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农户的能源使用及其对缓解贫困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贫困论文,农户论文,其对论文,能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对能源利用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相互联系的研究表明两者存在较强的关系,然而对能源使用与贫困缓解之间微观上的关系还缺乏深入的研究。贫困作为一种复杂的现象,可能与能源的使用存在紧密的联系。在农户层次上可以观察到这种联系,但从总体上看还缺乏对贫困缓解与农户能源使用之间相互关系的深入理解。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农户自身对贫困的认知。农户对贫困的认知表明,贫困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它不仅仅是指收入的低下(尽管收入是衡量贫困最主要的因素),而且还主要包括一些特别的方面,如不同的家庭生命周期、疾病、缺乏资本与信贷、缺少土地与劳动力、没有社会关系等(Beynon and Zheng,2000)。在农户看来,改进的能源不仅便利生产和生活,而且在相当程度上能减轻日常劳作重负,尤其是减轻主要从事收集和使用传统能源的妇女和儿童的劳累,节约他们的时间。
本文试图从村级及农户层次上探索中国农村贫困与能源使用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的目的是描述村级和户级经济与能源系统;探讨改进的能源使用对于“户内”活动(相对于下地农业劳动而言,“户内”活动主要指家务劳动)时间的节约,以及这种节约对于妇女和儿童福利的影响。本文的数据源于世界银行资助的研究项目“中国农村的能源、贫困与社会性别”(注:该项目由世界银行资助,英国发展研究所(IDS)执行。本文第一作者系该项目的研究顾问及项目农户调查组负责人。该项目于2000年10月在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3个村做了108个农户调查。
本文以下部分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详细探讨农户能源使用与贫困缓解的关系,分为三个小节,第一小节从总体上分析能源使用与贫困问题的联系;第二小节描述调查村的村经济和能源系统;第三小节探讨改进的能源对农户“户内”活动时间节约的影响;第四小节讨论能源使用对妇女和儿童的影响;第三部分给出总结性评论。
二、农户能源使用与农村贫困缓解
(一)能源使用与农村贫困的联系
随着对贫困认知的深入和多维度的思考,贫困的定义已不仅仅局限于收入低,还包括了能力、保障和赋权等。这样的贫困观使得贫困缓解与能源使用的相互关系更为明晰。如果在缓解贫困的整体策略下讨论农村能源的使用,则对贫困的定义就应该包括“能源贫困”和“时间贫困”。“能源贫困”通常是指穷人无法接近或者购买改进的能源,或者即使他们负担得起能源的使用费,却支付不起使用能源的设备,如电视、拖拉机等。“时间贫困”指的是由于人们(尤其是妇女)主要使用生物质能源,获得能源的时间花费大而且能源的使用效率低,以致于他们的时间不能用于从事创造收入的经济活动。因此,对贫困缓解与能源使用的分析必须获得农户在能源使用方面的时间分布的数据,进而探讨这种时间分布对贫困缓解的影响。已有的研究表明,劳动节约型和时间节约型的改进能源将受到贫困农户的欢迎。
