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栖霞市观里中学 265314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在许多人心目中还认为:“德育只是在思想政治课、语文课的教学中进行。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天经地义的。而数学是自然科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一加一等于二,有什么德育可教呢?”我认为不然。学生大部分学习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可以说,课堂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我们不能把道德教育理解为是由学校的专职德育工作者负责的一项工作。也不能认为只有思想政治课才能实施道德教育,更不能把道德教育看成是“本职”工作之外的负担。数学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它独特的风格,承担着德育的任务。
一、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特点
作为一种学科德育,数学教学中的德育与其他学科德育都具有以知识为载体的特点,但由数学的学科性质和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所决定,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又具有以下特点:
1.面广、量大、时间长。数学课程贯穿着整个基础教育过程,从一年级一直到九年级,课程内容涉及面广、知识量大、学习时间长,其具备的德育渗透功能是十分强大的,远非基础教育中的其他课程可比。
2.有切实保证。同基础教育中的其他一些课程相比,数学课一般具有相对稳定的老师和固定的教材,而且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是占很大比例的,这些都保证了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实效。
3.细水长流、潜移默化。人的思想道德,从品德行为的养成、基本观点的确立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此过程中,需逐步形成一个对世界的理性认识。而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所积累的逻辑思维和理性认识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品德。
二、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功能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的重要规律。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行为准则形成的关键时期。初中教学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方面担负着重要任务,而教学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生道德修养之“源”。
1.《新课程标准》中的阅读与理解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材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几何的一些知识》、《中国最早使用负数》、《勾股定理》、《关于圆周率》、《我国古代有关三角的一些研究》、《我国古代的一元二次方程》等阅读教材后,告诉学生,自古以来我国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有辉煌的成就。现代我国科学的丰硕成果同样也令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自豪,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1+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因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等等,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
2.引用“古代数学史”,培养学生把理论与实际联系在一起,体现数学的价值。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加强数学与实际的应用联系,强化应用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这不仅在于数学应用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而且还可以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早在公元前两千年,我国的治水英雄——大禹,为了解决在治水中的地势测量问题,就巧妙地利用了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依据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了不少治水工程的难题,这种方法要早于西方三角术的研究达两千年之多。通过这个故事,不仅使学生看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而且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应用题的积极性。在以后讲授解直角三角形知识在各方面的广泛应用时,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数学知识只有最终同实际问题相结合,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实用价值。
3.结合数学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在教学中,数学教师首先要有严谨、负责的态度。讲解概念数学时,要运用数学语言进行完整、精练的叙述;对公式所起的作用,要讲得确切;在板演过程中要有条有理,推理要步步有根据;书写要规范,避免“圆”和“园”、“连接”和“连结”混用。同时,时时事事要给学生做出严谨求实的表率。
三、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应遵循的原则
1.适度性原则。德育渗透是将思想、观点、精神、情操等有意识地扩散、迁移、传递给教育对象的,使之在无意中接受。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德育渗透的依附性,要防止牵强附会、形式主义和贴政治标签,不可将数学课变为政治课,那将失去数学课的教学本质。
2.量力性原则。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认知基础和思维发展水平,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学生能力的提高,思想品德的形成,总是因人而异,不可能是同一模式。因此,在保证共同施教达到统一要求的前提下,还要照顾不同学生的层次特点,注意个别教育与共同教育相结合。
3.重点性原则。数学能够用来进行德育渗透的素材很多,为了有效地提高德育教学效果,要遵循重点性原则,即一堂课要突出一个主要的观点进行教育,不求面面俱到,要突出一个重点,使其色彩浓些,力度大些,以求取得好的效果。
论文作者:吕洪凯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4月第27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19
标签:德育论文; 数学论文; 学生论文; 教学中论文; 道德教育论文; 角形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4月第27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