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与反胶快速攻击的可行性研究_反胶论文

论直拍反胶快攻打法的可行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直拍论文,快攻论文,打法论文,可行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00(2001)01-0074-03

1 反胶快攻打法是否可行

1.1 速度

乒乓球比赛中所使用的速度概念,一是指球脱拍后至落台时的这段时间,时间短则快,时间长则慢;二是指球从台面弹起后至拍击球时的时间,时间短则快,时间长则慢。而影响这二段时间的因素有:站位离台的远近,击球时弧线离网的高低,击球时用力的大小以及落点的长短。站位近台、弧线离网近、击球力量大、落点短者,球速会快些,反之慢些。

但在实际比较中,甲乙两者在这几方面的条件不易控制齐同。要真正比较甲乙二人球速的快慢,还有赖于专门装置的测试,即要有一测试即时速度的装置。所谓即时速度V,是指物体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的速度。然而,即使有了这种装置,尚不能完全反映出比赛中所使用的球速的概念,原因是弧线、距离和力量的可变量较大,从而影响即时速度及其作用。

关于正胶反胶击球时的球速问题,笔者列出下列材料:

表1 正手攻球正、反胶球速比较表(1961)

表1是第26届中日选手多场比赛的电影记录材料。表中的每一数据,都是从当时每秒24格的影片中,选出3~7个具有代表性的同类动作,利用幻灯机把每一图像连续放大后逐一计算出的。从表1可见,徐寅生与荻村,前者正胶,后者反胶,他们正手攻球时球脱拍至落台的最快时间相同,都是0.294s,只是荻村不是板板如此,有时可长至0.330s。而他们之间球速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击球间隙上,即表现在台至拍这段时间,如徐是0.250s,荻是 0.294~0.371s。由此而导致总时间荻长于徐,即弧圈打法长于快攻。其原因,当然是弧圈打法站位远,而使击球点离球台端线的距离不同以及弧线高低不同,发力大小不同所造成的。

表2 反手攻球正、反胶球速比较表(1961)

从表2可见,反手攻球时,球脱拍后至落台的最快时间,徐(正胶)、荻(反胶)相同,都是0.330s,但荻不是板板如此快。由台至拍以及总时间,荻皆慢于徐。

表3 反手挡球速比较表(1961)

从表3可见,反手推挡时,球脱拍后至落台的最快时间,徐(正胶)略快于荻(反胶),但不是板板快于荻,有时球速相同,都是0.411s。至于击球间隙以及总时间,则徐比荻要快得多,尤其是快推时,徐比荻更快。

表4 弧圈球正手攻球速比较表(1961)

由表4可见,拍至台的时间,木村快于荻村。其原因,从当时的直观判断看,是木村拉前冲弧圈多,荻村拉高吊弧圈多。至于站住距离及发力大小尚难以判断清楚。而徐快于木、荻,是因打法不同,如站位近,击球上升期或高点期等。其中徐快于木、荻的原因,除了上述两点外,正胶占多大份量,尚难以判定。不过,木村的正手弧圈与徐寅生的反手推挡之球速接近,则很能说明问题:反胶前冲仍可达很高速度,虽然站位远,拉球下降前期或下降期,有弧线,但还是与站位近台、推来球上升期或高点期,较少弧线的正胶推挡球的球速相近。

从以上材料中,可以归结下列认识:

(1)从拍击球后至球落台的这段时间看,反胶仍可达到与正胶相同或相近的球速(表1~3)。由此可以推断:反胶快攻的球速,不会低于正胶(这里还略去了徐、荻球拍之海绵、底板的差异,即徐的底板、海绵更有利于速度)。即使略微低一点,也往往可略而不计,因其对战术的作用,并不占多大份量。

(2)构成正胶快攻快于其他打法的决定因素是击球时间隙短,即台至拍的时间短,如徐可快至0.166s。而荻可慢至0.371s。

(3)中国正胶快政的速度还在于连续快攻,即击球的总时间快于其他打法,如徐可达0.537s,而荻则长至0.992s。

(4)当今快攻的难度在于:在0.166~0.250s之间,要积极进攻或推挡落点长、弧线低,并且较之过去球速已经变快的两面前冲弧圈球,如果连续进攻,往往容易出现反应、判断、摆速、拍形、发力时机、挥拍方向以及步法跟不上等困境,故出现失误多,被攻多,而近台快攻要“死在台前”,打不通也硬打,缺少回旋的余地,在这个基础上要进一步提高,容易事倍功半。这也是直拍正胶这几年提高甚慢以及国内直拍正胶成长不易的原因之一。

1.2 旋转

乒乓球比赛中所使用的旋转概念,是指旋转球到达对方台面的瞬时旋转速率,即每秒多少转(c/s)。每秒转数多者则旋转强,转数少者则旋转弱。旋转强弱与许多因素有关,这里只讨论在相同条件下,正胶与反胶对加转的功能如何。

关于正胶、反胶、击球时制造旋转的强弱问题,笔者列出实验材料(表5)。

表5 正胶与反胶转速统计表(c/s)

表5是国家队和青年队部分队员的实验结果。实验表明:

(1)拉高吊弧圈时,正胶的平均转速为112.1c/s,最高转速为129.6c/s;反胶平均为131.4c/s,最高为148.6c/s,反胶优于正胶。

(2)拉前冲弧圈时,正胶的平均转速为121.6c/s,最高转速为136.8c/s;反胶平均为137.2c/s,最高为155c/s。反胶优于正胶。

(3)加转搓时,正胶的平均转速为44.9c/s,最高转速为65.9c/s;反胶平均为55.6c/s,最高为75c/s。反胶优于正胶。

(4)正手发下旋球时,正胶的平均转速为38.6c/s,最高为51.7c/s。反胶平均52.5c/s;最高为74.3c/s。

(5)由P检验看出,高吊弧圈、前冲弧圈、加转搓、正手下旋发球四项,反胶都优于正胶,它们之间的差异,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水平,其中不少达到非常显著水平(P<0.01)。