贫困地区的农户通常会陷于所谓能源贫困的“恶性循环”之中(IDS,2001)。因为能源贫困,农户没有改进的能源或能源用具,由此导致较低的劳动生产率,只能提供粗劣而有限的产出,较低的生产率导致较少的劳动剩余和现金收入,进而,他们没有现金购买改进的能源及能源用具。显然,农户仅靠自身难于走出这种“恶性循环”要打破“恶性循环”,需要外力在循环的某一点的介入。例如,提供改进能源的设施,使农户有接近改进能源的可能;或者使农户(尤其是妇女)的时间从耗时的低级能源的收集和使用中解脱出来并用于收入创造活动,则上述“恶性循环”可能被打破。
其中的关键之一是农户对“时间节约性”能源的需要,这种能源可以通过缓解时间贫困来支付,也就是将农户(尤其是妇女)从低效率能源收集与使用的时间贫困中解脱出来,用于从事各种可能的收入创造活动,进而增加他们支付改进能源的能力。
贫困地区经济活动(尤其是现金收入活动)的机会通常是有限的。因而有的观点认为即使农户的时间能从“户内”活动中解放出来,他们可能仍然缺乏从事其它工作的机会。实际上大量的观察表明,即使在贫困地区,农户也有自己的收入创造活动和策略;况且能源活动本身的生产与贸易就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收入创造机会。经验观察表明,当劳动时间从“户内”活动释放出来后,农户会有效地利用这些时间从事收入创造活动。利用调查村的数据及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在控制了村、农户规模、年龄等变量后,农户的“户内”活动时间与其收入水平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户内”活动时间每节约1%,农户收入将增加0.36%。
(二)村级经济和能源系统
与中国其它的村相类似,调查村也正处于经济和社会的转型期,虽然农业生产仍然是主要的经济活动,但是主要由年轻人从事的非农活动正是日益变得重要起来。非农收入在农户总收入中的份额也显著上升。表1列出了3个调查村的一些主要经济指标。
表13个调查村的主要经济指标
小竹村位于偏僻的高山区,不通电,农业生产活动主要是种植烤烟、玉米、土豆和红薯。其中,玉米和土豆是主要的口粮作物,红薯主要用于养猪,烤烟销售是主要的现金收入来源,其它现金来源主要是挖野药材卖。碓窝台村以乡级小水电站供电,位于山区,农业种植作物有水稻、玉米、土豆、油菜和辣椒。碓窝台村的家庭养殖业很发达,是主要的现金收入来源,其所在乡号称“湖北仔猪第一乡”。运煤与卖煤也是农户主要的非农活动之一。后三溪村接通了高压电,位于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区,农业生产活动主要是种植玉米、土豆、水稻等。现金收入依靠养殖业和外出打工。一些农户用电磨做土豆粉卖。
3个调查村的能源来源及使用情况如表2。从表中可见,生产用能源主要是人力和役畜,少数农户辅之以煤和电。做饭和取暖主要依靠薪柴和作物秸秆。无电村照明主要是用煤油,有电村主要用电,煤油或者干电池作为备用和补充。某些作物秸秆被用作临时照明,小竹村的特产是小油竹(村名来源于此),碓窝台村为松树根(松木疙瘩),后三溪村为葵花秸秆。农户把这些材料晾干后储放以备晚间外出照明使用。小竹村部分农户甚至用它来做室内照明的补充。农户对于各种能源的来源及使用有着自己的看法(参见表2最后一列“农户的声音”)。
表23个调查村的能源系统
说明:在调查村,木材价格为0.03~0.05元/公斤;电费:碓窝台村1.10~2.50元/度,后山溪村0.70~1.00元/度。农户对交通和供水等使用能源情况的回答十分少。村民很少搭乘公共汽车,在出远门时才坐柴油车。供水主要依靠人力,只有后三溪村有一户用电力设备抽水吃,该村22户有电视机,14户有收音机。
(三)改进能源对农户“户内”活动时间减少的影响
