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型结构物滑移装船技术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骆寒冰,李东岩,贺辰,刘顺庆,谢芃[1](2021)在《大型组块滑移回拖作业过程码头滑道载荷监测》文中认为在采用纵向滑移方法把大型组块从驳船回拖至某船厂码头作业过程中,为确保码头钢筋混凝土承台结构的安全性,针对码头滑道开展载荷监测研究。在承台上方滑道的水泥滑块上布置应变片传感器,通过有限元分析建立应变与滑块垂向载荷间的力学关系,实时监测回拖过程滑道载荷响应。结果表明,当组块第3横梁从驳船进入码头滑道时,滑块垂向载荷出现最大值。监测方法可用于指导组块回拖或装船作业。
王东锋,杨风艳,谢媛媛,宫晨,苗蕾[2](2021)在《结构物陆地装船技术》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石油天然气行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海洋工程及液化天然气结构物陆地建造装船工作数量越来越多,这些海洋陆地结构物主要包含导管架、组块、钢桩、LNG模块等,这些结构物具有体积大、重量重、桁架式等特点,特殊的结构形式局限了其装船方式。本文针对该问题对几种不同的装船的技术进行了研究,明确了不同装船方式的适用范围和场地需求。为不同结构产品的装船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对于制造场地实现高效率、低成本、低风险的装船作业具有重要意义。
葛前[3](2020)在《平地造船拉移下水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滑道拉移下水,作为一种可操作性强,经济性高的船舶下水方式,已被广泛应用于船舶及海工建造领域,滑道拉移下水是指船舶在水平船台上建造,然后通过拉移滑道将产品运输到半潜驳或浮船坞上,最后通过半潜驳或浮船坞完成产品的下水。此模式是近年来,各船厂为节约土地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船舶下水方式。虽然这种下水方式已被国内外先进造船企业所使用,但国内在这项技术的使用上起步较晚,作为一个造船大国,我们在提升水平船台建造能力的同时,还需要不断提升自主拉移能力,优化下水工艺方案、规范操作流程等。本文以招商重工在建的极地探险邮轮项目为研究对象,对整个拉移下水过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和分析,并提出一种可行的拉移下水方案。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对国内外平地造船及下水方式的应用现状进行了阐述和说明,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确定研究方向;(2)详细分析了主要拉移设备的参数选取及布置原则,同时结合下水拉耳的设计以及下水滑道的布置,开展极地探险邮轮下水方案可行性研究;(3)根据下水船舶自身结构特点,结合滑道下水方式,采用有限元模型对拉移上驳过程中的结构强度及变形进行分析,确定应力集中区域并采取补强措施,确保拉移接驳过程顺利进行;(4)根据招商重工码头水文情况,计算下潜作业所需水深,并确定下水作业时间段,通过分析下潜作业流程及注意事项等,为下潜作业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5)最后通过拉移下水作业安全分析,制定安全措施及应急预案,确保方案实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船舶下水是一项需要各环节相互配合的工作,包括前期技术数据支持工作、现场施工人员配合、半潜驳调载、下潜分离时机等都需要谨慎筹划,缺一不可。本项目作为国内自主建造的首艘小型邮轮项目,已成功完成拉移上驳及下潜分离作业,验证了本次拉移方案设计的合理性及可靠性,并为下一次船舶拉移下水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张博文,王振兴,匡杨[4](2020)在《海洋石油工程传统钢结构滚装装船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装船作业是海洋石油工程作业的重要构成,作业方法的选择,与作业效率、成本等存在密切关联。基于此,本研究主要针对传统钢结构滚装装船技术原理及应用条件进行分析。并分别从系统构成及实践应用两方面,细化分析传统钢结构滚装装船技术。最后,通过滚装装船与滑移装船、吊装装船技术的对比,评估滚装装船技术的优势,以期为其普及应用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
