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的中医辨证论治及效果观察论文_王庆锁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 150088

摘要:目的 探究泄泻的中医辨证论治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9月~2019年4月收治的60例泄泻患者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中药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辨证论治,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显效率为60%(18/30),治疗总有效率为100%,分别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显效率40%(12/30)、治疗总有效率73.3%(22/3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中医辨证论治能够有效提高泄泻的治疗显效率、总有效率,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泄泻;辨证论治

凡外感淫邪,内伤情志,饮食所伤,损及胃肠道,引起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则泻下如水,日数十行等症,称为泄泻[1]。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泄泻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以探究泄泻的中医辨证论治及效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9月~2019年4月收治的60例泄泻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7例(占61.7%),女性患者23例(占38.3%),年龄8~62岁,平均年龄(36.6±1.4)岁。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未见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症候表现

1.2.1泄泻征

轻者日2~10次左右,粪便糊状,黄绿色或咖啡色,稀薄或水样,蛋花样,有未消化食物的臭味,或酸味。腹痛,泻后痛减,或不减,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或见呕逆腹胀。重则泻下如水,或泻下黄沫,或暴注下迫,势似直下;饮食不入,呼吸不利,目睛直视,昏不识人。

1.2.2全身情况

面色萎黄,消瘦无力,精神疲乏,唇红舌干,自汗尿少,手足厥冷,纳食不振。婴幼儿则可见前囟、眼眶凹陷,烦躁思饮,手足痿软,皮肤干燥,甚则昏迷,抽搐。部分初起时可见寒热表证。

1.2.3脉舌征

脉浮数或细数,或滑数,或沉迟或沉弱。舌质淡或红,苔白腻或黄腻、厚等。

两组患者的症候表现未见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中药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辨证论治,具体如下。

2.1寒湿

2.1.1主症:腹痛肠鸣,腹泻稀水,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四肢清冷,或兼见发热恶寒等表证。脉沉迟,或沉缓。舌质淡,舌苔白腻。

2.1.2证析:此由寒湿侵犯胃肠所引起,胃肠受阻,升降失司,清浊不分,相并而下,症见腹痛肠鸣,腹泻稀水。面色白,神倦,清冷等均为寒湿内盛,中阳受困之象[2]。症见发热恶寒等为表证风寒外束的缘故。脉舌象,亦为寒湿内阻之征。

2.1.3温中散寒,健脾除湿。

2.1.4中药:胃苓汤(《丹溪心法》)、兼表证者藿香正气散(《和剂局方》)。

2.2湿热

2.2.1主症:腹痛肠鸣,泻下稀薄,色黄而臭,泻后又泻,量少频多,发热烦躁,口干口渴,尿赤短。脉滑数,舌红,或舌深红,苔黄厚,或黄腻。

2.2.2证析:此为湿热内蕴之象。湿热阻滞,胃肠阻塞,传化失常,症见腹痛而泄泻。热积胃肠,则色黄而臭,泻后又泻,量少而频。口渴心烦,尿赤等均为湿热内盛的缘故。脉舌征也为湿热蕴蒸所引起。

2.2.3治则:清热利湿,泻下热结。

2.2.4处方:中药:葛根芩连汤(《伤寒论》)、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3]。

2.3暑热

2.3.1主症:暑夏腹泻稀水,烦渴尿赤,自汗力倦,烦闷,口燥唇焦,或见肠鸣腹痛。脉濡数,舌红,或淡,苔薄黄。

2.3.2证析:此为暑热伤中之症。暑热滞留肠胃,运转失常,症见腹泻如水。热伤其外,故自汗体倦,口燥唇焦。脉舌征也为暑热内聚所引起。

2.3.3治则:清暑解热,淡渗利尿。

2.3.4处方:中药:加味香薷饮(验方)、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

2.4伤食

2.4.1主症:腹痛腹泻,痛则泄泻,泻后痛减,泻下奇臭难闻,厌食恶心,呃逆连声,嗳腐吞酸。

2.4.2证析:饮食所伤,食积肠胃,故腹胀腹痛,传化失常则泻下。食滞不化,故泻下如败卵而臭。泻后浊气外排,则痛减。厌食,呃逆,嗳腐等均为内伤食滞所引起。脉滑,苔白也为食积之象。

2.4.3治则:消食导滞,理气健脾。

2.4.4处方:中药:保和丸(《丹溪心法》)、香砂枳术丸(《摄生秘剖》)[4]。

2.5胃气虚

2.5.1主症:便溏或泻,或泻下如水,完谷不化,脘腹不舒,食后作泻,有粘液。面色萎黄,消瘦无力,纳食不振。或久泻脱肛。脉弱,舌淡,苔白。

2.5.2证析:胃虚气弱,不能升提,清阳不升,水谷不化,症见腹泻,完谷不化。胃虚,纳谷不健,则食少。久泻不止,气血不充,症见面色萎黄,无力。久泻,中气下陷,则脱肛。脉弱舌淡亦为胃弱气虚之象。

