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名词的时间性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时间性论文,名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引言
名词具有空间性,动词具有时间性,这是人类语言的普遍共性。名词的语法特征所表现出来的种种语法意义一般与空间有关,动词的语法特征所表现出来的种种语法意义一般与时间有关。但是,有少部分名词也具有时间性。如“明天、立春、元旦、星期日”等时间名词明显具有时间性;“事件、水灾、台风、晚饭、宴会、葬礼、展览会、战争、假期、教授、博士、军长、上海”等普通名词也能体现出时间性特征。在普通名词成员中,具有时间性特征的名词只是极小的一部分,但这极小的部分却显示了与典型名词不同的语义和句法特点,值得进行系统的研究。时间名词的时间性是显而易见的,这里不予讨论。本文主要讨论部分普通名词的时间性问题。
部分普通名词的时间性特征体现为内在时间性和外在时间性两个方面。内在时间性是指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具有可以随时间而展开的可能的内部过程,这个过程包含起点、续段、终点三个要素;外在时间性指事物在外部世界的时间流逝过程中的时间表现。换句话说,内在时间性考虑的是名词所指事物的内部过程,外在时间性考虑的是名词所指事物与外部时间过程的关系。内在时间性名词的时间性体现在其词义结构中,外在时间性名词的时间性不是体现在它的词义结构中,而是体现在外部世界的时间流程中,通过外部世界的时间流逝而表现出时间性。因此对两种不同时间性的名词应分别进行研究。
二 内在时间性名词的语义、句法特点
2.1内在时间性名词的语义结构
从名词的内部语义来看,绝大部分名词只具备空间性,不具备时间性。如“书、桌子、电脑、面粉、道德、观念、恩情”等,在人们的认知结构中,这些词所表示的概念没有时间因素,也就是说人们把这些概念表示的事物看成是静止不变的,其内部结构无法随时间流程而展开,它们不具备时间点,也不占据时间段。图示如下:
另外有一些普通名词,内部包含着一个时间结构,这个时间结构由起点、续段和终点组成。如“会议、事件、火灾、车祸、假期”等总是包含着开始、持续和结束三个不同的阶段,开始和结束体现为时点特征,持续体现为时段特征。图示如下:
内在时间性名词的数量在名词成员中数量不大,常见的有以下这些:
会、大会、会议、全会、晚会、舞会、展览会、博览会、讨论会、现场会、交流会、年会、酒会、例会、宣判会、碰头会、宴会、茶话会、假、寒假、暑假、婚假、事假、病假、假期、会期、婚期、刑期、汛期、孕期、产卵期、发情期、排卵期、青春期、成熟期、危险期、枯水期、潜伏期、预备期、事、事变、事故、事件、婚事、丧事、喜事、政变、叛乱、动乱、量变、质变、课、高考、口试、笔试、惨案、血案、仪式、婚礼、葬礼、典礼、开幕式、闭幕式、雨、雪、霜、风暴、地震、台风、火灾、旱灾、狂风、雷雨、梅雨、寒流、霜冻、闪电、暴风雨、灾、灾害、灾荒、水灾、火灾、天灾、灾祸、车祸、横祸、大难、空难、海难、危难、病、大便、斗争、饭、早饭、早茶、午饭、晚饭、夜宵、感冒、高潮、高烧、革命、工作、疾病、讲座、纠纷、手术、危机、演出、战役、战争、败仗、掌声、争端。
从语义类别上来看,上述名词大致可区分为四种类型:表示事件的,表示人类的活动、行为的,表示自然现象的,表示时间的。
2.2内在时间性名词的句法特点
语义结构中包含时间性是内在时间性名词与典型名词的重要语义区别。时间性是内在时间性名词的范畴义素,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制约着这类名词的句法功能,换句话说,就是内在时间性名词的时间性必有其对应的句法形式来体现。语法研究的重要任务就是找出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之间的对应关系,我们以典型名词的句法功能为参照,来考察内在时间性名词的句法功能。
