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中的领导学思想及其在当代的借鉴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春秋论文,当代论文,吕氏论文,意义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先秦诸子的时代,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绝无仅有的独特的时代,那个时代的读书人人格相对独立,思想极为活跃,真正做到了“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在那种没有思想藩篱禁锢的状态下,各种流派的思想相互启迪、激荡、融合,涌现出了诸多伟大的思想家,从而使中华民族的思想达到了一个让人惊叹的高度。从横向上看,先秦诸子的思想在与同时代的其他文明的比较上毫不逊色,使得中国成为与古希腊比肩的人类文明滥觞之一;从纵向上看,先秦诸子的思想高度也使得后人高山仰止,至今未被超越,依然是中华文明的原点。尤其是与“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些文化自戕后逐渐形成的万马齐喑的学术思想状况相比较,先秦诸子的思想几近空谷绝响。正是这些思想家们的思想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础,先秦诸子们的思想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在其后各个时代的文化、政治制度里都有所体现。虽然具体的政治制度在不断地演变和更替,但是作为其核心内涵的先秦诸子的思想却始终存在,历经数千年,其影响延续至今,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理念。先秦诸子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正在进行激烈社会转型的大变动的时期,其时代精神和特点都与我们当下有诸多相似之处,因此回顾和梳理先秦诸子们的思想,从他们的思想当中汲取营养、继承其智慧的精华,还是很有益处的,对本民族传统的认知、认同不仅是一个民族保持自己独特个性的基础,也是一个民族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
《吕氏春秋》是秦丞相吕不韦使其食客们人人著所闻,集论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因而此书的著者众多,其思想源于当时的各个思想流派,不拘于一家一派,因此此书实际上成为了杂家的代表作,“兼儒墨、合名法”,广收博取,采众家之长。《吕氏春秋》涉及的思想范畴很广,是研究先秦史哲的十分重要的著作。书中首开先河系统地总结了先秦统治阶级的统治经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领导学思想体系,为即将到来的大一统局面制定了一套治理天下的大纲。《吕氏春秋》可以被定义为我国第一部领导学专著,其中的领导学思想对当今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书中有些观点至今还会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有些观点经过了数千年来政治实践的反复验证,更是发人深省;有些观点延续至今被继承和发展成为了极具时代特点的执政理念。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具有长期封建社会的文明古国里产生的无产阶级政党,其政治理念中既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分,也不可避免地会有本民族传统政治智慧的烙印。继往才能更好地开来,温故才能更好地知新,梳理、分析先人的政治智慧是我们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我们开拓创新的根基,既有理论意义也有现实意义。
一、君主是人民实现自身利益的工具,君主行事的原则是为人民谋利;这一领导学思想与当代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思想一脉相承
人民设立君主的原因是为了实现群聚生活的利处;君主是人民实现自己利益的工具;为人民谋利的人会被人民拥立为君主,自谋私利的君主会被人民废弃。
“凡人之性,爪牙不足以自守卫,肌肤不足以扞寒暑,筋骨不足以从利辟害,勇敢不足以却猛禁悍,然且犹裁万物,制禽兽,服狡虫,寒暑燥湿弗能害,不唯先有其备,而以群聚邪。群之可聚也,相与利之也。利之出于群也,君道立也。君道立则利出其群,而人备可完矣。故群臣之义,不可不明也。自上世以来,天下亡国多矣,而君道不废者,天下之利也。故废其君,而立其行君道者。君道何如?利而物利章。”
大凡人的本能,爪牙不足以保护自己,肌肤不足以抵御寒冷,筋骨不足以趋利避害,勇敢不足以击退凶猛、禁止强悍之物,然而人还是能主宰万物制服禽兽毒虫,使寒暑燥湿不能带来危害,不正因为人们先有准备,同时能够聚集成群吗?人们可以聚集成群,是为了相互使对方有利。利益能够从群聚中产生,君主的原则就确立了。所以,君主的原则一确立,那么利益就会从群聚中产生了,从而人对外界祸患的防备措施可以说是完好了。所以君臣之间的原则,不可不弄明白。从上古以来,天下灭亡的国家很多了,但君主的原则没有废弃,是因为天下人认为有利。所以废弃那些不按照君主的原则做事的人,而拥立那些按照君主的原则做事的人。君主的原则是什么呢?为人民谋利而不谋一己私利。
