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文化的自卑情结、自我意识与自信_校园文化论文

大学校园文化的自卑情结、自我意识与自信_校园文化论文

大学校园文化的自卑、自觉与自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校园文化论文,自卑论文,自觉论文,自信论文,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近代以来的高等教育是在移植和模仿西方办学模式和办学理念中形成的,大学校园文化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一直伴随着两种不同价值文化的冲突和交融。中国高等教育一百多年来的发展证明,大学校园文化既是社会文化的写照,更是社会文化的先锋。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这些时代命题都会具体、微观而又深刻地体现在大学校园中,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大学校园对自身文化传统的反思,其中有对外来文化盲目崇拜和对自身文化传统故步自封所产生的文化自卑,也有文化整合、融合中的价值认同和价值重构。形成高度的校园文化自觉、重建坚定的文化自信是大学校园文化的主流。

       一、文化自卑:大学校园文化组合中的价值冲突

       对于文化自卑,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文化自卑有两个极端,一是对待自身文化价值的故步自封与自我否定;二是对待它文化价值的无端批判与极端崇拜。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晴雨表,中国近代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奠定了国人文化自卑的“大国小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在“五四”运动中表现为对西方文化为代表的新文化的极端崇拜,在“文革”中表现为对传统文化为代表的“旧文化”的无端批判。“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初,自卑于自己的民族文化是当时中国人普遍的文化心理”[1]。大学校园文化自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文化迁徙:中国本位文化在大学校园的缺失

       虽然中国古代就已经具有了高等教育的雏形,但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是随着近代“西学东渐”的文化潮流、西方教会在中国兴办高等教育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主要以模仿欧美的高等教育为主。史学家威利斯·鲁迪认为,“高等教育的传播是一种文化迁徙现象[2]。近代高等学校在中国的设立,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对待西方的文化迁徙。当时,大学校园里面的文化载体都是西式的,几乎清一色的欧式建筑,除了国学、历史方面的课程,其他的也大多都是国外的教材,办学理念与西方高校异曲同工,不同国家的文化在校园里激荡,“长袍、西装、中山装”共处一隅成为当时的一道风景。建国初期,中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全面模仿苏联、照搬苏联办学模式,摒弃一切西方“模式”的时期。大学校园文化也深受苏联高校的影响,批判资本主义的文化(西方文化),弘扬社会主义的文化(学习苏联)。苏联的文学作品《卓娅和舒拉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激励了一代大学生投身“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到边疆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产生虽然不是完全照搬西方的,但与中国古代教育(包括高等教育的雏形)已经完全脱节,失去了其中所应有的文化延续,似乎从创立时起就植入了外来文化的种子。可以这样说,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虽然根植于中国大地,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但一个伟大民族几千年来所形成的强势文化,“天朝意识”和“大国情结”所形成的文化自负的心理定势没有在近代大学文化的构建中得到很好的弘扬。

       2.文化崇拜:西方文化在大学校园的骄纵

       从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百日维新”新式学堂对西方文化的介绍,再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旧文化的批判,以西方文化为核心的新文化占据了当时社会文化的主导地位。大学校园文化则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超前意识成为新文化的先导。高校教师、学生、学生社团以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成为当时社会最进步、最活跃、最有生命力的文化阶层和文化团体,他们批判旧文化最重、受新文化影响最深,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启蒙。如果说“五四”运动时期的大学校园西方文化启蒙,是探索中国救亡图存道路需要的话,那么,改革开放时期的大学校园西方文化崇拜,则是青年大学生价值矛盾的文化排解。对西方文化崇拜最为极端的表现是有人甚至对中华民族的种族品质产生了怀疑。上世纪80年代风靡大学校园的《丑陋的中国人》,讥讽和嘲弄中国人“窝里斗”、“不团结”、“脏、乱、吵”等劣根性,批判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不能治愈的、影响深远的滤过性疾病。在西方文化崇拜心理基础上所产生的文化自卑由此可见一斑。时至今日,这种由西方文化崇拜所产生的文化自卑心理依然在高校有着一定的表现,“洋节热”(如圣诞节、情人节、光棍节、愚人节等等)日渐流行,“留学热”经久不衰,总有一些大学生认为外国的什么都好,这种现象值得我们认真地反思。

