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就、问题与趋势(续)_职教论文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就、问题与趋势(续)_职教论文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就、问题与趋势预测(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教育论文,成就论文,趋势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四、“九五”时期职业教育发展趋势预测

“八五”期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状况显示出:这一时期的职业教育呈整体稳步发展的态势,职教发展基本上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九五”时期我国将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转变”。职业教育对于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目标,则为至关重要,意义深远。对此我们认为,“九五”期间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应是:稳定求质,重点解难,除了继续保持已取得的成果外,应着重解决几个难点问题,搞好几个重点建设,使职教发展在“九五”时期更上一个台阶。

(一)“九五”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难点问题

1.职教在整体发展的同时,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加大,矛盾加剧。缩小地区差距,解决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成为“九五”职教发展的难点之一。地区间不平衡发展问题,主要体现在:

(1)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A:农村职教长期以适应农业产业为目标,结果导致了农村职业中学的办学困难,尤其一直强调的农、林类专业大面积滑坡,与最初兴办农村职业教育的初衷大相径庭。1995年两类专业在校生比重分别为9.3%和21%,与1990年相比,分别下降8.1个和1.7个百分点,农村职教的形势还相当严峻,需要对农村职教的办学方向重新进行探讨。B:专业设置不合理,不适应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培养的人才与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相脱节。因此更新过时专业,增设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型专业,如农村经济开发、经营管理专业,是改变农村地区职业教育招生难的唯一出路。

(2)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A:发展缓慢。据统计,1994年我国少数民族聚集的九省区(内蒙古、新疆、宁夏、西藏、广西、云南、贵州、青海、甘肃)高中阶段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之比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6.08%的比例,有的地区则相差更为悬殊,如青海仅为41.87%、甘肃为44.01%、宁夏为39.51%,与东部沿海省份60%的比例相比,发展缓慢。B:还未形成适应民族地区需要的职教模式。基本上还是沿用普通教育和先进地区的职教模式,没有形成适合民族地区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模式。对此,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探讨适合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特色和符合民族教育规律的职教模式的任务艰巨而迫切。

2.经费不足的矛盾更为突出,限制了一些学校的发展,加大了学校间的发展差距。因此,解决经费问题成为“九五”时期职教发展的难点之二。

整个“八五”时期,国家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虽逐年增长,从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中学经费状况来看,二类学校财政预算内职教经费分别由1991年的11.5亿元、11.9亿元增长为1995年的87.4亿元和31.2亿元,增加了6.6倍和1.6倍。但从事业发展的角度看,总投入与实际需求仍存在较大的矛盾:(1)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增幅不高。“八五”期间整个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较快,1995年职业中学在校生数达到448.32万人,比1991年的315.55万人增加了132.77万人,增长了42.08%,而1995年职业中学的生均公用经费为208.34元,仅比1991年的165.57元增加了42.81元,增长了25.86%,而同期普通中学在校生数增长率为17.21%,生均公用经费增长率则为53.13%;且职业中学的生均公用经费曾在1992年和1993年达负增长,直到1995年才略有回升。(2)预算内教育经费中职教经费所占比例下降。1995年职教经费占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的9.73%,比1991年的10.1%略有下降。(3)现有职教经费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且经费的来源渠道不一。据近几年在中专、技校和职业中学评估中,对学生培养成本使用经费情况测算,如果学校在教学中要基本保证各方面的办学需要,生均经费应不低于2000元,而1995年我国职教生均经费为952元,相差近1048元,国家财政预算内职教经费应为187.86亿元,年总经费的差距约为87.83亿元。整个职教经费不足,再加上各级地方政府对职教发展的扶持不到位,势必减缓一些职业学校的发展速度,在相同条件下,资金到位的一些职业学校可能发展会加快一些,因此,“九五”期间职业学校发展间的竞争集中转移到经费的竞争上,拥有雄厚的资金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

3.对具备较高专业素质、较强业务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的专业教师的需求更为迫切。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职业教育师范体系以适应办学的需求成为“九五”时期职教发展的难点之三。

合格、高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保证职教事业长久不衰的关键。“八五”时期的职教事业获得了整体稳步的发展,“九五”时期的职教发展是以提高办学效益为其核心的。因此对师资、特别是专业教师的需求更为紧迫。经过“八五”时期的师资队伍建设,全国已基本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热爱职教事业、相对稳定的职教师资队伍,基本上保证了事业发展对教师队伍的需求。但从目前来看,仍存在着数量不足、业务水平不高、结构不合理、合格率低、培养途径不畅的问题,已严重影响到了职业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目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职业中学专任教师数达到29.2万人,与实际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职高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全国平均仅为29%,这与《纲要实施意见》中规定的本世纪末职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要到60%以上的目标相差还很远;现有的专业教师中,也存在着二多二少的现象。专业基础课教师和旧学科的教师过多,而骨干专业教师和新型专业教师缺乏,这就造成了基础课教师教专业课,旧学科专业改教新型专业的不正常现象,这些问题究其原由在于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体系的不健全所致。对此建立职业教育教师的专门培训基地,探讨适合职教师资的培训形式,形成系统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是摆在“九五”时期教育事业内部建设的重点问题。

