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高科技企业二次创业的“六个现代化”战略--中关村企业发展机制研究_创业论文

民营高科技企业二次创业的“六个现代化”战略--中关村企业发展机制研究_创业论文

民营高技术企业二次创业的‘六化’战略*——关于中关村企业发展机制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关村论文,民营论文,企业发展论文,高技术论文,二次创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二次创业”的目标定位:“六化”及其关系

1.“二次创业”,是以四通为代表的民营高技术企业,经过十多年成长历程后提出的新战略。目前,“二次创业”战略已被中关村,乃至全国有一定规模的民营高技术企业普遍接受。民营高技术企业的“一次创业”,着眼于企业的创立和生存,探索的是企业的生存机制;“二次创业”则着眼于企业的发展,探索企业的发展机制,提出企业的发展战略。进入“二次创业”时期,民营高技术企业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事业基础,学习到了一定的经营经验,积累了一定规模的资产,具备了一定的竞争能力;但由于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市场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因此,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面对着更为强大的竞争对手。“二次创业”战略的提出,是民营高技术企业普遍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标志,也是企业家自己对企业发展的阶段性的普遍自觉和企业战略意识的进一步强化。

2.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关村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凤阳农民首创的“包产到户”和乡镇企业的兴起,是农村改革的代表;深圳等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的发展,是对外开放的产物;中关村则是城市改革的先行者,是城市科技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的产物,是中国现代市场经济的发源地之一。正是在中关村,诞生了中国第一批真正的高技术企业,培育了中国第一批高技术企业家;正是在中关村,实现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实现了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实现了高技术的产业化。作为民族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中心,中关村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3.高技术企业具有独特的性质。高技术企业以现代高科技为依托,具有持续的创新能力;高技术企业往往开发的是潜在的市场,具有极强的市场扩张力;高技术大企业大多由风险企业发展而来,并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现代公司;高技术企业是一种高度国际化的企业,高技术市场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市场;在企业与政府的互动关系中,高技术企业处于最积极主动的状态。

4.民营高技术企业群体“二次创业”的战略目标,可归纳为“六化”,即资本股份化、技术创新化、管理科学化、融资多元化、产业规模化、经济国际化。中关村崛起时,其创业者主要是探索如何创建一个企业;进行“二次创业”的企业家,则已经对企业的发展积累了许多规律性的认识,对企业的发展战略有了更强的前瞻性。提出“二次创业”的企业,都在自觉地探索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目标定位和组织安排。“六化”战略,是在充分认识中国民营高技术企业发展的阶段性、系统总结了民营高技术企业群体的不同发展战略、深入研究现代企业理论和企业发展机制基础上提出来的。

5.“六化”是民营高技术企业的发展机制。作为中国市场经济的开拓者和实践者,中关村企业在“一次创业”中提出“六自”的生存机制,“六化”则提出了“二次创业”中的企业发展机制。“六化”涉及到中关村高技术企业面临的六个紧迫问题,也是关系到企业发展的六个重要方面。“六化”的提出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它反应出中关村企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六化”战略研究,以中关村高技术企业的发展为案例,以国际大企业的经验为依据,以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发展规律为参照,对民营高技术企业下一步的发展进行理论探索。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中关村高技术企业群体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与竞争能力。

6.“六化”战略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从“六化”战略的构成要素来看,资本股份化、技术创新化是基础,管理科学化、融资多元化是手段,产业规模化、经济国际化是目标。从实现“六化”战略的机制来看,资本股份化、技术创新化、管理科学化是企业的内部发展战略,融资多元化、产业规模化、经济国际化是企业的外部发展战略。

7.“六化”是中国企业发展道路的超前探索。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中国的企业改革在中共十四大以后进入实质推进的阶段。“六化”战略正是在十四大精神指导下,根据中关村企业市场化程度高的特殊条件提出的,它既是现代企业制度在中关村的应用,又是中国企业发展道路的超前探索。正如当中国大部分企业在探索承包制、精简机构、放权让利的时候,中关村企业提出了“六自”原则一样,中关村企业的“六化”战略,必将对中国企业市场化的发展,提供崭新的模式。