       3.文化自残: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校园的境遇

       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大学校园文化至少经历过两次严重的“文化自残”。第一次是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把中国的文化自卑推向了文化自残,也严重地摧残了中国大学校园文化,这是一次有形的文化自残。当大学的围墙被特定社会时期所特有的政治文化完全冲破,大学校园文化便失去了其应有的独立性而成为社会主流文化的附庸,“文化大革命”给大学校园文化穿上了一身十年没有脱去的政治制服,“以阶级斗争为纲”、“读书无用”、“大字报”、“打砸抢”等校园歪风盛行,马克思主义被歪曲、高考制度被停止、校园秩序被破坏、民族文化被否定、传统美德被践踏,严重扭曲了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次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实用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西方普适的价值观念得到了社会不同程度的认同,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西方中心主义在中国的大学校园有了一定的成长土壤,这是一次无形的文化自残。大学校园里有人鼓吹“西方发展道路之风”,出现了“发展商品经济就是补资本主义的课”,“西方发展之路就是中国现代化的母本”等错误观点,“自卑心理的极端导致了自残行为,激进主义者认为国家的前途取决于‘去中国化’的成败,发展的快慢取决于脱胎换骨的速度。有人甚至认为中国要想现代化,应该再被西方殖民几百年”[3]。

       二、文化自觉:大学校园文化整合中的价值认同

       伴随着大学校园的文化自卑,文化自觉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至少经历了三次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文化变革,期间中国的进步学者郑重发表了三次文化宣言,发出了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本位文化的呐喊。第一次变革是新文化运动,构建中国现代文化体系,在中西文化的相互接触、相互冲突中促进了中国的文化苏醒。1935年1月,在国民党操纵下,王新命等10位教授联名发表《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是对中国近代文化自卑的痛苦反应和对文化苏醒的极力回应。第二次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包括文化大革命),构建独具特色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体系,在确立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自觉吸收人类先进文化、自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中,对中国文化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1958年元旦,牟宗三等4位教授联名发表《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是对中国文化清醒的认知和文化自觉的反省。第三次是改革开放(深化文化领域的改革),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程中促进了中国的文化觉醒。2004年9月,许嘉璐等5位发起人提议发布《甲申文化宣言》,是对中国文化自强的倾情表达和文化自信的坚定信念。与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相适应,大学校园也经历了三次意义深刻的、一次比一次更接近文化自信的文化自觉。

       20世纪20-30年代,是一个中国社会经济深刻变革、文化激烈震荡的时代。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启了构建中国现代文化体系的新纪元,是中国近代文化自觉的一座丰碑。“新文化运动将新文化与旧文化对立起来,尽管有失偏颇,但它以极端而鲜明的反传统方式所建立起来的追求文化现代化的价值体系,则极大地推动了国民的思想解放和人的现代化”[4]。这个时期,以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地为代表的中国高等学校,它们中有清政府创办的国立大学(如国立北京大学、国立山东大学等等),有西方创办的教会大学(如上海圣约翰大学、南京金陵大学等),有国民党支持、各级政府主办的学校(如上海大学、中山大学等等),还有些私立的大学。这些大学的政治背景和学术传统相去甚远,大学校园文化也呈现出不同的景象,“长袍”、“西服”、“中山装”等各种校园文化形象并置,“因循传统”、“西学东渐”、“党化教育”等各种校园文化观念并存,“自我与社会”、“理想与现实”、“民主与科学”等各种校园文化思潮激荡。尽管后五四时期的大学校园文化因大学各自不同的政治背景和学术传统呈现出特有的校园文化倾向,但以近代西方文化为价值体系和参照标准、反思和批判中国文化传统,是当时大学校园文化的主流。这种校园文化自觉,是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传统性和西方文化的现代性双向反思和整合的结果,既包含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同构和传承,也包含了对近代西方文化价值的接受和认同。

       20世纪50-60年代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立了独具特色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体系,使中国的文化自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大学校园文化自觉,起源于延安时期(1935年10月—1948年3月)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新型革命大学(如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等等)。大学校园文化紧扣抗日主题,适应社会发展和变化的需要,价值取向明确、内容翔实丰富、紧密结合实践,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色。“抗大、鲁大、医大、陕北公学等校园文化中所展现出来的政治坚定、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革命风貌是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优良传统作风的一个缩影,也是延安精神的承载和写照”[5]。这一时期的大学校园文化自觉,形成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也为中国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奠定了基础,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精神食粮,崇拜革命领袖和英雄先烈,立志又红又专,倡导为人民服务,志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大学校园文化积极健康、催人奋进。这一时期的大学校园文化自觉,破坏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一场史无前例的对文化和教育的“大革命”,使大学校园文化遭受了十分严重的破坏,“读书无用论”盛行,学生“停课闹革命”,以“大串联”、“打、砸、抢”、“斗、批、改”、“否定模式、否定传统、否定一切”取代了大学校园对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校园文化自觉演变成了校园文化自残。