《吕氏春秋》中论述的设立君主、成立国家的理由与1651年英国机械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布斯提出的关于国家起源的学说——利维坦的内容极为相似;而《吕氏春秋》一书的成书时间至少比霍布斯的《利维坦》要早1800年。
“置君非以阿君也,置天子非以阿天子也,置官长非以阿官长也。德衰世乱,然后天子利天下,国君利国,官长利官,此国所以递兴递废也,乱难之所以时作也。”
设立君主不是为了让君主谋私利,设立天子不是为了让天子谋私利,设立官长不是为了让官长谋私利。德性衰落、世事混乱,然后天子才用天下谋私利,国君用国家谋私利,官长用官职谋私利,这就是国家轮流兴起、轮流灭亡的原因。这就是混乱灾难不时发生的原因。
《吕氏春秋》的作者们认为设立君主、建立国家起源于人们对群聚生活利益的追求。设立君主只是人们实现自身利益的手段。君主行事的原则是为人民谋利而不谋一己私利。如果被设立的君主不能按照君主的原则行事的话,人们就会废弃他而拥戴按照君主原则行事的人为君主。君主只是人们实现自身利益的工具,人们可以选择有德者拥立其为君主,也可以进行重新的选择,废弃不合格的君主,再次设立君主,以求实现群聚生活的利益。一旦被设立的君主、官吏开始谋求私利,那么轮换兴替的程序就将被开启。
中华民族数千年封建王朝中周期性出现的、几百年一次的改朝换代的历史事实反复地在验证着以上观点。天下为公,有德者居之,中华民族自古就没有君权神授的理念,一直就是坚持君权天授的理念,而所谓天的意志即是人民的意志。
《吕氏春秋》中的这一领导学思想与当代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思想一脉相承。回顾这一领导学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
党的群众路线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对先贤们政治智慧的继承和发展。党的群众路线思想对中国共产党要自觉地做人民工具这一点有着清醒的认识。党的历届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对此都有明确的表述。“群众是从实践中来选择他们的领导工具、他们的领导者。被选的人,如果自以为了不得,不是自觉地作工具,而以为‘我是何等人物’!那就错了。我们党要使人民胜利,就要当工具,自觉地当工具。”“有些同志以为天下是我们打下的,一切要服从我们。这是非常错误的。实际上群众不一定会服从你。领导不是自封的,要看群众承认不承认,批准不批准。领导作风恶劣,群众就不会服从;领导犯了错误,群众就不批准。或者有人说,我革命时间长,本领大。但群众不跟你走,你就一事无成。”“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我们党是代表人民掌握政权,党的全部活动都是为了保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如果不注意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不注意克服脱离群众的现象,听任腐败现象的蔓延,处于执政地位的共产党也会蜕变,丧失人心。经济搞不好会垮台。经济搞上去了,如果腐败现象泛滥,贪污贿赂横行,严重脱离群众,也会垮台。”
二、人民设立君主和官员的目的是保全自己的生命和天性,人本身即是目的;这一领导学思想与当代中国共产党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及正确的政绩观一脉相承
人民设立君主、官吏的目的是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和天性;人的生命本身即是目的,其他的都是手段;不能为了手段而伤害目的。
“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能养天之所生而勿撄之谓天子。天子之动也,以全天为故者也。此官之所自立也。立官者以全生也。”
最初化生万物的,是天;养成万物的,是人。能顺养天所生成的万物而不违背它的,就是天子。天子行事就是以保全生命和天性为原则。这就是设置官吏的原因。设置官吏就是为保全生命和天性。
“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尧以天下让于子州支父。子州支父对曰:‘以我为天子犹可也,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方将治之,未暇在天下也。’天下重物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于它物乎?惟不以天下害其生者也,可以托天下。”
圣人对天下的深刻思虑,超不过对“生”的珍贵。尧把天下让给子州支父,子州支父对答说:“让我当天子还可以,虽然这样,我刚好患有抑郁症,正要治疗它,没有空暇来治理天下。”天下,是重大的事情,都不用它来妨害自己的生命,何况别的事物呢?只有不肯用天下来为害自己生命的人,才可以将天下托付给他。
“凡圣人之动作也,必察其所以之与其所以为。今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所用重,所要轻也。夫生岂特随侯珠之重也哉?”
