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期望教育在班级教学管理中的应用论文_覃虹

如何看待期望教育在班级教学管理中的应用论文_覃虹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北碚 400700)

摘要:随着21世纪优质教育需求量的扩大,国家对教育领域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措施。素质教育由此成为当今教学中大力提倡的理念。但目前学校教学主流仍然是应试教育,传统的教育观念严重影响着教育的前进的步伐。本文提出的“期望教育”理论是素质教育下的一个分支,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了教师在各方面对学生的信任度。本研究在借鉴了社会各个领域不同学者对“期望教育”的观点分析下,总结了教师期望在班级教学管理中应用。重点提出了教师期望教育在班级规则的制定和班级活动开展中的应用,以及对教师“教”和学生“学”两方面的发展促进作用,因此,本文主要阐述了“期望教育”在班级教学和班级管理两方面的实践。

关键词:期望教育;小学;班级管理;教学


期望教育理论的提出从宏观上反映了社会对学生的人格的重视,微观上则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地位平等的体现。而国内外的学者对教师期望也进行了“哲学”“心理学”等各个领域的研究,本文将主要根据罗森塔尔的研究总结以及教育见习中的实践,探讨期望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一、期望教育阐释及其重要价值

(一)期望效应的内涵阐释

期望效应即罗森塔尔效应,亦称“皮格马利翁效应”、“人际期望效应”,它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在教学中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寄托的希望,最后能真实有效地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

(二)期望效应的重要价值

期望教育是现阶段教育教学管理中已经被广泛认可的一种教学模式,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有效的班级管理和教学中都无不渗透着期望教育理念。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说明:首先,期望教育可以增强同学们学习各方面的积极性以及提高他们思维的创新,进而提高班级教学效率。[1]期望教育与当前的素质教育相融合,这就有别与传统教育模式:教师以往通常以某次考试来看定同学的发展。而期望教育更多体现的是教师对学生的信任与支持,以长远的目光充分挖掘出学生的内在潜能。在教学中老师对待学生的正面肯定,会传递给学生更多的积极信息,调动学生在学习各方面的主动性。其次,有利于班集体的形成。当老师对班级学生充满期望值时,学生会增强集体意识,会树立共同优化班级建设的信念。

二、期望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渗透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正确定位教师与学生所承担的角色,明确学生的在管理过程中的地位,以及教师参与管理的职责,能够使管理工作更有效的进行。

(一)期望教育在班集体建设中的效应

期望理论渗透在当代小学生的各个方面,他们从小是在父母的期望中长大的,而到了学校,他们又是在教师的期望中成长的。因此,将期望教育理论进行迁移,并在进行班级建设时加以合理利用,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1、在制定班级规则时运用期望教育

制定班集体的根本规则是建设一个班级的首要任务,是凝聚班级成员的核心手段。但要想使班上的学生一开始就乐于去执行规则。除了班级规则的准确性之外,还取决于规则中包含的情感,也就是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期望教育理论提出:教师对学生期望值的提出,反过来可以促进学生在表现过程中积极态度的形成[2],达到期望的最初目标。此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充分论证:对比在同年级两个不同的班级,一个班的班级规则反映的是教育者对教育对象怀有的强烈期望,而另一个班的规则主要反映了教师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最终,在教师期望下组建的班级规则实施的更顺利,其班级建设也更加优秀。

2、在进行班级活动时运用期望教育

班级活动是小学班级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主要是指教师运用一定的方法和形式以班级为单位参加的各项艺术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自身应该对活动有更高的关注度,开展丰富而充满趣味的活动不仅可以促进班级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还利于建设团队合作意识较强的班集体。在班级活动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活动表现充满信心,对学生和活动过程充满热情。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内心对活动的参与程度,提高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力,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格信仰。而另一方面,教师对活动过程充满自信和期望,会使学生更加重视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对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提出更高的要求,追求更好的层次,并意识到自己在活动中的行为意义,不断为自己的表现融入动力,直接增强活动的表现力,提高活动各方面的效率,最终可以为班级活动上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三、期望教育在小学班级教学中的渗透

教学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部分,只有正确认识教和学的主客关系,进行合理连接才能使班级教学达到预期的目标。期望教育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能够减少传统教育过程弊端,使教学质量达到最优化。从而帮助教师积累教育经验,提高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意识,达到更高的发展水平。

1、教师的“教”融合期望教育理论

当今素质教育成为教学的主要手段,要求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摈弃教学“传输”效应,运用一定的教学技巧使学生能主动吸收灵活的知识体系。运用期望教育能使教师对教学进行多方面的思考,根据自身及学科教学特点在课堂中正确把控理理论维度,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感染力,进而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2、学生的“学”融合期望教育理论

学生的发展潜力是无限的,其各方面的行为都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学生在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动力和自信心在主要是来自教师的期望和鼓励,通过有效地教育可以使学生的行为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在教学知识体系中,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过程中传递给他们较高的期望值时,会间接促进学生对知识体系吸收期望值的提高。在此发展变化过程中,期望效应就好比一种隐形的模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塑造。[3]在一定时期,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价值体系便会得到充分显现。

总之,期望教育理论的提出以及实践证明了:在班级教学和管理过程中,进行期望教育可以充分发挥教育的本质功能,有助于教育工作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陆丽.“期望教育”的范式及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03.

[2]刘庆.论期望理论与"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教育中的应用——一个"生产流程"的逆向思考[J].宿州学院学报,2005(01):126-130.

[3]于芳.期望教育理论与中小学教学管理[J].教育探索,2010(06):90-91.

作者简介:覃虹(1998-),女,重庆市云阳县人,本科,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论文作者:覃虹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8

标签:;  ;  ;  ;  ;  ;  ;  ;  

如何看待期望教育在班级教学管理中的应用论文_覃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