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精神文明建设--兼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走出五个误区_市场经济论文

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精神文明建设--兼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走出五个误区_市场经济论文

试论现代市场经济的精神文明建设——兼谈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走出五个认识误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建设论文,试论论文,误区论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文,现代市场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精神文明建设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改革、发展市场经济的思想保证。我国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已有十多年的时间了,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效果不尽人意。从理论上看,主要原因是存在五个认识误区。只有走出这些认识误区,才能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精神文明建设,并取得预期效果。

一、走出精神文明建设与市场经济发展背道而驰的认识误区

长期以来,人们在思想上存在着一种错误认识,那就是精神文明建设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是背道而驰的,二者呈反向运动:要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牺牲精神文明建设,而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就会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更有一种错误认识:“市场经济的发展以道德沦丧为代价”,甚至有人对市场经济所提倡的一些精神原则也予以抨击。

从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看,“它经历了原始市场经济、古典市场经济和现代市场经济等三个阶段”(注:白永秀:《中国现代市场经济研究》,100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从一般意义上说, 古典市场经济取代原始市场经济,现代市场经济取代古典市场经济,就是市场经济由不规范到规范的过程,也是人们的经济行为由不文明到文明的过程。在不规范的原始市场经济和古典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本谈不上精神文明,如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残酷无情、尔虞我诈、腐化堕落、贫穷犯罪等社会弊端大量存在。对此,思想家托马斯·莫尔曾批判过“羊吃人”的“圈地运动”;马克思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829页)但是,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也在提高。同时,市场经济的精神文明机制也在形成,社会文明的程度提高了。如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的精神文明要比原来古典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精神文明程度高得多。我们这样说,并不意味着赞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精神文明,只是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把精神文明水准看成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虽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资本主义精神文明有本质的区别,但二者更具有共性和一般规律。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不能改变其一般发展规律,只能是在此基础上加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速度。

社会主义国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也有类似于资本主义古典市场经济阶段的现象。从古巴、越南来看,在市场化改革的初期,计划经济的精神文明受到了冲击,市场经济的精神文明机制尚未形成,因而出现了一些丑恶的社会现象。如走私、卖淫以及其它各种犯罪,也曾给社会的健康发展带来一些影响。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重视了对这些消极现象的打击,目前有所好转。

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具有特殊性。它不是按照“自然经济——原始市场经济——古典市场经济——现代市场经济”的轨迹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的,而是经历了由自然经济到计划经济,再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这样一个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市场经济的优良品格未能继承和发育起来。特别是近年来市场经济是在政府催化下发展起来的,带有一定的人为因素。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时断时续的,因而没能形成市场经济的精神文明机制。在这种状态下,人们的精神生活与思想观念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问题,甚至是严重问题,如人们的道德水准滑坡、假冒伪劣商品泛滥、以权谋私等。但这些现象的产生并不能证明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是格格不入的,只能说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处于特殊阶段。这就是,由于我国处于计划经济精神文明向市场经济精神文明的过渡阶段,因而精神文明建设处于低潮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文明建设必将取得更大成就。

精神文明建设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之所以是相容的,其原因就在于市场经济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能为精神文明提供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精神文明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如果考虑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话,那么我们更加有理由说,社会主义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但不矛盾,而且是同步进行的,二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利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首先,加快市场化进程,真正推动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化,并注意用现代市场经济因素取代古典市场经济因素,有计划地培育现代市场经济的精神文明机制。其次,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努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提高生产社会化程度,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供物质条件。最后,精神文明建设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而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必须加强社会主义道德的宣传与教育,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二、走出追求物质利益是精神文明水准下降原因的认识误区

在我国推进市场化的进程中出现了一些消极现象,精神文明建设的绩效不尽人意。对此,学术界展开了积极的探索。但也有人认为由于人们追求物质利益而见利忘义,引发贪污腐化、行贿受贿、生产与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不文明行为,导致了精神文明水准的下降。据此,这些同志积极倡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借此让人们轻“利”而重“义”,达到重振中国传统精神文明之目的。这种把“利”与“义”对立起来的观点,笔者不敢苟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期儒家的义利观是否定物质利益的。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谋食不谋财”的观点,便是这种传统思想的具体体现。可以说,早期儒家反对人们“言利”,否定强调物质利益。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与儒家相对立的义利观,如墨家所主张的“义,利也”,就是把义与利相统一。只要我们考察一下人类经济思想的变迁过程,就不难发现传统的义利观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一概否定物质利益的。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义利观具有不同的内涵,特别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其含义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君子谋财,取之有道”、“童叟无欺”等义利观,就充分说明人们可以追求利益,但要采取正当的手段。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有些进步的思想家早已提出“义利双行”的观点,有的甚至提出“人非利不生”的观点。中国传统的义利观也并不都否定对物质利益的追求。

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形式的发展,在今天要将时空观引入义利观的范畴,给传统的义利观赋予新的内涵,要用新的标准衡量义与利。在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什么是“义”?在我们看来,要把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义”的标准。凡是有利于生产力水平提高、有利于人民生活改善、有利于综合国力提高的行为都是“义”,凡是不符合“三个有利于”的行为则为不“义”之举。