众所周知,物质资本的缺乏是贫困最重要的原因,然而贫困农户不仅是物质资源贫困者,而且也是时间贫困者。贫困地区的农户尤其是妇女可能花费大量时间于“户内”活动,例如做饭、喂猪、打柴。鉴于农户生产与消费活动相互交织的特点,在多数情形下难以将农户的生产活动与“户内”活动明确区分开来。然而这些“户内”活动与主要的“上坡”从事农业生产或者出门从事收入创造活动不同,它们被认为是所谓“次要”的活动。正是这种“次要”的活动需要户内全体成员相当多的时间投入。毫无疑问,家庭主妇负担了其中的大多数任务。由于“户内”活动占用了妇女日常的大多数劳动时间,她们便只能较少地从事“生产”活动。表3给出了3个调查村农户冬季各种“户内”活动的时间分布情况。
表3调查村农户冬天每周用于“户内”活动的时间分布情况单位:小时
由表3可见,妇女反映她们每周平均大约要在各种“户内”活动中花费31~47个小时,而男人只花费13~28个小时。值得指出的是,表3的数据中还没有包括妇女照料小孩的时间,妇女反映说她们实在难以估计花费在照料小孩上的劳动时间,因为这种活动往往是与其它“户内”活动联在一起进行的。照料老人的活动也是如此。
用于维持日复一日生计的家务劳动时间积累起来相当可观,再加上用于作物种植等“主要”劳动的时间,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绝大多数贫困农妇会抱怨她们“必须一刻不停地劳动”、“没有时间从事新的活动”。例如,做饭和洗衣基本上都是由妇女负责;养猪也是一个花费妇女很多时间的活动,在农户决定养多少猪时,花费的时间长短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妇女每周平均要花费6~10个小时的时间来喂猪,而男人平均只用1~3个小时。
改进的能源可能在相当程度上减少“户内”家务活动的时间。3个调查村的主要口粮是玉米,在通电以前,农户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用石磨将玉米磨成粉,例如,小竹村的农户冬季每周要花8~9个小时的时间来推磨。而通电以后,加工玉米的劳动由电和电磨取代了,时间大大节约。例如,通高压电的后三溪村,没有电磨的农户仍然用传统石磨手工加工,偶尔到邻居家用电加工,每周仍要花7~8个小时推磨,但用电和电磨的农户则每周平均仅需要1~3个小时。
(四)能源使用对妇女和儿童的影响
缺乏改进能源的负面效应对男性和女性的影响是不同的,女性承担了更大程度的负面影响。从3个调查村的情况看,做饭的任务基本上由女性承担,与做饭使用的能源紧密联系的是打柴活动,女性既承担做饭活动,也承担打柴任务。妇女常常要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去打柴,要负重50~70公斤(甚至超过了其体重)的柴禾。她们频繁地遭受到摔跤、骨折、过度疲劳、风湿、贫血等病痛的折磨。一些妇女报告说她们夏季花在打柴活动上的时间平均每周约6~11个小时,冬季约10~14个小时。由于使用烟大灰多的土炉灶,一些妇女比男性更多地遭受户内空气污染之害,她们更易患上经常性的咳嗽、眼疾等病症。
尽管3个村对改进能源的使用从总体上明显地减少了“户内”活动的时间,但这种减少对妇女和男人的影响也是不均等的。例如,通电后女性反而可能比以前承担更多的劳动。因为通电并没对妇女主要负责的“户内”活动产生全面的积极影响,无论是接通小水电的碓窝台村还是接通高压电的后三溪村,做饭仍然使用薪柴,妇女平均每周仍要花费20~24个小时,取水则要花5~9个小时。
项目组在后三溪村进行了一项农户参与式的调查,获取了男人和妇女在通电前后不同活动的时间安排与分布。男人参与小组和妇女参与小组(每组6~8人)被分开来分别讨论通电前后的时间安排。调查人员先让每个调查组的成员围坐一圈,然后在地上画出石磨、猪、锅、床等图形符号分别表示推磨、养猪、做饭和睡觉等主要活动,小组讨论每个人一天在各种活动上的时间安排。然后每个成员用一把黄豆在图中将自己平均一天的时间分配给各种不同活动,耗费时间多的则用较多的黄豆表示。每个成员还可以调整自己的黄豆分布,然后调查组将结果记录下来。每个小组都分两轮进行,第一轮是通电后的时间分布,然后再问他们(她们)跟通电前相比时间分布的不同,并仍然用黄豆表示出来。调查结果经整理后列于表4。