典型名词主要具有以下句法功能:与名量词结合对事物进行计量,与方位词结合表示空间方位,经常作主宾语等。通过考察发现,内在时间性名词也可以跟方位词和数量词组合,但这种组合与典型名词有明显的不同;也经常充当主宾语,但对谓语动词有特殊的选择要求,下面分别论述。
2.2.1与方位词的组合情况
方位词是后置词,其语法作用主要是附在名词性成分后面表示空间方位,但也有几个附在动词性成分或名词性成分后面表示时间方位,还有一些方位词既可以表示空间方位,也可以表示时间方位。按照方位词是表示空间方位还是时间方位或者二者兼表可将方位词分为三组:
第一组:外、旁、左、右、东、西、南、北、上边、下边、前边、后边、里边、外边、旁边、左边、右边、东边、西边、南边、北边、上面、前面、后面、外面、左面、右面、东面、西面、南面、北面、上头、下头、外头、东头、西头、南头、北头、以上、以下、面前、背后、底下
第二组:以前、以后、之前、之后
第三组:前、后、中、上、下、前头、后头、里、里头、里面、中间、当中、之中、中间
第一组表示空间方位,第二组表示时间方位,第三组既可以表示空间方位,也可以表示时间方位。
典型名词具有空间性,不具有时间性,能与第一组和第三组方位词组合表示空间方位,一般不与第二组组合。例如汉语中有下面的组合:
房子外、桌子上边、报纸旁边、旅馆西边、机器上头、电脑左边、录音机底下、小张背后
但没有下面的组合:
房子之前、桌子之后、报纸以前、旅馆以后、机器以后
时间性名词由于其语义结构中包含时间性范畴义素,因此,一般不能与第一组组合表示空间方位。比如汉语中没有下列组合:
大会外、寒假旁、会期南、婚期上边、事变左面、喜事上头、政变以上、叛乱外头、仪式东边、婚礼底下、雨东、雪西、饭北、早饭背后、早茶南头
可以和第二组组合表示时间方位。比如:
现场会之前、纠纷之前、青春期之后、交易之后、典礼以前、水灾以前、早饭以后、战争以后、车祸以后、暑假之前、地震之前
第三组方位词既可以和典型名词组合,也可以和时间性名词组合,但表示的语法意义不同,前者表示空间方位,后者表示时间方位,比较下列组合:
桌子前、台灯后、房子中、衣柜里、电视机前头、沙发后头、窗户当中
战争前、空难后、宴会中、假期里、暴雨前头、台风后头、暑假当中
前一行是方位词跟典型名词的组合,表示空间方位;后一行是方位词与内在时间性名词的组合,表示时间方位。
2.2.2与量词的组合情况
从语法性质上看,量词大致可区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名量词用于对事物计量,动量词用于对动作计量。典型名词的语义基础是事物,而不是动作,因此它不能与动量词结合,只能与名量词结合,对事物进行计量。例如:一本书、两台电脑、三个苹果、四只箱子、五条鱼、六扇门、七位老师、八匹马、九座桥,等等。
除表示时间类的内在时间性名词之外,表示事件、表示人类的活动、表示自然现象的内在时间性名词都含有“动作”义素,如“会议、招待会、事变、婚事、车祸、火灾、战争、霜冻、台风”等。需要指出的是,某些单音节的名词如“雨、饭”等似乎没有“动作”义素,其实不然。这些词有不少在古代汉语中本来就是动词,如“饭”,《说文解字》:“饭,食也”,段玉裁注为“然则云食也者,谓食之也。此饭之本义也,引申之所食为饭”,例如:“舜之饭糗茹草也,若将终身焉”(《孟子·尽心下》),“有一母见信饥,饭信”(《史记·淮阴侯列传》)。这两例中的“饭”都是动词用法。尽管在现代汉语中已变成名词,但当后面有表示时间方位的词时,就会体现出“动作”义来。“雨”也是如此。《说文解字》:“雨,水从云下也”,例如:“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其中的“雨”显然是动词,尽管在现代汉语中变成了名词,但当它出现在一定的句法环境中,仍然可以体现出“动作”义素来,成为具有内在时间性的名词。
正是因为上述原因,这类名词可以与动量词结合,例如:一场雨、一场战争、两场病、一次会议、两次台风、一顿饭,等。