霍伟良[5](2019)在《大型结构物滑移过程主动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大型结构物一般是在陆地建造好后转移到码头前沿,再转移到驳船上运输到指定的海域安装,由于地面不平从建造场地转移到码头前沿的过程会出现虚腿现象,导致某些桩腿的受力过大压溃码头和结构物的受力不均衡出现倾覆现象,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传统的滑移过程采用桩腿进行支撑,无法调节桩腿的受力和结构物的水平状态,所以采用液压缸取代桩腿进行支撑。由于普通的液压缸无法承受滑移过程的横向载荷,所以需要先研究能承受此横向载荷的液压缸,然后对大型结构物滑移过程的主动控制技术进行研究,确保滑移过程顺利进行。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大型结构物滑移过程中,起着支撑和调节作用的液压缸要承受很大的横向载荷问题,研究了一种能够承受大横向载荷的主动控制液压缸。计算了液压缸各个部件的尺寸并研究了其结构,分析了各个部件之间的连接方式。研究了液压缸的密封方式,比较了液压缸所受的横向载荷和静压支撑力之间的大小关系。(2)对主动控制液压缸的动态特性进行研究,为了建立液压缸的模型,首先对主动控制液压系统进行分析,确定控制的方式、方法、采用液压缸和泵站的数量,分析其原理。然后建立主动控制液压缸的模型,接着对其进行动态特性分析。(3)研究了大型结构物滑移过程主动控制液压系统,先分析了提供静压支撑力来承受大横向载荷的静压支撑系统,接着对液压系统建立数学模型,分析其稳定性,然后分析了液压系统的控制策略,建立了相应的模型对其性能进行分析,也分析了有外负载干扰时的性能。(4)对主动控制液压系统进行仿真分析,先建立了整个液压系统的仿真模型,研究了外负载对预约系统控制效果的影响,然后对四组液压缸均需要调整和只有两组液压缸需要调整的情况进行了仿真分析,对滑移过程经过斜坡和凹坑两种情况进行仿真分析。
宋青武[6](2018)在《不同装船模式下海洋平台结构物装船工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海洋平台结构物码头装船过程是海洋工程施工过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在陆地建造与海上施工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海洋工程项目进度控制十分关键。装船工期与装船方式、结构形式、重量、施工准备情况等诸多因素有关。为准确评估不同装船模式下装船工期,对不同装船模式的适用范围和施工步骤进行总结归纳,采用关键路径法建立网络图,对滑移装船和SPMT小车装船两种模式下装船工期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并通过工程实例印证该工期计算方式可用于海洋平台结构物装船工期计算,得到一种结构物装船工期定量计算方法。
郑茂尧[7](2017)在《导管架滚装装船设计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滑道作为海洋工程建造场地的重要资源,数量有限,主要用于承建万吨级的大型平台及导管架。在生产高峰期,为满足生产需要,越来越多的工程项目将被安排在非滑道区域进行建造,受制于场地条件无法进行滑移装船,因此需要采用新的装船技术进行装船作业。本文以公司承接的CPDP49导管架为对象,研究以SPMT(自行式液压平板车)为运输工具的滚装装船技术在导管架陆地装船作业中的应用,通过分析现有SPMT陆地运输技术和标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研究适用于导管架等复杂形式结构物的滚装装船设计方法及操作流程,并对滚装装船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总结。具体研究内容包括:通过轴线数量,支撑点位置,SPMT布置,支撑分组设计几个关键要素首先确定CPDP49导管架的配车设计方案;借助SACS和ANSYS软件从运输计算和强度校核两个方面,对配车设计方案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进行验证校核,确保了该配车设计方案安全可行;根据现场情况勘察,并分析不同运输工况,使用ANSYS软件设计出用于CPDP49导管架滚装装船的运输垫墩及连接栈桥;确定滚装装船现场作业流程,将其定义分解成包括运输准备、装车、短驳、上船、卸车在内的五个步骤,细化各步骤操作内容、明确操作要点,用于指导现场作业。应用课题的研究成果,CPDP49导管架已在海工青岛场地成功的进行了滚装装船作业,通过应用效果分析,在安全性、经济性、周期性方面均优于现有滑移装船及吊装装船技术。
杜丽峰,武健[8](2017)在《深海油气田大型结构物牵引移位及装船技术发展趋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深海油气田大型结构物的建造规模朝着高、大、重的方向发展,相应衍生出许多制造、加工、运输等方面的一些问题,文中将主要介绍用于深海油气田超重超大结构物拖拉、移位及装船相关设备的技术发展过程和新兴装船技术。
刘铭刚,杨秀娟,梁成,闫相祯[9](2016)在《导管架装船过程中滑靴结构力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提高海洋油气作业安全性,保证大型平台结构实现无伤拖运,对海洋钻探平台导管架装船过程中的滑靴结构安全评价方法展开研究,基于弹塑性理论对导管架建造和装船过程中的滑靴结构进行数值计算,并对不同工况下滑靴结构的力学行为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了滑靴整体和局部的应力分布规律及危险点位置。研究表明:滑靴中部节点支反力大于两侧节点,反力最大位置出现在两侧桩腿范围以内;建造期和平稳装船时,滑靴结构应力危险点出现在顶部桩腿附近及拖点,不平稳装船时,桩腿传递的竖向力作用线随装船过程的进行逐渐靠近底部约束位置,垫木及底部钢板应力在竖向载荷作用下明显增大;与建造期和平稳装船相比,桩腿和滑靴上部顶板应力水平明显提高。
