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发展观与毛泽东、邓小平和毛泽东的发展思想是一致的_科学发展观论文

科学的发展观与毛泽东、邓小平和毛泽东的发展思想是一致的_科学发展观论文

科学发展观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发展思想一脉相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发展观论文,思想论文,邓小平论文,毛泽东论文,江泽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毛泽东发展思想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做了理论上的铺垫

由于历史的局限,毛泽东的发展思想虽然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其内容是很丰富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是毛泽东发展思想的奠基之作。在毛泽东发展思想指导下,1958年5月,党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发展路线。1964年12月,三届人大第一次提出了我国国民经济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用15年时间,到1980年前,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的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1975年周恩来再次强调和阐明这一发展战略。

为保证贯彻落实我国国民经济分两步走发展战略,毛泽东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方针。主要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战略方针;“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先导”和农轻重协调发展的战略方针;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战略方针。在发展路线、发展战略和发展方针的指导下,我国国民经济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1956年底“一化三改”后,我国进入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由于“左”的指导思想的干扰,在贯彻落实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发展方针等方面发生了曲折和失误。主要表现是:第一,实施了“赶英超美”发展模式。兴起了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提出20年赶美,15年超英和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口号,出现了1959年建成社会主义,1962年进入共产主义的县市。第二,提出了“一帅”、“三纲”的发展途径。“一帅”是指政治挂帅,用突出政治统领经济社会的发展。“三纲”: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在工业建设上,要“以钢为纲”;在农业发展上,要“以粮为纲”。第三,确定了“抓革命、促生产”的发展思路。把生产力的发展放在第二位,发展要服从于和服务于革命,即阶级斗争,直接违背了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发展规律。在“抓革命、促生产”指导下,强调“两手抓”,一手抓“工业学大庆”,一手抓“农业学大寨”,通过“两手抓”运动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第四,在实践中发生了两大失误。一是制定了一条“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二是“左”的指导思想,把我国建成高速度、高指标,“一大二公三纯”的社会主义。主要表现:(1)在生产力发展上, 急于求成。通过大跃进三年建成社会主义,五年进入共产主义。(2)在生产关系发展上,急于求纯。认为社会主义是公而又公、纯而又纯、大而又大的社会。(3)在发展指标产量上,高指标、高产量、高数字,“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4)浮夸风、共产风横行。在这股歪风下,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信阳事件”。

总之,毛泽东发展思想及其实践中的成功和失误,都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理论上的铺垫。

二、邓小平发展观为科学发展观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邓小平的发展观是在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基础上,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形成的。归纳起来是“两个制定”、“两个确立”和“六个揭示”。

1.“两个制定”。第一,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路线,即党的基本路线。特点是两个突出,突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突出“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的奋斗目标。第二,制定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包括战略目标、战略格局、战略步骤、战略重点。为保证“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的实施,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方针和政策。

2.“两个确立”。第一,确立了两个大局的发展思路。邓小平认为,一个发展大局是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一个发展大局是沿海地区发展起来后,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1](P277—278)。第二,确立了地区经济非均衡发展的模式。它要求以东部沿海地区发展为重点,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共同发展。按照这一发展模式的要求,中央采取了“三个倾斜”:(1)对外开放向东部倾斜。先后创办4个特区,开放了14个沿海城市,开辟了13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开放了长江、珠海和闽南3个三角地带,形成了41万平方公里2亿多人口的沿海开放地带。(2)优惠政策向东部倾斜。包括财政、税收、信贷、投资等方面给予一系列优惠政策。(3)国家基本建设投资向东部倾斜。以1994年为例,全国总投资额为15000亿元,其中向东部地区投资占到62.9%。

3.“六个揭示”。第一,揭示了发展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第二,揭示了发展的精髓。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第三,揭示了发展的动力。邓小平认为,要解决社会主义社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能用阶级斗争,也不能用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只能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这就从根本上找到了实现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由之路。第四,揭示了发展的关键。就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把科学教育放在首位,尊重人才、尊重知识。一个国家的发展关键是靠科学和教育。第五,揭示了发展的方针。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二是搞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现代化建设是我们的根本任务。第一条方针规定了发展的正确方向,表明发展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发展,而不是“全盘西化”的发展;第二条方针表明发展内容是现代化建设,而不是别的。根据这两个方针,邓小平提出了发展的基本原则:第一是公有制为主体,第二是共同富裕。这两条原则就从根本上划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界限。第六,揭示了发展的规律。一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二是隔几年上一个台阶的发展;三是由部分富裕到共同富裕的发展;四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协调发展。这四条发展规律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不能取代而各自又独成体系。

在邓小平发展思想指导下,选择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

三、江泽民发展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直接思想来源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立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丰富发展了邓小平的发展观,直接成为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来源。其主要内容体现在11个“新”上。

发展本质的新揭示。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把发展第一要务“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

发展地位的新论述。江泽民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硬道理,就硬在这里”。

发展战略的新发展。十五大创新了邓小平的发展战略,在战略步骤上提出了“新三步”,十六大把前两步合为一步走,并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新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这就丰富发展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发展阶段的新定位。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新阶段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阶段”。

发展动力的新论证。一是党的先进性是重要力量。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到推动“三个代表”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二是人民群众是根本力量。发展必须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还强调,工、农、知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三是创新是不竭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四是精神动力。精神文明可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丰富创新了邓小平发展动力的理论。

发展主体的新概括。共产党是发展的“领导力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是发展的“根本力量”;社会新阶层中的六种人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后者是第一次提出的新观点。

