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论在中小学管理中的应用_中小学管理论文

系统论在中小学管理中的应用_中小学管理论文

系统理论在中小学管理中的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在中论文,理论论文,小学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与社会脱离,教育改革得不到家庭、社会的支持,家庭教育、社会环境与中小学教育改革相脱离的问题,除了人们认识上和具体工作方法上的问题外,根本一点是由封闭的中小学管理体制造成的。这种封闭的管理体制使中小学很少与外界交往,只知对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只求满足上级学校的需求,社会上也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就是老师的事。这样既束缚了学校主动适应社会的反应能力和社会支持学校教育的渠道,又带来了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教育教学改革难以全面实现,教育与社会脱离,教育经费不足等。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除了政府要适当放权外,关键要看中小学管理者以一种什么样的管理理论去管理学校,去适应社会。笔者认为,中小学管理者必须树立开放系统理论管理理念,把中小学看作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在协调学校内部平衡的基础上,积极与家庭、社会相联系、沟通,建立“社会参与,主动服务,教育社会一体化”的新的中小学管理模式。

二、系统理论的概念及其发展

所谓系统就是由处于一定环境之中的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区别、相互作用的要素有机构成的,具有特别功能的整体。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和相关性等特点。系统的类型很多,但大多数组织理论的重点放在开放系统理论上。开放系统理论形成于50年代,它是各门学科之间努力寻找联系的结果。开放系统理论指出与学校有关的四个关键问题。第一个问题涉及学校经营管理的环境的性质,第二个问题与学校对环境压力的渗透性和开放性有关,最后两个问题是学校如何管理其环境关系和环境力量如何影响学校的组织和管理。

70年代末,西方教育管理领域盛行在系统理论影响下形成的社会系统理论。它的特点是把组织看作开放系统,着重研究组织与环境的动态并系。根据它的观点,中小学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它不仅受到来自系统内部的影响,而且也要受到来自系统外部的影响。中小学是整个社会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小学和社会之间的界限是可以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

三、系统理论在中小学管理中的运用

封闭的中小学管理模式是不健全的,也没有办法解决中小学目前所面临的问题。那么,如何运用系统理论,改进中小学管理,使之能与家庭、社会环境有效联系,形成开放的动态系统。笔者认为可以从三方面加强中小学管理的开放性。

(一)通过对教育事务的管理,学校决策的参与,让社会力量介入中小学管理。

在我国,家长和社区的作用多体现在帮助学校筹措教育经费和配合学校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上,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管理活动参与较少,而学校也较少考虑吸纳他们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但在西方,这方面的合作却很普遍,他们的一些做法值得学习,可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辩证地采用。

1.管理教学事务。

随着民主管理思潮的兴起,西方各国的中小学普遍建立了社会参与机构,例如班级委员会、学生委员会等。这些机构吸收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参与学校管理,参与管理的内容已深入到教育事务。

我国中小学教育事务很少让社会力量参与,致使不少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相脱离,使不少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比如,我国现在正进行的“校本课程”开发就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因为“校本课程”的要旨就是要体现各个学校的特色,而学校的特色又必须与学校所在地的社会要求相一致。因此,中小学管理组织应吸收学生家长、社区代表,共同商讨教育教学事务。

2.参与学校决策。

西方各国学校管理与决策的人员构成一般包括学生家长和社区各界代表。英国学校董事会的决策机构,根据1998年的《教育改革法》,其人员构成为:家长董事5名,教育董事1-2名,现任校长和社区人员若干。董事的权力主要表现在:一是决定校长人选,二是确立学校教职工的人数,三是推荐、评价和建议聘任或辞退教师等。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决策机构中还没有学生家长和社区代表,家长委员会和社区委员会只是咨询机构和协调机构。因此,家长和社区代表的意见不受重视,这无疑会挫伤家长和社区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如何有效建立家长、社区参与学校决策的机制,是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二)通过改善社区教育环境,建立校外教育基地,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等措施,协调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教育力量,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育管理水平。