赵瑞营[10](2016)在《基于多舱控制的大型模块装船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海洋石油平台的装船运输是平台建造完成到海上安装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滑移装船方式解决了吊装作业对结构物重量的限制。深海大型模块的装船作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调载系统的布置、调载值的计算、压载泵的控制等。随着海洋开发模块逐渐向超大型、重型化方向发展,现有的装船技术已无法满足大型模块的作业要求。如何提高装船效率,保证装船作业安全性,提高装船作业自动化程度是当前大型模块装船技术研究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在研究现阶段模块装船技术的基础上,分析现有调载管路系统布置中存在的不足,结合不同位置压载舱在调载中的作用确定快速压载舱和普通压载舱,提出一种多舱控制的调载管路系统实现调载的针对性和快速性,并构建模块化的多舱调载控制系统;根据驳船的静力学理论,分析模块装船过程中对驳船的浮态、稳性和强度要求,建立大型模块装船调载值计算模型,结合工程实际确定不同的调载值计算方法;针对装船过程中自由液面、潮位、装船初始时刻和初始压载水量等复杂条件对作业安全性的影响,建立液位动态补偿模型及潮位误差修正模型,根据潮位变化和整个装船过程中的调载量确立初始时刻及初始压载水量的选择方法;构建多舱控制的大型模块装船实验平台,利用PLC软硬件平台设计控制系统,对多舱控制的大型模块装船控制系统有效性进行验证。通过对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验证了多舱控制的大型模块装船调载值计算方法的正确性,液位动态补偿技术和大型模块装船自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
二、大型结构物滑移装船技术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型结构物滑移装船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大型组块滑移回拖作业过程码头滑道载荷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组块纵向滑移回拖作业 |
2 滑道载荷监测方案 |
2.1 码头承载力情况 |
2.2 监测内容及测点布置 |
2.3 滑道滑块应变与其垂向载荷之间力学关系 |
3 滑移回拖过程监测结果及其分析 |
4 结 论 |
(2)结构物陆地装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装船技术 |
1.1 滚装装船 |
1.2 吊装装船 |
1.3 滑移装船 |
1.4 SPMT液压模块车装船 |
2 总结 |
(3)平地造船拉移下水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拉移下水方案设计 |
2.1 船舶下水方式介绍 |
2.2 方案编制前的准备事项 |
2.2.1 资料及信息收集 |
2.2.2 拉移设备及参数的选取 |
2.2.3 下水滑道的布置 |
2.2.4 拉耳的设计及布置 |
2.2.5 移运设备的布置 |
2.2.6 半潜驳的布置 |
2.3 小型邮轮拉移下水方案设计 |
2.3.1 下水项目概况 |
2.3.2 船舶主要参数 |
2.3.3 拉移物资准备 |
2.3.4 拉移下水工艺设计 |
2.3.5 拉移上驳监测方案 |
2.4 半潜驳的配载方案 |
2.4.1 半潜驳的作业概况 |
2.4.2 下水船舶的重量重心 |
2.4.3 半潜驳配载前的注意事项 |
2.4.4 半潜驳配载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下水船舶结构有限元分析 |
3.1 计算背景 |
3.2 计算方法研讨 |
3.3 计算模型建立 |
3.4 计算结论及优化 |
3.4.1 初始结构应力分布 |
3.4.2 结构补强方案 |
3.4.3 补强后的应力分布 |
3.5 评估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下潜分离方案设计 |
4.1 下潜水域自然条件 |
4.1.1 地理位置 |
4.1.2 水文资料 |
4.1.3 潮汐及作业条件 |
4.1.4 作业水深校核 |
4.1.5 其他准备事项 |
4.2 下潜作业流程 |
4.2.1 半潜驳定位 |
4.2.2 半潜驳压载 |
4.2.3 半潜驳分离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拉移下水安全技术分析 |
5.1 作业安全分析 |
5.2 风险分析及措施 |
