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正与教育异化_教育论文

教育公正与教育异化_教育论文

教育正义与教育中的异化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正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80X(2015)01-0001-06

      一、教育价值复杂背景中的教育正义问题

      教育是影响和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一种重要力量。让人们惊奇的是,在价值的表现上,人们几乎总认为教育完全是公益的、向善的,或者是正义的,而事实上并不完全是这样。教育的价值总是在人们不同目的与态度的影响下而发生重要改变的。当人们用不合乎规律的方式来支配教育时,当人们用不负责任的态度来应对教育时,当某些利益集团采取不正当政策来掌控教育时,教育的形态就可能是扭曲的、畸形的,同时其价值体现中也是会带有恶性因素的。譬如,历史上某些统治阶级操纵的愚民教育;二战时期日、德法西斯政权对外侵略扩张时期的国民教育;蔡元培未到任校长前充满官僚陈腐气息的北大教育;严重摧残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等等,便都是带有不同程度恶性因素的教育。由此可见,面对教育中价值的多样性、复杂性,人们是需要加以甄别和批判的,也很需要从哲学的视角来深刻思考教育正义及促进教育正义的问题。

      那么,何谓“教育正义”呢?“教育正义”是人类社会的或国家的正义体系中的一个方面,是人类正义或国家正义在教育领域中的载现。在“教育正义”这一复合词目中,“教育”修饰限制“正义”,为“正义”的指向来规定。通常情况下,“正义”是一个具有浓厚政治学伦理学等色彩的描述性名词概念,它主要应用在政治、法律、伦理、经济等方面利益关系处理的描述中。事实上,“正义”的意义指向更为广阔。

      什么是“正义”?《辞海》解释曰:正义,“公正的道理。”[1](P1363)《新华词典》(修订版)解释曰:正义,“公正合理,符合人民利益的(事业或道理)。例,正义事业,伸张正义”。[2](P1140)《伦理学小辞典》解释,正义是“对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领域中的是非、善恶的一种道德认知和价值评价”。[3](P93)《不列颠简明百科全书》认为:“西方世界解释的正义概念时,几乎都是以亚里士多德对正义德行的讨论为起点。亚里士多德认为,正义的关键要素是以类似方式处理类似事例,这一观点使得后来的思想家致力于搞清哪些相似点(需求、功绩、天赋)与正义相关。亚里士多德区分两种正义,一是分配财富或其他物品的正义(分配的正义);一是赔偿的正义,例如某人因做错事而受罚(报应的正义)。”[4](P1977)网上有人对“正义”词目给出的解释是:“公正的正当的道理”,并指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正义与否的客观标准主要在于其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广大群众的利益。争取公平的行动就是正义。”

      上述对“正义”词目概念的定义,有的偏重于揭示正义的实质或特性,有的偏重于正义过程中公平对待事物处理问题的方式或标准,有一些共同性,亦有许多不同之处。笔者认为,目前人们对“正义”内涵的看法仍见仁见智,认识仍有待深化,同时,我们在定义抽象中也必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基本方法,这其中,在抽象中联系事实认清“正义”内涵中的核心点是最为重要和关键的事。

      “正义”内涵中的核心点是什么?我们通过抽象许多具有正义属性的事实现象可知,作为相对于非正义而言的正义,它不全等于处理类似事例的某种方式,也不全等于事物道理之自身或真理之自身,它是人类某些思想行为实体所显现的一种可评价的性质,是合乎人类生活发展规律的一种价值所在,带有某种正面合理的价值倾向。可以说,正义内涵的核心点,就寓于人们合理思想行为的价值显现及被表达之中,也就是人们恰当处理生活与问题之思想行为的那种合理性。合理包括合乎事理或情理。正义滥觞于合理性,没有合理性就不会产生正义,事物秩序就会紊乱;而合理性滥觞之源又在于具体规律、历史、环境、程序、逻辑等条件因素要求的合力之中。人们依托某种合理性,就可在各种背景条件下的问题处理中接生出某种正当性、公平性。不依托合理性或丧失合理性,也就从根本上谈不上正当性、公正性。合理性决定着正当性,正当性奠基着公平性。正当性、公平性与合理性等一道,共同体现着人类生活的各种善性与价值。当然,定义中在确定“合理性”这一内涵核心点时,同时必要申明簇拥“合理性”出现之“条件”的重要性。没有一定的“条件”起作用,也就难以产生“合理性”以及“正当性、公平性”。至此我们可以说,什么是正义?正义就是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处理生活或问题的某种合理性、正当性、公正性。也可具体一些来说,正义就是人们对规律要求与合理生活准则的认同与践行,是处理人际之间、群体之间、国际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价值关系公正合理性的显现。