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内在时间性名词也具有较强的空间性,这些词不仅适用动量词,也可以适用名量词,主要是适用性较强的“个”。如:
上述现象说明,内在时间性名词本质上还是名词,所以可以跟名量词组合,只是由于其语义结构中的时间性义素,使之也可以跟动量词组合。但是典型名词由于其内部语义结构中不具有时间性因素,它只能跟名量词组合,不能动量跟动量词组合。
2.2.3充当主宾语时与谓语动词的选择关系
与典型名词一样,内在时间性名词也经常充当主语和宾语,由于其语义结构中含有时间性范畴义素,使得这类词在对谓语动词的选择上与典型名词有着明显的不同。典型名词对动词的选择面较宽,而内在时间性名词对动词的选择面相对较窄,相当一部分比较固定。据考察,能与内在时间性名词搭配的主要有“开始、进行、结束、出现、消失、增加、减少、举行”等类动词。例如:
(1)当然,运用各种艺术形式宣传孔繁森的活动才刚刚开始,我们还要不断地挖掘孔繁森的事迹,探索研究孔繁森精神的内涵和时代精神,创作出更好的传播英雄事迹、弘扬时代精神的具有生命力的艺术精品。(《人民日报》1995年)
(2)大会继续庄严隆重地进行,宝康代表获奖作家发言,他很激动,很感慨,喜悦的心情使他几乎语无伦次。(王朔《顽主》)
(3)据外电报道,格拉纳达—达喀尔汽车拉力赛9日结束了第八赛段的比赛。(《人民日报》1995年)
(4)今后,各级人民政府都要尽可能地减少会议,进一步降低行政开支。(《人民日报》1995年)
例(1)“活动”充任主语,与之搭配的谓语动词都是“开始”;例(2)“大会”充当主语,与之搭配的谓语动词都是“进行”;例(3)“比赛”充当宾语,与之搭配的谓语动词是“结束”;例(4)“会议”充当宾语,与之搭配的谓语动词是“减少”。
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是相互对应的,上述内在时间性名词的句法表现再一次证明了这一原则。在上文中,我们指出内在时间性名词语义中包含着一个时间结构,这个时间结构大致包含着开始、续段和结束三个不同的阶段。图示如下:
需要指出的是,内在时间性名词的时间结构是相对静止的,只有在外部世界时间的促动下,才能展示其内部的时间性。在外部时间流程中,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这些名词所表示的事件或时间。如果以a、b为界,a左边就是事件或时间以前,b右边就是事件或时间以后,a、b之间就是事件或时间中间或期间。与此语义相对应,这些词可以后附方位词“前、之前、后、之后、中间、期间”等表示时间方位。如果从整体上把握这些事件,可以把它们看作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表现在句法上就是这些词能够受数量短语的限制。当然说话人也可以从a点、b点或a、b之间的时间段来观察,从a点观察就是“开始”,从b点观察就是“结束”,从a 、b之间的时间段观察就是“进行”,这就是这类名词对动词选择的语义基础。我们就是通过上述句法组合上的这些特点,鉴别出具有内部时间性的名词。
三 外在时间性名词考察
有些名词语义结构中不包含时间性,但在外部世界的时间流程中,可以临时获得时间性,具有这种功能的名词,我们称之为外在时间性名词。例如:
(5)老宗真不简单,已经教授了。
(6)过了苏州,下一站上海了。
(7)人家都楼房了,你还平房呢。
(S)王老师家的小丽,都大姑娘了。
(9)唐太宗时期,有个敢于直谏的大臣叫魏征。
例(5)的“教授”、例(6)的“上海”、例(7)的“楼房、平房”、例(8)的“大姑娘”在外部世界时间流程中获得了时间性,因此可以充当谓语,具有陈述功能;例(9)的“唐太宗”标示历史上的一段时间,也具有时间性。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名词都能在外部世界时间的流程中获得时间性,只有顺序义或临时获得顺序义的名词才有这种表义功能,下面分别论述。
