的聚集由昆虫行为或昆虫行为与环境异质性两因素互作引起的。10.建立了栗瘿蜂虫瘿、栗链蚧雌成虫和若虫、栗实象幼虫的Iwao序贯抽样表、Kuno风险决策序贯抽样表、Iwao-Kuno(1968)理论抽样数。通过零频率法研究也表明栗瘿蜂虫瘿在锥栗林空间格局为聚集型,种群类型为聚集度零频率制约型,并求出零频率方法的理论抽样数。11.锥栗不同主栽品种、不同经营管理方式、不同害虫控制措施、不同海拔高度等因子对栗瘿蜂、栗链蚧、栗实象种群数量调控作用明显。锥栗林主要害虫的防治技术试验表明吡虫啉、修剪对栗瘿蜂和栗链蚧的防治效果较好、挂瘿对栗瘿蜂害防治效果较好,冬季垦复对栗实象的防治效果较好。并提出了锥栗林主要害虫生态调控技术体系。
焦旭东, 郭艳兰, 王立生, 吴雪海, 夏伟[8]2014年在《不同管理水平枣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全面了解不同管理模式枣园中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和组成以及多样性的差异,为枣园害虫的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1年调查了新疆南疆不同管理水平枣园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并应用群落多样性指数进行分析。【结果】管理粗放枣园中的节肢动物的物种数和个体数均高于管理精细枣园;在管理粗放的枣园共采集节肢动物39 009头,分属于2纲13目66科。真螨目类群为优势种群。在管理精细的枣园共采集节肢动物7 481头,分属2纲13目52科,双翅目昆虫为其优势种群。【结论】管理粗放枣园各类群的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均高于管理精细枣园,管理粗放枣园捕食性类群的优势度低于管理精细枣园,在2种类型枣园中,植食性类群在总群落中所占的比例均为最高。
李宏[9]2010年在《新疆杏复合系统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及主要害虫防治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杏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主要栽培果树之一,随着新疆林果业的快速发展,新疆杏树的种植面积也得到迅速的扩张,截止2009年新疆杏种植面积已达280万亩,其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各省(区)之首。随着杏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大,害虫的危害是影响杏产量的主要因素。因此对害虫实施持续生态调控,是杏产业蓬勃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阐述了2类复合生态杏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和动态,探究了杏园节肢动物群落的稳定机制,揭示间作作物节肢动物群落与杏园节肢动物群落以及杏、害虫、天敌之间相互关系和作用机理,并对复合生态系统杏园的主要害虫生物学、生态学特性进行了研究,最后提出了复合生态系统杏园主要害虫综合治理策略。概述如下:1.复合生态系统杏园节肢动物结构2006年杏粮复合生态系统杏园亚系统共查得害虫、天敌、中性昆虫个体8829头,分属于昆虫纲9目、48科,蛛形纲1目、4科等。2007年杏粮复合生态系统杏园亚系统共查得害虫、天敌、中性昆虫个体20995头,分属于昆虫纲10目、51科,蛛形纲1目、4科等。2006年杏棉复合生态系统杏园亚系统共查得害虫、天敌、中性昆虫个体9035头,分属于昆虫纲9目、40科,蛛形纲1目、6科等。2007年杏棉复合生态系统杏园亚系统共查得害虫、天敌、中性昆虫个体25976头,分属于昆虫纲10目、48科,蛛形纲1目、4科等。2.间作作物对节肢动物群落的调节作用间作作物小麦、玉米、棉花对杏复合系统节肢动物群落有重要的调节和稳定作用,复合生态系统节肢动物群落结构比杏亚系统更趋向于合理和稳定,抵御外界环境干扰的能力更强,即更不利于害虫的爆发。随着间作作物小麦、玉米和棉花的生长与收获,杏亚系统节肢动物群落结构也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当间作农作物在生长盛期,杏亚系统节肢动物群落也更趋向于稳定和合理。间作作物对杏园天敌的繁殖、调节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杏粮复合生态系统中随着间作作物的生长周期的波动,杏园和粮田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天敌物种流动;当间作作物生长旺盛时,杏亚系统的天敌向粮田内迁移;当间作作物系统崩溃后,天敌又向杏亚系统迁移;突出表现在蜘蛛类和瓢甲类等天敌类群。