大凡圣人动作,一定要仔细审察这样做的目的和采用的手段。现在的人在这个问题上,却是用价值连城的宝珠来弹千仞高空的飞鸟。世人一定会笑话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用重要的东西去追求价值轻的结果。那生命岂止是随侯之珠这样宝贵的呢?
“身者所为也,天下者所以为也,审所以为而轻重得矣。今有人于此,断首以易冠,杀身而易衣,世必惑之。是何也?冠所以饰首也,衣所以饰身也,杀所饰、要所以饰,则不知所为矣。世之走利,有似于此。危身伤生、刈颈断头以徇利,则亦不知所为也。”
自身生命是目的,天下是用来保养生命的手段,弄清哪是目的哪是手段,就知道二者的轻重位置该怎样摆了。假如有这样一个人,砍下头颅来换帽子,残杀身躯,来换衣服,世人一定认为他迷乱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帽子是用来打扮头部的,衣服是用来打扮身体的,残杀要打扮的头颅身躯来求取用来打扮的帽子衣服,那就不懂得自己行为的目的了。世人追求财利的情形跟这相似。人们危害身体、损伤生命乃至砍断脖子、头颅来为财利而殉死,那也是不懂得自己行为的目的。
“太王亶父居邠,狄人攻之,事以皮帛而不受,事以珠玉而不肯,狄人之所求者地也。太王亶父曰:‘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与人之父处而杀其子,吾不忍为也。皆勉处矣,为吾臣与狄人臣奚以异?且吾闻之:不以所以养害所养。’杖策而去,民相连而从之,遂成国于岐山之下。太王亶父可谓能尊生矣。能尊生,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今受其先人之爵禄,则必重失之。生之所自来者久矣,而轻失之,岂不惑哉?”
太王亶父居于邠地,北方狄人来攻打他。太王亶父把毛皮丝帛进献给他们,狄人不接受;把珠宝玉石进献给他们,狄人也不肯要。狄人所要的是土地。太王亶父说:“跟人家的哥哥在一起住,却使他的弟弟被杀;跟人家的父亲在一起住,却使他的儿子被杀,我不忍心啊。你们勉强住下去吧。当我的臣民与当狄人的臣民有什么不同呢?况且我还听说过这样的话:不为用来养育民众的土地危害所养育的民众。”于是他拄着手杖离开了邠,百姓们成群结队地跟随他,终于在岐山脚下又建起了国家。太王亶父可以称得上是能够看重生命了。能够看重生命,即使富贵,也不因供养损害自身;即使贫贱,也不因财利拖累身体。如今世间的人继承了先人的官爵俸禄,那就一定很看重舍不得失去;然而人们从先人那里接受的生命,时间要久远得多了,而人们却轻易失去它们,难道这不是迷乱吗?