5.2.1 走锚风险 |
5.2.2 碰撞风险 |
5.3 应急预案 |
5.3.1 目的 |
5.3.2 预案分类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海洋石油工程传统钢结构滚装装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钢结构滚装装船技术原理及应用条件 |
2 传统钢结构滚装装船技术分析 |
3 传统钢结构滚装装船技术的应用优势 |
4 结语 |
(5)大型结构物滑移过程主动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字母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主动控制液压缸的研究 |
2.1 主动控制液压缸的分析 |
2.2 主动控制液压缸缸筒的尺寸计算及校核 |
2.2.1 主动控制液压缸缸筒尺寸的计算 |
2.2.2 主动控制液压缸缸筒的校核 |
2.3 主动控制液压缸静压支撑端盖的研究 |
2.3.1 静压支撑端盖的原理 |
2.3.2 静压支撑端盖的工作方式 |
2.3.3 静压支撑端盖的结构 |
2.3.4 静压支撑端盖和缸筒的连接结构 |
2.4 主动控制液压缸所受横向载荷及静压支撑力的计算比较 |
2.4.1 液压缸所受的横向载荷 |
2.4.2 静压支撑力的计算 |
2.5 主动控制液压缸活塞杆部件的尺寸计算及结构研究 |
2.5.1 活塞杆的尺寸计算及结构研究 |
2.5.2 自调整迷宫密封式活塞的结构研究 |
2.6 主动控制液压缸的密封方式及整体结构的研究 |
2.6.1 主动控制液压缸的密封方式 |
2.6.2 主动控制液压缸的整体结构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主动控制液压缸的动态特性研究 |
3.1 主动控制液压系统分析 |
3.1.1 主动控制方式的分析 |
3.1.2 主动控制方法的分析 |
3.1.3 主动控制液压缸及泵站的计算 |
3.1.4 主动控制液压系统的原理分析 |
3.2 主动控制液压缸的建模 |
3.3 主动控制液压缸的动态特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主动控制液压系统研究 |
4.1 静压支撑液压系统分析 |
4.2 主动控制液压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
4.3 主动控制液压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
4.4 液压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 |
4.4.1 液压系统控制策略的分析 |
4.4.2 液压系统控制策略模型的建立 |
4.4.3 液压系统控制策略性能的分析 |
4.4.4 外负载对液压系统控制策略的影响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主动控制液压系统仿真分析 |
5.1 外负载对主动控制液压系统的影响 |
5.1.1 主动控制液压系统仿真模型建立 |
5.1.2 外负载对主动控制液压系统的影响分析 |
5.2 主动控制液压系统的动态特性分析 |
5.2.1 调整高度的计算 |
5.2.2 四组液压缸均需要调整时仿真分析 |
5.2.3 两组液压缸需要调整时仿真分析 |
5.3 滑移过程主动控制液压系统仿真分析 |
5.3.1 上坡时的仿真分析 |
5.3.2 过凹坑时的仿真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6)不同装船模式下海洋平台结构物装船工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装船模式及其适用性 |
1.1 吊装装船 |
1.2 滚装装船 |
1.3 滑移装船 |
1.4 SPMT小车装船 |
2 装船流程 |
3 装船工期分析 |
3.1 滑移装船工期 |
3.2 小车装船工期 |
3.3 装船工期分析 |
3.4 装船工期影响因素 |
4 工程案例分析 |
5 结论 |
(7)导管架滚装装船设计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技术发展现状 |
1.2.2 国内技术发展现状 |
1.3 选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SPMT介绍 |
2.1 关键术语及定义 |
2.2 设备结构形式 |
2.3 支撑方式及原理 |
2.4 设备主要技术参数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PMT配车设计 |
3.1 基本原则 |
3.2 信息输入 |
3.3 配车设计流程及原则 |
3.3.1 轴线数量确定 |
3.3.2 支撑点位置选取 |
3.3.3 车辆布置 |
3.3.4 编点设计 |
3.3.5 验证及校核 |
3.4 配车设计实例 |
3.4.1 结构物基本信息 |
3.4.2 支撑点选取及SPMT布置 |
3.4.3 支撑分组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配车设计方案验证 |