追求利益、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等,是市场经济的原始本质。这些现象在社会约束机制不健全的低级市场经济阶段会恣肆横行,但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建立了强有力的约束机制,政府通过法律法规与伦理道德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因而“损人”行为得到了有力地抑制,“利己”通过合法、合理的途径和方式进行。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为利己而损人会受到严厉地制裁,即使想损人,也在利益上得不偿失。例如,在有序而文明的现代市场经济的国家,有些经济主体不是不想制造与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而是不敢。因为一旦被社会发现将被罚得倾家荡产。可以说,有些经济主体不是不想损人,而是不敢损人。由此可见,追求物质利益,并不是精神文明水准下降的原因。

我们认为,在我国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要科学地认识义利观,正确处理利己与损人的关系。首先,要更新观念,为“义”赋予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含义,用“三个有利于”去判断是否是“义”。其次,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用法律来鼓励“利己”行为,限制“损人”行为,规范经济主体的行为,做到利己不损人。最后,加强社会主义伦理道德的宣传,利用舆论宣传导向的作用启发人们的良知,使“利己而不损人”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从而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实现净化社会空气的目的。

三、走出精神文明建设搞突击、搞短期行为的认识误区

从一般意义说,市场经济的发育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它要经历原始市场经济、古典市场经济和现代市场经济三个阶段,因而具有长期性。与此相联系,市场经济的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客观自然的过程,同样也具有长期性。立足我国的实情,精神文明建设不仅具有长期性,而且具有艰巨性。这是因为,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双重任务:一方面要将计划经济精神文明转变为市场经济精神文明,建立具有时代内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文明,另一方面要彻底铲除长期积淀形成的自然经济观念及滞后的封建思想意识,建立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精神文明。在两者的关系中,消除自然经济观念及封建思想意识是基础与前提,而建立市场经济精神文明是方向与目的。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解决我国当前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的症结。自然经济观念及封建思想意识是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从历史辩证法的观点看,凡是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东西,尤其是观念形态的东西,必然要经过长期的历史过程才能消除。这就决定了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这更决定了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不渝地强调精神文明建设,但在实际中,一些部门、一些领导同志往往搞一阵风,甚至是上面催一催,下面动一动,这些现象违背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规律,在一定程度上抵销了精神文明建设的绩效。为了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当前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三种倾向:一是搞形式主义,摆花架子;二是被动应付,中央强调就搞,不强调就不搞;三是急于求成,搞突击,似乎精神文明一抓即灵,忽视其长期性和艰巨性。

四、走出把精神文明只看作政治问题,而非经济问题的认识误区

政治与经济是紧密联系的,在两者关系中,经济是根源,政治是表象形式,正如列宁所说:“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注:《列宁全集》第32卷,72页)。对精神文明建设而言,它既是政治问题,又是经济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经济问题,是市场经济的伦理道德问题。

但是在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有些同志却往往将其只看作是政治问题,甚至有些同志认为精神文明是政治倾向的反映,是一个政治问题,而非经济问题。由于这种认识上的误区,把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泾渭相分,对经济改革不予精神文明的智力支持,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出现了“左”的做法,如将精神文明建设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大会小会的政治学习来建设精神文明,甚至采取空洞的说教形式,从而使群众产生了一种逆反心理,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失去了本来意义,弱化了效果。

因此,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必须走出这种认识误区,将精神文明建设既看作是一个政治问题,又看作是一个经济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将政治宣传、思想教育、法制建设、经济伦理道德建设相结合,并使精神文明建设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遵循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从多个角度入手,运用多种方法,脚踏实地地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五、走出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是教育群众的认识误区

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社会活动,它的对象是全体公民。这就要求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全体国民同心协力建设精神文明。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教育广大群众。

但是,从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不文明现象主要发生在干部上,也就是说当前建设精神文明的重点应该是教育干部。其原因有二:一是当前假冒伪劣产品盛行,引发了社会不文明现象的产生。在假冒伪劣商品中,既有一般产品,更有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产品。可以说,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产品不合格,是社会上假冒伪劣商品流行的根源,其带来的问题也更为严重。二是部分领导干部的腐败行为诱发了公众心理不平衡,助长了不文明现象的产生。因此,我们认为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是教育干部。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为了促进社会风气的进步,必须首先搞好党风,特别要求各级领导同志以身作则。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 党的各级干部又是党的表率。”(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164页)

具体说,目前要从以下三方面教育干部:首先,教育干部作廉洁自律者。由于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干部聘任与淘汰机制不健全,因而导致了部分干部廉洁程度下降,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现象的大量存在;干群关系紧张,部分干部脱离群众,干部违法行为不断出现,比如“价格双轨制”中的官倒,股份制改革过程中干部的“权力股”,政府人员分流中的“官商”,机构改革中的“突击提干”等。在这种情况下,不加强廉政建设,不解决干部廉政问题,精神文明建设很难进行下去。其次,教育干部做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促进者。要帮助干部转变观念,提高他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水平,培养他们的改革意识,使其成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促进者。在经济体制改革中,从大局出发,努力为人民服务。最后,教育干部做精神文明建设的带头人。干部是人民群众的表率,精神文明建设成效的关键在于干部。因此,必须用共产主义思想、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广大干部,使他们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和带头人。

标签:;  ;  ;  ;  ;  ;  ;  

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精神文明建设--兼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走出五个误区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