在杏棉复合生态系统中不存在重大的物种流动,但棉田对稳定和调节杏园亚系统节肢动物群落也起到了重要作用。3.杏复合生态系统的主要害虫和天敌的控害作用在杏粮复合生态系统中不存在大量相互转移、严重危害粮食作物和杏树的共同害虫;杏亚系统植食性节肢动物群落中蚧类、小蠹虫类、小卷叶蛾类(食心虫类)害虫为主要害虫类群,而叶蝉类、蚜虫类、蓟马类、木虱类、螨类、盲蝽类等害虫均为次要害虫类群;杏粮复合生态系统粮田亚系统中蚜虫类、叶蝉类、蓟马类等为主要害虫类群。在杏亚系统中存在的天敌完全控制了杏亚系统中蚜虫类、螨类、叶蝉类等害虫的发生与为害,对蚧类害虫也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在杏棉复合生态系统中不存在能互相转移、严重危害棉花和杏树的共同害虫;在杏亚系统植食性节肢动物群落中蚧类、小卷叶蛾类(食心虫类)、小蠹类为主要害虫类群,叶蝉类、蚜虫类、蓟马类、飞虱类、盲蝽类、螨类、金龟甲类等为次要害虫类群;棉田中蚜虫类、蓟马类、盲蝽类、夜蛾类和叶蝉类等为主要害虫类群。在杏亚系统中存在的天敌对蚜虫类、螨类、叶蝉类等害虫的发生与为害也起到了完全控制的控制作用,但对蚧类害虫起到的控制作用较小。4.吐伦球坚蚧、桑白盾蚧生物学、生态学研究吐伦球坚蚧1年发生1代,为局部聚集为害;以2龄若虫在1年-2年生枝条上越冬, 4月中下旬雌虫开始产卵,单雌产卵量在153粒-1863粒之间,平均为816.9粒。5月上旬卵开始孵化,幼虫孵化后在附近叶片、果实上固着为害;叶落前,2龄若虫从叶片上转移到1-2年生枝条上越冬。在自然状况下吐伦球坚蚧种群下一代数量增长4.70倍。自然杏园中“捕食及其它”控制作用最大;其次是寄生性天敌,寄生性天敌于7月中旬和8月中下旬达到高峰期。破壳对吐伦球坚蚧越冬若虫的防治效果最好,药后7天的平均防治效果为83.99%,最高防治效果为88.52%,虫口减退率可达95.01%,但化学防治对寄生性天敌的影响较大,中毒杀虫剂对天敌的杀伤作用高于生物源杀虫剂的杀伤作用。根据吐伦球坚蚧的种群密度和杏产量损失率之间的关系,通过回归模拟,建立了回归模型y = 24.671Ln(x) - 16.56(y为杏产量损失率,x为种群密度,单位为头/30cm),相关系数(R2)为0.8226,并初步确定了不同杏价格下的常用药剂防治指标。桑白盾蚧1年发生2代,以受精雌成虫在枝干上越冬,3月中下旬开始吸食树汁液,蚧壳变大、变厚。4月中、下旬产卵,产卵期6天,卵经过10天左右孵化为若虫,若虫经20天-30天化为成虫。6月雄虫羽化后与雌成虫交配,受精雌成虫开始膨大,7月中旬产卵。第2代若虫于7月底出壳,固定后形成白色蚧壳。8月下旬出现雄蛹,雄虫于9月上旬羽化,并与雌虫交配。5.多毛小蠹发生与为害规律的研究多毛小蠹世代重迭严重,1年可以发生3个完整的世代;4月上旬始见多毛小蠹成虫活动为害,中旬达到高峰期,并产卵; 5月中下旬,6月下旬、7月下旬、8月中旬和9月上旬达到高峰期,7月、8月活动最为频繁。高度在80-110cm的枝干和东、南方向生长的枝干易遭受为害;在树势弱的杏树和有腐烂病、伤口的枝干上,多毛小蠹的卵和幼虫的成活率较高,易定居繁衍;遭受多毛小蠹为害后的杏树树势变弱,韧皮部可溶性糖含量随着为害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升高,含水量逐渐降低,不同为害程度杏树韧皮部的可溶性糖含量和水含量存在差异;多毛小蠹-韧皮部可溶性糖含量和水含量-树势-栽培管理模式4者之间的关系密切。6.梨小食心虫与苹果蠹蛾发生与为害规律的研究在杏园蛀食杏的主要害虫为苹果蠹蛾、梨小食心虫和桃条麦蛾,在杏果实逐渐成熟糖度逐渐增大时(5月中下旬)才有蛀果现象,6月上旬(即果实预成熟期)出现第1次蛀果高峰,6月底7月初(即果实采收末期)为第2次蛀果高峰。梨小食心虫1年可以发生4代,成虫分别于4月下旬、6月上旬、7月中旬、8月下旬至9月中旬达到高峰。苹果蠹蛾1年可以发生3代,成虫分别在4月下旬、5月下旬至6月上旬、6月下旬至7月中下旬达到高峰。7.杏园主要害虫的综合治理策略本文根据本人和前人的研究结果总结了包含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的杏园主要害虫的综合治理措施;并制定了杏园主要害虫的年度管理计划。