3.1顺序义名词
顺序义名词是马庆株(1991)提出来的,主要分为三类:绝对时间词、衔位名词和绝对处所词。绝对时间词无疑具有时间性,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内,我们要讨论的是衔位名词和绝对处所词。
3.1.1衔位名词
据马庆株先生(1991)研究,衔位名词主要有以下一些类型。
(1)表示学位的词,例如:
博士、硕士、学士
(2)表示军衔、学衔和其他专业技术职称的词,例如:
元帅、将官(大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准尉)、士兵(上士、中士、下士)、兵(上等兵、列兵)
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
(3)表示官职的词
司令员、军长、师长、旅长、团长、营长、连长、排长、班长
部长、司长、局长、处长、科长
省长、市长(专员)、县长、乡长、村长
上述衔位名词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获得时间性,如果不把它们放在外部世界时间流程中去观察,就不会具有时间性,而只具备空间性,用于指称。例如:
(10)随后又报告和于参议谈判的情况说,高处长叫报告军长,看样子敌人并不是真要增加优待条件,而是找借口拖延时间,观望形势。(《邓友梅文集》)
例(10)的“处长、军长”都是衔位名词,但这些词在上述例句中都有所指,明显地具有空间性,不具有时间性。
只有把衔位名词放在外部世界时间流程中去考察,它们才具有时间性。例如:
(11)上次抗洪救灾,由于张红表现突出,被提拔重用,已经科长了。
(12)这次职称评定,老宗终于通过了,已经教授了。
例(11)的“科长”、例(12)的“教授”已不再具有空间性,没有指称功能。在这里,这些名词具备了时间性,具有陈述功能。其中时间词“已经”和表示变化实现的助词“了”,显示了外在时间性。
衔位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大都是成系列的,每个词所表示的事物分别处于系列中不同的位置,形成不同的等级,这种等级在外部世界时间流程中是可演变的,其演变方向一般由低等级到高等级,可以说,高等级都是由低等级演变而来的,这种演变是在外部时间流程中实现的,如果离开了外部世界时间的参照,人们就无法观察这种演变过程和演变结果。因此这种名词的时间性体现在外部世界时间的流程中,或者说是外部世界的时间流动使这些词获得了时间性。表现在句法上,就是这些名词可以充当谓语,可受“已经”、“早”等时间词修饰,后面可有表示变化实现的助词“了”。
3.1.2.绝对处所词
绝对处所词是所指固定的处所词,如“上海、北京、天津、重庆、广州”等,它们所指的地理位置不会发生变化。应该说绝对处所词是最具有空间性的名词,但在外部世界的时间流程中,这些词也可以获得时间性。如果将这些词所表示的概念作有序排列,人们就可以通过时间的变化来感知空间的位移,或通过空间的位移来感知时间的变化。例如:在交通线上,处所的变换总是伴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时间的推移处所也总是在不断地变化,从而使这些表示处所的词获得时间性,具有陈述功能。例如:
(13)天津一过,就快北京了。
(14)现在都北海了,马上故宫了,过了美术馆就王府井了。(引马庆株1991例)
例(13)中的“天津、北京”、例(14)中的“北海、故宫、王府井”都有陈述功能,这些词的时间性是在外部世界的时间流程中获得的。
3.2语境顺序义名词
衔位名词和绝对处所词的顺序义是其词义的构成要素,也可以说是一种语义特征,这种语义特征影响词的语法功能表现,因此是一种范畴性的语法意义。还有一些名词词义中不含有顺序义,但在具体语境中临时获得顺序义。例如:
(15)你都专家了,这么简单的问题还解答不了吗?