客观事实证明,反胶在加转功能上的确强于正胶。这个结果与教练员、运动员多年来的感觉材料和经验是一致的。

什么原因呢?正、反胶的材料结构不同,导致其性能相异;正胶胶皮含胶量低,硬度大,胶粒面与球面的接触不甚严实,摩擦系数小,触球后“吃”不牢,支撑点易滑动;反胶胶皮的含量高,质地稍软,摩擦系数比正胶大,触球后“吃”得住,支撑点不易滑动。

2 反胶快攻打法的模式要求

反胶快攻打法的模式,经过乒协领导人与国家队教练的多次研究,提出:“既有速度又有旋转,既有近台又有中台和远台,能打能拉,能近能远,两面开弓,运用自如的技术风格。”这一模式不同于以往的正胶快攻,它除保留了传统快攻的主要特点外,还多了旋转,多了中台、远台的拉弧圈,多了反手;它也不同于以往成功的直拍反胶打法,如既不同于郭跃华、郗恩庭,又不同于曹燕华、齐宝香,它似乎是介于他们之间的一种新品种。它应该掌握上述四位前三板特别是发球抢攻的特长,掌握郗恩庭、齐宝香的推挡,掌握齐宝香的中近台扣杀及郭跃华的中近台拉弧圈,掌握郗恩庭、曹燕华的中远台拉弧圈技术等。光这样还不行,还要有较好的反手攻球。

前已述及,目前正胶快攻的成绩下滑的原因,除了发球等前三板得分率已不占优势外,主要是只擅长近台,中远台相持能力差。而在近台,攻弧圈的难度越来越大,快是快了,准则越来越少,以至“自杀”、无谓失误和被攻越来越多。中台球为什么差呢?一是拉球不行,二是扣杀更难:球到台中,已失去扣杀的最佳时机,即球已回落,反弹高度达不到比15.25cm网高还要高3cm的最佳扣杀高度,这样就要制造弧线,而制造弧线是反胶的拿手好戏,正胶的威力甚少。

就过去已有的打法和技术而言,直拍反胶快攻打法的创新意义,就在于它将快攻与弧圈球的固有优点融于一身。在近台打快攻,又狠又有变化;弧圈球是既能在近台也能在中远台拉出旋转强、有速度的弧圈球,既狠又有变化。快攻,可以快制慢,以近制远,抢先上手,打在前头;弧圈球,可以它近台及中远台旋转强烈的上旋球加上稳健性和前冲球的攻击性与各种打法周旋。这两者在新的基础上的组合,就是一种创新。

在乒坛历史上,每一次创新,甚至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会其对手特别是外国对手处于不甚适应的阶段。如60年代创造的长胶削球、近台两面攻、合力发球、转与不转削球等;70年代创造的高抛发球、快带弧圈、侧推、挤推技术,直拍弧圈、正胶小上旋等;80年代发展了的江嘉良、谢赛克、陈龙灿正胶攻打弧圈的技术,王会元等人的横拍快弧打法及陈新华式的削攻打法等等。这种不甚适应的机制在于:根据运动生理学及认知心理学关于刺激——反应的理论,新打法、新技术,对于对手都是一种新异刺激,对手对付新异刺激所产生的应激不同于以往,在技术上容易表现出泛化现象,即不准确、不协调,有多余动作。在训练学上,是因为对手接受带有新异刺激的训练太少,而训练的本质特征之一是重复,没有这种“重复”,形成条件反射的神经通路就接不通,即不能形成动力定型和熟练技巧,从而导致失误。

这种新打法,是个总的要求。实践中或许会自然地形成两个流派:一派是以打为主,打拉结合;一派是以拉为主,拉打结合。我想,这两个流派以都允许发展为宜。无论是以打为主也好,以拉弧圈为主也好,都要解决好打拉或拉打的结合问题。拉打指拉完后扣杀:打位,指快打结合拉弧圈。问题是为什么以往没有出现这样有代表性的选手。许多教练的意见是要培养打与拉两者结合的意识,过去这方面尚有欠缺。我认为,这个看法甚有道理。所谓意识的培养,离不开训练中的具体安排。

过去在强调拉打结合时,强调了这两者是二个不同的技术,强调了它们之间的区别点这都是对的。问题是一到重大比赛、关键时刻,就结合不上。究其原因,教练们认为是意识,我想补充的是:这二项技术,在技术的熟练程度上如果掌握不太平衡,在比赛的关键时刻,软弱的那项技术,往往处于抑制状态,较强的那项技术,往往是处于兴奋状态。联系实践经验,即新掌握的技术在关键时刻不敢用,那时往往是使用老的技术,其道理仍然是由于新技术不太熟练,不太自动化,那时优势的兴奋灶是在老技术上的缘故。

由此可得出这样的认识:建立拉和打的技术,从一开始就要建立二者的正确技术概念,掌握二者的熟练技巧,并要不断强化二者之间的正确结合;略有主次是可以的,但不能倚轻倚重,在多球训练中可以有意识地解决这一问题。

3 结论

(1)近台攻球速度,反胶可以达到同正胶一样的水平。

(2)离台的弧圈球速,反胶已显示出优于正胶。

(3)制造旋转的能力及其攻击性,反胶优于正胶。

(4)在中近台、中远台技术的衔接及其战术的运用上,反胶的回旋余地大、潜力大,攀高峰的可能性大于正胶。

(5)反胶快攻打法的模式,是一种创新。

标签:;  ;  ;  ;  ;  

直击与反胶快速攻击的可行性研究_反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