二、资本股份化是企业二次创业的体制基础

8.产权明晰是现代企业的制度基础。现代微观经济学关于产权制度和企业理论的研究证明,明晰的产权界定是现代企业的体制基础。只有在产权边界清晰的条件下,才能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从而较好地解决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信息沟通机制的问题。中关村高技术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的产权问题,已经成为“二次创业”的瓶颈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对中关村企业形成和发展的机理进行更深层的理论回溯,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到可行的解决途径。

9.风险企业是高技术企业创业的基本方式。国外高技术企业创业时,一般采取风险企业的形式,尤其以美国硅谷最为典型。这有三个基本原因:第一、高技术企业主要从事高技术创新活动,创业过程存在着巨大的风险,成功的可能性比普通企业低得多;第二、创业者几乎要承担创业的全部风险,必然要追求对企业的控制权,但创业者所拥有的资本主要是以知识、技术、信心等为基础的人力资本,仅有的少量货币资本是启动创业计划的“种子资金”,而人力资本的评估只能是创业者之间或创业者与外部风险投资者之间谈判的结果;第三、风险企业的创业门槛较低,手续简便。

10.高技术企业在成长过程中要完成由风险企业向现代公司的转变。风险企业包括多种不同的组织形式:独资企业、普通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企业等,但不是现代公司制企业,其核心是创业者核心团体承担无限责任或主要责任,这决定了风险企业是创业者的企业。具体采用何种企业组织形式,由创业者根据自身条件决定,但多数采用有限合伙企业的形式,即风险资本的投入者作为有限合伙人,只承担有限责任。高技术企业的成熟,要经历两次重要转变:当风险企业初具规模时,完成向有限公司的转变,创业者的人力资本部分转化为货币资本;当高技术公司具备一定实力时,完成由封闭公司向公众公司的转变,通过公开招股上市,实现创业者的人力资本向货币资本的彻底转变,使风险资本投入者获得超额利润和投资回报。

11.智力密集、 风险投资与创业者的结合是中关村高技术企业诞生与集聚的原因。风险投资机制与高技术企业群体的发展是共生的,中关村的出现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必然现象,是国际高技术创业浪潮在中国的集中体现。在这个过程中,中关村作为中国智力最密集的地区,具有作为创业区域的天然条件。地处中关村的高校、科研院所、地方政府等处于开放状态的机构,承担了风险投资者的角色。而改革开放的社会风气,给中关村一批最具活力的知识分子带来了创业的冲动。这三种因素的有机结合,是中关村诞生了一大批高技术企业的主要原因。对中关村高技术企业出现和集聚的原因的分析,不仅在于对历史的解释,更重要的是为了对现实的产权问题给予最明确的说明,这是解决产权问题的关键所在。

12.中关村民营高技术企业是典型的风险企业。 中关村先行的创业者,都以美国硅谷的高技术风险企业为“蓝本”,开始自己创业的历程。被誉为民营高技术企业生存机制的“四自”原则,则突出地反映了其风险企业的特征:

(1)自愿组合:创业时的核心团体(即创业者的人力资本), 是通过创业者之间的谈判(协商)组合而成的;

(2)自筹资金:创业时必需的启动货币资本, 是创业者核心团体自行筹集来的,部分是国有机构和集体机构的预算外资金,这实质上是风险资本;

(3)自主经营:由创业者核心团体自主负责企业的经营、管理;

(4)自负盈亏:由创业者核心团体自行承担创业成败的风险。

但由于当时没有相应的市场经济法律制度,民营高技术企业被迫沿用传统的企业形式,造成目前产权模糊的状态,因此,应将民营高技术企业视为“法前企业”,根据国际高技术风险企业的惯例解决其产权问题。

13.风险企业的还原是解决产权问题的理论基础, 其实质是明确肯定创业者核心团体的技术和管理等人力资本在资本积累中的作用。在高技术企业的一次创业中,风险投资者与企业家之间的模糊关系是由当时历史条件决定的,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模糊性也促进了许多企业一次创业的成功。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将这种模糊关系清晰化、定量化,需要参照国外高技术风险企业的实践。对国际知名高技术企业,如DEC、Apple、HP、Intel等公司的案例研究表明,国外高技术企业的股权设置都是以风险投资理论为指导的,企业的股权在风险投资家和创业者之间进行分配。按国际惯例,风险投资家与创业者之间的股份设计一般在各占50%水平上,但其中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企业是创业者的,而不是风险投资家的。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企业明晰产权,需要有政策创新,政策突破点在于风险企业的还原,即以风险企业的原则对现有存量资产进行分割和处置。