4.1 运输计算验证 |
4.1.1 承载能力验证 |
4.1.2 稳定性验证 |
4.1.3 驱动力、制动力验证 |
4.1.4 摩擦力验证 |
4.1.5 运输计算校核实例 |
4.2 结构强度校核 |
4.2.1 结构物整体强度校核 |
4.2.2 支撑点局部结构强度校核 |
4.2.3 车体强度校核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滚装装船运输辅助工装设计 |
5.1 辅助工装种类和作用 |
5.2 运输垫墩设计 |
5.2.1 结构设计 |
5.2.2 强度校核 |
5.3 连接栈桥设计 |
5.3.1 结构设计 |
5.3.2 载荷分布 |
5.3.3 强度校核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现场实施及应用 |
6.1 实施步骤及操作要点 |
6.2 应用效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基于多舱控制的大型模块装船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字母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深海大型模块装船现状概述 |
1.2 滑移装船过程分析 |
1.3 驳船调载及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 |
1.4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调载系统模型建立 |
2.1 现有压载系统分析 |
2.2 多舱控制的调载系统设计 |
2.3 多舱调载的自动控制系统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驳船调载值计算模型及方法 |
3.1 驳船的静力学原理 |
3.1.1 驳船的浮态 |
3.1.2 驳船稳性计算 |
3.1.3 自由液面对驳船稳性的影响 |
3.1.4 驳船剪力及弯矩计算 |
3.2 调载值的计算模型及方法 |
3.2.1 调载值计算的数学模型建立 |
3.2.2 调载值计算方法 |
3.2.3 调载值计算实例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装船调载安全性影响因素分析 |
4.1 压载舱液位测量及动态补偿技术 |
4.1.1 电容式液位传感器测量原理 |
4.1.2 压载水测量的动态补偿 |
4.2 装船过程中潮位的影响及处理方式 |
4.2.1 任意时刻潮位值的计算 |
4.2.2 潮位计算误差及修正 |
4.2.3 装船初始时刻的选择 |
4.3 驳船初始压载水的调整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系统设计及数据分析 |
5.1 实验台结构模型 |
5.1.1 码头及水池结构 |
5.1.2 驳船结构 |
5.1.3 结构物设计及载荷分布 |
5.1.4 液压牵引装置 |
5.2 实验台控制系统设计 |
5.2.1 数据测量装置选择及布置情况 |
5.2.2 PLC控制系统设计 |
5.2.3 监控界面设计 |
5.2.4 Visual Basic调载计算系统 |
5.2.5 VB与WinCC的动态数据交换 |
5.3 实验分析 |
5.3.1 实验参数 |
5.3.2 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A 调载值计算结果 |
致谢 |
四、大型结构物滑移装船技术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型组块滑移回拖作业过程码头滑道载荷监测[J]. 骆寒冰,李东岩,贺辰,刘顺庆,谢芃. 中国海洋平台, 2021(06)
- [2]结构物陆地装船技术[J]. 王东锋,杨风艳,谢媛媛,宫晨,苗蕾. 山东化工, 2021(12)
- [3]平地造船拉移下水方案研究[D]. 葛前.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3)
- [4]海洋石油工程传统钢结构滚装装船技术研究[J]. 张博文,王振兴,匡杨. 中国设备工程, 2020(04)
- [5]大型结构物滑移过程主动控制技术研究[D]. 霍伟良. 天津大学, 2019(01)
- [6]不同装船模式下海洋平台结构物装船工期研究[J]. 宋青武. 天然气与石油, 2018(04)
- [7]导管架滚装装船设计及应用研究[D]. 郑茂尧.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8]深海油气田大型结构物牵引移位及装船技术发展趋势[A]. 杜丽峰,武健. “装备中国”2017年“创新滨海·SEW杯”高端装备创新设计大赛论文集, 2017
- [9]导管架装船过程中滑靴结构力学分析[J]. 刘铭刚,杨秀娟,梁成,闫相祯. 中国科技论文, 2016(17)
- [10]基于多舱控制的大型模块装船控制系统研究[D]. 赵瑞营. 天津大学, 2016(11)
标签:工期计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