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福海县人民医院,新疆福海 836400
摘要:分析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的原因及防控措施。指导临床进行有效预防。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普外科手术患者1452例进行调研分析,结果:普外科手术病人切口感染63例,且均符合普外科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感染率4.34%。结论:通过对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与患者自身素质及免疫能力、围手术期抗生素应用、电刀的正确使用、切口的清理与缝合技术、引流物的放置等有密切关系。因此及时有效地调整自身素质及免疫能力、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电刀的正确使用、关腹前清理切口与减低切口缝合张力、合理放置引流物进行腹腔或者腹壁引流等措施能有效预防切口感染。
关键词:切口感染;原因;预防;普外科
临床资料
2014-2016年我院实施各种普外科手术1452例,男823例,女629例,年龄在7-72岁;平均年龄42.8岁,其中腹部手术1190例,乳腺手术55例,其他手术207例。切口感染63例,其中糖尿病20例,肥胖19例,营养差、低蛋白血症8例、年龄>60岁126例、长期吸烟107例、手术时间>3h112例;3类切口化脓穿孔性阑尾炎19例;有感染中毒症状短期使用地塞米松5例;感染患者中有45例使用电刀。
2014-2016年我院普外科手术病人1452例,感染63例,切口感染率4.34%。对63例手术切口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包括病程记录、医嘱及护理记录、手术记录、麻醉记录、切口情况、辅助检查等统计分析。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与患者自身素质及免疫能力、围手术期抗生素应用、电刀的正确使用、切口的清理与缝合技术、引流物的放置等因素有关。
讨论
患者自身素质及免疫能力:肥胖是切口感染重要因素,主要由于脂肪过多堆积影响机体免疫功能,还能引起糖代谢异常,导致切口部位脂肪液化、液体积聚引发坏死,出现切口感染,临床应对这一类手术时,应尽量将皮肤及皮下脂肪一次切完,控制切口长度,缩短操作时间,并及时给予抗生素预防,且近年来研究证实,肥胖者多伴有糖代谢异常的潜在隐患,糖尿病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几率较高,严重影响了切口的愈合,延长了恢复时间,导致切口感染率增加。因此在术前对糖尿病患者及时应用胰岛素治疗,待血糖控制稳定后进行相关手术,能有效降低感染发生。
围手术期抗生素应用:外科感染是致病菌侵入人体后,组织对细菌或毒素所产生的一系列局部和周身反应。在大多数手术中,感染多发生在手术期间,所以在手术结束后,全身使用抗生素不能产生预防的作用,因为感染早已开始。如果在术前30分钟使用抗生素,手术时血液中含有足量的抗生素,有效预防手术术后切口感染。因此抗生素在腹部外科中的预防性应用能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其作用已得到充分的肯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近年来,许多外科医师过分依赖抗生素来防治术后感染,盲目大量使用新型昂贵的抗生素,陷入滥用抗生素——产生耐药菌株——更换新药的恶性循环,导致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低下,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电刀的正确使用;电刀在现代化手术中运用极为广泛,其具有切口整齐、止血彻底、节省时间等特点,可以进行多种外科手术,但在浅部组织止血时,由于浅部组织有脂肪、肌肉,一旦有小的出血点,血管会自然回缩,如果使用电刀的电凝功能直接止血,会导致出血点周围的脂肪和肌肉组织均被烧灼坏死,导致术后伤口脂肪液化,影响愈合。在深部止血时深部出血点隐蔽,万不可直接使用电刀直接电凝,否则可能会导致重要血管或神经的损伤,因此当出血点电灼后,周围看似色泽正常的组织已部分失去活性,电灼时间越长,损伤组织的面积越大、越深、一旦缝合后,小部分的液化组织尚能被机体清除、机化,液化组织较多时会因引流不畅导致伤口感染,延迟愈合,感染风险大大增加,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切口的清理与缝合:在手术过程中,手术程序必须规范化、严格化,尽量减短手术时间,控制好切口长度,减少手术区污染。3%的双氧水具有清洗创伤、溃疡、脓窦,松解坏死组织,去除粘附的敷料,常规用双氧水、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可大大减少伤口的感染率。即使是一般切口,也是利大于弊,还能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愈率。良好的缝合也是保障,避免缝线应力集中形成皮缘紧缩带,造成潜在皮肤血液循环不良,进而影响切口愈合,增加感染风险,在缝合时,可在缝线的小范围内形成张力环,当将缝线的结打得太紧时,不但会切割皮肤,而且会形成炎性水肿,导致压力性皮肤坏死及感染可能。张力越大的切口,建议缝针边距差别越大,这样能更好地平衡切口周围张力,以免影响血运,导致组织清除炎性因子能力下降,因此缝合是手术中最常用的操作技术之一,缝合技术是否正确、熟练,不仅体现了手术医生的基本素质,而且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效果及患者的安危,手术医生要正确、熟练掌握手术缝合技术,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及反复正确的练习。
引流物的放置:引流是外科手术常用的技术,引流物应根据术后体位,放在创口的最低位置,以保持引流通畅,切不可将引流物放在大血管、神经或肠管旁及吻合口或修补缝合处,放置引流物后,必须妥善固定,牢记数目,防止遗忘、脱落或滑入创口中,应仔细观察引流效果,如引流量多少,引流液性质,必要时适当调整引流,并及时拔除引流物,引流物放置的时间尽可能缩短。如分泌物较多,可适当延长放置时间,超过5d者,应更换新的或其他引流物。脓腔内的引流物应放至脓腔缩小接近愈合为止。结论放置一次性引流管可降低切口感染,提高切口愈合率。
其他因素:手术种类、手术方式、手术切口的类型,手术时间,年龄、吸烟者突然戒烟后呼吸道分泌物增加导致肺部感染并发症,卧床后的便秘腹压增高问题,皮质激素的使用,慢性呼吸道疾患的缺氧,再加黄疸、肿瘤、腹胀、切口血肿、电解质紊乱等原发基础疾病均影响切口的愈合,增加感染的风险。总之,提高临床医生对切口感染的防范意识,积极对易感因素进行预防和处理,是防止切口感染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福龙,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分析.《医疗装备》,2016,29(22)
[2]桂翔,曾志刚,200例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3(25):161-161
[3]王谆.抗生素在普外科手术中预防切口感染的临床应用.《当代医学》,2012,18(24):142-142.
论文作者:张冬明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7
标签:切口论文; 手术论文; 抗生素论文; 普外科论文; 时间论文; 感染率论文; 组织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