14.风险投资机制的完善是实现高技术产业化的必要保证。 无论是从中关村的持续发展,还是从全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来看,风险投资机制的完善是实现高技术产业化的根本保证。风险投资以获取资本收益为目的,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风险投资机制的建立与发展,需要政府立法的支持,需要引进国外风险投资经验。只有风险投资机制完善,才能保持中国高科技人才持续不断的创业冲动,才能不断诞生一批批高技术的中小企业,才能发展我国的民族高技术产业,才能培育中国的企业家精神。

15.由于中关村企业资本形成历史过程的复杂性及其高技术企业的基本属性,股份化应成为这些企业形成量化、清晰的产权体系的方向。而风险投资的理论是高技术企业股份化改造的理论基础。只有在公正、合理的产权设置的基础上,才能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并充分利用产权杠杆,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监督机制,保证创新动力的持续性。只有以此为基础,中关村高技术企业才能加强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的融资能力,进行多种形式的产权交易,才有能力在国际范围内调配资源,才可能成长为高技术跨国公司。

三、技术创新化是企业二次创业的动力源泉

16.中关村企业始终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从创立起, 中关村企业就形成了独立的民营机制,为技术创新奠定了组织基础。技术创新是技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的有机结合,缺一不可。中关村企业广泛深厚的科技背景,是其创新的技术价值的保证,而其自主作出创新决策、承担风险的民营机制,使其时刻关注产品和服务的商业价值,从而以其成功的实践证明,企业应该也能够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17.一次创业时期, 中关村涌现出一大批熊彼特意义上的企业家。正是他们勇于创新的精神,催生了中国第一批高技术企业,同时也孕育了以“六自”为基础的中国现代企业的胚胎。他们走出大院大所的行为本身,就是创新理论中所谓“溢出”(Spin—off)效应的体现; 其创新方式是通过“知识和诀窍”取得原始积累;所谓“知识”的运用,在技术服务和技术产品贸易过程中体现出来,而“诀窍”的运用则表现在中关村大量的“二次开发”中。以“知识和诀窍”的运用为创新方式,由技术服务和技术贸易带动技术开发,进而实现“技工贸”一体化,这正是中关村企业一次创业技术创新的内在逻辑。

18.一次创业的技术创新, 主要目标在于实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即实现“样品、礼品、展品”和其它实验室成果向市场商品的“惊险一跃”;而二次创业的主要目标则在于寻求高技术的产业化,即着眼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追求。相应地,创新类型将由一次创业的产品创新占绝大部分,转变为二次创业的“在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并重的情况下,突出工艺创新”。

19.创新方式与企业规模是紧密相关的。一般来说,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可选择的创新方式随之增多:从技术搜索、技术购买,向合作创新、兼并(收购)创新,最终走向更高意义上的自主技术创新。进入二次创业的企业,随着规模的扩大,企业有实力也有必要在更大的规模和范围上充分调动各种创新资源。少数有能力进行自主技术创新的企业,在创新方式上进入更加多元化的选择阶段,关键的核心技术的获取,以自主研究和兼并创新为主。值得注意的是:对任何规模的企业,技术搜索(Scanning)都占有相当的重要地位。

20.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以市场行为将科研机构吸纳进企业,是中国企业改革和科研体制改革的共同目标,这将极大地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 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在R&D内部化的形式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企业采取在内部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兼并或合并已有科研机构的方式,来实现R&D活动的内部化, 是高技术大企业为技术创新提供组织保证的必由之路。

21.合作创新是在更大范围内调动创新资源的方式。目前, 国际高技术领域的合作研究与开发呈现极旺的发展势头,这主要是因为现代高技术领域的技术创新需要承担极高的费用和极大的风险,合作是分担费用和风险的良好方式。中关村以往的国际合作项目,主要目的是寻求生产、销售方面的优势互补;由于高技术领域最关键的要素是知识和技术,因此高层次的合作创新是建立在优势互补基础上的、对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合作创造。

