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欣慧 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730000
一、研究问题
这个文章主要是研究家长对孩子给予的指令性语言的类别,具体的研究问题是:
1.父母的性别是否会影响他们对孩子实施直接指令性语言和间接指令性语言的选择?
2.孩子的性别是否会影响家长对孩子实施直接指令性语言和间接指令性语言的选择?
二、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主要有两部分组成:礼貌理论和言语行为理论。
1.礼貌理论。说起礼貌理论,利奇应该是首先被提到的关键人物。在他1983年出版的《礼貌理论》中,他把礼貌理论分成了六个准则: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同情准则。在国内,根据利奇的礼貌原则,顾曰国发展了中国的礼貌原则,具体又包括以下准则: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德言行准则。
2.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领域炙手可热的一个话题,当代语用学对这一概念的使用可以追溯到John L. Austin的三个言语行为,即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他认为话语就是一种行为,也就是说,说话者说话的同时也在做事。除了Austin对话语三个层次的划分之外,Searle在1969年把言语行为分成了五个种类:指令,承诺,代表,称述和表达。根据Austin和Searle所述,指令性言语行为是要表达说话者的意愿,让听话者做某事或者使听话者达到说话者的目标。听话者将来的行为取决于说话者的意愿,比如要求、命令、警告。Searle把言语行为分为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而且Searle指出:“在指令性言语行为中,礼貌是间接言语行为的主要动机。”很多学者也认为礼貌是非常重要或者是唯一影响说话者选择间接指令性语言的因素。
三、研究课题的目的
此文章的目的是研究中国家庭中指令性语言的使用情况,尤其是其类别和出现类别差异的影响因素。事实上,存在诸多影响家长选择指令性语言的因素,但是本文章主要聚焦于性别分析,研究家长对孩子使用的指令性言语行为,对比父亲与母亲在使用指令性语言时的不同策略,以此可以找出男女家长在使用指令性语言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除此之外,近来的研究都关注于性别差异,所以在该文章中也会讨论性别差异是否会影响礼貌行为以及如何影响言语行为。
四、方法论
1.研究设计。研究设计的最大困难在于存在很多变量,如家长的性别、家长的教育背景、孩子的性别、孩子的年龄以及文化差异。在这个研究中的变量是:父母的性别,孩子的性别;定量是:父母的教育背景,孩子的年龄和文化差异。基于此,该研究的研究对象应该有相似或者一样的定量而有不同的变量。
(1)参与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个研究将在甘肃省展开(一样的文化背景),被选择的家庭应该有相似的教育背景,而且这些家庭中的孩子应该是2岁到7岁。通常认为,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受家长的监护,同时2岁的孩子已经初步具备语言交流的能力,而且2到7岁被认为是“学前年龄”。更具体一些,我们将拜访60个有孩子的家庭并请求父母双方参与此研究。
(2)工具。通常来讲,我们一般会采取两种方法收集数据,一种是“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另一种是“启发式”的方法。前一种方法是通过观察真实的语言活动,比如教室观察、录音或者录像;后一种方法是采取中性的研究工具收集说话者的言语行为,比如角色扮演等。“民族志”的研究方法被认为是语用学中收集数据最可靠的方法,然而在收集真实语科的过程中会有很大的困难。首先,收集语料和转写语料都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而且在收集自然语料的过程中可能会陷入两难的境地。当受试知道自己被观察时可能会表现得不自然或者有意识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因此,这样的录音肯定会影响语料的质量和真实性。避免这一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是告诉受试一些概括性的信息但不涉及跟调查有关的具体信息;另一个方法是对语料进行偷录,事后告知对方并取得使用语料的许可。尽管“民族志”的研究方法被认为是语用学领域最耗时的数据收集方法,但是我们在本研究中还是采取此方法以获取比较可靠的结果。因此,我们会给被选择的受试父母录音笔去收集他们与孩子之间的对话。
2.数据收集和分析。(1)给被选择的受试家庭录音笔,24小时不间断记录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对话,此过程持续一年。(2)一周收集两次记录的语言。(3)收集的音频语料将会被转写成文本语料。(4)定性、定量地分析文本语料,包括对比父母的指令性语言。最后得出的数据将采用SPSS12.0.进行分析。除了定量分析之外,父母双方采用的不同策略则会被定性分析,主要通过检验参与者的性别是否影响了他们的表现。
五、假设和分析
1.对问题1的假设:(1)父亲使用直接和间接指令性语言的频率差不多。(2)母亲更倾向于用间接指令性语。
2.对问题2的假设:(1)父母对男孩实施直接或间接的指令性语言。(2)父母更倾向于对女孩实施间接指令性语言。
参考文献
[1]Austin,John L.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2.
[2]Brown,P.& Levinson,S.C. Politeness Phenomena.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3]Leech,G.N. Pragmatics: Critical Concepts.London: Routledge,1998.
[4]顾曰国 礼貌、语用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
[5]张绍杰 王晓彤 请求言语行为的对比研究.现代外语,1997,3,64-72。
论文作者:汉欣慧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6月总第15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8
标签:指令性论文; 语料论文; 语言论文; 言语论文; 孩子论文; 准则论文; 礼貌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5年6月总第159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