       20世纪80年代以后是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新阶段。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五大,对文化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作出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党的十八大系统阐述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这必将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使当代大学生获得了客观、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大学校园文化传统,成熟、理性地对待外来大学校园文化的力量。中国的大学校园文化真正突破了围墙,融入了社会,走向了世界。校园文化、大众文化、社会文化、西方文化在大学校园拥有了共同的生存空间,并不断地进行组合、整合和融合,形成了具有民族化、大众化、时代化、国际化特点的大学校园文化体系。拥有不同肤色的人可以拥有共同的校园文化选择,拥有相同价值观念和信仰的人也可以有不同的校园文化取向,这种基于文化自信的文化自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觉。

       三、文化自信:大学校园文化融合中的价值重构

       衡量大学校园文化自信,至少应该有三个维度,即坚守文化传统的力量、包容外来文化的态度和传播文化精髓的勇气。

       1.自信之本:坚守大学校园文化传统的力量

       中国大学校园文化自信,一是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所产生的自豪感。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积淀、价值追求的凝结、奋斗力量的源泉,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过独特的贡献,推动了中国近代“西学东渐”前持续了200多年的“东学西渐”,对处于启蒙时代的欧洲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国内特别是在大学校园相继兴起了“国学热”,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再一次得到了普遍认同。二是源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产生的文化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先进的思想内涵,为中国传统文化肌体的健全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成为团结和鼓舞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2.自信之基:包容大学校园外来文化的态度

       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到大众化的发展过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繁荣发展的过程。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和中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给高校校园文化以肥沃的土壤和丰厚的滋养,使高校校园文化既有了可以继承并引以自豪的文化资源,也具备了吸收借鉴外来文化和抵御各种亚文化传播的中介功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强。在对待外来文化问题上,大学校园文化自信表现为: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正确处理多元与共存、交流与冲突、吸收与改造的关系,随着国外特别是西方文化潮流和时尚文化元素在大学校园广泛传播,中国大学校园文化兼容并包、博采众长、吐故纳新的文化特性越来越明显。一是中国大学校园文化具有了兼容并包的胸怀,在对待外来文化问题上,实现了由“因惧怕而排斥”和“因崇拜而媚外”到“因接纳而融合”的转变。二是中国大学校园文化具有了博采众长的态度,让自己的文化传统附着了更多的外来文化元素,西方文化所倡导的科学精神、个性自由、创新意识、效率意识、竞争观念、民主思想等已经成为今天中国大学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三是中国大学校园文化具有了吐故纳新的能力,“兼容并包”不是简单的文化“拿来主义”,“博采众长”也不是简单的文化“物理嫁接”,吐故纳新更不是简单的文化“新陈代谢”,实现了以中国文化之“同”、容外来文化之“异”,博中国文化之“髓”、采外来文化之“长”,吐中国文化之“故”、纳外来文化之“新”。

       3.自信之源:传播大学校园文化精髓的勇气

       中国大学校园文化的自信之源,来自于大学校园文化未来发展的光明前景。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国际化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的一种生存方式。一方面,“请进来”让中国大学校园文化的传播有了更大的勇气。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的形式不断推陈出新,有中外合办的高校如西交利物浦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等等,把国外的办学模式移植到了国内;有中外合作的项目,如留学生、进修生等等,越来越多的“金发碧眼大鼻子”走进了中国的大学校园。倾听外来文化的声音,传递中国文化的强音,我们在异质文化交流、冲突和融合中获得了解决文化冲突的能力,促进了中外校园文化的融合和中国大学校园文化的传播。另一方面,“走出去”让中国大学校园文化的传播有了更多的底气。在大学国际化的潮流中,中国大学也在不断与世界接轨。截至2012年底,中国在全球已建立400所孔子学院和535个孔子课堂,共计935所,分布在108个国家(地区)等等。与此同时,我国大学师生出国交流的机会也明显增多,例如按照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计划,国家每年公派5000人到国外攻读博士学位或者进行博士生联合培养,国际交流的扩大使中国传统文化和大学校园文化在国外也有了一席之地。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必然推动中国大学校园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中国大学校园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必将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标签:;  ;  ;  ;  ;  ;  ;  

大学校园文化的自卑情结、自我意识与自信_校园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