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喜剧既是一种艺术精神,也涉及民族精神和人类的世界观。不但在西方戏剧作品中,喜剧占有重要的地位,就是中国古代戏剧戏曲作品里,喜剧一直是观众所喜欢的类型。在喜剧作品中,创作者最常使用的技法就是“反讽”。
【关键词】反讽;喜剧;运用
所谓“反讽”,指的是“说此指彼”,或者是正话反说,由此产生喜剧的效果。克里斯蒂?沃波尔说:“如果说反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特质,那么嬉皮士就应该是反讽人生中的典型。他们出没在每个城市的街道和大学校园…… 他们很容易遭到嘲讽,但嘲讽对他们来说是很微弱的痛苦,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反讽人生最极端的表现形式。”
一、反讽的特征及与喜剧结合方式
反讽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所言非所指,也就是陈述的表面内容和实际内涵,两者是相互冲突和矛盾的。瑞恰兹指出,反讽来自于"对立物的均衡"。也就是依赖语境的作用,把日常生活中互相冲突、排斥和抵消的方面,重新在诗中结合成一种新的平衡的状态 。
在喜剧中,“反讽”的手法屡见不鲜,如何在喜剧中很好地展现反讽的效果,必须把反讽和喜剧自身的特点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喜剧作品中,有以下几种结合方式:
(一)女扮男装的性别角色误会
在喜剧中, 真正的戏剧悬念并非指的是观众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的盲目期待,而是指在知道一些“已知数”时,对“未知数”的具体期待。当舞台上的某一个角色处于一种他自己没有意识到的误会情境的时候,反讽就在戏剧中得到了实现。
反讽实现的效果,是在观众明明清楚她们身份的情况下实现的,但是喜剧中的其他人物并不知道这一点,而因为这种对于身份的不了解,就有人不断地在她们面前闹笑话。这种现象在传统戏曲中非常常见,如黄梅戏经典剧目《女驸马》讲的就是“女扮男装”的故事,其过程出现了大量的喜剧场景,其喜剧效果的由来,在一定程度上依靠的就是反讽的手段。再如经典作品《梁祝》,祝英台求学时亦是“男扮女装”,由“性别角色误会”牵引情节推进。
(二)“知”与“不知”的冲突悬念
在戏剧中,一旦戏剧本身的特点和反讽的一些要素结合之后,就会表现出更加强烈的喜剧效果。由于戏剧必须在特定的舞台时空中进行,因此有人在台前、有人在幕后都形成了一定的限制和约束,戏剧内容在台上呈现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包含了很多的隐含情节。
而喜剧人物和观众对同一件事情“知道”和“不知道”之间的冲突,就达到了反讽的目的。观众看着眼前的人不断地对眼前的景象作出错误的反应,不知道还会闹出多少笑话,观众就会非常有兴致地迅速进入剧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采茶戏经典剧目《试妻》运用的就是这种手法,丈夫通过一番乔装打扮,深更半夜试探自己的妻子,妻子并不知道对方是自己的丈夫,最后把丈夫弄得狼狈不堪,观众对二人的身份却是由始至终都心知肚明的,所以产生了强烈的喜剧效果。
(三)多样性的安排
在中国古典戏曲的场景中,常常使用一些独特的设计。
首先,巧妙地对角色身份改头换面。改变性别、改变身份等等,让角色以另外的身份出现,就会让不知情者认错人,从而使其他的人说出在这个人面前不会说出的话,甚至在当面前谈论他的缺点,营造出笑料。
其次,善于运用“谎言”的技巧。剧中的人物用谎言掩盖了真相,有些甚至是恶意欺骗。例如,在黄梅戏经典剧目《打豆腐》中,剧中的主角王小六不断地欺骗自己的老婆,包括调包、撒谎、装死等等,产生了十分强烈的喜剧效果。
再次,“计谋”出招。为了达到目的,人物略施小计在喜剧中经常出现。例如,经典黄梅小戏《戏牡丹》吕洞宾刁难牡丹,提出一些刁钻的问题,结果被聪明的牡丹一一破解,用犀利双关的语言让吕洞宾从主动进攻变为狼狈的自保。
最后,“自说自话”满堂欢。在作品中,人物因自以为是的性格,喜欢自吹自擂,表面上理直气壮,实质上话语中掩藏的事实非常可笑。这一点上,和上面所说的“谎言”技巧有时是相同的处理。但有时却是截然不同的处理手法。
二、喜剧中反讽的效果
反讽虽然是故弄玄虚,但它的手法和意图绝不是欺瞒观众,相反却是要让观众能看得明白。观众只有看懂了反讽背后的真正含义,作品才真正实现了反讽的作用和审美效果。从观众的的角度来看,通过反讽观察者的身份,他们在看戏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地参与到喜剧当中,参与了戏剧的活动过程。故此,也对作品的创作者提出了要求,使用“反讽”手法时,一定要让观众看懂,否则将会起到反作用,让作品不但不能产生喜剧效果,反而破坏了作品的叙事节奏。
反讽的效果首先是笑。如果不能使观众笑,那些作者所精心设计的反讽会导致戏剧整体失败。
克尔凯郭尔曾经指出,反讽总是以对立的姿态出现,当有人夸夸其谈、自以为是,总有反讽者为我们解释这种荒谬。反讽就是一种可以“看透生存中的乖戾、谬误、以及虚荣的锐利眼光”,他和“讥嘲、讽刺、揶揄等等没有差别”。
无论是什么样的喜剧反讽,观众可以为了场面荒唐滑稽感到好笑,也可以为了剧中人物风趣的谈吐而笑,可以对反常的事物进行讽刺从而得到观赏戏剧的愉快感。观众顺着剧作家的提示,对所有的信息了如指掌的情况下,看着剧中的人物忙忙碌碌白费力气笑料百出,充分享受优越感、满足感,毕竟,让观众获得快乐是喜剧作品理应承担的义务与责任。
三、中国传统戏曲中的“反讽”的多重意义
反讽,常常是喜剧中的主要和关键的情节,它一方面能够使情节变得跌宕起伏,吸引观众持续保持观赏戏剧的兴趣,另一方面能够使增强人物形象的塑造,它带来的是“笑”的审美效果,而在中国的戏曲喜剧作品中,则包含了更多的沉重的展现。
中国戏曲的反讽中,往往透露着沉重的气息,带有道德劝诫的意味。中国的戏曲往往利用反讽来实现惩恶扬善的严肃主题,例如,在西方喜剧中,我们常常能看见男女主人公吵吵闹闹、离离合合的情感过程,而中国的戏剧中,男女情爱只是大背景和大时代中的小人物,对道德的尊崇才是最终不变的主题。在绝大数作品里,主人公在戏剧情境中的机智,往往只是洞悉人情之后的八面玲珑。 它映照的并不是一种轻松和超然,而展现某种人生的体验, 对人情的通达是反讽在中国喜剧中的运用方式。
西方喜剧作品重造个人的权利与欲望,而我国传统戏曲在它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更着重的去写“人”之上秩序与道德。文化的迥异,也就让“反讽”在我国传统戏曲喜剧作品里所呈现的内容与表达的意义变得更为复杂。
参考文献:
[1]克尔凯郭尔:《论反讽概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12月。
[2] 罗毅,论文《中国古代戏剧之喜剧精神》,2006年。
论文作者:查子竹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3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7
标签:喜剧论文; 观众论文; 戏剧论文; 作品论文; 效果论文; 戏曲论文; 身份论文; 《文化研究》2016年3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