(16)小王进步真快啊,都党员了。
(17)怎么不说话,都哑巴啦。(引张伯江1996例)
例(15)的“专家”、例(16)的“党员”、例(17)的“哑巴”词义中都不具有顺序义,但在语境中都获得了临时的顺序义。与这些名词构成顺序系列的元素隐含在这些名词之中,可以推断出来,往往是它的否定概念,如与“专家”构成顺序序列的是“非专家”,与“党员”构成顺序序列的是“非党员”,与“哑巴”构成顺序序列的是“非哑巴”。
这些名词所表示的概念都是由顺序序列中的否定概念在外部世界时间流程中演变的结果。如例(15)的“你”原来是“非专家”,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变成了“专家”,因此这些名词自然就获得了时间性,具有了陈述功能。例(16)、(17)的名词可作相同的解释。
还有些名词词义中没有顺序义,但可以通过前加定语的方式在语境中获得临时顺序义。例如:
(18)转眼之间小花已十八岁,大姑娘了。
(19)快过来,一个部队的老战友了,还用我介绍么!(《昆仑》)1983年第1期)
(20)快六十岁的人了,看上去却只有五十岁左右。(《芙蓉》)1983年第2期)
例(18)的“姑娘”、例(19)的“战友”、例(20)的“人”等名词分别通过前加定语“大”、“老”、“六十岁”获得了顺序义。一般说来,这类定语是能形成极性对立关系的形容词或数量短语,极性对立关系的形容词是成序列的。如“大”就是处于“大、小”这个序列中,“老”处于“老、新”这个序列中,因此它们是有顺序义的,名词以这些词为定语,自然也就有了顺序义。带上“了”则意味着名词表示的概念由小到大、由新到老、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如“大姑娘了”(小姑娘→大姑娘),“老战友了”(新战友→老战友)等,因而这些短语就具有了时间性。邢福义(1984)把这种形式称为“NP了”句式,认为其中的NP具有推移性,这是很有见地的。推移性本质上就是时间上的推移,这也充分说明了这些名词的时间性。数量词本身就具有顺序义,当它作名词修饰语形成数量名短语时,这类短语自然也有顺序义,体现出时间性。
3.3标记性顺序义名词
空间和时间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两种基本方式。研究证明,人类对空间的理解和把握相对容易一些。由于时间比较抽象,理解和把握起来比较困难,故人类往往借助空间或其他容易把握的方式来理解和把握时间。如表示空间方位的“前”、“后”、“中”等常用来表示时间方位。此外,人类还借助于表人或物的名词来表示时间,从而使这些名词获得时间性。例如:
(21)真格的,谁来继承他的这副古典的,南宋时期的,楠木的馄饨担子呢?(《邓友梅文集》)
(22)自袁伟民以后,女排教练的位置走马灯似的换了一茬又一茬,而女排状态却每况愈下,好不令人心焦。(《人民日报》1995年12月)
(23)《四库全书》以后的著作,数量很多,可分为刊印书和稿本两种类型。(同上)
(24)《风情馆》从远古的恐龙时代到近代边境何时划界、何时归属,都有明确的解释。(同上)
(25)新经济正改变着世界,改变着人们的观念,创造着“信息时代”。(《人民日报》1995年1月)
(26)这就是黄祖洽教授在学生时代显露出的才华。(同上)
从上述例句中可以看出,能够表示时间的名词主要有:(1)表示朝代的名称,如例(21)的“南宋”;(2)表示著名人物的名称,如例(22)的“袁伟民”;(3)表示作品的名称,如例(23)的“《四库全书》”;(4)表示自然物的名称,如例(24)的“恐龙”,例(25)的“信息”;(5)表示人的身份,如例(26)的“学生”。