2.5.3治则:益气升提,补中健胃。

2.5.4处方:中药: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六君子汤(《妇人良方》)。

2.6胃寒

2.6.1主症:腹中攻痛如刺,腹痛喜温喜按,泻下清水,肠鸣,泻下食物残渣,手足厥逆,畏寒,寒则泄泻增剧。脉迟或弱,舌淡,苔白。

2.6.2证析:胃寒,中阳已虚,不能磨谷,温散寒邪,则腹痛如刺。阳虚胃寒,得热痛减,故腹痛喜温喜按。泻下清水及食物残渣,手足厥逆,畏寒等均为阴寒内盛之象。脉舌征也为寒伤胃肠所引起。

2.6.3治则:温中散寒,止泻。

2.6.4处方:中药:附桂理中汤(验方)加吴茱萸、补骨脂、砂仁。荜茇良姜散(自制)加吴茱萸、苍术、肉桂[5]。

2.7肠滑

2.7.1主症:五更作泻,滑脱不禁,脐下作痛。肠鸣腹痛,泻后自安,腹部冷寒,有时作胀,下肢冷湿,面色萎黄。脉沉弱,或细濡,或微弱。舌淡苔白。

2.7.2证析:泄泻日久,损脾及肾,阳气不振,肠滑不禁,而作泄泻。腹部冷寒,有时作胀,下肢冷湿等也为阳气虚损,无力温运之象。泄泻日久,精华无以上濡,故面色萎黄。脉舌征也为阳气亏损所引起。

2.7.3治则:温阳固涩,涩肠止泻。

2.7.4处方:中药:四神丸(《证治准绳》)加肉桂、苍术、砂仁。固肠丸(《证治准绳》)。

2.8肝旺

2.8.1主症:腹泻,因情志剧变而引起,胸胁胀满,嗳气食少。并伴有心悸易惊,烦躁不安。脉弦,舌淡或青,苔白。

2.8.2证析:情志不遂,肝郁生火,横逆侮脾犯胃,气机失调,脾运失健,故作泄泻。胸胁胀满,嗳气等均为肝气犯胃,胃气损伤的缘故。脉舌征也为肝气犯胃之象。

2.8.3治则:抑肝健脾。

2.8.4处方:中药:痛泻要方(《景岳全书》引刘草窗方)、银芍台六君汤(验方)。

3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显效率为60%,治疗总有效率为100%,分别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显效率40%、治疗总有效率7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4讨论

泄泻,祖国医学名目繁多,记有濡泻、洞泻、注泻等名称。按引起泄泻的原因分,又有飧泻、湿泻、火泻、寒泻、水泻、痰泻、暑泻、脾泻、肾泻、滑泻、五更泻、大肠泻等名。名称虽多,均不离泄泻二字,故《丹台玉案》曰:“泄者,如水之泄也,势犹舒缓;泻者,势似直下,微有不同,而其病则一也,故总名之曰泄泻。”[6]泄泻为临床常见病,因此进行讨论研究,找出防治规律,意义重大。一般预后佳。如病程中逐渐加重,泄泻脓浊大便,并夹有紫乌血块,食欲不振,消瘦无力,兼有低热,或夜间盗汗如水,为难治,应谨防危变。要加强身体锻炼,节饮食,慎寒温。避免精神刺激,劳逸结合;泄泻的后期,常致阳气虚寒,应多注意保暖防寒,勿食生硬冷物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本研究中两组泄泻患者经治疗后,观察组中,显效18例(占60%),有效12例(占40%),治疗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中,显效12例(占40%),有效10例(占33.3%),无效8例(占26.7%),治疗总有效率为73.3%(22/30)。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实施中医辨证论治能够有效提高泄泻的治疗显效率、总有效率,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翟建宁.慢性泄泻中医诊治体会[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7,38(12).

[2]谢会全.泄泻证治体会[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7,33(1):93-94.

[3]张娜,郭丽颖,贾建伟.从湿论治泄泻[J].中国医药导报,2016,(19).

[4]吴玉涛.泄泻辨治浅析[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5,(3).

[5]姚自凤,崔杰,党志博.中药治疗慢性泄泻3例[J].光明中医,2015,(9):1980-1981.

[6]邓艳玲,徐琦,邓天好,尹抗抗,舒兰,谭周进.泄泻的中医药研究概况[J].湖南中医杂志,2016,32(2).

论文作者:王庆锁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3

标签:;  ;  ;  ;  ;  ;  ;  ;  

泄泻的中医辨证论治及效果观察论文_王庆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