22.从国际技术势差变化的规律来看, 中关村企业从一开始就避开了“引进、再引进”的恶性循环,采取了引进与创新结合的途径,从而不断地缩小了与国外技术的差距。进入二次创业的企业,其产品性能价格比接近于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属进口替代型,有少数产品性能价格比已超过国外水平,属出口导向型。由于高技术产品的国际性,以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前景,在进口替代型和出口导向型产品之间的性能价格比差距将缩小,企业主动进行世界水平的技术创新,将处于有利的竞争态势。

23.中关村处于中国智力最为密集的地区。 近来国外高技术大公司纷纷涌入中关村,建立研究开发基地;我国的一些企业和科研院所在中关村建立的研究开发中心,也已进入出成果阶段。中关村很可能成为世界高技术产业的重要创新源头之一。中关村企业有着十多年创新经验,率先走向自主创新、出口导向的阶段,既有现实的基础,也是民族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更高水平上,进入出口导向的自主创新阶段,是中关村企业技术创新的最高目标。这是中关村企业能否持续发展,民营高技术企业能否为中国经济发展起到导向作用的关键所在。北大方正等企业,已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四、管理科学化是企业二次创业的组织保障

24.管理科学化是民营高技术企业实现二次创业的重要手段。 管理科学化的实质,是企业成长到一定阶段、达到一定规模和水平之后的组织创新活动;是民营高技术企业以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企业激励和信息机制的调整。管理科学化的任务反映了中关村企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是这些企业向二次创业过渡的必然选择,核心是企业管理的稳定性、合理性、规范性,关键之点在于确立企业的战略目标并设计出相应的体制。

25.管理科学化的任务是针对中关村企业的阶段性发展提出来的。 一方面,自愿组合的创业原则决定了创业过程采用以亲情为基础的管理方式,这种亲和性很强的管理方式保证了创业的成功;另一方面,这种以亲情为基础的管理方式,又决定了中关村企业在创业过程中管理的原始性和企业的不稳定性。这种矛盾交织的因素,使得中关村企业在十多年发展中,始终处于成功、分裂、发展、震荡的过程中。正是由于企业付出了很大代价,实现从亲情管理向制度管理的过渡,成为中关村企业家的必然抉择。应当指出,中关村企业在创业阶段上管理的滞后性,也反映了高技术企业创业过程的一般规律,即企业的管理落后于企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实践证明,按照“六自”原则建立和成长起来的中关村高技术企业,必须通过管理科学化的过程实现向现代企业的过渡。

26.从中关村高技术企业的现实出发, 管理科学化的目标是管理规范化与制度化,这反映了民营高技术企业从一次创业向二次创业过渡的管理危机。从现象上看,中关村企业对管理规范化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但同时也处在多重矛盾之中。如:组织创新冲动与历史惯性之矛盾;规模膨胀与规范管理之矛盾;企业体制与权力结构之矛盾;内部人控制与法人治理结构之矛盾等等。管理科学化旨在通过企业的“内求”过程,消解矛盾,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

27.中关村企业管理科学化的基础是建立法人治理结构, 即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把握企业管理的根本环节,在企业所有者、管理者和员工之间建立起合理的企业信息与决策机制。在二次创业阶段上,中关村企业管理科学化的现实目标在于企业上层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同时通过科学化的途径,建立起适合企业发展的稳定的管理结构。从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中关村应该成长起一批大公司,为了适应这一趋势,在保持企业家创造力不衰竭的情况下,企业要注意吸收和培养一大批职业管理者,形成企业管理的中坚力量。

28.在转型经济中,企业战略始终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中关村的经验表明,战略选择决定了企业的成败与规模。管理科学化对于企业决策体制的要求是,建立起战略管理机制,确立战略决定体制的原则,即企业组织形式为战略目标服务,以增强企业决策的科学预见性。在二次创业阶段,战略管理机制的建立是中关村高技术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中关村的一些大企业已经开始把制定企业战略当作首要工作。对于高技术企业来说,企业发展战略如何与国家产业导向协调一致,如何适应企业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企业家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29.管理科学化应该在研究开发、生产、销售、人力资源、 财务等环节充分体现出来,其中财务管理的规范化是目前中关村企业与国际接轨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管理科学化应以保持信息的灵活有效和对称的原则,整合企业的权力结构,通过建立“流动性组织”方式等来达成组织重建的目的,科学及时地解决好企业中的“政治问题”和技术问题。