时间的流逝是无声无息的,人类社会就是在无声无息的时间流程中不断地向前发展,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统治者及其建立的不同朝代,这些不同的统治者及其所建立的不同的朝代就构成了一个有序的序列,这个序列中的每一个统治者及其朝代的名称自然就成为人们观照社会发展的参照点,人们以此为标志来认知和把握时间,因此,这些表示朝代及其统治者的名词就自然获得了时间性。同时,在历史长河中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和作品也可以构成一个序列,不过这个序列不如统治者及其所建立的朝代有序性强,有些只是标志一个特殊的时点或时段,如例(22)的“袁伟民”,例(23)的“《四库全书》”,但这些人物或作品也能成为人们认知和把握时间的方式,表示这些人物和作品的名词也可以获得时间性。一般说来,只有那些表示在历史进程中影响重大的人物或作品的名词才可能有这种用法,表示普通人物或作品名称的名词难得有这样的用法,因为影响重大的人物或作品往往是历史或专门史的分期标志。
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着物质文明,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代表物作为标志,这些代表物的出现是有序的,不同的时代往往有不同的代表物,这些代表物自然就成为一个序列,这些作为标志的代表物的名称就可能成为不同时代的标记,从而使表示这些代表物名称的名词获得时间性。如例(24)、(25),这些名词所表示的时间往往都是科学家给历史进程的某个阶段进行的命名,有些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如例(24)的“恐龙时代”。有些已成为普遍用法,如例(25)的“信息时代”。需要指出的是,除了科学家的科学分类以外,话语使用者也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主观地使用某个事物来表示时间,这种用法未必都有科学上的分类标准。
同样,人的成长和发展也是一个时间过程,每一个过程都被社会赋予不同的身份,如童年时是“儿童”,读书时是“学生”等等,“儿童”、“学生”这些词就可以参与记录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历史,也是有序的,因而获得时间性。
从语义上看,标记性名词都是表示人和物的名词,它们能够参与记录时间完全是人们赋予的,是人们在对历史进行分期时,提取出来作为分期标记的,这些词的时间性是人为的、外加的、临时性的,不具有经常性。因此,这些词单独不能表示时间,必须后面附有“时代”、“时期”、“以前”、“以后”等明确表示时间方位的词才可以表示时间。其中“时代”、“时期”表示的是时间段,“以前”、“以后”表示的是时间点。
四 名词的时间性在时间系统中的表现
根据陈平(1988)的研究,现代汉语的时间系统是一个三元结构,由句子的时相结构、时制结构和时态结构组成。句子的时相结构体现句子纯命题意义内在的时间特征,主要由谓语动词的词汇意义所决定,其他句子成分的词汇意义也起着重要的选择和制约作用。句子的时制结构指示情状发生的时间,表现为该时间与说话时间或另一参照时间在时轴上的相对位置。句子的时态结构表现情状在某一时刻所处的特定状态。应该说任何一个句子都可以分析出它的时相结构、时态结构和时制结构。下面讨论时间性名词在上述诸结构中的作用和表现。
4.1时间性名词在句子时相结构中的作用。
在动词谓语句中,句子的时相结构主要是由谓语动词的词汇意义决定的。顺序义名词和语境顺序义名词也可以充任句子的谓语,如上文的例(11)-(20)。那么如何看待这些以名词为谓语构成的句子的时相结构呢?下面以例(11)为例来分析这个问题。
(11)上次抗洪救灾,由于张红表现突出,被提拔重用,已经科长了。
这句话表述的事实是张红由“非科长变成了科长”,涉及状态的变化,即从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开始的状态是变化的起点,结束的状态是变化的终点,从起点到终点显然需要一个过程,并且这个过程是渐变的,自起点开始以后不停地向终点演进,每一时点的状态都是异质的,最后到达终点。显然具有[+动态]、[+完成]和[-持续]的语义特征,其时相结构可图示如下:
这种句子的情状类型符合陈平(1988)论述的“复变”类。他在论述这种情状类型相对应的语法特点时说,“表现复变类情状的动词可以用在‘V+(了)+时量短语+了’之中,时量短语指的是复变动作结束后结果状态的持续时间”。由于例(11)类的句子没有动词,我们无法应用这个格式来进行检验,但我们可以把时量短语直接放在演进的结果状态后面,时量短语也表示结果状态的持续时间。请看下面的例子:
(27)张红都科长两年了,你居然还不知道。
(28)小王进步真快啊,都党员三个月了。
陈平(1988)指出,“复变类情状的时相结构,限定了人们在观察角度方面的可选范围。可以把这类情状表现为一个正在进行之中的过程,但不能表现为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在动词谓语句中表现为动词后不能带表示持续状态的“着”。我们发现,例(18)类的句子也具有这个语法特点。请看下面的例子。
(27)′*张红都科长着。
(28)′*小王进步真快啊,都党员着。
可见,不论是时相结构特点,还是情状类型的语法表现,由顺序义名词和语境顺序义名词充当谓语的句子都应该归为复变情状类型,那么这类句子与由动词充当谓语的复变情状类型句子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呢?句子是句法、语义和语用的结合体,下面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上来看一下二者的联系和区别。从句法平面来看,这两类句子中,充任谓语的成分性质不同,一个是名词性成分,一个是动词性成分,句法上有着明显的不同。
从语义平面来看,由动词充任谓语的复变情状类句子的基干句模结构为“a+p+b”(动核记作p,主事动元记作a,客事动元汜作b),由名词充任谓语的复变情状类句子的基干句模结构为“a+(p)+b”,我们给p加了括号,表示p是隐含的;但构成句模的基底结构是动核结构,其中动核处于句子核心的、主导的地位,一般说来,一个句子都应该有其动核,尽管它在句型结构和句模结构中是隐含的,但在动核结构中是可以找出来的,否则这个句子是不可能生成的。因此,我们认为由名词充任谓语的复变情状类句子的动核与由动词充任谓语的复变情状类的句子的动核的语义类别大致是相同的。根据陈平(1988)的研究,这类动核经常由以下两类动词充任:
一、表示变化的单个动词,例如:变为、变成、变作、成为、化为、改良、好转、恶化、减少
二、动补结构,主要有以下两类。
A.动趋结构,例如:跑来、奔去、走进、提出、爬上、飞过、送回、拿出、解开
B.动形结构,例如:长大、拉长、缩短、展宽、放松、理顺、变好
我们发现由名词充任谓语的复变类句子可以加上上述有关的动词,而基本意思不变。如:
(11)′上次抗洪救灾,由于张红表现突出,被提拔重用,已经成为科长了。
上述例(12)-(20)也可以像例(11)一样,加上相应的有关动词,而基本意思不变。
可见,在语义平面上,这类句子跟动词谓语复变类句子有着相同的动核结构,都是“p+ab”,不同的是,动核在名词谓语句的句模结构中是隐含的,在动词谓语句中是显现的。
从语用平面看,动词谓语句既强调演变过程,也强调演变结果;名词谓语句不注重演变过程,只强调演变结果。这类句子由于谓语部分没有动词,作谓语的名词更加凸显,它不仅是句子的自然焦点,也是句子的对比焦点,在口语中带有对比重音。请比较下面的句子:
通过比较能够明显感觉到a、b两句的不同,至此就可以明白为什么同样的意思要用不同的句法形式来表达了,这完全是语用的需要。诚如陈平(1988)所言:“从本质上说,语言的语法特征凝聚了语言的交际功能特征。”正是这种交际功能,使名词谓语句成为现代汉语中一个很有特色的句子类别。
4.2时间性名词在句子时态结构中的作用