《吕氏春秋》的著者们认为人民设立君主和官吏的根本目的是要保全自己的生命和天性。人民设立君主、官吏的目的是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和天性,也就是“以人为本”,人的生命是终极价值,重于一切,而且只有把人的生命包括自己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的人才可以做君主,人民才可以将天下托付给他。生命本身即是目的,其他的都是手段,不能为了手段而伤害目的。
《吕氏春秋》中的这一领导学思想与当代中国共产党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以及正确的政绩观是一脉相承的,回顾这一传统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加坚定地贯彻“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观的继承和弘扬,也是对先贤们政治智慧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准确的表达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也就是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就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真正做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
中组部日前印发的《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即是集中体现了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政绩考核工作的鲜明导向,强调考核“要看全面工作,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实际成效,看解决自身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成效”。这既是对唯GDP倾向的纠偏,也是对“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有力落实。坚持“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建立符合科学发展思路的政绩考核制度,必将为提高各级党政机关执政水平和治理能力,提供鲜明制度导向的有效激励,极大地促进各级领导干部树立起正确的政绩观。
三、得民心者得天下,得民心要顺民意;这一领导学思想与当代中国共产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自觉当好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等执政理念一脉相承
要想成为君主必须做到一心给百姓谋利,而不要从百姓那里得到私利;得民心者得天下,得民心就要做到顺民意。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伯禽将行,请所以治鲁,周公曰:‘利而勿利也。’”
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阴阳相合,不只生长一类东西;甘露和及时雨,不独独偏私于一物;万民的君主,不私爱一人。伯禽要出发前,向周公请教怎样治理鲁国。周公说:“一心给百姓谋利,而不要从百姓那里得到私利。”
“先王先顺民心,故功名成。夫以德得民心以立大功名者,上世多有之矣。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得民必有道,万乘之国,百户之邑,民无有不说。取民之所说而民取矣,民之所说岂众哉?此取民之要也。”
先王是先顺乎民心,所以功成名就。那靠着德行获得了民心,从而立下大功名的,上世有不少。失去了民心而获得了功勋名望的,未曾有过。获得民心有办法,是万乘兵车的大国,抑或只有百户的小城,人民都没有不喜欢他的。获得了人民的喜悦就获得了人民,人民所喜欢的能多吗?这就是获得民心的关键。
“文王处岐事纣,冤侮雅逊,朝夕必时,上贡必适,祭祀必敬。纣喜,命文王称西伯,赐之千里之地。文王载拜稽首而辞曰:‘愿为民请炮烙之刑。’文王非恶千里之地,以为民请炮烙之刑,必欲得民心也。得民心则贤于千里之地,故曰文王智矣。”
文王在岐地侍奉纣王时,受侮慢而颜色不变,依然尽礼,早晚一定按时致礼,所上贡品没有不适宜的,祭祀也一定恭敬。纣王高兴。命文王称西霸,赐给文王方圆千里的土地。文王却行大礼而推辞说:“我请求为百姓去除炮烙之刑。”文王不是不喜欢千里的封地,而是用为民请求去除炮烙之刑来争取民心,获得民心比获得千里之地还多。所以说文王聪明。
《吕氏春秋》的著者们认为,天下为公,君主要为百姓谋利而不可谋一己之私利。周公总结出的“利而物利”即“一心给百姓谋利,而不要从百姓那里得到私利”。可以说是君主行事的圭臬,也是君主获得人民认同、拥戴的先决条件。这一领导学思想与当代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一脉相承的。对这一传统思想进行回顾有助于我们更加坚定地坚持党的宗旨。
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既是其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属性,也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对先贤传统政治智慧的继承和发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这是我们党享有的最早的准确表达,党的七大把“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写入了党章,以党的根本大法的形式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加以确认。
《吕氏春秋》的著者们认为成为君主的前提是要得民心,即得民心者得天下;而想要得民心就要使人民喜悦,要想让人民喜悦就要顺应民意。回顾这一领导学思想有助于当代中国共产党正在进行的从整合型政党向代表型政党的转型过程的顺利进行。
党的历届领导集体对此都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明确的表述。“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错误,一定要改正,这就叫向人民负责。同志们,人民要解放,就把权力委托给能够代表他们的、能够忠实为他们办事的人,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我们当了人民的代表,必须代表得好。”要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同的。”“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为群众服务,这就是处处想到群众,为群众打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一定要每日每时关心群众利益,时刻想到自己的政策措施一定要适合当前群众的觉悟水平和当前群众的迫切要求。凡是违背这两条的,一定行不通,一定要失败。”“共产党——这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中先进分子的集合体,它对于人民群众的伟大的领导作用,是不容怀疑的。但是,它之所以成为先进部队,它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群众,正因为,而且仅仅因为,它是人民群众全心全意的服务者,它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并且努力帮助人民群众组织起来,为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斗争。”“党的组织、党员,都要永远站在人民一边,同人民在一起,了解他们的要求,倾听他们的呼声,采取各种办法保护和争取他们的利益。”
“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群众利益无小事,是因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人民群众也往往是从党和政府如何对待他们的切身利益来判断党和政府工作的、来决定他们对党和政府的态度的。”“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使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具有广泛、深厚、可靠的群众基础。”“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