武海卫[10]2008年在《松材线虫侵染后松林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结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际贸易往来和旅游业的发展,生物入侵在我国不断加剧,正在成为威胁我国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我国毁灭性的林业外来入侵生物,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Steiner et Buhrer)Nickle的入侵对我国松林资源,尤其是对我国南方松林和重要生态区域构成了严重威胁。明确松材线虫入侵后对森林生态系统中节肢动物群落组成与结构的影响,对于制定综合控制方法与技术及揭示松林生态系统对松材线虫入侵的抵御机制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以浙江省富阳市和舟山市不同受害程度的松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松材线虫入侵后感病木不同处理方式对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同时对海岛和内陆两种不同的生境,特别是海岛中4种典型代表性林型中的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和结构特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并进一步探讨了马尾松和黑松这两种主要感病树种冠层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分析了感病松林林分因子与节肢动物群落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物种、亚群落、营养阶层叁个水平上分析了伐除干扰对马尾松林生态系统内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对感染松材线虫病的马尾松林进行皆伐处理后,在不同的松林更新方向上出现了不同结构的节肢动物群落。皆伐显着降低了林分的物种丰富度,其中,鳞翅目、鞘翅目、半翅目和蜘蛛目几个类群受影响最大。从亚群落的组成结构上来看,皆伐更新对害虫亚群落和天敌亚群落的组成的影响均极为显着。皆伐也改变了生态系统内节肢动物群落各营养阶层的比例组成,就供试标准地而言,皆伐更新形成的马尾松幼林的节肢动物能级结构较之白栎苦竹混交林更为合理。而对感病马尾松林中的马尾松择伐清理后,节肢动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均显着增加,优化了各能级类群的比例组成,对于提高节肢动物群落的稳定性有一定的增效作用。2.对两种受松材线虫入侵的生境中(内陆和海岛)的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差异进行了比较,经聚类分析表明:两种生境节肢动物的科数之间没有显着差异,但在物种数量、个体数量及亚群落和能级类群的组成上有显着的差异。其中,鳞翅目和蜘蛛目差异最大。3.采用G-test、Sorensen Classic相似性指数和Jaccard Classic相似性指数比较了浙江省舟山市受松材线虫侵染后形成的湿地松杉木混交林、马尾松疏林、马尾松纯林和黑松马尾松混交林等4种代表性的松林类型中的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同时采用采用Chao 1指数和ACE指数对4种林型的总物种丰富度进行了估计。研究结果表明:4种松林类型中节肢动物群落的科数、物种数和个体数量都有显着差异(科数G3=9.303,P=0.026;物种数G3=57.362,P=0.000;个体数G3=2767.568,P=0.000)。马尾松疏林和马尾松纯林中节肢动物群落的相似性最高,湿地松杉木混交林和黑松马尾松混交林这两种针叶混交林内节肢动物群落相似性最低。估计全部节肢动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为586.47(ACE指数)和634.8±31.5(Chao 1±SD)种。4.采用枝条套袋取样技术对浙江省舟山市松材线虫病疫区内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幼龄林和老龄林冠层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和时空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幼树上冠层节肢动物的物种数显着高于老龄树,但老龄树冠层的节肢动物个体数量显着高于幼树。马尾松幼树的主要种类有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松大蚜Cinara pinitabulaeformis Zhang et Zhang、微红梢斑螟Dioryctria rubella Hampson、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niperda L.、松沫蝉Aphrophora flavipes Uhler等。