时态结构也叫时态,有人也称为体,是语言学界讨论比较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人们对时态的看法还不太一致。概而言之,有两种主要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时态是由动词体现出来的语法范畴。如吕叔湘(1942)把时态叫动相,他认为动相指“一个动作的过程中的各种阶段”,就动相而言,“时间观念已经融化在动作观念里”。王力(1944)认为:“在语言里,对于动作的表现,不着重在在过去现在或将来,而又和时间性有关系者,叫做情貌”。高名凯(1948)认为“‘态’则着重于动作或历程在绵延的段落中是如何的状态,不论这绵延的段落是现在、过去或将来”。李临定(1990)认为“‘体’是动词体现的另一种重要语法范畴。它通常是指,在语流中,动词所显示的动作行为在进程中所处的不同阶段的状态”。另一种观点认为时态是句子体现出来的语法范畴。如陈平(1988)认为,“句子的时态结构,表现情状在某一时刻所处的特定状态”。龚千炎(1995)认为,“句子的时态结构——它表现事件(句子)处于某一阶段的特定的状态,是深入过程内部观察其各个发展阶段的情况的结果。”戴耀晶(1997)认为“体是观察时间进程中的事件构成的方式”,并且明确指出:“动词是体意义的集中体现者,研究动词对于体的研究有特殊重要的作用,但是,动词并不是体意义的惟一体现者,甚至也不是体意义的承载单位。体意义的承载单位是句子”。我们倾向于第二种观点。因为我们考察的由顺序义和语境顺序义名词作谓语构成的句子中,根本就没有动词,但是这些句子显然是表示事件的,事件总是在时间进程中发生、持续和完结的,当然可以深入事件内部观察时间进程中事件的构成,即观察事件在某一特定时刻的特定状态。如果认为时态只是动词的语法范畴,就无法解释这类句子的时态结构。
时态表现的是观察事件的种种方式,它与句子的时相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句子的时相结构只是提供了某些可能性,具体实现为哪一种时态,还取决于人们对事件的观察角度。由顺序义和语境顺序义名词作谓语构成的句子的时相结构是复变情状类型,具有[+动态]、[-持续]、[+完成]的语义特征。正如上文所指出的,这种类型的句子强调的是事件演变结束后形成的结果状态,人们的观察点集中在事件的结束点上。请看下面的示意图:
时轴上的字母代表事件的各个发展阶段,其中b和d分别为事件的开始点和结束点。发话人首先把这个事件看成一个完整事件,即b→d,而且着眼点不在b点及b→d的连续各点上,而是在d点上,因此该事件是一个已经实现了的现实事件,体现在语法形式上,就是句末要用“了”。《现代汉语八百词》认为这个“了”的语法意义是“肯定事态出现了变化或即将出现变化”,即一般说的“了”,一个用来表示时态的语气助词。
4.3时间性名词在句子时制结构中的作用
时制结构由说话时间和事件发生时间、另一参照时间与事件发生时间纵横交错所构成。在现代汉语时制结构系统中,时制不是通过形态形式表现出来的,而是通过词汇形式或短语形式表示出来的,最明显的是另一参照时间。至于事件发生时间和说话时间,由于语言环境或上下文的作用,汉语里有时不需说出来,也就是不用词汇形式或短语形式表示。
一般说来,除时间名词外,普通名词不能显示事件的参照时间。但内在时间性名词和标记性顺序义名词可以通过与时间方位词组合显示事件的参照时间。因为内在时间性名词表示的是事件,语义结构中含有时间性,与时间方位词组合自然能显示时间;标记性顺序义名词处于一个有时间先后的序列中,与时间方位词组合也自然能显示时间。例如:
(29)饭前要洗手。
(30)会后,大家要按会议的部署制定和落实实施方案。
(31)郎平之后,中国女排再也没有培养出世界一流的扣球手。
(32)国民党时期,中国曾组团参加过奥运会,但每次都与金牌无缘。
例(29)的“饭”、例(30)的“会”是内在时间性名词,可以直接与“前、后”组合显示事件的参照时间。例(31)的“郎平”、例(32)的“国民党”是标记性顺序义名词,分别与“之后”、“时期”组合,显示事件的参照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