30.从当代管理思潮的发展趋势来看, 管理科学化发展的大方向必然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现代化,即通过管理科学化的过程实现企业管理的和谐化,在尊重人、理解人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的现代管理,达到企业的和谐发展。这是中关村企业文化的必然走向。十多年的实践表明,中关村企业的发展与其对自身使命的把握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与中国的经济转型相关,中关村企业文化涵概了中国哲学和人文主义的思想,并且体现出某种社会理想。企业文化是一种经济文化,这一点已经充分体现在中关村企业的理念和行为之中。可以预言:经过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真正反映中国文化和理想的企业文化,将通过中关村企业的实践日益走向成熟。

五、产业规模化是企业二次创业的发展方向

31.创业之初,中关村高技术企业就在一无资金投入、 二无土地投入的情况下开始了艰苦的产业化的探索。“技工贸一体化”是中关村提出的第一个涉及产业的模式,以其高技术产品的市场化导向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两头在内、中间在外”(即加工生产在外)的模式既是中关村的现实选择,又使中关村的产业融入北京的工业体系之中。中关村企业家早期对产业化的探索,为二次创业提出“产业规模化”的方向奠定了基础。

32.进入“二次创业”阶段之后, 中关村的企业家除了继续进行轻型化的产业模式探索之外,为了实现规模经济的目标,也开始了产业基地的选择和建立,四通集团“国际化带动产业化”模式的提出和大规模的国际合作、联想集团惠州工业园的开发建设、北京试验区土地信息产业基地的启用等,成为中关村二次创业实现产业规模化的重要标志。

33.产业规模化包括产品的规模化、合理的产业布局、 企业的规模化三个层次。产品的规模化,即通过努力扩大产品生产规模,取得规模效益;一个成熟企业通过合理的产业布局,可以有效地分散经营风险,并拓展经营空间,还可以充分发挥相关产业之间在技术、销售、原材料和半成品等方面的互补性;建立在产品规模化和产业合理布局基础上的企业规模化,是高技术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

34.中关村高技术企业目前阶段的主要发展目标是追求规模化, 实现规模经济,获取规模效益。这里存在一个矛盾:一方面,根据企业成长理论,中国企业的规模远没有达到自身的边界,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因而追求规模的扩大是现阶段的主要方向;另一方面,企业规模的扩大又受到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组织结构、市场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因而在不同发展阶段和竞争环境下企业的边界是不断变动的,即有一个适度规模的问题。中关村高技术企业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技术、管理水平,不断完善组织结构和体制创新,最大限度地拓展自身的创业空间,以实现长期竞争环境下企业的最佳规模。

35.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 多样化经营是企业实现规模化的三种有效手段,也是企业在确定发展战略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横向一体化是企业在单一产品上实现巨人战略以扩大企业规模的方式;纵向一体化是在具有原料、半成品、成品关系的产品方向上扩大企业经营业务的手段;多样化经营是企业充分调配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拓展经营空间的一种战略选择。

(1)横向一体化的主要目的是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企业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可降低单个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竞争能力。横向一体化有利于集中使用企业的各种资源,实现专业化。

(2)纵向一体化可以有效地巩固企业的市场地位,发挥竞争优势,防止其它竞争对手的进入(将进入壁垒提高)。这是在高度相关领域内实现合理的产品结构以扩大企业规模的一种主要手段。

(3)多样化经营可以有效地分散经营风险, 最大限度地拓展经营空间,最大限度地调配社会资源,是现代大企业的发展方向。但多样化经营对企业家的素质、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和组织结构有更高的要求,在选择多样化经营战略时应持谨慎的态度。

36.进入新的产业领域是企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个产业中企业的预期收益取决于五个竞争力量的强度:竞争、替代、供应商、买主的争价实力和进入。其中进入在决定产业利润中起平衡作用。当一个产业是稳定的或者处于平衡状态时,潜在进入者在计算其预期成本时应考虑到因进入壁垒所产生的比先期进入者更高的成本。目前,高技术企业面临的进入壁垒主要包括:政策性壁垒、资源性壁垒、技术性壁垒、成本性壁垒和抵制性壁垒。在进入新的产业领域和确定进入的产业目标方面,中关村高技术企业需要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与一次创业相比,企业在投资前期的准备工作,如专业投资咨询、政策调研、市场调查等方面应有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投入,企业在观念上应有一个较为根本的转变。