      如此给“正义”定义,可切合其词语结构的意义及对“正义本体”的反映。首先,汉语中的“正义”是具有偏正意义结构的合成词,其中心词素的“义”是“道义”意境中的“义”,从根本上讲,它也就是客观事物规律或规则的要求,是社会生活中的合理准则或规范;而非中心词素的“正”则是对“义”起着修饰作用的,它在意义合成中突显着“义”的正当性、公正性,使词意变得准确、坚实而庄重。其次,从概念形成的角度看,由于人类生活中的“正义本体”即“正义事实”先天地包含着“正义思想”与“正义行为”这两个方面,故而,我们定义“正义”概念内涵时,也必要把这两方面合成一个整体对象来抽象,而不能只停留在“正义思想或道理”方面来抽象,这样就能比较完整深刻地得出“正义”概念的内涵意义。

      弄清了“正义”概念的内涵便容易判明其外延。依正义的定义可知,正义的外延就显现我们广阔的生活世界中,正义是人类生活中的一切具有合理性、正当性、公正性的东西,是一切值得肯定的善的价值的总和,故而,面对社会生活的具体内容我们可知,人们和平生活、勤劳求富、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反腐倡廉、保家卫国等等,都是载现着正义的。正义体系中包括政治正义、经济正义、文化正义、法律正义、伦理正义等等。非正常健康的生活,人类社会中非合理性、公正性、正当性的生活事物,当不属于正义外延的范畴。含有正义性的事物有大也有小:小的正义性社会事物,如正常生活的各方面包括正当的生活需求、正当交往、遵守交通规则、勤俭节俭、维护卫生环境等;大的正义性事物,如积极履行事业责任、济困救危、维护民族与国家利益、与邪恶势力作斗争、保家卫国等。无数小的正义与大的正义有机相聚,就构成了社会生活中正义的整体。

      “正义”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出场,自然也就会在教育领域出场,没有教育正义教育就会失去价值。如何理解“教育正义”呢?笔者认为,依“正义”的定义可推,所谓的“教育正义”,也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处理教育生活与问题的某种合理性、正当性、公正性。换言之,教育正义也是教育事物体现着某种善性的价值状态。人们在教育生活范式中体现着正义,在处理教育问题中体现着正义,以使教育正常健康地发展着。承载教育正义的对象,包括教育的主体、制度、目标、理念、要素、规模、内容、方法、过程等各方面。

      教育正义的显现会具有多方面的特征。其重要特征之一是时代性:教育正义会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而不断进步扩充,它在不同时代的条件制约中会有不同内涵的表达,它无法以一种全面完善的正义图景呈现在各个时代,因而历史中的教育正义具有不可超越的时代性。其重要特征之二是阶级性:在漫长的阶级社会中,受经济利益基础、政治统治目的、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处于不同阶级地位的人们会对教育的公正性、合理性等持有不同的设计和解释,为不同的利益目的所服务,因而教育也总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当今我们弘扬教育正义,就必须首先站稳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教育利益的这个立场。其重要特征之三是相对性: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发展都要受客观辩证法的制约,任何教育中的正义,也总是与教育中的落后、糟粕等非正义的东西联系在一起的,形成教育事物价值的多元混沌体,因而教育正义具有天生的相对性。事实表明,教育正义中的公益性、全面性是很难充分实现的,现实中体现的教育正义,总是相对的教育正义,受制约的教育正义。比较理想的教育正义,只有在高度发达文明的时代方能呈现。当教育能为全体社会成员的个性及自由的充分发展不断提供支撑时,此时教育正义的发展就会达到高峰。教育正义尽管会具有局限性或相对性,但它永远是值得人们思考的教育话题,值得学校追求的价值理想;同时它也是教育批判中需要深刻把握的一个教育哲学主题。

