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应该如何评价——介绍一种专业化的评价工具RTOP,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评价论文,课堂教学论文,新课改论文,工具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536(2011)09-0019-04
一、RTOP的由来与开发过程
上个世纪末,美国的科学和数学教育遭到许多专业人士的批评。这些来自自然科学、数学和教育领域的专家们认为,美国的科学和数学教育内容分散、重复过多、缺乏条理,应当实施彻底的改革。此外,大家一致认为,教师的教学方法受自己以前教师的影响最大:以前的教师是怎样教自己的,自己也会以同样的方法去教学生。于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于1995年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设立了一项名为ACEPT① 的专项基金,用于对大学里准备将来做教师的一年级学生所选修的科学和数学教学实施改革。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以美国国家科学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合作探究作为重要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环境下学习科学和数学,以期对他们未来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影响。为了评估改革成效,ACEPT的评价小组开发了一项名为RTOP② 的课堂教学评价量规(或称评价量表)。该量表既是一份颇具改革倾向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又是一种可用于实际课堂教学观察的评价工具。
二、RTOP的内容结构与测量学特征[1]
量表的具体结构和核心内容如图1所示。
图1 RTOP的具体结构和核心内容
RTOP共有25个题项,分为三个分量表,分别是“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内容”和“课堂文化”。“教学设计与实施”分量表包括5个题项,这五个题项分别就“前概念”、“学习共同体”、“自主探究”、“问题解决”和“重视学生的提问”等问题展开。“教学内容”分量表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陈述性知识”,另一个是“程序性知识”。其中,“陈述性知识”部分主要就教学内容中的基本概念、教师的学科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进行抽象概括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等问题提问。“程序性知识”部分主要就课堂教学中学生描述问题的方式、学生探究问题的方式,以及学生的自我反思等问题提问。“课堂文化”分量表也由两个部分构成,分别是“交流互动”和“师生关系”。其中,“交流互动”部分的核心内容包括:课堂上学生的互动方式、教师的提问方式,以及学生的发言是否受到重视、学生的问题和评论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影响,等等。“师生关系”部分包括5个题项,主要就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对于学生是否有耐心,以及教师角色等问题提问。
根据获取的大量数据,EFG评价小组进行了一系列统计分析,得到了有关RTOP的多项重要的测量学指标。EFG的统计分析主要有信度分析、效度分析和因子分析,并建立了相关常模。EFG对于RTOP的信度分析主要关注整个量表的评分者信度,以及各分量表的信度估计。图2和表1分别是关于RTOP的用于评分者信度估计的散点图以及RTOP各分量表的信度估计值。从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与同类量表相比,RTOP整体的评分者信度非常高,且各分量表的信度值也很高。除了第二分量表(“教学内容”分量表)之外,其他分量表的值都超过或者接近0.9,这在同类量表中是不多见的。
图2 RTOP评分者信度估计散点图(=0.954)
此外,EFG对RTOP的效度分析结果表明,其表面效度、结构效度和预测效度都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指标。而因子分析的结果则显示:旋转后的三个主要因子可以解释全部因子所包含信息的71.92%。这三个因子可以解释为:探究取向、陈述性知识和师生关系。图3为因子分析的碎石图。从内容结构和上述统计结果来看,RTOP确实是一种既能够体现当代教育理念,又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专业化的课堂教学评测工具。
三、RTOP的用途与使用方法
除了对RTOP作出了系统的评测以外,EFG所做的另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是在对大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RTOP在不同学段和不同学科上的常模(详见表2)。
图3 因子分析结果——碎石图
有了这一常模,人们便可以以RTOP为评价工具,具体把握本地区、本校或者教师个人的课堂教学改革的相对状况。于是,RTOP的得分,就可能成为评价一个地区、一所学校和一位教师的教学改革成效的重要依据。④ 目前,除了用于对教师课改行为进行直接评测以外,RTOP还被广泛运用于其他研究。比如:有指导的探究教学与传统实验教学之间效率的比较研究,[2]教师的学生观、课程观与改革效能关系的研究,等等[3]。另外,运用RTOP,我们可以对不同的课堂教学进行量化的比较分析,这些比较既可以是横向的——比较不同地区、不同学段的课堂教学,又可以是纵向的——比较教学改革前后的变化或差异。
具体来说,RTOP在我国至少可以有以下三种用途。一是用于大规模的教育调查。如前所述,RTOP是一种比较成熟的量化评价工具,教育研究机构或教育督导部门可以用它来对不同地区的课堂教学进行比较研究或检查。比如:课改实验区与非课改实验区的比较研究、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比较研究,等等,还可以在建立本土常模的基础上做中外课堂教学的差异性比较,以及对各个地区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抽查式的监控。二是用于师范生的教学实训。如前所述,RTOP开发者的初衷之一,就是要让它服务于在校师范生的课堂教学实训。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教学实训可以分为在大学校内的微格教学实验以及在中小学校的教育实习。对于上述两者,RTOP都可以派得上用场——为评测师范生的课堂教学提供支持。三是用于在职教师的岗位培训。我国目前的教师培训大多与新课改有关。新课改实施过程中的一大难点,就是评价难。而评价之所以难,是因为我们没有一种既能够体现新课改理念,又具可操作性和权威性的课堂教学评测工具。RTOP既是一种课堂教学评价工具,又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规范和标准。其中所包含的对“探究取向”和“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正体现了新课改所倡导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因此,RTOP的引入有望化解我国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难题。