六、融资多元化是企业二次创业的现实选择

37.中关村高技术企业的融资,经历了一个从被动到盲目、 从盲目到自觉的发展过程,目前少数企业开始有计划地融资。中关村高技术企业的创业投资为国家预算外资金,来源于个人储蓄、个人借款,或来源于上级主管单位的预算外资金。其特点为投资量小,具有风险投资的性质,与掌握国家金融资产的银行基本没有渊源。在一次创业中,中关村企业主要依靠自身有限的积累,以滚雪球的方式满足自身的资金需求;同时,力所能及地与金融机构,主要是城市信用社等新型金融机构建立联系,以疏通融资渠道。在当时的经济和金融环境下,中关村高技术企业与传统企业相比,充分发挥了机制灵活的优势,融资能力超过企业自身实力。

38.进入二次创业时期, 中关村高技术企业以日益增强的实力为基础,积极争取国家计划内信贷资金的支持;时值金融机构转轨,中关村大中型企业纷纷主动出击,争取与银行建立稳定、持久的合作关系。与一次创业相比,二次创业时期中关村高技术企业的融资更具主动性、积极性与灵活性,与我国主要金融机构建立了较为密切的关系,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二次创业所需的资金来源;一些实力较强、信誉较好的高技术企业,开始具备国际筹资能力,利用股票到香港等地上市等多种融资方式,在国际资本市场筹资。但与高技术企业二次创业的资金需求相比,与二次创业所要求的较高的发展速度相比,目前中关村企业的融资渠道狭窄,方式单一,投资者的投资款、企业的经营积累、银行和信用社的贷款是其主要的资金来源,因此,融资多元化已被提上日程,成为高技术企业的现实选择。

39.融资多元化, 要求企业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和金融市场的开放,开辟多种融资渠道,掌握现代融资手段;同时,企业应根据高技术企业的特点,从建立最佳的资本结构着手,使融资具有计划性,制定融资的战略规划,从资金来源、资金成本、资金风险等角度考虑,选择融资组合,消除融资的盲目性。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产业规模的高技术企业,由于发展目标、发展方式、企业实力、外界环境不同,对融资方式的选择与管理有不同的要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融资结构和资本结构。一个具有一定规模、较成熟的企业,应就目前可能的融资手段进行选择,因为不同的方式具有不同的成本,并对企业的资本结构、经营管理、竞争优势带来不同的影响。股票融资增加企业自有资金,提高企业的信誉等级和知名度;但发行费用较高,对外公开公司的经营情况,使竞争对手有机可乘。债券融资代价相对较低,但对企业信誉和实力有较高的要求。目前,发行债券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联营、合资和租赁这类“融资”与“融物”相结合的融资方式,能较好地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对于形成中的和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高技术企业,风险投资是企业解决资金问题的主要方式;对于较成熟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开发,风险投资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40.资本结构的管理是企业资本经营的核心。 企业资产经营的最重要的环节就是企业负债—资产比例的管理,即企业资产结构的管理。资本结构与企业市场价值息息相关。因为,一方面,利息费用的税前支出使企业享受免税优惠而增加企业价值,另一方面,债务率的上升增加企业破产成本使企业价值下降。最佳的资本结构是企业融资成本最低,企业经营、财务风险分散,融资方式灵活,因而盈利能力、偿债能力最强的负债—资产比。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通过信息传递功能,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判断,从而影响企业的市场价值。融资多元化使降低风险、降低融资成本的融资组合成为可能,从而形成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