      在现时代背景下,我国教育正义的内容范畴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教育政策之正义;教育制度之正义;教育面向之正义;教育目的之正义;教育政治思想导向之正义;教育管理之正义;教育主体之正义;教育结构之正义;教育运行之正义;教育方法之正义;师生关系之正义;校园生活之正义等。这些范畴所承载的具体内容是: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教育为培养公民的健全人格及所需的知识才能服务;建立符合国情的教育制度体系;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地位;教育管理专业化、科学化;教育结构恰当;凸显教师主体地位;教师人格健全、业务熟练、忠于教育教学使命;师生关系密切;遵循教育规律,教育的科学性、时代性、本土性等有机结合;教育方法促进学生个性培养与潜能开发;校园生活洋溢关爱、理性与美感等等。以上教育正义内容因素在相互联系作用中协调发展,就会形成教育正义的大景观。而整体教育正义大景观的表现力度或状态如何,又总与教育正义的源泉状况相关。教育实践告诉我们,教育正义的源泉,主要来自以下几个大的方面:一是教育方针政策与法律所导向的正义精神;二是教育管理主体与教学主体从事教育的正义精神;三是教育中诸规律的普遍必然性要求;四是社会价值环境及古今中外人们对教育的美好呼唤等。

      二、影响教育正义实现的教育异化现象问题

      (一)弘扬教育正义要关注教育异化现象问题

      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为社会和个体的进步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受教育的人口数量不断突破,教育过程或方法日趋合理科学,教育成就愈来愈为世人所瞩目。但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在十分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受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教育正义在壮大发展的坎坷中也会受到了许多消极力量的干扰或冲击,不少丑恶现象缠绕教育,许多公平合理的东西难以在学校得以实现,甚至出现了许多情形多样的教育异化现象,成为社会公众关注度较高的一类话题对象。我们要推动教育的发展和弘扬教育正义,也就必要关注教育异化现象的问题。

      (二)“教育异化”概念定义的假设

      在思想理论界,“异化”一词并不为人们所陌生,但提及教育领域中的“教育异化”词语,却较少为人们所感知,要理解“教育异化”,仍必须首先考察其中的核心词素“异化”。

      “异化”概念最早为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提出。霍布斯与洛克、格劳修斯、卢梭在社会政治理论中,“把异化规定为一种损害个人权利的否定活动”;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把“异化”上升到哲学高度,把它“作为说明自然、社会历史辩证发展的核心概念,并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的异化理论”;费尔巴哈以唯物主义的观念阐述异化观,指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前人异化理论的基础上,最初提出过“丧失了自身价值,处在异己力量奴役下的自然界和人”,即“异化了的自然界和异化了的人”的概念,后来,通过对政治、经济现象的深刻分析,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异化理论,进一步“揭示了异化是人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教训时,“异化”还是一个有新内容的重要概念。[5](P787-788)

      总之,人们运用“异化”一词的背景不同,其涵义也各有区别,但“异化”一词传播开来以后,似乎广泛地给人们带来了这样一种共同的思想,它表达的是事物自身的一种反向发展或变异,这类如环境异化、情感异化、政党异化、物种异化等,它与蜕化变质的意义密切联系在一起,是人们借之对事物内部之性质的重要改变乃至整体质变的抽象描述。

      当然,事物异化的具体情况比较复杂,它有可能是事物的部分异化,也有可能是事物的全面异化。在相当稳定的环境中,一般“异化”所指称的变化,主要是指事物主体的部分或重要性质的蜕化,是事物性质出现重大改变的过程性异化,而不是事物的整体性质变。如果事物主体出现整体性质变,这也就是事物的全部否定,这时事物也就没有延存与转化的余地了。以苹果为例,如说苹果变质了异化了,一般还是指苹果出现某种程度的腐败或变异,而不说整个苹果已成了烂泥。事物消亡是事物根本异化的结果。根据我国教育领域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讲教育中出现异化,主要是指教育事物的性质或其中的正义因素出现了某种范围与程度的转变或蜕化,而不是指教育事物全部性质的异化。异化了的教育,缺少教书育人的灵魂与真味,扭曲成畸形的教育,变态的教育、虚化的教育。

