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领学生探索和思考课文--“游侠,如果你去水疗中心”“教学知觉_文学论文

带领学生探索和思考课文--“游侠,如果你去水疗中心”“教学知觉_文学论文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探索与思考——《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学感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你若论文,文本论文,斯巴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世界,体会编者的意图,探寻作品的原味

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德国小说家。父母都是具有反法西斯倾向的天主教徒。1939年入科隆大学学习。二战爆发,被征入伍,历时6年,1945年4月被俘入战俘营,12月获释。1947年发表小说,1950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引起轰动,他因此被称为“德国的良心”。

曾经有过一场战争,而且一打就是6年,我们从战争中返回家园,看到的是一片废墟,我们写废墟。然而奇怪的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有人使用这些名称时,总是以一种责备的、近乎中伤的语调。人们似乎并不要我们为战争负责,对一切夷为平地负责。人们怪罪我们的显然是我们看了,一直在看;我们没有把眼睛蒙上,我们还在看,一双好眼睛倒是作家所必备的工具啊!

我们认为,将同时代人诱骗于田园诗中是一种残酷,一旦从梦中醒来,将是可怕之极,难道我们真的要玩一场捉迷藏的游戏吗?……(伯尔《关于废墟文学自白》)

1972年瑞典学院“为了表扬他的作品,这些作品兼具有对时代广阔的透视和塑造人物的细腻技巧,并有助于德国文学的振兴”,将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伯尔。

编者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选进“和平的祈祷”专题,意在“从人与社会的角度出发,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苏教版必修二《教学参考书》)。

二、引导学生了解人物当下处境,体验人物面临的境遇,感知人生况味

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人物,笔者在多次研读文本后,设计了一道预习题:

平躺在床上,双臂贴在身体两侧,弯曲右腿,(双臂和右腿不发力)尝试坐起;连续做三次以上。

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文中的“我”(小伤兵,三个月前为八年级学生),失去双臂和右腿后,所面临的生活困境,以及将如何面对漫漫的人生。

预习设计的灵感来自两处:著名作家毕飞宇的《推拿》首发暨读者见面会仪式:作家毕飞宇坐在一个黑暗的屋子里,希望得到签名的每一位读者,由工作人员导引,走进黑暗的屋子,来到作家毕飞宇的面前,作家在黑暗中完成签名。

唐江澎老师在教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苏教版必修二)时,安排了一个新颖的导入环节:让每一位学生闭上眼睛,从书包里拿出语文笔记本和笔,翻开笔记本,记录老师的一段话。作家毕飞宇是要通过这一特殊方式,让读者感受和体验《推拿》中的这些盲人按摩师的生活;唐江澎老师是要通过这一特殊环节,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海伦·凯勒日常生活的艰难。

三、引发学生质疑思考,研读揣摩,探究文本深层意蕴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老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噜里噜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

特级教师钱梦龙说过:“我在备课的时候,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怎样讲文章……有时候自己在阅读中遇到难点,估计学生也会在这些地方发生困难,就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多想想。”

笔者多次研读后认识到,很多学生之所以不太容易读懂这篇小说,是因为海因里希·伯尔采用的是“受限制视点”的叙事方式,于是我设计了以下环节:(课堂切片)

互助答疑,读懂小说

同学们都说《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篇小说不好读,看来我们这节课的首要任务就是读懂小说。

(投影)1.海因利希·伯尔是通过什么视角来展现故事的?

如果同学们抓住了这一点,就能破解阅读的难题,就找到了阅读这篇小说的关键。这也是我设计“预习6”的意图。

(投影)预习6:请以文中主人公的身份,作一个“自我介绍”;或请你向没有读过这篇小说的读者介绍一下小说的主人公。(重点介绍人物的当下状态)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完善,小组代表发言。

(投影)“我”——三个月前是德国一所文科中学八年级的学生,“由学校上战场”,失去双臂和右腿,被运往临时医院,因为发高烧、头疼、胳膊疼、腿疼及注射了药物,躺在担架上,一直处在半昏迷状态,被抬往楼上“简易外科手术室”,沿路看到了很多熟悉的景象,最终辨认出手术室就是自己曾经的美术教室,并发现了自己的伤情。

阅读的过程,犹如登山览胜的过程,“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徐霞客游记·游黄山后记》)。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和学生一起“凿之”“级之”“架水通之”“植梯接之”,方可“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徐霞客游记·游黄山后记》)。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所言:“要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学习,使学生感到认识新事物的乐趣,体验克服学习中困难的喜悦。”

明朝谭元春《诗归序》中说:“自出眼光之人,专其力,壹其思,以达于古人,觉古人亦有炯炯双眸从纸上还瞩人。”作为读者,师生须“专其力,壹其思”,提出自己对文本的见解;文本无言,“亦有炯炯双眸”凝视着师生。

阅读中,学生很可能受自身认知结构和阅读经验的限制,不易发现作者意图或文本原初提出的问题,不少教师解决这一难点的习惯动作是依据教学参考资料越俎代庖,结果封杀了学生的思维。笔者认为教师唯一可做的是千方百计地去扩大学生的阅读视界,包括介绍作者及其创作背景,提供与文本相关的知识材料;指点迷津,至关重要的是要指出学生阅读中的视界盲点;也可以把自己研读的直接经验与学生分享。

伽达默尔说,“理解一个文本就是使自己在某种对话中理解自己”。文本是一面镜子,教师应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认识自己的差异与不足,并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吸取养分,在发现文本原初问题或作者意图的过程中滋养自己,积累经验,从而提升自己独立的阅读能力。

标签:;  ;  ;  ;  

带领学生探索和思考课文--“游侠,如果你去水疗中心”“教学知觉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