41.资产经营和资本经营是现代企业的重要经营活动。 企业在注重产品经营的同时,也要把资产经营作为企业运作、管理的核心。资产的经营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经营,包括偿债的管理、盈利能力的培养、经营风险的分散、企业形象的设计等。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企业的资产经营将向资本经营转变,企业在金融市场上不仅仅是筹资的操作,更重要的将是在整个市场范围内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实现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42.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也应追求市场价值最大化。 利润最大化一直被认为是企业的唯一目标或者是最重要的目标,利润、利润率、资本回报率一直是衡量企业的重要指标。但对一个现代企业,对处于“二次创业”阶段的民营高技术企业,仅有这些衡量指标是远远不够的。对一个现代高技术企业的评价更侧重企业的综合能力,包括公司的社会形象、公众影响、信誉,公司的融资、盈利、偿债能力,及潜在的未来发展能力。企业的综合能力,集中体现在企业的市场价值中。对于上市公司,企业的股票、债券价格充分地反映了企业的综合能力与企业价值,反映目前和将来的获利能力、预期收益、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等。企业利润最大化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实际上,利润最大化是不可能实现的,只能达到在有限制条件下的利润的次大化。在现代公司中,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经营者出于自身利益(货币或非货币的需求)的考虑,通过加强产品、技术、服务来实现利润的次大化,以追求利润的稳定增长。企业只有保持利润的持续、稳定的增长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从长远来看,企业经营者欲使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和投资者欲使自己资产价值最大的结果是一致的,企业经营者只有使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才能满足投资者的要求。

七、经济国际化是企业二次创业的必然趋势

43.经济国际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发展, 生产力水平提高以及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变迁的结果,是信息时代、经济技术一体化趋势所呈现的国际现象,也是中关村高技术企业“二次创业”的战略目标之一。中关村高技术企业的出现是国际经济现象在中国的发展,中关村高技术企业的发展也必须符合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这就要求中关村的企业必须深入洞察世界形势,符合国际经济和技术竞争、高技术产品更新换代步伐加快的客观要求。

高技术企业是国际性的企业类型,高技术市场是全球一体化的市场。只有在信息、人才、技术、资源等方面不断地进行国际交流,高技术企业才能保持自身活力。中国高技术市场是世界高技术市场不可分离的一小部分,企业家应该从全局的角度考虑企业发展。

44.经济国际化可界定为资源、货物、劳务、技能、 理念超越国界范围的企业经济活动。经济国际化不仅仅是产品的进出口,它是涵概企业所有经济行为的概念,故远非“经营国际化”这一概念所能概括。它包括了企业的市场、资本、技术、管理、人才、信息、工艺、理念、企业文化等诸方面的国际化,其目的在于增强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可喜的是,中关村的企业家们已认识到了经济国际化这一概念的动态性和多元性。

45.中关村位于中国高等院校、 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最密集的地区,在人才、技术、信息等的国际交流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中关村很多企业一次创业都利用了这个优势,起点比较高:一开始就寻找到了信息、技术、产品和市场的国际接口,尽管这些企业当时的规模、经营、管理方面相当原始,但利用灵活的机制和技术落差以接近国际市场的高技术产品,开拓中国的高技术市场,成为中关村企业一次创业的主导方向。

46.中关村高技术企业的国际化带有一定的阶段性, 经历了由被动到争取主动,进而积极参与国际高技术市场竞争的历程。在国际化过程中,就其在国际高技术产业领域的竞争地位而言,开始时,中关村企业在国际高技术领域的分工中处于最低层次,处于完全被支配的地位;由于中关村高技术企业在开发中国高技术市场方面获得了较大成功,初步完成了原始积累,并取得了一定的竞争实力,开始争取主动权,采取在香港等地设立“窗口”等方式,以实现信息、关键原材料(核心部件)的国际化,在国际高技术领域中的分工层次有所上升,处于国际化的初级阶段;随着中关村企业的实力进一步增强,中关村有代表性的企业家开始考虑在国际范围内调配资源的问题,重点是实现资本国际化(中外合资、海外上市等)和技术国际化(中外合资、特许制造等),并采取了不同的市场战略:有的重点强化其在中国高技术市场的市场组织能力,有的着重参与国际高技术产业的加工制造过程,有的开始以个别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关村企业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

47.从最初的人才、技术、信息国际化开始, 中关村的高技术企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具备了下述几个进一步国际化的前提条件:

(1)具备了组织中国高技术市场的能力, 中关村企业已领先占领了中国高技术市场,在国际交易中有了强有力的筹码;

(2)掌握了适应中国特点的新技术, 中关村企业的起步大多依赖国际高技术的二次创新,填补中国的空白,从而在这方面居于领先地位;

(3)由于较高程度的人才、信息国际化, 全新的市场运行机制,以及较长时间的国际交往,中关村企业已经建立了最接近国际惯例的运行机制,有利于与国际接轨。

(4)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中关村高技术企业已有一定规模, 积累了国际化经营的初步经验。