      (三)严重妨碍教育正义实现的教育异化现象

      新中国建立六十年多年来,党和政府一贯重视教育事业的进步发展,使之为国民素质的提高与国家的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个中虽有过曲折与简单,但总的看来,仍普遍洋溢着正义向上的精神。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环境中,教育在获得巨大发展的同时,因受社会风气不正、管理不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领域中的不正之风及腐败现象也逐渐蔓延开来,教育异化现象随之而出现。不少业内人士还认为,如今的教育不但已有异化现象,而且某些方面的异化情况还相当严重,严重妨碍了教育正义的实现,损害了教育的质量与形象。这里试结合相关信息对长期以来教育领域异化现象的问题作以下分述:

      1.办学思想有异化。办学思想是办学活动的灵魂。创办教育或者改革发展教育,都必须遵循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及法律,坚持正确的办学思想,其中包括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立校为公的公益道德,遵循教育规律的科学态度,公正严格的治学策略,公平正义的运行环境等。现在不少教育机构,特别是管理监督不严的某些民办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乃至公办教育机构,其办学思想受市场机制与图利观念影响较大,教育机构属性观念淡薄,办学思想导向表面冠冕堂皇,实际中丢失了公益性、规律性、严谨性,办学实践中产业化意识、创收主义、形式主义、机会主义、假公济私等思想盛行,致使教育活动长期处于低质、简单、混乱甚至是比较虚假的状态,给国民的教育利益带来很大危害。

      2.教育目的有异化。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健全人格和专业知能,在于立德树人,为学生的未来准备更大自由能力及个性发展的空间。然而,现实社会中功利主义、金钱主义长期甚嚣尘上,学校在世俗潮流的裹狭中往往变成人们猎取功名利禄的平台,教育理想的本真丢失了,教育目的模糊了。现在,人们既感到教育为人各求所需而难以说清它的本性,同时更感到教育功利化目的在日益膨胀,为财富与地位学习的理想高高在上,校园充满丛林竞争的规则与氛围,学生的精神被压抑,人格中的理想信仰、价值观、道德、情感、性格、兴趣、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培养没有真正受人重视,中小学生普遍缺失快乐、好奇、有趣、探究的学习生活及体质的健康,许多大学生缺失明确的人生方向和文化修养。人的教育俨然变成了物利的教育,功名的教育,教育目的已在片面性追求中被严重异化。

      3.教育管理境界有异化。成熟管理的本质乃是制度稳定后的服务。教育管理必须以师生为本,切实尊重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学术发展规律,充分尊重和依靠师生,落实民主管理与监督,公正配置各种资源,谦虚谨慎待人处事;特别在大学,应在法律框架下着力发挥教授治校的作用,管理者全力做好政治引导、统筹调控、调查服务等工作。但现实中,许多管理者长期漠视教育组织的管理特性,痴迷官本位,片面推崇行政权力搞行政化,决策操行往往专断任性,以致官僚作风乃至自私腐败现象难了,管理境界悄然变味,学校实际秩序紊乱,校园成了行政气氛压抑的衙门。在这里,往往思想者感到空气窒息,自由者感到心灵孤独,诚实者感到迷茫失望,未有官帽的众多教师的实际地位卑微,管理的效能长期低下而令人愤懑!