表4后三溪村男人和妇女各种活动在通电前后的时间分布比率
显然,男人和妇女活动时间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随着传统石磨让位于现代电磨,电动切草替代手工剁草,通电以后妇女时间安排的最大变化主要是用于喂猪时间成倍地减少,而男人的主要变化则是用于“户内”活动时间的减少以及休息时间的大幅增加。妇女休息时间也显著地增加了,但这种增加的福利改进却部分地被下地劳动时间的显著增加所抵消了。妇女下地劳动时间的增加,一方面是由于妇女将喂猪时间的节约用于增加农业生产的活动,另一方面是由于通电后家里男人外出打工,把农活留给了妇女。一些妇女报告说由于改进能源的引进,她们能在减少“户内”活动时间的同时,将一些“户内”活动推迟到有电照明的夜间进行,这样白天便有更多时间去干农活,于是男人更有可能外出打工,赚取现金收入。
项目组还对3个村进行了关键知情人的深度访谈以及案例收集,这些案例也十分有助于理解农户能源使用的状况及其“户内”活动情况。以下两个案例就为更好地理解能源使用对妇女和儿童的影响提供了详细的素材。
案例1:小竹村董古强家,由于不通电,以煤油为主要照明能源。家里的4盏煤油灯都是用墨水瓶自制而成。蚕豆般大小的火苗只能照亮1米见方的范围,遇到煤油用完没来得及买时,还要点小油竹照明。由于煤油灯不清晰,董妻王双英晚上做饭往往分不清灶台和手里的锅,而且还要受到薪柴灶的烟熏。现在她的眼睛见风就流泪,每月要用一瓶眼药水。她还报告有咳嗽、胃病、头痛、腰痛等症状。他们读小学的女儿就更受影响了,晚上在油灯下做作业影响到视力发育,现在上小学四年级就已经严重近视。
案例2:碓窝台村李在梅家,丈夫杨顺孝负责坡上地里的劳动和家里每日的打水,妻子操持家务,也上坡劳动。她的家务时间分布大致如下:每天做3餐饭约花费3~4小时;每2~3天洗1次衣服,每次1~2小时;每2天打1次猪草,每次3~4小时;每天拌猪食和喂猪约3小时;停电时(每年2个多月)推磨打粮食每天1个小时(有电时丈夫用粉碎机打米);打柴分季节不同,约每天2小时。她说:“有电的好处主要是小孩和丈夫可以看电视了,我自己晚上做家务也更方便了”(1个灯泡可以顶4~5盏煤油灯用)。包括猪牛圈在内,她们家里安装了7个电灯泡。
三、总结性评论
本文利用3个村的调查数据,探讨了农村村级和户级能源使用与贫困缓解的相互关系。本文首先解释了能源和贫困的内在联系,接着描述了村级和户级经济与能源系统,进而探讨了改进的能源对于“户内”家务劳动时间节约的影响以及对妇女和儿童福利的影响。
从总体上看,生物质能源仍然是贫困地区农户的主要必备能源。尽管可能支付不起改进能源的成本,农户对于改进的能源及其设施仍有很高的评价和期待。按照“能源阶梯”的框架,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户能源消费沿着能源阶梯上移,增加其对改进的高阶梯能源的消费,福利得以增进,赚取收入的潜力得以发挥。由此可见,引进改进的能源对于打破能源和贫困的“恶性循环”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本文的研究发现妇女对能源的需求与男人相比有重大的差异。妇女主要负责“户内”的家务活动,例如做饭、养猪,需要更多的能源投入。而男人主要负责下地劳动,这种劳动目前则主要依赖人力和役畜。妇女是农村能源经济体系中的主要角色,要缓解贫困地区农村的能源贫困和时间贫困,对妇女的地位及其能源使用状况必须给予特别的关注。例如,由于高压电的引入,农户用于推磨和喂猪的时间已经显著地节约了。如果引入新的可用于做饭、供水的改进能源,农村妇女也必将从繁重的“户内”家务活动中解脱出来。在对农村能源使用与贫困缓解问题进行政策干预时,对社会性别的差异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