培养全面发展的跨世纪的人才,这一任务并非单纯依靠学校的知识传授、校园文化“小气候”的熏陶就能完成。在现代开放社会,学生思想品德、人格品质的形成,越来越多地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如何使学校、家庭和社区这三支教育力量协调一致,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已成为摆在中小学管理者面前急需解决的课题。根据开放系统理论观点,可从如下三方面进行。

1.改善社区教育环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中小学管理者已深刻认识到“三教”协调的重要性,在努力建设好学校内部环境的同时,还要努力净化社区环境。现在,中小学周边环境状况令人担忧,学校附近充斥着录像厅、游戏机室和各种类型的书报摊,这些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了极其不良的影响,大大削弱了学校的教育效能。因此,中小学管理者必须与社区教育委员会、地方政府协作行动,以保证有好的社区环境。

2.建立校外教育基地。

学校的教育资源有限,建立校外教育基地可以使社区内的教育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打破了关门办学的格局,开发建立了一大批校外教育基地,为学校社区工作开辟了新天地。比如,学校与有教育意义的革命胜地建立联系,让学生定期去参观,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或去各类企业参观,让学生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学工、学农、社会调查等方式,让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提高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

3.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学生有相当长的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家庭教育质量的高低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很大的。而在我国,家庭教育的质量不是很高,因此,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非常重要。笔者认为,可通过如下途径进行:一是举办家长学校,学校定期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观念,传授常用的教育知识和方法;二是对家庭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家访,协调好家庭关系,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三是学校定期向家长开放,让家长走进学校,了解学校,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以便更有针对性地教育孩子;四是让孩子和家长共同学习,互相帮助,形成“小手牵大手,大手牵小手”的家庭学习氛围,向“学习型家庭”方向努力。

(三)通过家长援助、基金会赞助等形式改善办学条件。

办学经费紧张是我国中小学管理者普遍面临的一道难题。而在目前情况下,政府难以为中小学提供足够的经费,因此中小学自身必须积极筹措资金,寻求社会援助。社会援助的主要形式有如下两种。

1.家长援助。

为了让孩子有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家长往往乐于为学校提供各种援助。在国外,家长向学校捐助财物的现象十分普遍。据1992年美国盖勒普民意调查,有59%的学生家长表示愿意为学校提供无偿援助。在英国的一项调查也表明,100%的家长愿意为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而作财物上的贡献,并且有81%的家长已作出过贡献。

在我国,中小学办学经费单纯依靠政府的现象虽有所改变,出现了一部分家长出资助学的现象,但和国外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究其原因,一是长期的计划经济使人们在思想上没有这方面的意识,认为教学经费是政府的事;二是中小学自身主动性不强,没有积极创设援助渠道,没有充分与家长沟通,以激发家长的援助热情。因此,中小学管理者必须多与学生家长联系,以争取家长的援助。

2.基金会资助。

随着社区教育的兴起,我国近年来迅速建立了一大批基金会,对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起了很大的作用。有些企事业单位将基金会设立在指定的学校,由学校自行管理和使用,直接支持了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有些单位联系社区教育委员会,由社区教育委员会选择资助的学校,帮助他们加快教育设施的更新。据悉,上海市区、街道级教育委员会已建立了该类基金会60多个,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硬件设施的改进。

在国外,为改善办学条件而寻求社会各界的援助是校长的一项重要工作,能否赢得社区各界人士和家长的信任,能否争取到社会和企业的支持和援助,往往是衡量校长是否称职的一项重要指标。但在我国,具备这种教育观念的校长实是太少了。

四、几点思考

1.中小学管理者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抛弃过去那种封闭的办学思想,树立开放的办学观,增强学校管理的社会参与性。

2.强化双向服务。系统理论强调系统间的平衡性,在中小学管理的社会参与上,如果中小学只是接受社会的援助而不为社会服务,那么这种社会参与模式也是不健全的。因此,中小学要强化自身的主体意识和服务意识,尽可能为家庭、社会提供各种服务。

3.政府适当介入。国外的教育社会参与具有鲜明的民间性,但由于我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政府的适当介入有助于推动社会参与教育的健康发展。

标签:;  ;  ;  ;  

系统论在中小学管理中的应用_中小学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