老龄树的主要种类有松墨天牛、松大蚜、浙江黑松叶蜂Nesodiprion zhejiangensis Zhou et Xiao、松叶小卷蛾Epinotia rubiginosana (Herrich-Sch?ffer)等。90株供调查的马尾松树上冠层节肢动物共有13目49科98种,共计4218个个体。其中,幼树12目40科66种,共计1584个个体;老龄树12目39科74种,共计2634个个体。比较节肢动物在不同林龄马尾松冠层的时空结构表明,幼树冠层结构更有利于节肢动物的栖居,因此应加强对老龄树的抚育管理。5.对浙江省舟山市松材线虫病疫区内黑松Pinus thunbergii冠层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供调查的60株黑松冠层中,节肢动物共有12目45科95种,共计3077个个体。其中捕食性昆虫10科17种89个个体,食叶害虫11科16种1477个个体,枝梢害虫8科18种1186个个体,蜘蛛类11科33种287个个体,游走性类群5科13种38个个体。主要种类有浙江黑松叶蜂Nesodiprion zhejiangensis Zhou et Xiao、草履蚧Drosicha corpulenta (Kuwana)、松沫蝉Aphrophora flavipes Uhler、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等。各功能集团主要分布在树冠的中下层,除捕食性昆虫外,总群落及其他各类群对方位的选择性较小,捕食性昆虫主要分布在向阳的东部、南部和西部。以食叶害虫和枝梢害虫为主的害虫类群在5月份的优势集中性最高,在7月物种丰富度最高,6 ~ 8月危害最为严重的时期。而蜘蛛类和捕食性昆虫等捕食性类群在调查的各个月份中的优势集中性均比较稳定,仅在8月有所降低。6.采用典型相关分析及双重筛选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分别分析了林分因子和植物群落的多样性与节肢动物总群落及各亚群落和能级类群之间的关系。发现枯枝落叶层厚度、郁闭度、林分密度和草本层盖度是影响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四个最为重要的因子;枯枝落叶层厚度、草本层盖度和优势乔木冠幅是影响节肢动物群落能级结构的叁个相对最为重要的因子。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对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组成有显着的影响。影响因子涉及了植物群落各个层次的多样性结构,并且天敌亚群落和中性昆虫亚群落与植物群落的相关性最为显着。从影响因子的多样化也可以看出节肢动物群落多样化的组成不是一个或几个因素可以影响的,而是植物群落的整体效应。
参考文献:
[1]. 不同树龄枣园节肢动物群落动态研究[C]. 王有年, 林家伟, 师光禄. 中国园艺学会2017年论文摘要集. 2017
[2]. 不同树龄枣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D]. 马福丽. 山西农业大学. 2003
[3]. 果树与农作物间作系统节肢动物群落动态及主要害虫监测[D]. 李兰. 新疆农业大学. 2010
[4]. 不同树龄枣园节肢动物群落时间结构及动态研究[J]. 李锦文, 王海香, 王有年, 师光禄.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07
[5]. 小海子垦区枣园节肢动物群落及主要害虫的发生规律、防治研究[D]. 蔡志平. 石河子大学. 2014
[6]. 枣棉间作系统节肢动物群落和主要害虫—天敌消长规律及防效评价[D]. 毕海燕. 新疆农业大学. 2014
[7]. 锥栗林节肢动物群落与主要害虫的生态调控[D]. 叶世森. 福建农林大学. 2011
[8]. 不同管理水平枣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研究[J]. 焦旭东, 郭艳兰, 王立生, 吴雪海, 夏伟. 果树学报. 2014
[9]. 新疆杏复合系统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及主要害虫防治对策研究[D]. 李宏.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0
[10]. 松材线虫侵染后松林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结构研究[D]. 武海卫. 北京林业大学. 2008
标签:植物保护论文; 群落结构论文; 动物论文; 物种多样性论文; 多样性指数论文; 物种入侵论文; 生态系统结构论文; 生态系统稳定性论文; 马尾松论文; 害虫论文; 生态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