依据不同的使用目的,RTOP的使用方法略有不同。若以大规模的教育调查为目的,则一般需要经历集中培训、听课评分和统计分析三个阶段。这里的集中培训,除了需要让受训者通过培训手册了解RTOP的内容结构和评价要求之外,还需要通过预评价,使评分者就相关的评价标准达成一致。听课评分时,一般需要有至少两名以上的评分者,这样有利于控制评分者信度。统计分析主要计算RTOP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同时也需要作出必要的信度分析。若是以培训教师为目的,RTOP的使用则一般需要经历简短培训、听课评分和课后讨论三个阶段。这里的培训只需要让受训者知道RTOP的具体内容和评分方法。听课评分一般也需要有至少两个以上的评分者。但这时评价者还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对被评价者的课堂教学进行录像。课后,被评价者需要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同时使用RTOP对自己的课堂教学予以评分。最后,我们要将评价者的评价结果与被评价者的自我评价结果进行对照,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异并讨论分析其原因。
RTOP采用李科特五分量表(0,1,2,3,4)的形式。比如,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重视学生的先入知识及相关的前概念”进行评价时,如果观察者发现任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完全符合题项的说法,则可以选择4,如果觉得完全不符合则可选择0,如果觉得既不是完全符合也不是完全不符合,则根据程度不同可以分别选择1、2或者3。为了提高评分者信度,我们还可以将评分的标准进一步细化。比如,可以规定如下的标准:0分:所说的行为从没发生;1分:所说的行为至少发生过一次;2分:所说的行为发生了一次以上,但不算太明显;3分:所说的行为或者特征比较符合课堂情境;4分:所说的行为或者特征完全符合课堂情境。由于RTOP共有25个题项,每个题项的最高分是4分,所以整个量表的满分是100分。这样的设计比较符合人们的使用习惯。
当我们需要大规模地使用RTOP时,对于评分标准的把握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这就需要组织者在培训期间依据学科实例展示评分的具体标准。下面是一个物理学科的RTOP评分案例。在一个中学物理课的课堂上,教师正在讲解万有引力定律,这时有一个学生提问:“您讲的这些与行星的运动有关系吗?”下面是教师的不同反应和相应的评分(此情境对应于RTOP中的第23题。该题项的题干是:总体上来看,教师对学生有耐心)。
得分教师行为
0 教师告诉这个学生:“现在不讨论这个问题,我以后会讲的”,或者完全不对学生的问题作出回应。
1 教师只是简短地回答学生的问题。
2 教师将这个问题提交给班上的其他同学,然后等待学生的反应。在几个学生作出反应以后,教师给出正确回答,其中包括几个学生的正确回答。
3 教师将这个问题提交给班上的其他同学,估计学生对此问题感兴趣,教师要求学生就此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4 教师将这个问题提交给班上的其他同学,估计学生对此问题感兴趣,教师提供给学生地球绕日轨道的具体数据,并要求学生计算地球一年内走过的路程。
综上所述,RTOP是一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权威性的课堂教学评价工具。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RTOP虽然经过了严格的开发过程,并在国外具有大范围使用的经验,但将RTOP引入国内仍然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其一,RTOP的本土化,就是要将RTOP的“洋味”去掉,用国人读起来不别扭的文字表述其内容。这里不仅仅是翻译的问题,还有文化的问题,它同样需要做一番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其二,RTOP评分规则的进一步细化。这也是国外同行已经或正在面临的问题。从上面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教师是否有耐心”这个问题的评判,其实并不简单。因为,如果你判定某一位任课教师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讨论是缺乏耐心的话,那么一定会有人站出来反对说:“不能说这位教师没有耐心。他考虑了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那位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不是这节课最需要解决的,如果将宝贵的课堂时间都花在这些枝节问题上,课就没法上了。”所以,在具体的评价实践中,根据国情,通过讨论协商制定兼顾理念与效率的评分标准是十分有必要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RTOP还只是且只能是一件半成品,要真正发挥其作用,还需要实践者的参与和智慧。
注释:
① ACEPT是英文Arizona Collaborative for Excellence in the Preparation of Teahers的首字母缩写,意为“亚利桑那优质教师教育协作体”。
② RTOP是英文Reformed Teaching Observation Protocol的首字母缩写,大致意思是“用于改革后的课堂教学观察评价协议”。
③ 在美国,社区学院的学生通常是拿不到学士学位的。他们只有转到大学,再学习两年才能拿到学士学位。学院与大学可以算作不同的学段。
④ 严格说来,RTOP的得分还只能是改革成效的间接证据,直接证据应该是学生各种能力的提升。所以,现在不少的研究者将学生能力的测试与RTOP的使用结合起来,通过三角印证的方法考量改革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