(二)“九五”时期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1.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特别要重视高等职业教育,逐渐形成初中高等比例合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的职教体系。这一问题在“九五”期间会更加突出与尖锐。在经济发展初期对熟练劳动者和中初级人才的大量需求逐渐被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对中高级人才的需求所代替;同时对宽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他们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经济发达地区,这个问题尤为突出,企业急需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综合实践能力较强、专业知识较为丰富的应用型技术管理人才。这样,职教体系的完善对培养所需的各级各类人才显得更加重要。

2.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发生重大改变,由过去单一化趋向于集约化和综合化,职业学校将被职教中心或职教集团所代替。这种趋势在“八五”末期已初显端倪,“九五”期间会有大的发展,并逐渐形成适应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条件的办学新模式。在这种中心或集团内,职业教育不再是某类专业或某种层次的性质,而是具有多种办学形式、多种专业设置、多种教学目的为依托,其办学效益也明显提高。对其管理上,将实行的是学校董事会或办学委员会,吸收各个行业、企业的负责人及学生家长和学校创办者来共同管理,共同对学校的发展规划、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改革、教学计划制订等方面进行论证决策,从而实现学校最优的发展和资源的最佳配置。

3.办学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更为密切,建立劳动力市场的任务迫在眉睫。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全面展开及企业用工制度的改革,我国劳动制度要向企业自主用工、劳动者自主择业转化,最终实现企业劳动的动态优化组合。使企业能够根据生产需要,合理决定用工结构,劳动者在就业竞争机制中,根据个人条件和志愿自主择业,并在竞争环境下,激发其提高业务水平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因此建立劳动力市场成为职业教育适应企业改革的重要举措。为使劳动力市场建立顺利进行,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准备。(1)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2)进行职业教育的招生改革,实行统招、委培、自费相结合,并逐步过渡到招生市场的建立。(3)重视人才预测规划工作。(4)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工作。

4.职业教育逐渐脱离教育部门的独家管理,转向依靠社会各方面,特别是经济领域的力量、行业部门的作用将更为重要与突出。在我国计划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实行的是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业务部门进行业务指导的作用,教育部门与经济部门间缺乏了解与沟通,培养人才与使用人才基本上处于脱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原业务部门的作用将由政府经济综合部门和行业组织所替代。特别是行业组织,在职业教育的管理和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新型的职业教育管理组织形式——行业组织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应承担起以下任务:(1)预测规划本行业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与培养计划。(2)协调本行业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3)负责本行业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如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制定,课程的设置。(4)承担本行业岗位资格、技术等级考核发证工作。(5)评估本行业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使培养人与使用人得到合理的统一。

5.职业教育以职业学校教育发展为主转向以多种非学历教育和培训为主。“八五”期间衡量职业教育发展的标准仍以职业中学、中专、技校的规模、速度、办学条件来作为指标,随着企业生产方式及组织结构的改变,技术革新及发明创造的充分利用,新工种、新工艺随时要求工人变换劳动岗位,这样对企业人才的标准和层次有了新的要求,人们对在职培训、转行培训、晋升培训的需求相应增加,而这是职业学校教育所无法承担与完成的,需要发展各级各类培训以满足需求,职业教育的重心将逐渐倾斜到以非学历教育和培训为主上。

6.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更加注重以理论研究与实践检验为先导,保证了职教发展建立在一定的科学研究基础之上,逐渐克服了职教改革与发展长期以来存在的领导主观意志和随意行为。职教理论研究是随着职教事业的发展在80年代开展起来的,可以说起步迟,起点低,“八五”时期的职教研究活动主要是配合政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行为而展开进行的,有组织、有深度的基础理论研究,严格说来,始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也就是说,“八五”时期也是我国职教理论研究的起步阶段。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职业教育的学科体系尚未建立,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职业教育理论,没有出现一部公认的权威职业教育学著作,对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仅侧重于分支学科的研究,其深度和广度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可以说职教基础理论的研究是不适应职教发展需求的。从应用研究来看,职业教育的应用研究比基础研究开展得较为广泛,在应用研究中宏观研究比微观研究多,如对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区域职业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存在的问题是在应用研究的过程中,对理论研究重视不够,实践研究可操作性不强,对研究成果的推广使用仍有一定的差距。还有,职教应用研究与教育决策、咨询还没有得到很好的统一,许多应用研究缺少教育决策、咨询过程中所需要的论证与建议。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为了使职教的发展建立在深厚的理论基础上,做到有理可依、有论可据,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九五”时期应加大研究队伍建设的力度。(1)加强职教理论研究队伍的建设,除建立专门研究机构外,应根据职教特色,培养大批的实践工作者加入到应用研究队伍中,提高研究质量和水平。(2)加强国家规划课题的研究与开发,课题研究密切结合现实问题,使有限的资金得以充分发挥作用。

责任编辑注:孙琳同志的前文见本专题1997年第4期15~17页。

标签:;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就、问题与趋势(续)_职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