发展精神的新总结。与时俱进,是发展的时代精神;与时俱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与时俱进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与时俱进“是我们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总之,没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武装就不能发展。

发展方针的新制定。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根据新世纪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两个新的发展方针。一是“四个尊重”的方针。要发展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二是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这个方针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基本方针。这一方针要求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

发展机遇的新判断。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综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并告诫全党要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政治多极化的机遇和科技革命的机遇,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发展战略的新部署。一是部署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二是部署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三是部署了经济结构调整战略;四是部署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五是部署了“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对外开放战略。

发展道路的新设计。它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四、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明显,这些矛盾和问题使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兼顾地发展。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中国现实出发,继承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发展思想,科学地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从发展的科学内涵、发展的本质核心、发展地位和要求等方面全方位地创新了发展思想。

名称概念上的创新。发展问题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邓小平、江泽民都未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给以科学的定名。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给发展观做了科学的定名,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丰富发展了邓小平、江泽民的发展思想。

指导地位上的创新。邓小平曾经把自己的发展思想定位为“发展是硬道理”。江泽民则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同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是对20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是我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升华和飞跃。

科学内涵上的创新。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使发展的内涵更加清晰,发展途径更加明确,发展的眼光更加深远,发展思维更加辩证。温家宝总理把这一发展观的科学内涵高度概括为七个坚持。一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是坚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使经济和社会“两条腿”正常健康地运行;三是坚持城乡协调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弊端;四是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推进西部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五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处理好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保护的关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六是坚持改革开放,统筹推进各方面的改革,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七是坚持以人为本,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本质核心上的创新。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干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这个“人”,是人民群众,这个“本”,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妥善处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我们就能使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越来越充分地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精神实质上的创新。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温总理把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概括为: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全面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是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要求,发展首先是抓好经济的发展,坚持经济发展这个中心不动摇,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经验。

理论品格上的创新。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统筹发展性品格。这一品格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二是时代性品格。科学发展观形成、发展于新世纪新阶段,它充满着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时代气息,积极捕捉了新世纪新阶段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带来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凝聚了对当今国际局势的科学判断和党的历史方位的科学把握,顺应当今中国发展变化科学认识的新要求,体现着时代的特性品格。三是发展为民的品格。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发展的目的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发展为民这一品格就成为科学发展观的立足点和落脚点;把“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和为人民谋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着力点;把人民满意度、信任度、支持度作为科学发展观的评价点。从发展指导思想、发展战略的宏观到发展途径、发展要求的微观都展现着“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思想风貌。科学发展观所包含的发展路线、发展纲领、发展方针和发展政策都是以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的。

根本着眼点上的创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着眼点,是立足在“七个新”和“三个一切”上。科学发展观着眼于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健康的发展。它要求“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我们才能紧紧抓住和充分利用好战略机遇期,顺利实现我们党既定的战略目标。

基本要求上的创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我们面对的社会利益主体更多,领域更广,利益关系也更复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够全面,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局面亟待改变,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加大,等等。针对这一客观现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的发展要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做到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和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坚持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妥善处理当前各方面突出的矛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执政理念上的创新。我们党已顺利地走过50多年的执政生涯,执政理念曾经发生过多次转变。20世纪50年代初,是建立和巩固政权;50年代末,是“大跃进”,“跑步进入共产主义”;60年代初70年代末,是“抓革命促生产”,“以阶级斗争为纲”;80年代,是“发展是硬道理”;90年代,是“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新世纪新阶段,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这一执政理念上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辩证统一”上。第一,在认识上,发展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主体是指现实的人,客体是指自然和社会环境。人们在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上经过了三次转变。一是客体重心论。在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受自然的控制和奴役,客体成为主客体关系的重心,人们对自然界只能盲目崇拜与屈从。二是主体重心论。近代以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能力不断提高,人们抛弃了客体重心论,而推崇主体重心论,把人类凌驾于宇宙之上,错误地认为自己是自然的改造者和征服者。三是主体与客体辩证统一论。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改变了过去人们对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认识。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创新了马克思主义主客体的辩证统一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尊重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客体规律。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与方法论的统一、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第二,在实践上,总结历史经验与解决现实问题的辩证统一。科学发展观是在汲取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和发达国家在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同时,它又着眼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着力解决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由此得出结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同时,充分考虑到未来发展可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和现实的统一。第三,在过程上,跨越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统一。本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为我们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出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要在今后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以较短的时间和较小的代价实现跨越式发展,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跨越式发展必须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为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理论、新目标和新方法。全面、协调强调的是空间上的结构优化,可持续强调的是时间上的动态均衡。这就充分把发展在时间上的动态均衡与空间上的结构优化结合起来,跨越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辩证统一起来。

发展关系上的创新。毛泽东时代,主要的发展关系是正确处理两类矛盾和社会主义建设上的“十大关系”,邓小平时代,主要的发展关系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江泽民时代,主要的发展关系是正确处理改革开放中的“十二大”关系。新世纪新阶段,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的发展关系,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的政绩观、正确的人才观、唯物的群众观之间的重大关系。发展观、政绩观、人才观、群众观,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丰富,是我们党对“三大规律”认识的深化。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源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又有力地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四观”都紧紧围绕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目标,又充分展现着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指向;“四观”始终贯穿以人为本这个基本的首要问题,又深刻体现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要求、新发展。

标签:;  ;  ;  ;  ;  ;  ;  ;  ;  ;  ;  

科学的发展观与毛泽东、邓小平和毛泽东的发展思想是一致的_科学发展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