48.现在,中关村企业已具备进一步国际化的基础和实力。 在现有条件下,企业应大力加强对国内市场的组织能力,完善自己的销售体系,并以此为出发点向世界辐射,走一条由中国市场(世界市场的一部分)向世界市场发展的道路;加强信息流通,跟踪国际先进技术,针对中国情况继续进行“二次开发”,积极进行自主创新,争取在技术革命时期在个别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赢得竞争优势,最终跻身于国际高技术跨国公司的行列。

49.利用在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相对优势,以寻求比较利益,是企业国际化的根本原因。各国(地区)资源条件的不同和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不同国家(地区)之间存在多方面的差异,即存在相对优势,寻求国际间的比较利益,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表明,企业寻求比较利益的动力日益增强。增大国际活动的范围,广泛获取信息,调配资源,进行大规模的国际经营,已成为企业,尤其是高技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50.实现跨越国境的交易内部化,是企业组织国际化的直接动因。 由于企业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信息不充分以及投机行为广泛存在等原因,造成了市场失效,降低了交易效率。企业用内部的层级组织代替部分外部市场,在企业组织成本低于市场交易成本的前提下,就可以节约交易成本,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国际交易中,企业运行跨越国境,由于不确定性带来的交易成本大大上升,如果企业实现跨越国境的交易内部化,即企业成为跨国公司,就能有效地降低(消除)不同国家之间的“壁垒”,大幅度地减少交易成本,大大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51.国际化不是单纯的企业行为, 是企业行为与政府行为的互动过程。企业与政府的互动关系,在现代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中是一个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企业随自身实力的发展,不断提出各个层次的国际化要求,推动政府政策和体制的变革。现代政府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保护企业,为企业发展创造条件的角色。目前中关村高技术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就是这一互动过程的具体表现。

52.对于中关村企业来说, 经济国际化是“二次创业”的最终结果。通过资本股份化,明晰产权边界,建立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通过技术创新化,培育以自主创新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管理现代化,建立合理有效的决策、监督与激励机制;通过产业规模化,实现规模经济,建立合理的产品结构和合理的产业布局;通过融资多元化,提高在国际、国内两个金融市场的融资能力,加强企业融资的计划性和战略性;以此为基础,使中关村企业在规模和经营水平上跃上一个新台阶,以高技术跨国公司的形式,实现自主创新、出口导向的目标。

北京试验区高技术企业二次创业战略研究课题

专家评审委员会

姓 名 工作单位 职 称

于维栋 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 研究员

叶吉唐 国家科委火矩办

研究员

邓荣霖 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教授

李伯聪 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教授

张云岗 中科集团 研究员

张春霖 国家经贸委企业司 博士

张维迎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教授

范岱年 中科院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研究员

黄英达 国家科委政策体改司高工

曾晓萱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 教授

北京试验区高技术企业二次创业战略研究课题专家评审意见

“北京试验区高技术企业二次创业战略研究课题”运用企业理论、创新理论、竞争战略理论等现代理论工具,较系统地总结了北京试验区高技术企业二次创业的实践,分析了民营高技术企业二次创业面临的问题与前景,从企业战略的角度,提出了二次创业的“六化战略目标”,深入研究了“六化”的构成及关系,为高技术企业的二次创业提供了理论基础、分析框架和分析工具。对于企业的发展和改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该课题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在关于企业发展,尤其是关于市场导向型高技术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中,在国内率先进行了开拓性研究;该课题研究成果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该课题研究成果中,关于民营高技术企业人力资本的论述、R&D组织的内部化论断等, 具有很强的政策涵义。

该课题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果,达到了委托单位的要求。建议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就高技术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指导,做深入的研究,提出一些可操作性的政策性建议。

于维栋

1995,12,26

(本报告是“北京试验区高技术企业二次创业战略研究”课题的主报告,该课题为北京市科委软科学计划资助项目,由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和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共同承担。主要参加者:王德禄、赵慕兰、邵欣平、刘志光、胡志强、武文生、王少军、罗利元、刘东、谭左亭、王胜光、胡慧珍、金凤春、郑永生、刘向东)

注释:

*北京市科委软科学计划项目, 北京试验区高技术企业二次创业战略研究课题主报告。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民营高科技企业二次创业的“六个现代化”战略--中关村企业发展机制研究_创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