      4.教育家园品质有异化。学校是育人的教育生活世界,这里必要显现教育生活世界的特有价值与品味,充满对美德、知识、文明的尊重,散发出家园德性的馨香。但这种必要的教育家园环境如今已经遭受严重损害。家园的风味变了,在市场交换规则和利益主义的演绎中,不少校园犹如逐利的市场,生产考试品牌的工厂,攫取利润的企业,缺失教育事业中的清廉、亲切、理性、博大等氛围。家园主持者的许多气味变了,有些领导无做教育家专家之愿望,有搏爵谋利之俗念,成为惯于应付、庸所作为的校园政客;不少教师育人理想虚无,成了用心驾驭权钱与学术关系的老板,有的老师变成了把教学与学生当成职业谋生手段的猎利者。家园的环境变了,许多食堂、澡堂、店铺、教材等竞相成为高价向学生谋取利润的商业码头;多数校园建筑在现代化与西化的嬗变中,没有丁点民族建筑文化的味道,显现出大学民族建筑文化自尊的虚无。教育家园中多方因素品质的蜕化与俗气,作为环境因素悄悄反作用于学生,使学生的心灵无可避免地遭到许多污染和误导。

      5.教育学术品格有异化。教育中的学术质量要靠学者教师方正美好的学术品格来保证。长期风气复杂、急功近利的社会大背景,使得一些学者教师的学术品格逐渐蜕化。他们缺少探索真理的理想追求,缺少甘坐冷板凳的意志定力,治学风气浮躁,不近真才实学,偏好急功近利,玩学术、玩教学、玩科研、玩项目、玩关系、玩包装、玩阔气,四处逐名图利,作秀张扬,哗众取宠,有的甚至出现肆意抄袭、弄虚作假等学术不端行为。在一些大学,这种学术品格异化现象一度更是司空见惯,蔚然成风,丑闻接连不断,大量的学术产品严重缺失学术价值或了无学术价值;一些学术名人大腕也不爱惜自己的羽毛,在癫狂中虚弄学术,借着项目不择手段地攫取钱财,严重亵渎学术尊严,毁坏学术名声。最近网上曝现,中国农业大学等五所高校的7位教授(其中包括院士人物)先后利用课题套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金2500余万元,被分别立案和给予处分[6]。此情形乃类似问题中的冰山一角。教育中的学术品格异化状况,无疑会使学术传承与创新遭遇许多困境,给学生和国家带来很大损失。

      6.师生关系有异化。师生关系是随着教育教学的流程而自然形成的一种主体间交往状态,它为着教育教学使命的完成而带有亲近性、教益性、无私性。密切的师生关系是两者间的紧密契合与互动,是双方内心世界无障碍的交流,是教师对学生多方面的导师式关怀。它往往是教育中最令人感动的现象特征。这种本然的师生关系,如今在人众地阔的大校园中已广泛而微妙地被物利关系、利己思想所疏远;尤其在大学,许多被时潮涌动的教师首先看重的是自我功利而不是学生利益,有知识传授而没有教养责任,失却师者身上忧患、谦恭、斯文、热忱的气场,很少与学生接触互动,教师的麻木和学生的茫然两厢延存,彼此间情感隔膜成了一种常态。正是这样,学生从学校获得的经验与教益已大大减少,嬗变中的师生关系成了若即若离的世俗化人际关系。

      三、消除教育异化现象弘扬教育正义的主要策略

      教育中的异化现象明显冲击干扰了教育正义的实现,是与非两个方面的价值矛盾撕裂日益显现出来,人们开始对教育有着一种矛盾的复杂感受:教育是高贵的,教育也是污浊的;教育已成就辉煌,教育也灾难深重;教育使人期待,教育也令人失望等。教育中的问题已引起国民情感深深的痛。近年来,党中央全面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及反对腐败斗争,形势扭转令人振奋鼓舞,人们对教育领域中大量负面问题的消除也开始充满希望。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中,笔者认为,为有力弘扬教育正义与消除教育异化现象,全面而持续地提升教育的品质与声誉,我们必要紧密结合历史的经验教训,认真做好以下几方面能深刻影响全局的重点工作:

      (一)跟进从严治党、群众路线教育及严厉反腐的新形势,切实端正教育领域中的党风政风

      在我国,社会行业中的风气受政风影响最大,而政风又受党风影响最大。要深入消除教育异化现象,关键之策是要端正教育领域的党风政风,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因为他们的思想作风决定着教育管理的公正与办学资源的效能。长期以来,教育领域行政化官僚作风严重,多方面正气不盛、歪风不衰,违法乱纪现象丛生,潜规则盛行,许多关系紊乱不堪,最主要的主体根源,就是一些执政的领导干部乃至领导班子党性政风不纯,缺失但当、公正、廉洁办教育的高尚道德境界,多了私欲杂念,以致办学思想观念及管理运行混乱。解决领导干部中的这些问题,关键要在思想作风整顿和建设上下工夫,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积极开展党内思想斗争,发动群众公开摆问题提意见,严肃处理各类腐败现象,“洗洗澡、治治病”,让思想作风正本清源。这其中,教育管理者纯洁公正的品质最为重要。早在民国时期,南开的张伯苓就提出过“允公允能”的校训,高度重视“公”的价值;抗战期间,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西南联大负责人梅贻琦两人的家境均十分窘迫,但他们均从未有过动用公费一分一毫的念头。教育先贤的这种办学思想道德境界,现在的许多学校领导与之相比,差距可谓令人感叹!可以肯定,如果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不出现根本性好转,要使教育中的学风、教风、校风等出现根本性好转是困难的。

      (二)敬畏教育活动规律,把微妙无形的教育必然性像有形庄严的建筑那般明晰凸显在我们心中,自诫时刻遵循

      教育活动规律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实性力量,它随势而存,不可逾越,只可遵循或创造条件加以利用。学校的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学术规律等虽无形隐于现象之中,但却是客观的,现实的,也是庄严的,循之则顺,违之则乱,从无例外。规律的无形微妙的特点,使得许多对教育内在思考不多的人们常常予以轻视乃至置之不理,出现主观主义和官僚衙门作风,有的甚至任性而为,无所顾忌,这是注定要损害教育或糟蹋教育的,也是要遭到惩罚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办教育必要认真研究规律与尊重规律,把无形的规律像有形的庄严建筑那样凸显在心中加以重视和遵循,使教育的改革发展避免许多褊狭或异化。过去我们轻视过教育活动规律,教训实在很多。这例如,中小学的教育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要求而切实灵活地加以实施,使学生学得快乐有趣,其知识、思维、表达、兴趣、体质等素养得到协调发展。有专家撰文介绍美国的小学教育,“学生所学的课程少,放学后学生基本玩耍,即使有家庭作业,也多数是有趣可行的研究性课题,孩子们乐在其中,自有收获”[7],这不像我们,很早就把孩子推进应试教育的苦战中,学得既刻板无趣,又严重损害了身体健康。总之,只要我们以教育者的信仰来虔诚尊重教育活动规律,坚守教育家园的庄重,驱除各种不守正义的虚妄,眼前的路就会越走越宽广越明亮,也就不容易触犯背离教育正义的各种错误。

      (三)以制度突出教师主体地位和民主监督作用,让教师真正成为学校的灵魂与主人翁

      要弘扬教育正义与消除教育异化现象,执政者正确管理是关键,遵循规律是前提,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则是基础。长期以来,我们把推进教育发展的希望往往放在少数精英身上,大搞所谓的政绩工程、面子形象工程、特色工程、重点项目等,投机取巧,官僚化行政化倾向严重,大多数承担教学主体任务的教师却被搁置一边未予重视,到头来又总是资源浪费严重,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不去,怨言四起,腐败异化现象易滋生。而事实上,大多数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主体,是呈现学校生命及教育教学效能的真正灵魂。失去这一灵魂,教育立马瘫痪。因而,任何时期办教育,制度上都需要真诚地突出教师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教师民主意见,把办学资源主要投向他们,让他们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翁,而不只是被聘用者。同时,为使学校内部的管理健康运行,还需要让主人翁的教师通过多种民主形式来切实监督学校的管理工作,公开评论乃至批评学校的工作,让学校变得风清气正。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当广大教师真正成了学校的主人时,弘扬教育正义与消除教育异化的问题也就容易迎刃而解了。

标签:;  ;  ;  ;  ;  ;  

教育公正与教育异化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